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央行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

張小龍


4月底至今,人民幣大跌超6000點,週五人民幣延續跌勢,最低逼近6.9關口,晚間7點,央行宣佈將遠期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上調至20%,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隨即暴漲超500點。

遠期外匯風險準備金是影響人民幣匯率的重要利器之一,自2015年開始央行分別調整了3次,第1次是2015年9月,那時候人民幣正進入貶值趨勢;第2次是2017年9月,那時人民幣進入升值通道。第3次是本次,背景剛好是人民幣連續貶值。

如下圖,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4月份最低的6.2606大跌到8月3日的68972,跌幅超過6000點。

仔細觀察外匯風險準備金調整發生的背景就會發生,當人民幣貶值時,外匯風險準備金往往會上調,反之當人民幣升值時,外匯風險準備金往往會下調。

遠期外匯風險準備金究竟是什麼鬼?

事實上,我在2017年7月28日《人民幣,一個重要信號來襲!》一文就已經介紹過:

1、外匯的買賣有遠期和即期之分,在外匯買賣過程中,如果買賣雙方達成外匯買賣協議後,在2個工作內辦理交割就是即期外匯交易。

如果是買賣雙交簽署協議,約定未來某一個具體的時間以某一價格買賣外匯就是遠期外匯交易。

舉個栗子:

A打算3個月後購買美元,但又擔心3個月後美元升值,自己承擔高額的成本,於是他和B銀行約定,3個月後以1:6.7(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假定)的價格購買美元。到3個月後,即使美元升值到1:7,A仍然能夠享受到原來1:6.7的價格購買,避免了未來外匯升值可能帶來的損失。

2、銀行賣出外匯,叫做“售匯”,對銀行來說是賣,對投資人和客戶來說是買;

3、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就是銀行每出售一筆外匯需要向央行上繳一定的準備金(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上月遠期售匯簽約額×風險準備金率),目前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是0%。

如果某銀行上個月的遠期售匯簽約額是1000億美元,那麼這個月需要上繳的準備金是200億美元,1年之後央行會把這200億美元的準備金解凍歸還給銀行。

所以如果上調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那麼就會大大提高了空頭作空人民幣的成本,比如某企業想和銀行做一筆1000美元遠期售匯簽約,那麼需要上繳200億美元的準備金,大大抬高了資金的成本。

對於這次遠期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的上調,央行的說法是:

(遠期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的上調)

顯然不屬於資本管制,也並非行政性措施,而是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具體來看,人民銀行要求金融機構按其遠期售匯(含期權和掉期)簽約額的20%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相當於讓銀行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虧損而計提風險準備,通過價格傳導抑制企業遠期售匯的順週期行為,屬於透明、非歧視性、價格型的逆週期宏觀審慎政策工具。

我的看法是本次央行的出手,意味著央行對人民幣貶值的態度出現質的變化,早在7月3日,人民幣連續大跌後,央行行長易綱出面喊話維穩匯率市場,而現在隨著遠期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的上調意味著出現質的變化,即由說的層面變到了做的層面。

其實央行如果想讓人民幣止跌可以動用的工具確實不少,除了上面的方法,其實還可以動用外儲買入人民幣賣出美元。但是通過觀察這幾個月的外儲數據發現還算比較平穩,顯然央行並沒有這麼幹,所以我的看法是,本輪人民幣貶值和2016年那波有很大的不同,2016年那次貶值屬於被動貶值,而本次就很難說。

無論如何,央行本次出手後人民幣止跌值得高興,至於能剎得嗎?我的看法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因為上面已經說過了本次人民幣貶值和2016年那次有很大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