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拉肚子要不要做胃鏡?

李聰

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與慢性的區別在於時間的長遠。一般情況急性腹瀉的病程不會超過三個星期,而慢性腹瀉病程多在1個月以上。

急性腹瀉可能是由於腸道感染、腸道非感染性病變如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急性中毒、全身性疾病、瀉藥、功能性腹瀉、精神因素等引起。而慢性腹瀉可能是與消化系統疾病如胃部疾病、腸道感染、腸道腫瘤、炎性腸病、小腸吸收不良;全身性疾病包括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疾病和其他系統疾病;瀉藥等藥物;腸道紊亂等引起

腹瀉的發生機制是很複雜的,因此要明確發病的原因必須通過相關檢查來確診,不可單一地依靠某一方式來診斷。

1) 詢問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起病、病程、腹瀉次數、糞便性質、伴隨的症狀等情況。

2) 體格檢查: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明顯消瘦、腹水、黃疸、關節炎等症狀,另外也需要行肛門指檢。

3) 糞便檢測:糞便檢測能提示腸道病變性質及部位。

4)

內窺鏡檢查對於長期拉肚子的患者,一般應採取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能有效、直觀地觀察腸道的情況,發現病變組織能及時地摘取並做病理檢查,能較快地鑑別腸道炎症或腫瘤腫塊,對於區分炎性疾病的發病範圍極有作用。而由胃癌所引起的腹瀉與其他慢性腹瀉是有區別的,胃部疾病引發的腹瀉常伴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而且一般不會出現便秘,如長期拉肚子的患者出現此類型情況則應該進行胃鏡檢查,排除胃部疾病。


練磊醫生

長期拉肚子的話,應該要查的電子結腸鏡而不是胃鏡,因為胃鏡是觀察的從食管到十二指腸,而腸鏡觀察的是從肛門到大腸,這就涉及了腹瀉的生理機制以及分類。



腹瀉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滲透性腹瀉 是由於腸腔內有大量的非吸收性的溶質聚積,導致腸腔內滲透壓升高,大量液體被動進入腸腔引起腹瀉。

2.滲出性腹瀉 這種腹瀉又叫炎症性腹瀉,由於炎症或者潰瘍等病變破壞了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從而造成了大量的炎性滲出,引起腹瀉。



4.分泌性腹瀉 這類腹瀉是由於腸粘膜吸收抑制或者淨分泌增加所致,它的特點是呈水樣瀉。

3.動力性腹瀉 這類腹瀉是由於腸內容物的增加引起了腸道的反射性蠕動增快,支配腸運動的神經異常,促動力介質釋放增加,導致腸道傳輸加速,影響的水分的吸收而致腹瀉。



由於人的大便都是經腸道排出,且從腹瀉的生理機制來看,不管是哪種原因引起的腹瀉,都和腸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更何況是長期腹瀉,所以,長期腹瀉應該查的是腸鏡而不是胃鏡。


生如夏花心似冬雪

先來給大家說一說什麼是拉肚子,拉肚子是臨床上所說的消化系統常見症狀“腹瀉”,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糞便稀薄或帶有粘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病程超過2個月稱慢性腹瀉,問題所描述的長期我暫時認為是慢性吧。

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很多,包括消化系統自身的疾病:1.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術後酸缺乏;2.腸結核、痢疾、血吸蟲、鞭生蟲、鉤蟲感染。3.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多發息肉、吸收不良綜合徵等。4.腸道腫瘤。5.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廣泛切除等。6、各種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膽汁淤積性黃疸、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等;全身性疾病:1.甲亢、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糖尿病性腸病等。2.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症、尿毒症、放射性腸炎等。3.利血平、甲狀腺素、有些抗生素和抗腫瘤藥等。




天天醫學

做胃鏡有用嗎?你們看看那些個胃腸病的人:在每一個城市不是成千上萬的嗎?長期吃西藥止痛藥消炎藥每天吃得飯都吃不下了,還得吃,這些個人呀憐死也不去看看中醫,為什麼?因為中醫早以被西醫化了,去看中醫也是做胃鏡什麼的,那麼中西醫還有什麼區別呢?甚至現代的中醫用電子儀器給病人看病,還高高在上的自吹是高級中醫生,忽悠老百姓都不會臉紅,所以中醫必亡,有很多病人憐願找傳統中草醫看病,他們堅信一定有民間高手或秘方什麼的,所以傳統中草醫只能在社會陰暗的角洛裡生成,如果他們被髮達國家拿走的話那才是中華之又一悲哀呀😄


土郎中17

長期拉肚子,首先要做糞常規,看看大便中有無白細胞,紅細胞,粘液,如果有白細胞及粘液,需要檢查飲食衛生,實驗性吃點抗生素。如果有紅細胞,且無發熱等感染跡象,就建議做腸鏡,以便尋找發病原因,一般來說,拉肚子與做胃鏡對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