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還健在,劉備為什麼就能稱帝呢?

文史采薇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被迫禪位於魏王曹丕。曹丕稱帝后封劉協為山陽公,至此東漢的法統傳承已經斷絕。

劉備在蜀地聽聞此事後為漢獻帝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劉備從此即位稱帝。

漢獻帝或者說山陽公劉協是否健在這個已經不重要了,劉備集團最高的政治目標是復興漢室。這個漢室可以是東漢也可以是季漢,這個取決於東漢王朝中央的實力,中央實力強大,劉備就是東漢中興之臣,中央名存實亡,劉備另起爐灶繼承大統也談不上虛偽。

這是政治原因。

還有就是曹丕已經稱帝,如果劉備不稱帝那麼外交上就要比魏國低一個檔次,比如孫權對於曹丕就得稱臣。劉備是什麼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是一個與曹操平輩論英雄的人,一輩子想著漢賊不兩立的人,他會給曹操兒子稱臣?

這是外交原因。

劉備給兒子起名字也很有意思,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封禪”可是隻有皇帝才能乾的事,劉備的心思他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隱藏。他手下的班底也是一樣,不管是元老派還是荊州派,更遑論東州派與益州土著都希望劉備稱帝。這樣大家都可以官升一級啊,所以內部有意願而無阻力。


這是內部原因。

稱帝之時,北方曹魏是國賊,復興漢室肯定是要北伐中原的。而東吳偷襲荊州,殺死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劉備也是要伐吳的。季漢內部只是爭論先伐吳還是先伐魏,而並沒有想著連接一方,所以不用顧忌鄰國的態度。

這是外部原因。

基於以上原因,劉備稱帝勢在必行。


文史野狐禪

劉備建立的政權國號也是漢,他不認為這是一個新政權,而是劉漢政權的延續,所以他不稱自己為登基,而是繼位。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雖然漢獻帝還活著,但劉備以“續漢”的形式稱帝其實也是一種無奈,因為對他來說當時面臨著一道政治難題。

之前劉備稱漢中王,這個漢中王是漢朝天子治下的漢中王,現在漢朝天子沒了,北方政權的新天子是魏朝的曹丕,劉備的這個漢中王就變得很尷尬。

劉備也可以效法孫權向曹丕稱臣,以換取戰略上的主動,但即便劉備願意,也不能這麼做。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劉備一直告訴擁戴他的官民,曹操是漢室的敵人,他是漢室的維護者,這種觀念已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如果突然轉向,一定會讓大家無所適從,思想上產生混亂。

而且,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搶了人家的地盤,殺了夏侯淵,這裡面的複雜性遠非孫權能比。諸葛亮等人分析了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提出了一個破解難題的辦法,那就是也稱帝,但不是建立新的王朝,而是把劉漢的旗幟在成都重新樹起來,

劉協下去了,還有劉備。

這的確是一招妙棋,能解決當前面臨的政治問題和意識形態問題,但劉備一開始卻顧慮重重,不同意這麼幹,原因是什麼,史書沒有說。

可以推測,主要原因是劉備還在觀望,看一內外部形勢是否有利於稱帝,有多少人支持他。為打消劉備的顧慮,諸葛亮對他進行了勸說:

過去吳漢、耿弇等人勸光武帝劉秀即帝位,光武帝辭讓,前後多達四次,耿純最後進言:“天下英雄仰慕期盼著您登上帝位,大家跟著榮華富貴。如果您不答應,大家就各自尋找新主人,不跟您了。”光武帝深感耿純之言,終於答應。

現在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您是劉氏苗裔,理應代漢而起,現在即帝位正合時宜。眾人跟隨您這麼久,吃了這麼多苦,想法跟耿純其實是一樣的。
諸葛亮借耿純之口向劉備說出了另一個必須稱帝的原因:稱不稱帝不是您個人的事,是大家的事,如果執意不肯,就是傷了大家的心。

在共同的事業中,領導和下屬其實是一個命運的共同體,大家休慼與共、榮辱共擔,有成就一同分享,有困難共同克服。領導的一切都會對下屬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做出事關個人進退的決定時,假如有選擇的可能,一定要想想這件事對下屬們會帶來什麼後果。

劉備聞聽此言,跟劉秀一樣,也幡然醒悟,同意稱帝。其實,漢獻帝退位的消息在益州傳開後,大多數人都認為,劉備應該迅速稱帝,率先向劉備上言稱帝的是張裔、黃權、楊洪、何宗等人。

這些人紛紛上言道:

我們查了一下《洛書甄曜度》,其中說“赤德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又查到《洛書寶號命》中說“天度地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還有《洛書承運期》中說“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又《孝經勾命決錄》中說“帝三建九會備”。
周群在世時多次說過西南方向屢屢出現黃氣,立起來有幾丈高,不止一次出現,並伴以祥雲清風,這是一種非同尋常的瑞兆。建安二十二年又多次出現一種像彩旗一樣的雲彩,自西向東在天空中移動,查對《河圖》、《洛書》,上面都提到必定有天子出現在雲氣所起的方位。
上述情況出現,預示聖主將興起於益州,當時天子在許縣,所以我等不便說出去,最近火星追隨木星,出現三宿合一的天象,根據《星經》說,這預示各種邪惡將會消亡。我等還聽說,聖王行事有時先於天時,但不會違背天道;有時後於天時,也會奉行天道。願漢中王順應天意和民心,立即登上帝位,以安定天下。

上面提到的《洛書》、《河圖》、《星經》等都是上古神秘預言書,所列舉的那些話當不是杜撰,而確實出現在這些著作中,只不過所有預言都有神秘、抽象的特點,這些話所言何物可以有很多種解釋,而大家挑這些話出來的原因,只是裡面出現了“玄”、“備”這些字眼,想說明這些預言將應驗於劉備身上。

如同曹丕稱帝前太史令許芝所做的工作一樣,在沒有電腦、不能全文查找和機器檢索的情況下,大家為找出這些話得一篇一篇地翻閱查對,想起來也是費了勁了。

上面提到的周群,就是之前勸劉備不要進兵漢中的那位,現在已經死了。周群善於佔卜,尤其善長占星。周群的占卜術得來很神秘,說他有一次遇到白猿,周群用書刀投向白猿,白猿卻化成一老翁,教了周群方術。

後來,上書擁護劉備稱帝的人越來越多,群下單獨或聯合上書的多達800多人。最後,諸葛和許靖、麋竺以及太常卿賴恭、光祿勳卿黃柱、少府卿王謀等重臣做了總結性上書,勸劉備順應民意。

在這份上書中,諸葛亮等人回顧總結了眾人勸進所列舉的預言和祥瑞情況,又作了一些補充,說關羽圍樊城、襄陽期間,襄陽有兩個叫張嘉、張休的男子曾獻上一方玉璽,說是從漢水裡挖出來的。玉璽潛於漢水之中,重見神光,預示大王將重振漢室。

除了這些祥瑞,大家認為劉備非當今天子莫屬,因為他姓劉,出身於漢室宗親,而且他具備的品德和才能又足以繼承起劉邦、劉秀開創的事業。

諸葛亮等人報告劉備,他們已經著手進行登基的相關準備,和博士許慈、議郎孟光等正在彩排登基典禮,只等著選擇吉日,就可以登基了。

劉備說,好吧,那就從了大家吧。登基的地點選在成都西北郊的武擔山,據說,武都郡有個男子不知何故突然變身為女人,長得很漂亮,蜀王娶她為妻,由於不服水土,又思念家鄉,沒多久就死了,蜀王很悲傷,命士卒涉長途去武都郡擔土,把此女葬於成都附近,其高有10丈,稱為武擔。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4月,劉備率文武百官來到武擔山,殺黑色公牛祭祀,宣讀了由劉巴起草的祭天文誥,宣佈承續漢祚,受皇帝璽綬。

之後,新皇帝宣佈建元為章武,大赦天下。此前,劉備在蜀中一直延用漢獻帝年號,本年初漢獻帝的年號還是建安,曹操死後改為延康,後又被曹丕改為黃初,自現在起,劉備用章武這個年號。

雖然新朝廷一直自稱是劉漢王朝的延續,但歷史上還是習慣於稱它為蜀漢。


南門太守



劉備稱帝時,漢獻帝已不是皇帝了。

公元220年,曹丕要求漢獻帝禪讓,因為漢獻帝才是皇帝,曹丕想當皇帝,自己又不能明搶。

於是曹丕就派出自己宗室子弟領兵去嚇唬漢獻帝,又派出文臣去暗示,漢獻帝馬上就明白了曹丕的意圖了,馬上表示:這個皇帝老子早就幹夠了,什麼時候要,快點來吧,趕緊拿走。

曹丕說,那多不好玩,咱好在也是影帝級別的人,要好演,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不管是男主還是女主,都要演出風格,演出風采,這才是是讀過論演員的自我修養的人,否則就是丟北影學院的臉。

漢獻帝數次下詔書,聲稱自己無德無能,願意退位讓賢。曹丕表示,自己作為人臣,不敢領受,不如去死。但他就是不去死。

這場戲演出了好幾個回合後,曹丕才表示說,如果皇帝你真坐夠了,就借我玩幾天,等我玩夠了,再還給你。漢獻帝旁白:還你MB。

從此曹丕建立了魏國,自稱魏文帝,前皇帝漢獻帝成了山陽公,可以在自己封地稱帝。從此天上就有了兩個太陽,不久後,又多了兩個太陽。



劉備自己出場時,就向世人標榜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但中山靖王有一百多個兒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再向後又經歷了王莽奪漢,到底劉勝有多少後代就根本說不清楚了。

因此劉備這個草根,冒充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最容易的,別人也是很難調查清楚的。


到了漢獻帝這邊,漢獻帝才不管你是真是假,他需要的是多一個人來制約和抗衡曹操。你說你劉皇叔,我就認了,估計就算劉備說自己是劉皇爺,他也認的。認了就是自己人,就要一起對付曹操。

劉備也需要藉助這個皇室宗親的身份來招兵買馬,兩雙一拍即合,相互利用。



當曹丕稱帝時,天下什麼說法都有。

劉備就對天下說,漢獻帝被曹丕害死了,我要接過他的革命旗幟,為漢朝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為了提升漢朝的形象,提振反曹集團的士氣,劉備決定繼位稱帝,重新收拾起漢室江山,因此劉備建立的是漢朝劉姓國家,所謂的蜀國只是後人的稱呼,並不是劉備自稱的。如果劉備自己也這樣建立蜀國,那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就是軍閥。

劉備的目的,就是集結起漢臣,聯合孫權,共同對付曹丕。哪裡知道,漢朝氣數已盡,沒有人願意為漢朝賣命了,絕大多數大臣都投奔了魏國。

雖然從戰略和道義上講,劉備的這招比較高明。但亂世之中,真正好用的是實力,在實力面前,道義一文 不值。

劉備的蜀國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口,魏國卻有好幾百萬人口,並且魏國佔有天下的絕大多數地盤,兵多將廣。最終戰場上比拼,劉備還是打不過魏國,最終也只有先亡國了。


新知傳習閣

漢獻帝還健在,為啥劉備就能稱帝呢?

這毫不奇怪,因為任何規矩都是人制定的,包括周禮那麼嚴格,繁瑣的禮儀,周公能定出來,那些違規逾制的亂臣賊子,就能想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把它廢掉。另立一個有利規矩不就行了?

具體到劉備稱帝這件事,不是說劉備就是有意違規逾制,就是亂臣賊子。據記載,劉備稱帝前,確實有漢獻帝已經遇害的傳言,看三國志--劉備傳:【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你看,劉備還專門為這事發喪制服,併為漢獻帝追加諡號。這說明,在當時那種條件下,曹丕稱帝,按一般想法,漢獻帝肯定沒有好結



果,但曹丕對漢獻帝最終的處置,確實大出意料 值得稱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備部下,包括諸葛亮在內,最少有兩方面想法:一是劉備原來是漢中王,各位將領,文官的職位自然不能超過王爵所能達到的極限。如果劉備高升一級,那麼大家豈不都能粘點光,再上



一個臺階?二是古時候講究名正言順,既然人家曹丕都成皇帝了,你劉備一個漢中王咋能討伐人家呢?在這兩點驅使下,諸葛亮和各級官員,將領的反覆勸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因此,另起爐灶就很有意義,很有必要。可以為以後北伐掃清政治輿論障礙,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團結一致,共同對敵。(0:15)


流譽後

1、漢獻帝雖然在世,但是曹丕僭位稱帝,封其為山陽公,大漢天子之名已經不存在了,天下間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魏國曹丕。劉備打著中興漢室的名號,絕不能允許漢室危亡,因此為了延續皇祚,他扶起了大漢的黃期,為了向世人說明:大漢沒有忘,還有他劉備在。

2、再者,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為了中興大漢王朝,南征北戰多年,終於攻佔兩川之地,更兼有荊州,天下三分,已居其半。因此劉備上有皇叔之尊,下有中興護國之功,在漢室正統消亡,他稱帝繼續與曹丕、孫權爭奪天下,也合情合理。



3、其三,劉備剛剛攻克兩川之地,關羽便大意失荊州,荊州之地盡喪,力量受到了削弱,其部下大多蜀中舊臣,劉備還要爭奪天下,還需要藉助他們的力量,可是對這些人他既佔了人家的地方,又沒有施加半點恩德,難以讓他們心甘情願的賣命,唯有稱帝,才能分封臣民,惠及兩川百姓。

4、最後,也是最根本的一點,越想當皇帝的人,越容不得別人當皇帝,劉備雖出身草野,但素有雄心大志,不甘心屈居人下,此時劉備以近六旬,垂垂老矣,來日無多,再不稱帝,此生大業無望,因此因勢利導,趁機稱帝。


劉協在曹魏是傀儡,在劉備這裡不過是爭奪天下的名號,劉備實至名歸,劉協被廢,已不足以成為稱帝的障礙,剛好可以趁機稱帝,逐鹿中原。


愛創作的小果

公元220年春曹操去世,緊接著曹丕就代替劉協稱帝 ,曹丕還算善待劉協,給他封了個山陽公,為什麼起了個這麼個名字,聽起來怪怪的,原因是封地在山陽郡,讓他地位在諸王之上,他還可以使用漢制度。也不用拜別人。

(出題主配圖,《三國演義》劉備稱帝劇照)

劉協遜位後,劉備集團知道了,《三國志。先主傳》寫道:“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史書記載的是他們有的聽說漢獻帝被加害,劉備就替他發喪,還制了喪服。聽說也就是沒有確鑿的證據。聽說這種事情,確實是正常的,古代信息交流十分困難,而且殺死前朝國君也是一件大家可以理解的情況。

但是不排除這是一些大臣勸進或者劉備暗示的可能。

(出題主配圖,《三國演義》劉協劇照)

或許在不在已經不太重要了,只需要一個藉口。

此時此刻,黃權、譙周(就是後來勸劉禪投降那位),動用神鬼之說(歷來都得鬧出點神鬼名堂),引用奇書天文,稱這個徵兆有祥氣,就是暗示漢中王你該稱帝了。這些都是虛的,但是古代都這麼做。

隨後諸葛亮、糜竺、黃權等再次陳述現實,現在曹丕已經篡位,迫害忠良,人鬼憤怒,都想念劉氏(自欺欺人的場面話)"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三國志》。上無天子是實話,也是最有用的話,我認為這才是稱帝的直接理由。

後來又說一些《洛書》《河圖》天書的運勢,表示是稱帝的時刻。還是些虛的。

曹丕稱帝了,劉 備以正統自居,要麼稱臣,要麼稱帝續漢,這是政治的必然,不然你劉備報效誰?

劉備事事落在曹操後面,但是每次和曹操相反,則事情必成,稱帝也在曹丕之後,也是無奈之舉,不過他也得感謝曹丕。沒有他,劉備永遠是漢中王。


大眼大世界

如果劉備真的有那麼大野心,號稱漢室宗親,對外宣稱要匡扶漢室,復興漢室的劉備也不敢那麼明目張膽的表現出自己謀朝篡位的野心吧。當時同時代的人們都沒人用這個來作為劉備的話柄,難道現代人比他們更有高見麼?所以對於“封禪泰山”的指責,是毫無道理的。

歷史上劉備儘管顛沛流離,投靠過很多諸侯,而且除了暫時委身投靠的曹操之外,被投靠的諸侯基本上沒有好的結果。按照部分網友的觀點,可以說是投誰坑誰。劉備先是投靠劉恢,後來覺得跟著他沒有發展前途,於是轉投公孫瓚,擔任平原相。後來去救援孔融以後又投靠了孔融。之後又跟隨孔融救援陶謙,又留下來輔佐陶謙治理徐州。後來陶謙病死,劉備得以接管徐州,才算真正擁有自己的一塊地盤,成為東漢末年一個獨立勢力。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以後,劉備收留被曹操打敗的呂布,為徐州丟失埋下禍根。徐州很快被呂布竊奪,劉備不得不委身呂布。後來又奔向曹操,然而曹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把劉備嚇壞了。又偷偷跑路投奔了袁紹,怎耐袁紹也不是曹操的對手,劉備只好再投劉表。

然而很奇怪的是,明明劉備“各種坑主公,比呂布還反覆”——這是某些網友的觀點。然而公孫瓚以好友相待,陶謙讓徐州,曹操稱英雄,袁紹待為上賓,呂布收留劉備,劉表託孤劉備,(陶謙讓徐州和劉表託孤這是正史有記載的,並非三國演義虛構),劉璋請劉備入川,這些人一個一個都眼瞎了麼?看不出劉備的野心麼?是他們的智慧不夠,還是劉備將自己的野心藏得太深?

事實上是,除了最後有點對不起劉璋,劉備並沒有辜負其他人。他去救援孔融,是經過公孫瓚同意的,而且公孫瓚不過拔給劉備1000人,可是劉備居然以這1000人成功救援孔融。讓公孫瓚獲得一個盟友,這算是對得起他了。至於不救公孫瓚,當時袁紹那麼強大,而劉備顛沛流離,袁紹公孫之戰,也打的那麼突然,劉備即來不及,也沒實力去救援,並不是某些網友說的見死不救。投靠陶謙以後,是陶謙自己舉州相托。而劉備依然固辭不受,直到陶謙身死,劉備都只想報答陶謙的知遇之恩,對徐州沒有任何覬覦之心。陶謙之子不能守徐州,風雨飄搖之際,是徐州士族陳登等人推舉劉備接管徐州,劉備才勉強接受。所以劉備並沒有辜負陶謙。後來更是不計較呂布不反覆的性格,不在乎他三姓家奴的惡名,大膽的收留他。可是呂布居然忘恩負義,竊取徐州。劉備這才投靠曹操對抗呂布。

後來劉備轉投袁紹,也是因為劉備發現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不想與其同流合汙罷了!

更何況曹操之前不也先投靠袁紹,後來還不是與他兵戎相見,又為什麼要苛責劉備呢?劉備到了荊州以後,也沒有辜負劉表。面對曹操,他雖然屢戰屢敗,卻阻擋了曹操前進的腳步。當劉表生死,諸葛亮勸說劉備趁機奪取荊州。劉備居然說他不忍心,寧願坐失良機,也不願意辜負劉表。

至於後來劉備稱帝,也是因為曹丕先逼迫漢獻帝禪讓。劉備他只是想繼承漢室正統,何錯之有?如果劉備是錯的,那麼光武帝劉秀也是錯的!


亭殿閣

劉備從小就野心勃勃,可惜出身貧寒,以賣草鞋為生。好在他姓劉,可以冒充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劉勝以高產著名,遍地開花,保守數據稱他有一百多個後人,到了漢末怎麼也有個萬兒八千,凡是個姓劉的,說自己是劉勝之後,沒人敢懷疑,因為不得不信啊。

關羽張飛首先被忽悠,還自認小弟,追隨劉備走南闖北,東征西討,可惜沒有實際背景,不像袁紹,四世三公,家大業大,門吏遍佈天下;劉備到頭來還得投奔曹操。曹操也知道他的野心,抓在手上也放心,就收留了他。曹操此時正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漢獻帝劉協也並不甘心做個木偶皇帝,聽說曹操撿了個皇叔,哪管他真假,翻翻家譜,走走形式,就一口鑑定劉備是真皇叔,一聲叔叔叫了,馬上註冊成親叔叔了。劉備後背冷颼颼的,沒想到皇叔這個名分不但是墊腳石,也是別人的擋風扳,更是皇帝要借的刀。果然,沒過幾天天,劉備收到了皇帝秘密的招喚,要他宰了曹操,光復漢室。劉備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馬上撒丫子走人,皇叔不能真當,真當了就得做烈士,那他就實現不了他的皇帝夢。

出走的劉備以欽點的皇叔身份,打著光復漢室的旗幟,終於闖出一番事業,奪了另一個真皇叔劉璋的益州,就迫不急待地要實現自己的皇帝夢,但是那個木偶皇帝還牢牢地被曹操抓在手裡,沒有死,他只能很遺憾地自封漢中王了。

劉備本來以為自己這輩子要在漢中王位子幹到死了,可是喜訊來的太突然,曹操死了,曹丕一繼位就把木偶皇帝踹開,直接上位當皇帝。曹操漢賊的名聲終於被兒子坐實了,那我劉備就可以命正言順地當皇上,以真龍天子身份討伐篡位的假皇上曹丕了。

可是劉協沒死呀,沒關係,只要他滾下那個位子,即使活著,和死也沒什麼分別。他立馬封鎖獻帝活訓,趕緊發喪,給獻帝開追悼會,開完追悼會後,劉備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帝。

至於劉協,沒有人在乎他的死活,他本來就是個悲劇,歷史劇裡一個穿著龍袍而跑龍套的。


史話聊齋

漢獻帝劉協雖然健在,但當其於公元220年十二月份將帝位“禪讓”於曹丕後,成為了“山陽公”,成為了曹丕的臣子,不再是東漢皇帝了,此時曹丕已經篡漢,漢朝何去何從?漢朝就此滅亡麼?

在這種情況下,有能力、有實力、有資格繼承漢朝帝位的只有劉備了。一直與曹操及其繼承人進行堅決鬥爭、以中興漢室為己任的劉邦後裔劉備,自然不願意漢朝就此滅亡,自然不承認曹魏政權的合法性,更不能尊奉曹丕的臣子為帝。

為了延續漢統,為了在與曹魏抗衡時不在政治上落於下風,為了凝聚人心,為了集聚擁漢力量,為了彰顯曹魏政權的非法,劉備只能登基稱帝、繼承漢祚了。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史稱“漢昭烈帝”,其國號依然是“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季漢”

劉備之稱帝,與漢獻帝生死無關,只與劉協帝位被篡奪有關。


紅色星河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這個問題,史書上記載得很明確,就是說劉備以為劉協被殺了。但是我以為,事情沒那麼簡單。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不久,諸葛亮、糜竺等人又聯名上表奏道:“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這麼看來,好像是在蜀漢這邊都以為劉協被曹丕殘忍地殺掉了。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後漢書-獻帝紀》寫得分明:“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劉協被廢后的爵位)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人家不僅活著好好的,還多活了十四年,和諸葛亮同年去世的呢!

按理說曹丕代漢的時候,詔書頒行天下,劉備這邊不可能不知道,那他為什麼還說劉協被殺了呢?這個原因細細想一下就知道了,因為劉備自己想當皇帝啊。

關羽打襄樊會戰的時候,劉備這邊沒有支援,也沒在西線呼應,而是自己忙著稱王,被後世認為是襄樊會戰失利、荊州丟掉的重要原因。他當個王爺都這麼著急,那就更別說做皇帝了。

別說劉備頂著個“皇叔”的頭銜就對皇位沒想法,他自己比誰都清楚漢朝其實早就亡了,劉協只是個傀儡。這個傀儡現在雖然已經被廢了,但是藉著他的死(不管真死假死),都可以做做文章,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