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周瑜篇

三国时期之所以是我们茶余饭后最喜欢讨论的历史时期,与这个时代英杰辈出的特点紧密相连,虽然是乱世但是却可以不断涌现出少年成名的高人。而周瑜作为少年成名的代表曾异常活跃在这个历史的舞台。虽然《三国演义》之中周瑜更多的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而被描写的心胸狭隘而且颇有大反派意味,很多学者也早已对周瑜的为人进行了翻案,所以今天我要与各位讨论的重点不是周瑜的人品,而是他的死对于整个东吴的影响,以及他离奇的死因以及蹊跷的时机进行历史真相的深扒。

其实周瑜此人还是相当有背景的,并不是想象中早期那么的默默无闻,其父亲是洛阳令周异,祖上更是有两位担任过太尉之职的高干。当时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开始跟随孙策担任孙策的二当家。在当时少年得志的人也不在少数,比如郭嘉、赵云、姜维等都是二十出头就开始活跃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但是细算年纪的话,周瑜大显身手的年纪都要比他们年轻,而且注意是二当家,这可了不得。吕布能耐大不大,但是董卓麾下的二当家是牛辅,曹操的二当家夏侯惇在曹孟德举兵的时候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当然周瑜这么年轻担任二当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在里面。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周瑜篇

之前孙吴的二当家是程普,是跟随孙坚出生入死的老将。而孙坚当时按官职算是袁术的下属,或许是应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孙坚死后孙策闯江东时候自然而然会组建自己的班子,而程普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一介武夫,当创业型的二当家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最后程普也很知趣的开始交接给周瑜。说到这里其实周瑜第一大特征已经显现出来了,就是看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时乱世纷争群雄林立,而周瑜的家是住在中原的,与其说周瑜和孙策是因为关系交好不如说是周瑜一眼就看出孙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可以开创一番天地的未来绩优股。虽然郭嘉对孙策持否定意见,而且后来郭嘉说的应验了,但是不要忘记,孙权后期之所以能够做大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和孙策早期打下的基业密不可分。郭嘉本身具备这种为数不多有预知未来能力,这种人其实并不多见所以周瑜是否也察觉到了孙策的未来这里不得而知,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周瑜更加看重孙策这个项目,这样各位更加好理解。

在孙策早期,周瑜就开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就是孙策渡江之前,是周瑜帮助孙策进行的前期战略规划,并且周瑜也是亲自去实施,孙策早期发展是很迅速的,这和曹操与刘备的发家截然不同,曹操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刘备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代表,孙策的做法其实还是很高明的,首先江东地带并不像中原那般不同势力林立,纷争要少很多。而且江东的散户比起中原那群资本方明显好收拾的多,十分的立于自己提升个人威望以及部队练级,而两个二十出头的人就具备了这样的眼光,尤其是周瑜不得不说是绝对在当代可以和郭嘉一较高下大智囊,但是历史就这样和两个人开了玩笑,本应有的巅峰对决随着官渡之后郭嘉的逝去而成为了千古的遗憾。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周瑜篇

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没有过多的去突出周瑜早期的高光时刻,因为那会让周瑜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正面人物,反而不便于去突出诸葛孔明,所以说三国演义如果真的是黑曹操的话,就不会把讨伐董卓发起者由乔瑁在书中变为曹操,也不会把关羽来到许都之后描写的那般繁华,但是《三国演义》确确实实的黑了不少人,周瑜才是真正首当其冲的一个,而后还有华歆等人更是被从头顶黑到了脚后跟。

接下来周瑜和孙策的组合接连攻下曲阿、柴桑、九江、江陵等地,可谓是势如破竹。其实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周瑜和孙策是可以起到化学反应的组合,如果把两个人拆开的话,周瑜也就是个书生最终担任一个地方官员,而孙策也会因为鲁莽,不等在江东站稳脚跟自己就把战力消耗殆尽。而恰恰两个人彼此的配合,周瑜一再的帮助孙策用成本最低的抄底方式去拓展版图,而孙策那股猛冲的劲头在江东势不可挡,最后孙策硬是在江东把基业打下。讲到这里,周瑜年少得志的特例在当时很罕见,而且还有孙策这样合拍的队友更是难得,纵观三国时期我觉得也只有曹操与汉献帝这样的组合能够和他们媲美,所以由此看来孙策能够顺利称霸江东绝不是偶然的,而孙策身边有周瑜这样的人辅佐同样不是偶然的。

但是周瑜的宿命接下来也不可能再向先前那样顺风顺水,这一切的开始都是从孙策死的时候开始。其实江东我们纸面理解是孙策的个人财产,但实际上通过先前的种种包括两人做了连襟之后,江东的产业其实已经开始悄然的股改了,由一家一人责任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了股权责任制有限公司,周瑜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对孙氏集团产业开始参股,而在古代并没有关于股改的说法,所以说周瑜对于孙氏集团的控股的合法性在孙策死后是被继任者孙权不被认可的。这正因如此,孙权后来才逐渐懂得了成立自己独立班子的重要性,分歧也正是从此开始。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周瑜篇

孙策刚死之时,孙权当时年仅十八岁,是个纯粹的小年轻,而周瑜和张昭是属于托孤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依然是有权去行使孙策之权的,而孙权则有点被架空的意味,因为整个孙氏集团的大权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被当初的股东周瑜所掌控,赤壁前后到甘露寺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吴国说了算的人是谁?是周瑜,诸葛亮游说江东时候,是周瑜做的最后主站的决定,而且甘露寺时候当时还是一个普通武将的吕蒙都可以无视孙权的命令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奉了大都督之命。

其实说周瑜忠于孙氏集团我觉得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恰当而且真实性有待考证,原因就是我之前说的,孙氏集团对于周瑜来说的话就是,孙氏集团有他自己的股份,而且孙策这个大股东死了以后,孙氏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就是我,我只是对我自己的公司负责而已,并没有晋级到忠诚、死心塌地这样的层面。其实这个说法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我们来往下看。

在我之前写过的《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汉献帝篇》时候就讲,从一开始宦官与外戚之间的战斗,再到讨伐董卓以及后来的官渡一系列的战争都是围绕汉献帝来进行的,因为汉献帝既是灵帝托孤的皇帝,但是又没有遗嘱证实,所以关于汉献帝皇帝身份的合法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现在说周瑜那么就要讲到赤壁,实际上赤壁之战同样是和汉献帝有关。

官渡之战的爆发根源在于袁绍不承认汉献帝身份的合法性,而且他自己也是靠这个起的家。那么赤壁之战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把攻防的角色换了一下,成为曹操去借天子名义去扫平反对势力。但是孙策当时对于汉室态度是重视的,那么为什么周瑜这个时候突然开始站出来对汉室无视了呢?

在此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如果孙权当初听了张昭的意见,愿意归顺曹操。这样的话孙氏集团由一个独立的集团就会变成一个受管制而且不能自己说了算的地方诸侯。主降的最终受益者是张昭、张纮、顾雍、诸葛瑾这些内政型官僚,因为当时国家正在建设期,他们一定会获得升官而且进京的机会。而主战最终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周瑜自己。孙氏集团依然是自己可以说了算,而且可以去拓展更大的地盘,把集团产业做的更大更精。而这个时候孙权的态度依然是保持中立,在官僚之间态度中立,对汉室的态度依然是保持中立。毕竟孙权一直以来都是被托孤并不能去掌握实权的,而且恰好这个时候两位托孤的领头人物这个时候出现了意见分歧,这下孙权就被夹在中间。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周瑜篇

赤壁的结果各位已经知道了,但是关于赤壁之中又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细节就是刘备借荆州的这么一个恒生产品。在这里我得指出一下很多人脑海中的误区,其实赤壁之后荆州是被孙、曹、刘三家瓜分。曹操依然占据着荆州北部的襄阳大郡、孙权则是领了东部的武陵、江夏和南郡三地,刘备占据着西部和南部的零陵、桂阳和长沙三郡,借荆州其实只是借孙权的南郡。后来关于荆州的问题其实也都是围绕南郡,因为南郡的地理位置刚好是一条必经之路,不论是曹操南下还是刘备东进以南郡作为根据地都会占据地利优势。正因为这个特殊性,荆州的战斗才会展开。

但是要注意这个借荆州的时代是发生在周瑜死后的事情,因为周瑜在世期间,是坚决不允许,注意这个用词是是不允许而不是反对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但是孙权持不同意见,因为在赤壁之后孙权的野心也同样开始膨胀,这个时候其实孙权刚刚开始有了和周瑜合作的意识,不过很可惜只是有了这个意识仅此而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这个时候孙权不但没能和周瑜达成像过去孙策和周瑜那般的默契,而且新的分歧又开始了。

孙权主张立即北上去赶曹操,而周瑜这个时候干什么?周瑜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打了西川的心思。周瑜认定这个时候与曹操开战不是上上策,最要紧的是从南部开始拓展版图,如果得了西川,那么孙权的选择性就会很大。所以在赤壁之后的博弈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有些轻描淡写的感觉,但是从正史角度来看,这一段时期大家的注意力普遍都集中到了西川上,这个时候曹操从西北进兵先夺汉中,周瑜也走水路想要去拿江陵,刘备就更不用说了,早就在家开始规划如何夺西川。

而这个时候又有一场战斗打响,用我的话说就是一场决定周瑜命运生死的战斗,就是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发生在逍遥津之前的战斗,张辽当时兵力只有八百人,而孙权的兵力是多少人,孙权有十万人。一场八百人打十万人悬殊比例远远大于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而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的喜欢以少胜多,比如界桥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有夷陵之战都是如此,合肥之战也不例外。但为什么说这场战斗决定了周瑜的生死呢?这也绝对不是我胡编乱造,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周瑜篇

通过赤壁一战孙权已经发现了,现在的孙氏集团只是在纸面上法人没有更名,但是这么下去周瑜夺权早就是迟早的事情了,通过赤壁之战周瑜不仅堵上了主降派的嘴,而且让自己在孙氏集团的威望更高了,孙权就好像后期的汉献帝一样,放眼望去满朝皆是曹操的幕僚那种感觉一样。所以合肥之战对于孙权来说是非打不可的,而且结果很重要。

同时合肥对于张辽来说也是非打不可,和孙权一样都是必须取胜才行。就这样一场对于两军统帅来说是必须打而且非打不可的战斗最后就这样开打了。这一场战斗凸显出来了孙权的指挥能力不济,兵力百倍于对方却最终落得损兵折将的结果。就这样一个是在赤壁之战中力排众议以少胜多,一个是占尽优势而且赤壁新胜士气高昂之军去打临时招募的乡勇却一败涂地。这个脸对于孙权来说只要周瑜在世一天他的脸就不可能再找回来。

最后就来说一说周瑜之死,在正史中的确不是《三气周瑜》那般的桥段,而且周瑜身为孙氏集团的真正领袖与核心,不可能气度那么小,正史中周瑜是在要与孙权商议取西川的返回途中病故的。《三国志》虽然没有深入的描写具体死因,但是加上前面的一切以及后来鲁肃和吕蒙两位二当家都有离奇死亡的经历,特别是两个人都是周瑜的拥簇者这一特性,我觉得孙权其实也难逃干系。不要忘记历史上有句古话叫功高莫盖主,周瑜不但盖了,而且是盖了好几层,关键是孙权合肥败了,放眼望去自己身边的官员都是周瑜的人,自己肯定不能明着去除掉周瑜,于是只能暗下杀手,让周瑜死于疾病。

而周瑜死后,孙权才真的得以放手一搏去组建自己的班子与团队,直到陆逊担任二当家时候,这个短命二当家“魔咒”才最终被打破。但不要忘记陆逊才是真正出自孙权体系的人物,其余几位周瑜体系的二当家都接连离奇死亡,这种巧合如果仅仅是巧合的话那么巧合发生的太过于频繁之后也将成为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