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書院山長林召棠狀元對嶺南文化的貢獻(一)

粵西唯一狀元——林召棠,於1832年棄官離京歸裡。後任當時堪稱嶺南最高學府的端溪學院山長十二年,在傳承文化精神、培養人才、繁榮詩壇、發展端硯文化和姓氏文化等方面,都為嶺南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端溪书院山长林召棠状元对岭南文化的贡献(一)

一、“斗南一老”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3)字愛封,又字芾南,號蓉舟,晚年別號行腳僧,諡文恭;廣東吳川吳陽霞街人。他出生於“科甲名宗”、書香門第,天資聰穎,學習努力,盡得家學,勤受師傳;於1803年中秀才案首(第一名),被當時學使狀元姚文田稱為“海濱俊才”;1812年拔貢,為第一,當時學使程國仁以“必入翰林”許之;1861年順天鄉試中舉;1823年癸未科中貢士,殿試時,學識豐富、博聞強記、文采出眾、書法上乘的林召棠,以其鮮見精深的的《對策》,獲得道光皇帝的賞識,欽定為進士一甲第一名。御批為:“今科得一佳元”。他是廣東歷史上九個狀元之一,是清代第二個狀元,在粵西史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中狀後,林召棠例授翰林院修撰,故又稱為殿撰。1823年,因父親林雨屏病逝,林召棠告假返家丁憂;1828年到京復職,次年經翰林院考試,被錄任一等漢書修撰;1831年,被任命為陝甘鄉試正考官,御封加二級奉直大夫。到西安主持陝甘鄉試後的第二年,林召棠因不滿朝廷腐敗,以侍母為由,棄官返粵。1833年,兩廣總督盧厚生粵海拾珠,不失時機地以優厚待遇聘請狀元林召棠出任堪稱嶺南最高學府的端溪書院院長。1844年,因生母陳太宜人卒,林召棠回家後不再赴任。所以,林召棠任端溪書院山長時間實際上是十二年,但聘方對其虛位以待三年,故有狀元公主持端溪書院十五年之說。芾南公歸隱田園後,吟詩作對,臨池著文,筆耕至老。1873年,林召棠享87歲高壽辭世,各方哀悼,老幼同悲。

從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看,林召棠於清中葉,堪稱南天一斗。他既是名滿全國的狀元,又是嶺南文化學者、教育家和詩人,是一位人人景仰、精神文化亮點多的風流名士。在生時,他就以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敬重。其座師副相金釗贈聯給他:“果行修潔,斯文彪蔚;量海容物,赤城閒邪。”友人兩廣總督林則徐贈聯曰:“綵衣榮似三公袞;珂第祥留五色雲。”同館翰林高樹勳贈聯曰:“度八磚而愛日,高一柱以擎天。”門生張小浦侍郎集聚成聯贈他:“講藝立言,領袖後進;頤性養壽,澡雪精神。”學使何延謙贈匾給他,上書“斗南一老”。狀元公逝世後,李小巖在《祭林芾南殿撰文》中說:“人之望公,如鬥如山”,“文章風度,渺不可追”。

端溪书院山长林召棠状元对岭南文化的贡献(一)

近人對林召棠的評價亦甚高。我國著名學者商承祚教授在《廣東歷代狀元·序》中指出:林召棠長期從事教育,“門生多俊才。林則徐也常向其垂詢民生吏治。林召棠秉性忠厚,淡薄仕途,重視公益事業,族人多敬重之”。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林家有教授和廣東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王傑博士在為拙稿 《斗南一老——嶺南狀元林召棠傳》所撰的序中,對林召棠也有很高的評價。

從尚存的作品可知,芾南公一生堅持愛國愛民、自強不息、貴和尚德、清廉節儉、尊師重教、熱心公益的精神品格,在傳承文化精神、培養人才、詩壇詠唱、硯銘硯史、方誌譜牒等多方面為嶺南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端溪书院山长林召棠状元对岭南文化的贡献(一)

二、文化精神之傳承

嶺南文化既繼承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又有自身特質。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嶺南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核。標誌著中國近代史開端的1840年鴉片戰爭,是衡量中國人愛國精神的天秤。當時林召棠已回廣東。他的友人都是禁菸一派,林則徐、黃爵滋、陳其錕等等。林召棠支持禁菸抗英。在《心亭亭居詩草雜存》的一些詩篇中充分展示了他禁菸抗英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在《肩輿行山中乘高忽見海》詩云:

春氣暖捋蒸沆瀣,霞光晴欲暈珊瑚。

蛟涎蜃霧而清廓,近已金鵝謝貢輸。

在詩末的自注中他特意明白地說:“還禁洋菸,絕英夷互市。”他把禁菸抗英比喻晴暖的春氣霞光;喻鴉片為蛟涎蜃霧,認為這些烏煙瘴氣的東西是要廓清了。他對林則徐抗英的和禁菸、銷煙乃至其一生都充分肯定,說林則徐“所至有聲”。林則徐卒後,賜諡文忠。林召棠說:“文忠之諡,近時罕有,公殆不愧,可繼宋歐陽永叔、蘇子瞻兩文忠之後矣”。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之要義,也是嶺南文化精神的重要內容。《周易·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物載。”中朗等主編的《中國文化導讀》說:“這是一種健康的、樂觀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幾千年來,這種宇宙觀、人生觀的確不斷鼓舞著中華民族,走出生存危機,走向光明。”林召棠早就以此精神來教育和激勵後輩。1856年林召棠書寫一橫幅《自強不息》,並作跋語云:精神日用則日生,日耗則日怠;自奮則可百事可成,自棄則置身無所;成敗之機,斷之自我。能自振奮,此其時矣,不容緩也。”也就是說,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必須有日用日生、堅持不懈的意志,自奮自勵、自主奮鬥的態度,刻不容緩、雷厲風行的作風。這是林召棠對自強不息深化了的認識。

中華民族重道德。林召棠繼承了老祖宗的優良傳統,從思想到實踐都達到了很高的道德境界。他“性孝”,他在《家訓》中說:“人生百事,惟孝最先。”仁者不止於孝悌,而由親及疏,家庭及社會,達到“泛愛眾”。所以他在《家訓》中又說:“家中奴婢,皆需愛之。”狀元公主張“去私”,自己清正廉明,也為清官樹碑立傳。他為以“廉正失長官歡”而罷官的鄧勵齋寫墓誌銘,以“永垂德聲”。

三、端溪山長講席優

林召棠涉足教育始於1815年。當時他尚未中舉,跟隨恩師程國仁在山東濟南。山東安邱明府王元輔讀,他幫看縣試考卷。1816年林召棠中舉後,於第三年回到廣東東安(今雲浮)在文昌宮教館近一年,有8名學生。後於1821年林召棠再次迴文昌宮設館,學生一下子多大50餘人。這是他教管有方的結果。

端溪书院山长林召棠状元对岭南文化的贡献(一)

狀元公主講書院,自廣東高州高文書院始。高州是古代廣東西部高州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高文書院是影響頗大的書院。林召棠中狀元后,在回家丁憂期間受聘於高文書院為主講。時間雖然不長,但也賞拔了相當不錯不錯的學生,諸如,廣東信宜人梁毅,後成道光三十年二甲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另有信宜人劉汝新,後於道光十年成進士,任知縣,有詩名。

當然,狀元公對嶺南教育事業貢獻最大的,是他對主講端溪書院時代。有清一代,廣東的書院居全國之首,引領著全國書院發展的潮流。而當時的端溪書院堪稱嶺南最高學府。清代任端溪學院院長時間最長的是陸嘉穎,其次就是林召棠了。林召棠主講端溪書院期間,在培養人才上成績卓著。他次子詒薰在《先考翰林院修撰芾南府君行略》中說:府君主講端溪學院,“與諸生研究經義,務為實學。一時英彥多出其門下。”出其門下者,朝廷就有尚書、御史等文武官員30多人。諸如高要附城人馮譽驥,道光二十四年成進士,曾任山東、湖北學政, 取士得人,後主講應元書院,之後又出仕陝西巡撫。其人學術淵通,清望重一時。林門桃李中,名氣更大的是順德人羅惇衍。他於道光十五年成進士,選庶志士,授編修,後督四川學政,官及吏都右待部、都察院左都御史、戶部尚右、工部尚書兼武英殿總裁。他立朝正色,抗論時事,指陳利病,無所顧避,主張獎廉罰貪,崇儉禁奢,以蓄物力,呼籲臣捋毋貪惡祿位,毋顧惜身家,事可行則行,毋泥成例,人可舉則舉,毋限資序,法可改則改,毋憚吏張。他認為只有眾多清正而有才能的官吏充滿朝廷,才能返危為安,轉亂為治。他為朝廷引薦了許多棟樑之材。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後,重孝在身的羅惇衍還奉旨為廣東督辦團練大臣,第二年在順德開辦團練總局,做抵抗外敵的準備。羅惇衍十分敬重林召棠,曾有《賀林召棠夫婦七秩晉一雙壽聯》。從羅惇衍的思想言行看,林召棠的愛國、棄私、納諫、崇儉、不拘一格選人才等思想,對其都有深刻的影響。

林召棠之所以能對嶺南教育作出重大貢獻,除了他德才具備,是以為人師表之外,還同他重視教育有關。在殿試對策中,他明確指出:“政治本於育才”,辦好學校、搞好教育實為“致治之首務”。此外,他有正確的培養和選撥人才的標準,那就是“修身踐言,讀書經世,他日處為端士,出為良臣。”這也是他教育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端溪书院山长林召棠状元对岭南文化的贡献(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