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養豬場提高效益的幾個建議

幾萬元投入的農村小型養豬場已經越來越多,小型養豬場在規模上和產量上不及大型養豬場,但是小型養豬場也有致富增收的生存之道,選好品種、科學飼養是關鍵。

小惠子老師根據不少養殖戶多年的飼養經驗總結出七條供小型養豬場參考:

一、選擇好熱門品種

因為飼養數量有限,選好品種很重要。現在生豬市場中瘦肉型豬比較走俏,對於小型養豬場來說,養殖瘦肉型豬更容易增加收益。常見的瘦肉型品種有杜洛克、漢普夏、大白豬、長白豬等,作為種用同時加強種豬胴體瘦肉率的選育,可以明顯提高肉豬的胴體瘦肉率。一般二元雜交瘦肉率51%,三元雜交瘦肉率58%,比當地豬高13%~20%,而且肥育期可縮短70~80天,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二、控制好飼養規模

控制好規模也是小型養豬場的重點,下面是小型養豬場的數據。

自繁自養型規模,基礎母豬飼養量為100頭左右時,年出欄商品豬1600頭左右;

仔豬育肥型規模,年出欄商品豬1600頭左右;

繁育仔豬型規模,基礎母豬飼養量100頭左右時,年出欄仔豬1600頭左右;

(備註:小型養豬場母豬飼養量一般小於100頭)

三、注意好飼養密度

密度也決定飼養數量和效益,小型養豬場的空間會較小,但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豬群飼養的密度一般會較大。小型養豬場哺乳母豬每頭應占面積為3.3米、斷乳仔豬每頭為0.3米、青年豬每頭為0.6米、育肥豬每頭為1米、種母豬每頭為1. 5米左右,種公豬每頭為2米母豬和公豬要單圈飼養,育肥豬群體不可超過15頭,仔豬群不可超過25頭。一個豬棚內總數不能超過100頭,因為頭數過多,影響棚內空氣等環境質量,呼吸道疾病頻發。

四、優化好飼養管理

前面有說,最佳的飼養生豬類型為瘦肉型生豬,為了達到瘦肉型生產定向目的,優化飼養管理是關鍵。

豬生長前期脂肪沉積平均每天增長速度為29克-120克,而60千克以後高達120克-378克。因此,前期應讓豬吃飽(不限量)充分發育骨、脂、肉;後期適當控制喂量(吃到八成)可減少脂肪沉積。

生長早期

給與充足的能量飼料,促肉、骨生長(紅薯、玉米等澱粉主含量飼料),混以高蛋白飼料,特別要注意充足蛋白質飼料的供應(豆粕是常用蛋白飼料,還有花生粕、菜籽粕、棉籽粕等)。

前期豬體重在20~45千克,投料蛋白質含量20%左右較好。

中期豬體重在45~70千克,投飼蛋白質含量16%為比較合適。

後期不少於14%,整體要比脂肪型豬飼料蛋白質高4%~10%。

生長後期

抑制能量飼料投放量,一般不超過總食量的85%,控制脂肪沉積,可提升瘦肉率含量。

適度合理投用添加劑

杜仲粉可促進肌肉纖維發育,令肉質鮮美,一般用量在0.2%~0.3%為宜;

腐植酸有抑制豬後期脂肪沉積作用,一般最大用量不應超過0.6%。

飼餵過程中要做到“四定”

定時:每天定好飼餵時間和次數,不要隨意變動,一般為早、中、晚三頓較好。

定量:一般以飼餵之後食槽內不剩食,豬安靜休息不舔槽為豬吃飽了的量。

定質:飼料的品質和配方不宜做較大改變,避免暴食或食量下降的情況,影響健康和增重。

定溫:不喂冷凍或過燙的飼料。冬季要注意防止飼料溫度過低影響豬的生長,此時應適量加入溫水再喂。

五、控制好養殖溫度

溫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養殖效果,瘦肉型豬生長最適宜溫度應在18~21℃,溫度過高,採食下降,日增重緩慢。所以,夏季應做好遮蔭、噴水、通風透氣等降溫措施措施保障瘦肉型豬的增重;冬天應採取溫棚飼養,做好擋風、增溫等措施,形成瘦肉型豬育肥的適宜溫度。

六、防禦好豬病

減少疾病也就是減少損失增加效益,對小型養豬場來說,免疫規範化、科學化非常重要。主要應做到四個規範:

一是規範設施設備,堅持科學設計、科學預防為主;

二是規範防疫程序,堅持正規防疫;

三是規範豬源防病,堅持自繁自診;

四是規範出欄防病,堅持整進整出、場外交易和售後消毒。同時,要採取科學的消毒方法,不但要定期消毒,用足用藥量,而且要多種消毒藥、殺病毒與殺細菌的消毒劑交替使用,才能達到消滅多種病原微生物的目的。有條件的要用紫外線消毒,還要嚴禁閒人及貓、狗和鼠類等動物入內。

七、選擇好出欄時期

出欄時期,根據飼料損耗和肉豬產出來確定,最佳出欄期,可為養豬創造最高效益。按時出欄,一般為3月齡左右,且多以實際體重為準。常取二元豬為80~85千克,三元豬為85~90千克為佳,過早或過晚都有損飼養效益。

小結:小型養豬場主要的盈利點就是要做到精細化飼養,選擇好市場上熱門的品種,然後搭配科學的飼餵方法,加強管理減少因病害或者是養殖環境造成的豬病和減產的損失。做精是小規模養豬場的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