置業門檻提高的時代,屌絲們真的沒有機會了嗎?

文/上海房多多

置業門檻提高的時代,屌絲們真的沒有機會了嗎?

繁華的一線城市

隨著一線和二線熱點城市置業門檻的提升,混都在一二線的寒門們似乎離夢想越來越遠,果真如此嗎?且聽多多一一道來!

多多有位朋友,在浦東某建材市場經營水暖器材等家廚用具,代理國內各種品牌。該友來自民營經濟活躍的浙江,因嚮往大都市的花花世界,他懷著“男兒立志出鄉關,混不成名誓不歸”的雄心壯志,18年前中學畢業後隻身來到上海,投靠其一做五金生意的台州親友,邊幹活邊學做生意。該友雖然學歷不高,但志存高遠,不願長期寄人籬下。幹了不到一年後,他自謀生路,從擺地攤這一最“低微”的商業形態做起,主要售賣外地務工青年的日常生活用品等小百貨。

該友雖未接受過較高的教育,不甚明白孔孟先師們的“之乎者也”,也不懂啥叫“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等高大上的理論知識,但性格外向,待人實誠,尤其懂得很好地維護好他人的顏面,加之農村出生,從小幹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活,吃苦耐勞的精神極強,借用專家常說一個詞,那就是“逆商”極高。離開其台州親友家後,該友在康橋附近的農民房中,租了一間5平方左右的臨時房安頓下來,開始了他“遊商走販”式的社會底層實踐。附近工廠的大門和農貿市場附近,成為了他的根據地。就這樣,該友在風裡來、雨裡去地擺了兩年攤。這兩年,他與城管叔叔幾乎天天遊擊式的周旋,與供貨批發商樂此不疲的討價還價,與五湖四海的務工青年毫無障礙的交流.....這兩年,他遭受了許多苛責,看明瞭許多是非,參透了許多人心。而正是這兩年的打磨與歷練,為他以後的事業順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正如多多之前說過的,年輕時所遭受的苦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在經歷了省吃儉用的兩年擺攤生涯後,該友逐漸地把眼光投向了門市。因自身資金實力有限,該友從父母和親友處籌借,加上近3年的一點積蓄,在浦東的某建材市場租了一間小門面,經營廚浴器材等家居產品,以零售為主。為了省房租,他從“擺地攤”的生活方式過渡到了“打地鋪”的生活方式。在門面經營不多久後,其老家親戚介紹的女友也來到上海,夫妻二人“你耕田來我織布”,開始了美好生活的追求歷程。

其妻子亦來自農村,性格和脾氣很好(看來脾氣好的人更容易發財),服務很周到,主要駐守門市,接待上門的顧客,做好銷售工作。該友主外,經常到不同的批發商和工廠去尋找貨源,併到新入住小區的門口、電梯和樓道發名片、傳單和推銷資料。此友相對於其他個體老闆而言,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從來不拖欠供應商的貨款,一般答應人家的日期,都會提前一天匯款過去,即使在資金週轉最困難的時候,該友也從未失言過,有幾次,甚至還出現割賣股票或以進貨價出售產品來回籠資金的情況。慢慢地,許多有實力的供應商和生產廠家都希望向其提供產品,一般好的產品或新上市產品,都會優先供應好友,他客戶的增長可想而知了,生意亦自然不在話下。

隨著生意逐漸的變大,該友的經濟實力自然也在不斷提高,在掙到了第一桶金後,該友果斷地在浦東花木和北蔡各買了1套三房。後來,該友生意上一有利潤盈餘,就會果斷將其投向樓市,主要以住宅和門市為主,所涉及的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蘇州、寧波、台州等地。

和他同時做生意的或者比早他幾年做生意的商友,因他們的資金大部分用在了生意經營上,而錯過了投資魔都房產的良好機遇,淨資產遠遠不如該友。如今,該建材市場將要面臨拆遷,該友的許多同行們,還要為尋找下一個入駐市場或倉庫場地而煩惱。

從商鋪小工,到地攤小販,到門市零售,到批發經營,到置業投資......該友的屌絲翻身史,有時代發展的偶然性,也有其個人特質的必然性。多多分享這個故事,就是想與大家說,不要為不利找藉口,而要為成功找方法。尤其對於在校大學生或剛畢業的剛需來說,不管你是“985、211”,亦或是“海龜”,課堂成績並非檢驗我們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社會這個大課堂,才是展現自我價值的最終平臺。對於追求財務自由、追求自我價值的我們而言,“知”和“行”的結合,“道”和“術”的貫通,或許是我們一生需面對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