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袁紹篇

喜歡三國的朋友對於袁紹這個人雖然未必感興趣,但是卻十分的瞭解。有些人認為袁紹無非就是頂著四世三公吃祖宗老本的啃老一族,自己不但對應了好謀無斷與色厲膽薄兩個成語,而且還以兵力的絕對優勢佔盡了天時的情況下被曹操打敗,認為此人就是個軍事小白,但這也是歷史有趣的一面,對於勝利者總會無限的放大,而對於失敗者來說卻要揹負千載的罵名。所以說袁紹只是其中一個而已,縱觀歷史無端被勝利者篡改了歷史又揹負了千載罵名的人其實也不在少數比如商紂王、項羽、隋煬帝、李建成、張士誠、吳三桂、等等等等舉不勝舉。所以我們能翻閱到的歷史,在我看來是足夠缺乏客觀性的,之前我寫過了《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受到了部分好學之士的鼓勵,所以有了這個動力之後,我決定再賣一次醜,再寫一篇關於袁紹的歷史揭秘檔案,因本人水平有限,寫的不到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首先我們拋開袁紹這個人自身的已知問題,單說這個人的能力是否真的是個小白,我們可以先從以下幾點來看。其中歷史人物對其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特別是《三國志》第一權威陳壽就把袁紹這個人分為兩個時段做了不同的評價,在袁紹的初期此人的才幹還是值得被肯定的,只不過有一些小缺點,但是正因為這些小缺點到了後期被無限的放大才導致了官渡之敗。範曖也對袁紹的批評提出過質疑,認為袁紹雖然敗了官渡,但是討伐董卓後對於東部群雄的兼併與控制包括打敗公孫瓚都體現了袁紹的能為,後世不應該那樣的去貶低與批評。包括《三國演義》的第一權威羅貫中的大致意思也是如此,早期袁紹是很懂得拉攏人心的,這一招用的比曹操還早還高明,但是袁紹卻對於身邊這些高人疏於管理的統一性,最後釀成大錯。

而在當代最瞭解並熟悉袁紹的人是誰呢?當然是曹操,兩人年少時期就是好友,袁紹雖然年紀略長於曹操,但是卻總喜歡跟在曹操的後面幹壞事,比如劫新娘子就是曹操的主意。曹操對於袁紹的評價主要是集中在官渡臨戰之前,原文是這樣說的:“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

雖然曹操的評價中對於袁紹是充滿了瞧不起,甚至結尾的總結說袁紹只是貌似強大,其實不堪一擊。但是要知道曹操當時說這番話的時候是在決戰前夕,自己的兵力十分之一於袁紹曹操不免有些為了給自己將士打氣的成分在其中,但是大方向曹操還是拿的比較準。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袁紹篇

看似袁紹這個人已經沒有什麼可翻案的價值,但是我今天的目的不是要給他翻案,而是要去扒一扒歷史的真相。首先袁紹與曹操或者說是與漢獻帝的官渡之戰,他的對手是誰?是曹操,曹操的能力又如何?他是一個足矣讓曹操來當他對手的人,此人的實力肯定是有的,過去有位國外的高人說過看一個人的能力如何只需要看他的對手是誰就知道了。袁紹一生的對手分別是西園八校尉首領蹇碩,而後是西涼的豪傑董卓,接著是河北的韓馥,之後是白馬義從公孫瓚,這其中可沒有一個是菜鳥。雖然有人會認為蹇碩只是個宦官而已,但是東漢末年宦官可了不得,而且西園八校尉是什麼?那個年代沒有禁衛軍這個叫法,西園八校尉的職責實際上就是後來的禁衛軍。

由此可見,袁紹不僅僅是吸引了曹操這個對手,當時董卓進京以後誰又能配得上當董卓的對手,但是這個時候又是袁紹從諸侯堆裡給站了出來。當時袁紹也不過是個渤海太守而已,其實當時的袁紹兵力和財力根本稱不上雄厚,但是即便如此,他手下也有了顏良與文丑這樣的上將。就連冀州的州長官韓馥當時都對袁紹這個小小太守十分的畏懼。

所以說袁紹比起劉表、陶謙、劉焉、孔融等當代的實力派諸侯或者某領域的領袖還真屬於一個實幹派,言出必行的大人物。所以袁紹雖然做出了引董卓入京的舉動我到不認為這是因為他傻所致,我們依然要結合當時的時局來進行分析。在當時宦官勢力與何進勢力斗的最白熱化時候,實際上雙方因什麼而鬥?那是因為皇位繼承者的問題而鬥,宦官集團是受靈帝所託要扶持漢獻帝繼位,但是何進則是要扶持外甥少帝繼位。那麼當時袁紹是誰的下屬?是何進的下屬,而且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同樣是注重血統的正統性的,因為漢獻帝一來不是皇后所生,二來不是長子,所以袁紹既得服從於上級同時也不承認漢獻帝的血統正統性。

但是說到這裡,我們得重新去正視一個歷史問題,那麼就是袁紹並非是要把董卓引進京,他當時對何進的建議是把京城外有實力的諸侯都入京去剿滅宦官集團,只不過是董卓給先到了而已。其餘的有的在路上,有的乾脆不想管這檔子事,最後被又聰明又有野心的董卓給捷足先登了。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袁紹篇

其實袁紹作為一個下屬來講,這麼做並不算不對。更多的是因為何進當時的猶豫不決,畢竟何太后和宦官另一個集團來往十分的密切,這個集團中又有與蹇碩等來往密切的人等,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令何進進退不得。所以袁紹這個決定如果是在當時我同樣認為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而且用袁紹的話說只是利用外部的勢力對宦官集團進行打擊,畢竟當時國不可一日無君,而漢靈帝不但沒有留下遺囑同時還有託孤的舉動,要說這個鍋也不應該由袁紹來背,這其實是漢靈帝自己給自己的王朝挖的坑。

第二,袁紹沒有指名道姓說一定必須得讓董卓進京,前面說了他是要引入外部列強,董卓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但是當時曹操卻體現出了比袁紹更加高明之處,其實曹操的分析才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也要注意,曹操的地位當時還要在袁紹之下,他們所處的位子不同,所以考慮的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在公司裡面董事長如果因為企業虧損會給總裁施壓,也就是說留給總裁的可操作性的空間並不大,曹操當時是經理,那麼經理承擔的風險本就要小,所以可以從容的去分析當時的局勢與局面,甚至是可以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去對上級提出不滿和質疑。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何進這個號令發出去不久,自己就先玩完了。一下子何進這一支的勢力也呈現了群龍無首的尷尬境地最後大軍殺進了皇宮,宦官集團也被誅殺殆盡,特別是很多沒長鬍子的年輕人也被無辜殺害,最後兩股勢力火拼的最後結果就演變為了同歸於盡。

所以說袁紹一開始的計劃或許本身沒有什麼太多的問題,曹操則多多少少有點馬後炮的嫌疑。但是歷史不能假設也沒有如果。後面的事情就是如此的一發不可收拾,說到這裡我們再返回頭來分析一下曹操當時的提議。曹操當時提出了一點其實是對的,那麼就是錯並非錯在宦官本身,劉協那是皇帝託孤給宦官的,宦官的權利也是皇帝給的,曹操雖然嘴上不說但是意思就是說要追究責任那應該先追究皇帝的責任。

曹操這麼說也只能是對在道理上,但不可能對在時局上。皇帝的責任你怎麼追究?你說削掉宦官的權利,那麼宦官還是皇帝託孤的人,而且新皇帝都沒有繼位,你怎麼削?而且東漢政權宦官所佔的權力比重如此之大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你又如何一朝一夕的改變?所以說曹操當時的提議其實不過是紙上談兵,就好比我之前做的那個公司的比較,曹操所在的位置屬於中層領導,很多事情並非是他想象的那樣總裁或者總經理可以完全做得了主。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袁紹篇

而後袁紹這個反漢獻帝的身份算是徹底坐實了,不論是反董卓同盟或者是官渡之戰,都是袁紹與漢獻帝+丞相之間的戰鬥,實際上袁紹的官渡多多少少還是打的有一些迫不得已,因為早在反董卓同盟時期,袁紹表面上反的是董卓,但是實際上這場戰鬥真正的意義是袁紹與漢獻帝之間的戰鬥,其原因在《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裡面有詳細講解,在此不多做說明。袁紹正是評價自己這個漢獻帝的反對者身份來鞏固自己的自身實力與地位。

所以說用一個客觀的評價來說,我認為袁紹論能為在曹操之下,但是作為當時亂世的豪傑,他更多的體現的則是自己多舛命運的悲涼。從一出生就不被家族所承認,被同父異母的弟弟袁術欺負,或許正是因為這些遭遇的種種才會讓他在關於皇帝問題上不會出現那麼多一系列的選擇性偏差。而歷史的學者或者後人的評價更多的是通過歷史後來的演變而闡述的,但是卻沒有把突變性的問題考慮在其中,所以歷史對於袁紹的評價是不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