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提籃橋街道

前言

在老上海眼裡,有兩個地方不會去的,一個叫“鐵板新村”,一個就叫“提籃橋”,前者在上海話裡是“火葬場”的意思,而後者,雖然提籃橋地區又不是隻有一個監獄,但“送儂到提籃橋”去這句話,成了上海人口中蹲監獄的代名詞。

别了,提篮桥街道

原提籃橋街道位於虹口區東南部,西側以吳淞路為界;南側隔黃浦江與浦東新區相望;東側以大連路、公平路為界,與楊浦區接壤;北部界限為周家嘴路、高陽路、唐山路、榆林路、昆明路。歷史上,提籃橋街道轄區屬於上海公共租界,大部分為石庫門裡弄。此區中心的提籃橋地段,曾經是航運中心,並以提籃橋監獄、猶太難民區(“上海隔都”)著稱。

近日,經市政府研究同意,虹口區將撤銷提籃橋街道、調整四川北路街道管轄範圍,建立北外灘街道。北外灘街道管轄範圍東至大連路、秦皇島路,西至河南北路,南至蘇州河、黃浦江,北至海寧路、周家嘴路。四川北路街道海寧路以南區域劃入北外灘街道。

别了,提篮桥街道

撤銷原提籃橋街道,建立北外灘街道

提到提籃橋,就不得不提“提籃橋監獄”,可能很多上海人聽到去提籃橋,會第一時間聯想到要去監獄走一遭了。下面就和朋友們說說提籃橋這座“遠東第一監獄”。

提籃橋起源

先來說說提籃橋的來歷。

别了,提篮桥街道

解放初期的提籃橋地區

清朝嘉慶年間,本地居民在下海廟附近的下海浦上,興建了一座寬六尺、長三丈的橋,名為“提籃橋”,該地區也因此得名。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該處被劃入上海美租界,由於區內有香火鼎盛的下海廟和通往浦東的輪渡,逐漸成為蘇州河以北的主要集市之一。

遠東第一監獄

190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提籃橋地區的華德路(長陽路)、舟山路、昆明路、保定路之間的地塊,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工部局監獄。由於它位於“華德路”(現在的長陽路),也被稱為“華德路監獄”,俗稱為“提籃橋監獄”。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現代新式監獄,因地處租界,在報章亦被稱為“西牢”。在之後的110年裡,提籃橋監獄在不同的語境裡,被稱為“毀滅之城”、“遠東第一監獄”。

别了,提篮桥街道
别了,提篮桥街道

最初監獄的主要建築,包括兩幢4層的監樓,囚室480間,以及炊場、辦公樓、醫務所等。1916年起,先後向北、向東擴建,1930年代初又拆除部分初建時的建築,開展重建,到1935年基本定型。現存建築物均為1917年至1935年間建造。

監獄周圍設有5米多高的圍牆,監獄內除了普通監室外,還設有“橡皮監”(防暴監房)、“風波亭”(禁閉室)、“室內刑場”(絞刑房)、室外刑場等等特種設施。同時,監獄參考了美國監獄的佈局建造囚室,將傳統木門換成了鐵柵欄。

兩排囚室,每一個都是鴿子籠般大小,背靠背,三面是牆,一面是鏤空的鐵柵欄。逃是肯定逃不出去的。鎖具還是英國霍勃·哈脫公司製造的,鎖有三檔鎖舌,鑰匙有十幾釐米長——最特別的一點,鎖是精鋼的,從監獄啟用到現在,從沒換過,一直用到現在。掉在地上錚錚作響,聲音很清脆。

别了,提篮桥街道别了,提篮桥街道

1933年,提籃橋監獄進行了一次重大擴建,擴建後的監獄有一幢“十”字狀監樓專門關男性外國犯人,另有一幢“一”字形樓專門關外國女犯。“西人監”和關押華籍犯人的地方隔開,採光和通風也較好,裡面還有一段給犯人送水送飯的小鐵軌。

“西人監”相對於華人監獄,伙食要好很多。平時,外籍犯人有面包、茶、蔬菜、湯甚至牛排供應,口味甚至會考慮犯人的喜好。在工部局檔案裡有一份1935年6 月,招商投標承辦華德路監獄外籍囚犯所需食品目錄:椰菜、洋蔥、馬鈴薯、俄國鹹魚、牛肉、大麥、麻油、鮮果、青果、橘子等。

别了,提篮桥街道

為什麼被稱為“遠東第一監獄”呢?除了監獄規模宏大、建築優良,且收押犯人數量多,最多時達到8000多人,高於印度的孟買監獄及日本的巢鴨監獄,故號稱“遠東第一監獄”。

風波提籃橋

提籃橋也被形容為“中國的海牙”。這裡是抗戰勝利後,中國境內第一個審判日本戰犯的場所,1946年1月至9月間,先後共有47名日本戰犯,在此受到盟軍美軍軍事法庭的審判。

别了,提篮桥街道

1946年4月22日上午,鏑木正隆等5名日本戰犯,就在這幢監樓的室內刑場(絞刑房)內執行絞刑。此外,數百名日本戰犯在此被關押,如日本“駐臺灣總督”安藤利吉、“駐香港總督”田中久一、第六方面軍司令岡部直三郎大將等,都死在提籃橋監獄。

在那片刑場,究竟有多少人被槍斃,還是個未知數。附近的老上海還記得,1949年解放前夕,國民黨在逃離上海前,曾在這裡大開殺戒,只看見一卡車一卡車的人被送進監獄的前門,一口一口的白皮棺材,從監獄的後門抬出來運走。

别了,提篮桥街道

當年的那片刑場,如今已經被改為“新岸禮堂”,禮堂位置靠近監獄後門,是專門接待囚犯親屬的地方,門口常常排滿等待探視的人。楊樹浦發電廠的地下黨員王孝和,也是在提籃橋監獄就義的。

據住在附近的老上海回憶,那天,王孝和的母親與夫人,還在監獄的後門等候,等到那白皮棺材抬出來的時候,木板縫裡的血水,還在往外流淌。據說,那白皮棺材還是“普善山莊”的老闆捐助的。“樂安裡”和刑場就隔著一道竹籬笆,當年還有不少膽子大的,偷偷往裡張望。

别了,提篮桥街道

據老上海回憶,五十年代初期,這裡每到中午就會響起哨子聲,然後就響起密集的“像放鞭炮”一樣的聲音。這時,大人們通常趕緊把附近的小孩叫回到家,自己也加快了腳步,因為這“鞭炮聲”,其實是監獄的室外刑場在行刑的槍聲。

這些故事聽聽就令人驚悚不已,只是百年之後,歷史大戲歸於平淡,當年的“演員們”早已紛紛離場。而在提籃橋監獄建成之後,上海的百姓對於這座“西牢”的第一反應也是驚恐。

别了,提篮桥街道

當然,這也和媒體宣傳有關。

從1901年到1906年,《申報》就沒說過西牢什麼好話,經常撰文細數西牢種種弊端:洗冷水澡,被其害者無不受病;坐臥皆席地,犯人多患足腫;吃得不符合華人習慣;不能入內探視;語言不通,“情意隔膜”。1904年10月還報道稱,“關在公共租界牢房裡的罪犯,每人每餐只給一碗飯和一些水。食不得飽,以致死亡人犯時有增加。”

别了,提篮桥街道

在提籃橋監獄的整個歷史中,沒有任何犯人越獄成功。最嚴重的一次事件發生在1929年4月9日,59名死刑犯等候處決已經兩年,趁看守進囚室提押犯人去洗澡的空當,奪了看守的槍,企圖越獄。結果,四名印籍看守死亡,一名英籍看守受傷,開槍的死囚自殺。這次事件之後,巡查的看守人員都一律不準把槍帶入監舍,必要時只准帶警棍。

别了,提篮桥街道别了,提篮桥街道
别了,提篮桥街道

昔日的歷史名街,今天的黃金街市,提籃橋地處北外灘黃金地段,與有“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稱的老外灘,高樓林立的浦東構成“三足鼎立”的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2002年,上海市政府在加快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新一輪發展中,按照國際化、現代化的要求,將北外灘地區建成國際航運商貿區、現代商業區、高檔住宅區和濱江休閒區,提籃橋地區新的繁榮,將讓歷史積澱深厚的名街展現出更加迷人的風采。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别了,提篮桥街道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