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帳老街道

文/張宗彥 

 絳帳街(老街道)是父輩最普遍的一種叫法,絳帳街最早有一個名字“齊家埠”。因東漢大儒馬融曾在“齊家埠”設帳講學,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齊家埠”改名為絳帳街。

  絳帳街自古便是西府的重鎮,周圍數十里百姓的商品、貨物交易,全要在絳帳街進行。記憶里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街道(指絳帳)的老鼠嚇死鄉的貓”。個人理解為,其用意並非說絳帳街的人有多厲害,而是指絳帳街在西府的重鎮作用。

  在我幼小的記憶裡,絳帳老街為土路,寬約3、4米,路兩旁多數為土屋,家裡光景好的有二層小板樓。街道西頭的義成小學舊址原為一小院,全是木板建造(多為二層),街道中心兩邊的商部,也為木板所建。

什字西邊是扶風縣鍋廠,旁邊緊挨著一家理髮店,和一個賣羊肉泡饃的店鋪。什字以東北邊是幾家供銷社,有的賣布匹、日用品,有的賣鍋、賣鐵器。街道南邊是照像館,也有一供銷社。什字以北為北巷,專賣農產品,再往北是豬羊市,北頭建有北門樓。

什字以南為南巷,賣麩皮、賣菜、賣雞蛋的居多,再向南便是木頭市,賣木料、棺材、門窗,南端建有南門樓。
絳帳老街道

  街道最西頭是一段凹凸不平的,土築的舊城牆,牆旁邊有幾棵粗壯高大的白楊樹。街道東頭建有一座語錄塔。絳帳街四周為約十米深的土城壕。街道東西長有1.5公里,分七、八道巷,分別為羅家巷、姚家巷、南巷、北巷、郭家巷、鼎家巷……

  絳帳街過去為雙日集,每逢雙日,人們便從四鄰八鄉前來趕集,通常買些農具、布匹、衣物、食用品等生活用品,那時街道里經常人流不斷,非常熱鬧,拿豬羊市來說,人們天不亮就把豬用架子車拉到了豬羊市上,等著買家前來交易。

  絳帳街最熱鬧的,便是每年一次的農曆二月二古會,東西兩個村都要唱大戲。過二月二古會,一般各家各戶都要炒玉米粒(豆子),也會在過會的那三天,叫上自己家的親戚來趕會。二月二過會,大都是裹了小腳的老年婦女,她們身著一身黑粗布衣,頭上都頂一塊方手帕,拄著柺棍。她們主要去北門樓趕廟會,燒紙焚香……街道里往往黑壓壓一片連著一片,你不管從哪頭看,都是有頭無尾。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到了八、九十年代,人們逐漸拆掉了土屋,建房開始釆用磚木結構,街道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路面在原基礎上有所加寬。街道上那些商鋪也一樣,大部分建房用上了磚塊。

  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樓房在絳帳街也開始興建,街道西頭的西街小學、義成小學舊址,也都建起了二層樓房。
絳帳老街道

  絳帳街最標誌性的講經臺,由於多種原因已不復存在,據上了年紀的人記憶,講經臺舊址在南門樓門外西南百米開外的地方,這裡現已成了人們的居住區。不過欣慰的是,位於街道東頭的絳帳初中,前些年在校內塑起了一座馬融塑像,塑像高兩米多,為黃銅色,下方底坐刻有“絳帳臺”三個大字。

另外,扶風知名的企業家王建忠,在自己廠區旁,幾年前也建起了宏大、氣派的“傳薪樓”,題匾為“絳帳傳薪”,成為扶風的一大亮點,引起了省內外學術文化界人士的高度關注。

  由於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消費渠道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變。現在絳帳周圍四鄰八鄉的人們,很少有人再來絳帳街購買物品了,加之年輕人外出打工,絳帳老街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比以前明顯冷清了許多。

  “齊家埠”雖被許許多多的人忘記,講經臺也不復存在,但馬融在絳帳設帳講經的故事不會磨滅,他崇高的致學精神將在絳帳乃至省內外人們的心中代代傳頌。

  絳帳老街不僅僅只是一段歷史,一個記憶,我堅信它是絳帳向前發展的強大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