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cles

在長沙湖南大學後嶽麓山正門口有一幅對聯:唯楚有材,於斯為盛。

在嶽麓山的各個角落,散佈著許多湖湘英雄人物的墓,比如黃興墓、蔡鍔墓、蔣翊武墓等,共計80多個,外加一些公墓,包括抗戰時長沙會戰時5000陣亡戰士的名錄。

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一直是北方人在扮演主角,後來江浙人慢慢加入。上千年來湖南人的存在感一直不是特別強,到了晚清才開始出現了第一波大爆發。

從曾國藩開始,慢慢有了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曾紀澤、楊度等。到了民國時期,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中都有大量的湖南人存在,可以說近現代史上基本上都是湖南人在征戰,在捉對廝殺。

,中國民主政治推行第一人的宋教仁,二次革命時在雲南起兵的蔡鍔等,這些都是湖南人中的豪傑。筆者曾看到一份資料,在黃埔軍校的學生名單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學員都是湖南人,他們為中國的國民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要問為什麼近代湖南人會快速崛起,要從太平天國說起。

太平天國起義後,腐敗的清政府已無法應對這一局面。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八旗軍,都拿不出有誑的對策。滿清政府的那些滿人不得不向漢人開了一個口子,由漢族官員自行訓練團練,對付太平天國。

最開始,以曾國藩和左宗棠為首的漢人組織的軍隊也難以阻擋太平軍的進攻。痛定思痛,最後曾國藩發現這是一個成本、風險和收益的問題。

如果湘軍拼命打仗,士兵也不過是得到一些工資而已。大家出來當兵不過是混份工作,沒有必要拿命去拼。

經過長期思考後,曾國藩決定加大績效工資,告訴各個將領,每攻下一座城池,大軍可搶掠三日,所得收入均歸個人,戰死的人可以從中拿取部分作為撫卹。

這一政策極大的激勵了湘軍將士們的戰爭熱情,也大大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一場太平天國運動打爛了大半個中國,只造福了兩省人,一個湖南人,一個安徽人。湘軍和淮軍大發戰爭財,從軍官到士兵都賺到了超額回報。

據當時的江西巡撫沈寶楨給慈禧中的奏摺上寫道,湘軍將士從戰場前線運送回家的船員堵塞了長江河道,綿延數百里而不絕。

太平天國滅亡後,這些出來見過世面發了財的農民,明白現代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再也不能這麼過,再也不能這麼活。

他們爭相把自己的子弟送往日本,甚至歐洲留學。這些年輕人都是熱血愛國青年,他們讀的是現代民主科學思想,對腐朽的清政府厭惡之極,最後有不少成了革命黨。他們留學比較集中的地方日本也成了革命黨的大本營。

這些人回國後加入了各種進步組織,展開革命宣傳,到處組織起義鬥爭。真正有諷刺意義的是,他們的父輩為了維持清政府的統治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他們的兒子們卻又擔起了滅亡清政府反對統治的任務。想來清政府的滅亡已成了歷史趨勢,這大概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曾國藩們拼盡全力也不過是為清政府續命50年而已。

正在這些熱血青年的一次次衝擊,埋葬了清王朝。他們對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感染幾代湖南人。

到了1920年代,廣州的黃埔軍校中就有相當多的湖南人,為日後的國共兩黨培養了大量的政治和軍事將領。

在共產黨陣營中,就有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賀龍、陳賡等數百人之多的湖南人。在國民黨陣營中,也有大量的湖南人存在。


新知傳習閣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說:“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其右!

這話一點也不誇張,湖南人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對近代中國有著異常深遠的影響。

1、政治名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領導人中,湖南籍就有10人,佔19.2%。我們新中國成立後,除最高領袖毛澤東外,有擔任過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和黨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有任弼時、李富春、陶鑄;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李立三、林伯渠、李維漢、謝覺哉、蔡暢、朱鎔基、彭佩雲、江華、滕代遠、袁任遠等。

2、軍事將領

在1955年9月授予的10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湖南人有3位(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在人民解放軍的10位大將中,湖南人有6位(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許光達);在57名上將中,湖南人有19位(王震、蘇振華、楊得志、肖克、宋任窮等);在100多名中將中,湖南人有45位。

3、文化名流

湖南人不僅在政治上赫赫有名,在文化上也佔了一席之地:楊昌濟、徐特立、蕭三、田漢、丁玲、周立波、周揚、齊白石、呂振羽、翦伯贊、章士釗、周谷城、曾昭倫、周光召……

那麼,為什麼湖南人的影響力會在近代史會出現井噴式狀況?

1、基因角度:移民帶來的活力

湖南在明末清初有移民潮,周邊地區富於創新開拓精神的人群湧入湖南。本地人與移民的血統結合,使得新湖南人更加生命活力。形成了湖南特有的民風,被人稱為“吃得了苦,耐得了煩、霸得了蠻”的“騾子脾氣”。

2、夯實了經濟基礎

經過清初幾代人的辛勤勞作,到康熙時,贏得“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從而為湖南經濟的恢復、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經世致用的風氣,關心時政

湖湘學派始終以“康濟時艱”“傳道濟民”為治學宗旨,湖湘學者多能“留心經濟之學”,且努力付之實踐。嘉道年間賀長齡、魏源主張去編纂《皇朝經世文編》,凡120卷,300多萬字,總結本朝政務得失,為當時提供借鑑。在此風氣下,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是早年曆下報國的志向,不僅關心八股文章,還極為關心天下大局。

4、重視地緣關係,喜歡用同鄉

這個特點也不能迴避。早在曾國藩帶領湘軍打太平天國之時,這點已經非常明顯。曾國藩的軍隊就是要求同鄉組隊、同族組隊,把地緣和血緣因素髮揮到極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往往是一家出了達官顯貴,就把同鄉同宗之人都提攜了,放到重要位置上鍛鍊,幹成事業的機會,自然比其他人多。因此,在湖南內部也就形成了長沙、湘潭、湘鄉、寧鄉四個人才籍貫核心區域。


歷史研習社

杜甫有詩曰:“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在華夏文明史上,湖南可以說是早熟而後發,是野火湘楚,霸蠻之邦!

湖南人對近現代中國歷史的影響震古爍今:

  • 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開啟了中國向世界學習的最新思想的魏源;

  • 有抬著為自己準備的棺材,年近六旬上新疆收復伊犁的左宗棠;

  • 有以書生揮劍,打出“無湘不成軍”氣魄的曾國藩;

  • 有“我自橫刀向天笑”,為改革中國拋出第一顆頭顱的譚嗣同;

有高舉興漢屠滿義旗,建立興中會的黃興、、、、、、蔡鍔、宋教仁、陳天華等前赴後繼,結束了中華二千多年封建帝制,開啟了中國民主革命新篇章。


自近代以來,湖南人在中國的影響幾乎是無處不在,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成為新中國締造者,寫就了“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的輝煌篇章。“一群湖南人,半部近現代史”那是對湖南人的高度概括。

比如,政治方面的名人:新中國成立後,除最高領袖毛澤東外,有擔任過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黨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中央政治局常委任弼時、李富春、陶鑄;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立三、朱鎔基、彭佩雲等。

軍事將領則更多,有抗戰時期,高喊“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彭德懷,後來成為了十大元帥之一,除此之外,十大元帥中屬於湖南人的還有賀龍、羅榮桓,佔了三分之一。

科技文化名流更是不計其數,楊昌濟、徐特立、蕭三、田漢、丁玲、齊白石等,新中國成立之後,享譽世界的雜交稻之父袁隆平應該是比肩蔡倫之偉大人物。

於是,湖南籍的歌唱家李谷一在2008年的賑災晚會上總結出了湖南人的 “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的性格特點得到了全體湖南人的認可,並得到了全中國人的認可。


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的性格特點基於歷史、現實、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 湖南人其實是各地民族的大融合。

湖南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都是一片蠻荒之地,基本上處於未開發狀態,因為人煙稀少,而且主要集中於長江沿線一帶,但湖南人後來人丁興旺,主要原因是北方民族多逃亡至此。

  • 如中華始祖之一炎帝最終就在湖南終老;

  • 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沉於湖南汨羅江;

  • 唐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就在洞庭湖仙逝;

  • 柳宗元被貶也在湖南永州;

  • 李自成最終落難湖南;

  • 在湖南的桃源還有一個維吾爾族集聚地;

而現在的湖南人多是江西人的後代,所以,湖南人稱江西人為老表,等等,這充分說明湖南人其實是各民族的大融合。

湖南適合耕種的地方並不多,大多是丘陵、山地、紅壤,為了生存,必須吃得苦,開墾荒地,並集中智慧,因地治宜,古代長沙曾是天下糧倉之一。

“湖廣熟,天下足”,主要說的就是湖南人對中國的偉大貢獻。

二、 湖南人重視地緣關係,有不怕死的精神。

重視地緣關係在湖南人中是一個顯著的特點,曾國藩的軍隊就是要求同鄉組隊、同族組隊,把地緣和血緣因素髮揮到極致。湖南人看中同鄉情,互相提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湖南人既然是各民族的大融合,湖南是他們最後的歸宿,幾代人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土地,絕不容許被踐踏,而且也再無地方可退,向南要越過南嶺,向西那是高原,向東和向北都是平原,正是各種勢力入侵之路徑。

所以,堅守家鄉,捍衛生存之地,必須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否則,投降和後退也只有死路一條,橫下一條心,抗爭到底,或許還有一條生路。

中華民族的近現代史,一半由湖南人創造那正是因為湖南人的這種精神體現,日本人為什麼在湖南人面前屢屢受挫,那是因為已經觸動了湖南人的生存底線和文化精神。

三、 湖南人發揚了楚文化的精神。

楚文化之所以能夠在湖南發揚光大,那是湖南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正是楚文化精英人士總結出來的精神。

湖南人在近代中能夠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精神體現,早在古代就表現出來,嶽麓書院就有當年抗元保宋時全體學生英勇而戰死的激烈慘面。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那更是這種精神最直白的體現。

所以,湖南人的“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其實既有儒雅的一面,但也有視死如歸的一面,湖南精英總是文武雙全,看似文弱書生,實則剛強勇猛,總能把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開創出一條獨領風騷的道路。

湖南人英才輩出,佔了近代史的半壁江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近代史湖南太重要了。

我創xia造bi性bi地分個類吧。(不過,我嚴格按照馬克思主義史學要求,近代為1840年到1919年,只把視野放在清末民初這段時間。)

一是政脈,這個首先要說曾國藩。當官要看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作為儒學大家,曾國藩的成就除了文化,最大的就是領兵絞殺太平天國了。而在他的努力下,清朝平定東南,本可以稱帝奪取天下的他,卻主動交出兵權,保證了大清一統。但是,從他以後,因為八旗子弟兵、綠營戰鬥力被秒成渣,湘軍、淮軍等等團練部隊興起,以至於後來袁世凱小站練兵,再有了北洋軍閥,開啟了民國亂局。與曾國藩同時代的胡林翼、左宗棠、駱秉章、郭嵩燾、曾國荃等人,皆在近代史上各領一時風騷。

二是文脈,湖南也稱得上人傑地靈,前面說過的曾國藩自不必說,他的文化成就也有目共睹。其他,近代湖南文人可以用燦若星斗來形容。魏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根據好友林則徐發配新疆前託付給他的材料,加上他自己後來收集的,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擴充為100卷,開創了介紹西方先進文明的先河。另一個要提一下的是王闓運,這位先生一生精彩,早年曾勸曾國藩稱帝,失敗後,開始集中精力著書立說,門下聚集了一大批弟子。但是雖然人在杏壇,心卻也沒離開政壇。晚年還曾被袁世凱接到北京,想讓他幫助自己稱帝,但是老王沒理這個話茬。王闓運有一個著名的弟子,叫齊白石。

三是武脈,湖南將軍輩出,無論是平定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等人,還是維新變法的譚嗣同,或者是民國革命的重要人物黃興、蔡鍔,近代史上的將軍也是層出不窮。半部近代史都是戰爭史,而這部戰爭史裡面,處處都有湖南人的足跡。無論是清政府的將軍、還是革命黨的元老、或者是維新派的主力,都有湖南人一筆。我覺得這裡面武功最強的是左宗棠,無論是絞殺太平天國,還是平定回亂,或者收復新疆,左的一生基本上走遍了中國的版圖

湖南人才輩出的原因,我覺得首先是太平天國的衝擊,洪秀全從兩廣起事,一路北上,在湖南轉道往東,所以湖南戰略位置決定了需要出現武將。而湖南靠近兩廣,在近代三千年未有大變局中,可以承風氣之先。


何殊我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這句話,堪稱名符其實。

從晚清的湖南人曾國藩帶領湘軍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湖南為中華民族貢獻出了最頂級、最大量的傑出人物。

這些人,讓中國改天換地。

具體是哪些人,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知道的,可以自己到網上搜一下。

在這個題目裡,其實我想挖掘的是背後的東西:為什麼湖南在中國近代史上湧現出瞭如此多的傑出人物呢?

作為一個曾經在湖南讀過四年大學的山東人,我試著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我當時的大學裡,有很多南方學生,幾乎囊括了南方各省。通過我的觀察,我發現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有一個本質區別:北方人偏剛,但無韌性,做事很容易半途而廢;南方人偏柔,但有韌性,做事往往能夠堅持到底。

那麼,有沒有哪個地方的人同時融合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特點呢?

有。就是湖南人。

湖南人有“剛”的一面,又有“韌”的一面。既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又有堅持到底、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韌勁。

湖南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

什麼意思呢?在通往目標的路上,軟的、硬的都不懼。

同時,湖南人還有一句話,叫做“打掉牙和血吞”。

他們內心強大,不會受了一丁點委屈就像祥林嫂一樣喋喋不休,找人傾訴。他們會保持樂觀,面不改色。正所謂,人狠話不多。

尼采有一句話說得好:凡是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我覺著,這句話與“打掉牙和血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強者所為。

綜上,就是近代中國人所崇尚的“湖湘精神”。

當然,湖湘精神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經世致用。

從明清時的先輩開始,他們就不喜歡把自己關在書房裡搞那些死學問,他們喜歡把自己投入時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學識去改變世界。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湖南之所以湧現出了那麼多牛人,與“湖湘精神”的長期浸潤是分不開的。

這就是文化的巨大作用。短期看,它好像沒有任何實際作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錢花。但長期來看,它能改變一切。因為它能改變人的所思所想,進而改變人的行動。


趣談秘史

在近代中國,湖南的確是一個奇怪的地方。從鴉片戰爭以來,湖南共出現了幾十位影響中國歷史的名人,比如左宗棠、曾國藩、郭嵩燾、譚嗣同、黃興、宋教仁、蔡鍔等等。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湖南因為深處中國腹地,所以湖南的發展非常落後,當上海、廣州、天津這些城市已經進入現代化的時候,湖南仍舊還處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之中。

那麼,湖南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人物呢?前幾年,美國學者裴士鋒的《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其實就在探討這個問題。在裴士鋒看來,除了湖南人性格豪放、豪爽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湖南比較落後。

裴士鋒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自晚清以來,隨著西方列強不斷入侵,把東部沿海地區變成殖民地之後,新的思想在逐漸從沿海地區向中國內陸傳播。所以,湖南的知識分子會比沿海地區的知識分子更能感受到現代化與傳統逐漸的落差。湖南人因此往往會出現激進的革命思想。

從1897年以來,湖南就率先掀起了地方改革運動,出現了很多西式的學校、報紙等等。後來,黃興所領導的華興會也是從湖南這個地方開始了革命的道路。裴士鋒認為,湖南人在近代化形成了一種“湖南認同”,這也導致了近代以來,湖南曾經興起了一次獨立運動。

其實,在我看來,近代以來的知識分子常常處在一種撕裂的狀態之中,魯迅說是一種價值的“中間物”。他們是現代與傳統的過渡,在他們的身上常常會體現激進與保守共存的一面。就湖南來說,從明代王夫之以來,湖南人就有了一股反叛的精神。此後的郭嵩燾把王夫之作為崇拜的偶像,出現了曾國藩之後,很多人又把曾國藩當作偶像。湖南人的精神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的。

民國時期的湖南


兮兮說事兒

聽一個湖南同事說,他們當地流傳一句話,“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我也知道近代史上出過很多厲害的湖南人,像曾國藩,左宗棠、宋教仁等,算起來真的是燦若群星。湖南人對中國近代史的貢獻真的有那麼大嗎?

近代中國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總結概括得很到位!湖南三湘大地,天靈地傑,歷史文化悠久,崇尚教育,更愛習武強身,在中國一近代一百多年中,文修武成,人才濟濟,戰將密聚!清朝末期曾國藩,左宗棠……等是傑出代表,民國時期更是人才輩出,不盛列舉,但以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羅榮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了民族的獨立,祖國的強大,人民的解放,浴血奮戰,前赴後繼,團結拼搏,帶領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風雨,衝破重重困難,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下,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消滅了蔣介石八百萬軍隊,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新中國。更是在建國初期,在經濟扱度困難的情況下,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以弱勝強,以小博大,志願軍將士前赴後繼,敢打敢拼,面對所謂的十六聯合國軍,打得強大的美軍屁滾尿流,打得聯合國軍沒有了脾氣,囂張的氣焰被毛澤東等老一輩湖南人徹底給滅了!抗美援朝一戰成名,樹立了新中國的虎威!讓強大的美毆西方國家一敗再敗,中國一雪中國近代前恥!中國人在一百多年中第一次揚眉吐氣!湖南人敢於亮劍,敢於挑戰,敢於犧牲的精神,讓敵人膽寒!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贏得了六十多年的和平發展環境,中國的民族復興大業正在實現!湖南人既有虎的威猛霸氣,也有猴的精靈屬性!是勝利的保證和前提。中國地大物博,天傑地靈,人才輩出,在中國近代史上,四川人,廣西人,江西人,湖北人,江蘇人……都為中國人民的獨立解放做出傑出貢獻!都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和將士!作為湖南人,我自豪,作為中國人,我驕傲!因為,我父親參加了抗日戰爭,我叔叔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我姑姑也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他們雖然傷痕累累,經歷生死考驗,但在抗擊外來侵略的戰爭中,從不愄懼,更不後悔!
在中國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輩出,每一次歷史潮頭,總有湖南人激發出來的浪花。說一部中國近代史,一半是湖南人的歷史,並不為國。
當列強的鐵蹄踏破古老中華,湖南邵陽人魏源著《海國圖志》,首提“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
踐行魏源理論的第一人,是湖南湘鄉人曾國藩。湖南湘陰人左宗棠接踵其事。兩人都是洋務運動的中堅人物。
湖南湘陰人郭嵩燾是早期維新派的重要代表。而戊戌變法時,我湖南又有瀏陽譚嗣同,為維新流血犧牲。
我湘軍,在清末外戰的歷史功勳卓著。湖南湘陰人左宗棠、湖南湘鄉人劉錦棠收復新疆;湖南湘鄉人曹志忠,湖南慈利人孫開華,抗法保臺;湖南邵陽人魏光燾、湖南湘鄉人李光久血戰日寇;湖南湘潭人楊載雲、湖南嶽陽人胡輪抗日保臺。外戰英雄,永垂不朽!
清朝不可救藥,我湖南長沙人黃興、湖南桃源人宋教仁,湖南邵陽人蔡鍔為反清奔走,卒滅清朝。袁世凱稱帝復辟,蔡鍔為四萬萬人爭人格,奮起反抗,卒令袁世凱帝制夢成空。
抗日的戰場上,我湖南人為中華民族而戰,英勇為諸省之首,湧現出鄭洞國、廖耀湘、宋希濂等眾多抗日名將。抗戰中,湖南出兵200萬,為抗戰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日酋今井武夫說:“打湖南比打中國的任何一個省都吃力。湖南人確實與中國其他省的人不一樣。後來我們才弄明白,這裡是清朝曾國藩湘軍的家鄉。”
威武霸氣的湖南人,令日寇膽寒,為民族爭光!我為我是湖南人而驕傲!湖南萬歲!七千萬湖南同胞萬歲!
湖南人除了名人多,還有他們的霸氣也是值得中國人稱道的,這裡就不說毛澤東在我們心目中的霸氣,那是代表著大多數湖南人的銳氣,朱鎔基也是個出了名的人物,他也是以霸氣,這是湖南人的個性特點決定的。別說那些出名的人物了,我家的遠房親戚也是這樣,是個認死理的人。話又說回來,說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是有點過份,但是,又有哪個地方的人,表現得如此的霸氣呢?湖廣,燕趙自古以來多名士,然而,比較起來,也不過如此而已,湖南人的不怕死的風格,尤其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風範也堪稱天下第一,敢做敢為,敢為人傑的成功之道,也是值得敬佩的,這是由於他們的‘’三湘四水‘’來決定的,也號稱是開創一代新風尚,中國人就是這樣,把湖南的山川氣勢聯繫起來分析,不是一個生動使然嗎?
廣東人革命,江浙人出錢,湖南人流血,北伐,北上抗日,9.18二萬矮得不能再矮的倭寇,把三十萬牛高馬大的東北軍趕得飛逃,一個星期丟了東三省。幾十萬川湘粵桂蘇浙贛鄂皖雲貴軍喊著北方人看不起的鳥語漢音血戰長沙常德武漢臺兒莊上淞滬雪峰等地,血染中華大地。
湖南人傑地靈,毛澤東,黃興,譚嗣同,蔡鍔,左宗棠,蔡倫,鬼谷子,王夫之,懷素,袁隆平,粟裕,賀龍,羅榮恆,陳賡,許光達,肖勁光等等,太多了。近代革命先驅南方人最多。古有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近有敢為天下先的英雄熱血。
湖南人是受著湘文化的影響、成為了千古絕唱,無湘不成國,無湘不成軍,無湘不成事!要徹底發揚湖南人的精神,領導中國!影響世界!中國有三個首都:北京是政治首都,上海是經濟首都,湖南是人才首都!中國有三個半人:江浙人(江蘇江西浙江人)算一個人,兩廣人(廣東廣西人)算一個人,湖南人算一個人,山東人算半個人。中國的近代史大半部是湖南人寫就出來的。這是國內外公認的。
清末出現的湘軍將領曾國藩,左宗棠,戊戌變法六君子的譚嗣同,舊民主革命時期的黃興,蔡鍔,宋教仁,還有魏源,楊度,熊希齡等近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諸方面對近代,現代史產生了強烈的幅射波。 新民主革命時期又湧現出了多革命先烈蔡和森,何叔衡,鄧中夏,郭亮,毛澤民,毛澤覃,黃公略,左權,楊開慧,向警予。 新中國成立又有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林伯渠,李富春,陶鑄,胡耀邦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 開國十元帥湖南有其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開國十大將湖南佔其六,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許光達。開國五十七個上將湖南有十九位正好三分之一,王震,鄧華,甘泗淇,朱良才,蘇振華,李濤,李志明,李聚奎,楊勇,楊得志,肖克,宋任窮,宋時輪,陳明仁,鈡期光,唐亮,陶峙嶽,彭紹輝,傅秋濤。一百七十八個開國中將湖南45個佔四分之一。 就是這麼一大群^造就了中國半部近代史,湖南人有血性,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敢為天下先,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湖南精神。 湖南人表現得最為充分的是抗日戰爭中的不屈不僥的犧牲精神,日夲鬼子兵不血刃兩萬人佔領東北,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日軍又功佔了上海,隨之而來的是首都南京還有武漢。眼看長沙不保一年多以來日冠連佔上海南京武漢三座大城市,長沙很快將被日佔領,蔣介石也認為長沙難保於是來了一個焦土抗戰,火燒長沙。三九年曰冠進功長沙,誰知就是這座長沙使日冠丟盔棄甲以傷亡十萬人的代價敗退長沙,迎來了抗日戰場的第一個大勝利。隨後日冠的第二次第三次又在長沙遭遇滑鉄盧,一直到44年長沙才失守。 湖南還有著名的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都成了日冠難啃的硬骨頭,以至腦羞成怒的日軍高層在常德使用了細菌戰,殘害中國人民。 總之湖南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湖南人的歷史造就了中國半部近代史一點也不為過。

找個小仙女把她寵上天

近代以來湖南可謂人才輩出,而且對中國的整個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均形成了巨大影響,甚至嚴格意義上這還不僅僅只是在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近代史上湧現出來的,事實上早在鴉片戰爭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局下湖南人就已經開始了對民族未來社稷民生的思索,之後湖南人才就前仆後繼為祖國的未來而奮戰,先後湧現出以下幾波人才群體:

一是鴉片戰爭前後經世派人才群體——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陶澍(1778-1839),字子霖,號雲汀,湖南安化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中進士,道光年間歷任安徽、江蘇等地巡撫,官至兩江總督。陶澍為官期間除惡安民、抗災救災、興修水利、整頓財政、治理漕運,倡辦海運,革新鹽政,整治治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上作出了較大貢獻。任內力圖整頓淮鹽積弊,裁省浮費,嚴核庫款,緝禁私鹽,淮鹽得以行銷。又於淮北試行票鹽,後推及淮南。陶澍是經世學派領袖,不僅對湖南人才影響巨大,而且對近代中國人才都有深刻影響,是近代湖湘學派最先具有全國性影響的人。

賀長齡(1785~1848)字耦耕,號西涯,晚號耐庵,湖南善化人,原籍浙江會稽。高祖上振,官湖南司獄恤囚有隱德,貧未能歸,遂家湖南。長齡,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贊善。長齡為官40年,勤於職守,有惠政。山東所屬多水患,長齡導民開溝洫,興水利,收穫倍增。在貴州主張查禁私種罌粟和吸食鴉片。整飭吏治,練營伍,儲糧備荒,恤孤撫幼,勸課桑棉,教以紡織,創建書院義塾,興修府志,其中他主修的《遵義府志》被梁啟超推為“天下府志第一”。著有《耐庵詩文集》等傳世。

唐鑑(1778—1861)字鏡海,號翕澤。湖南善化人,自幼就勤奮上進,學習如飢似渴。嘉慶十四年己巳洪瑩榜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檢討、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內召為太常寺卿。唐鑑服膺程朱之學,是當時義理學派的巨擘之一,蜚聲京門。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號石梧。湖南湘陰(今為汨羅)人。清道光進士。曾任兵部尚書、陝西巡撫、陝甘總督、江蘇巡撫、雲貴總督、雲南巡撫、兩江總督等職,參與禁菸與鴉片戰爭抗英,並有文才,時號位湖南“以經濟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有《芋香山館詩文集》、《李文恭公奏議》、《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記》等存世。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今隆回縣司門前鎮)。著有《詩古微》、《書古微》、《海國圖志》、《聖武記》、《皇朝經世文編》,率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用世界地圖打開了中國人的視野。

這些人有的活躍於鴉片戰爭前夕,有的活躍於鴉片戰爭之後,他們都明確感知到國家命運正處於沉淪狀態,他們為國計民生率先開始思考和探索。雖然他們並沒能改變什麼,但正是他們開的頭被後來人繼承貫徹,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的新生

二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湧現出的湘軍集團——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曾國藩(1811-1872),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尤其為人稱道的是他的知人識人之明——左忠榮、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等人均出自其舉薦,其下屬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四十多人。

胡林翼(公元1812年7月14日-公元1861年9月30日),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漢族,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先後充會試同考官、江南鄉試副考官。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咸豐四年遷四川按察使,次年調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撫。撫鄂期間注意整飭吏治,引薦人才,協調各方關係,曾多次推薦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為時人所稱道,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有《胡文忠公遺書》等作品。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但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他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加入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運動。洋務運動期間創辦蘭州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和福州船政學堂,為中國的近代工業和海軍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又率部平定陝甘同治回亂和中亞浩罕汗國對新疆的進犯並在收復新疆後籌劃在新疆建省。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今衡陽市衡陽縣渣江),生於安徽省安慶府(今安慶市內)。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人稱雪帥。 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中興四大名臣。他一手創建湘軍水師,奠基中國近代海軍的基礎。

郭嵩燾(1818年—1891年),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字筠仙,號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城西人。他是湘軍創建者之一,也是中國首位駐外使節。

劉長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湘軍重要統帥、清朝大臣。初在湖南辦團練,與江忠源友善。1852年以拔貢隨江忠源率鄉勇赴廣西鎮壓太平軍及天地會起義。次年春因撲滅瀏陽徵議堂會眾起事,擢知縣,旋升同知。6月,太平軍圍困南昌時,奉命獨領一軍自長沙馳援南昌;旋即偕羅澤南赴援解吉安圍,並分兵克泰和,後官擢知府。1871年後歷任廣東巡撫、雲貴總督等職。主張加強邊防,抵抗法國侵略,支持劉永福援越抗法。後病逝原籍。諡武慎。著有《劉武慎公遺書》。

江忠源(1812年-1854年),字岷樵,湖南新寧(今屬邵陽)人,晚清名將。江忠源舉人出身,後興辦團練,鎮壓雷再浩起義,升任浙江秀水縣知縣。太平天國起義後,江忠源組建楚勇,到廣西參戰,並在蓑衣渡之戰中擊斃馮雲山。此後,江忠源轉戰湖南、湖北、江西,累升至安徽巡撫。咸豐三年(1853年)江忠源到達廬州,陷入太平軍的包圍。同年十二月(1854年1月)廬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殺,年僅四十二歲,追贈總督,諡忠烈。

相比第一波湧現的經世學派的人才,湘軍集團出身的第二波湖南人才大多是封疆大吏,手握重權。他們也的確利用手中的權力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變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打下了第一步基礎。

三是戊戌年間的維新派志士——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譚嗣同(1865-1898),瀏陽人,著《仁學》,激進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首。

唐才常(1867-1900),瀏陽人,激進維新志士,領導自立軍起義。

熊希齡(1870-1937),鳳凰人,著名維新志士、立憲派人、民國初年出任“第一流人才內閣”總理。

皮錫瑞(1850-1908),著名經學家,著《經學歷史》,主持南學會。

這一波湖南籍人才要麼如譚嗣同一般為維新變法而倒下,活下來的後來都轉投革命黨,總體來說他們在戊戌年間並沒取得多大成就,但他們的活動喚醒了部分中國人,而他們之中活下來的人在轉投革命黨後依然堅持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而奮鬥

四是辛亥革命前後集中湧現的湖南人才——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黃興(1874-1916),善化人,清末革命黨領袖,與孫中山共創民國。

宋教仁(1882-1913),桃源人,清末民主革命家,為憲法流血之第一人。

杜心五(1869一1953),生於湖南慈利縣江埡鄉巖板田村。晚清民國十大武林高手之一,1904年夏在宋教仁指點下東渡日本留學。曾任孫中山、宋教仁的保鏢,後加入了同盟會,開始了革命生涯。新中國成立後擔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湖南省政協委員。

陳天華(1875-1905),新化人,清末民主革命宣傳家著《警世鐘》、《猛回頭》。

蔡鍔(1882-1916),邵陽人,清末民初著名軍事家,“反袁擁國軍神”。

禹之謨(1866—1907),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曾以幕友身份隨湘軍參加甲午戰爭,運送糧彈,後去上海研究實業,與譚嗣同等相識,主張變法維新。1903年加入華興會,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湖南分會首任會長,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同年8月10日在長沙被捕入獄,秘密解往湘西靖州,備受酷刑,堅貞不屈。1907年2月6日,被殺害於靖州東門外。就義前高呼:我為救中國而死,救四萬萬人而死!

劉道一(1884—1906),湖南湘潭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時期喜歡閱讀進步書籍,1903年受革命潮流影響,加入華興會。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劉道一受黃興委任為萍瀏醴起義領導人。到達長沙後劉道一將核心同志召到水陸洲船上秘密開會,商定了起義的具體計劃。不幸的是劉道一因在長沙、衡山等地運動新軍、籌集軍火,引起清政府注意,在從衡山返長沙途中被清軍逮捕。面對嚴刑拷問,劉道一怒斥道:“士可殺,不可辱,死即死耳!”在獄中寫下:“天地方興三字獄,但期吾道不終孤。捨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虛”的詩句。1906年12月31日劉道一在長沙瀏陽門外從容就義,年僅22歲。

姚宏業(1881—1906),字劍生,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益陽下梅塘人。1904年赴日留學,設路礦學校,首倡保護路礦主權,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5年因與陳天華抗議日本文部省頒佈的旨在禁止中國留學生活動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陳天華蹈海後,姚宏業在上海與秋瑾、于右任租屋開學,創辦中國公學,開民間自辦新學之先河。因遭官紳阻扼,加上誹謗流言,於1906年3月27日悲憤投黃浦江而歿。

楊毓麟(1872—1911),字篤生,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時代聰慧異常,好學深思。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接連戰敗,楊毓麟痛詆滿清政府貪生誤國,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圖存。1902年4月,楊毓麟東渡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1903年,楊毓麟與黃興等人組織橫濱暗殺團,研製炸彈,聲稱:“非隆隆炸彈,不足以驚其入夢之遊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銅臭”。楊毓麟後由日本攜帶炸彈潛赴北京,暗殺慈禧未果。1903年12月,楊毓麟參與組建華興會的籌備工作。1906年華興會合併入中國同盟會。12月4日,萍瀏醴起義爆發,楊毓麟準備在上海響應,但未能如願。1908年,楊毓麟被留歐學生監督蒯光典聘為秘書,隨行至英國。1909年,楊毓麟辭去秘書一職,轉赴英國蘇格蘭愛伯汀大學讀書,同時擔任《民立報》特約通訊員,為國內讀者介紹西方各黨派的活動情況。1910年3月,汪精衛、黃復生等人暗殺滿清攝政王載灃所使用的炸彈系由楊毓麟從英國購買而來。1911年楊毓麟在英國聽聞黃花崗起義失敗,列強妄圖分裂中國,悲憤交加,以致舊病復發,頭痛浮腫,痛苦難忍,勢單力孤,無法報國,留下遺書,將留學英國數年所積攢的一百英鎊轉寄黃興,作為革命經費,之後在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海邊,蹈海自盡,終年39歲。

焦達峰(1886-1911)辛亥革命烈士。字鞠蓀,湖南瀏陽人。早年入瀏陽高等小學/長沙高等普通學堂預備科學習。後加入哥老會,參加1906年萍、瀏、醴起義,任起義軍將領李金奇的參謀。失敗後逃亡日本,入東斌學校學軍事。不久加入同盟會,任調查部長,專事聯絡會黨。1907年8月,與鄧文翬、劉公等組織共進會,為同盟會外圍組織,改同盟會綱領中的“平均地權”為“平均人權”,以便聯絡會黨。1909年先後在武漢、長沙設立共進會機關部,開展革命活動。

陳作新(1870—1911),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99年隨唐才常在湖南聯絡會黨,準備舉事。1902年入湖南弁目學堂學習軍事,畢業後任新軍二十五混成協炮兵營排長,旋改任步兵四十九標排長,因倡言革命被撤職。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該協創辦隨營特別班和測繪班,兼任教官。1910年春長沙發生搶米風潮,拒絕參與鎮壓,擬乘機起義,再次被革職,仍留長沙,在新軍中進行革命活動。武昌起義成功後,積極籌劃響應。10月22日新軍攻佔長沙,成立軍政府,被推為副都督。10月31日新軍管帶梅馨發動兵變,陳作新與焦達峰同時被刺犧牲。

這一波湖南人才幾乎都和辛亥革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將中國打造成一個民主共和國

五是五四運動後湧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群體——實際上這個群體又分為兩代人:

楊昌濟(1871.4.21——1920.1.17),又名懷中,字華生,湖南長沙縣人,倫理學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清泰都隱儲山下的板倉衝,後求學於嶽麓書院,擁護康梁變法主張,參加南學會、不纏足會等組織。先後留學日本、英國,主攻教育學、哲學、倫理學。1913年後回國任教於湖南省第一師範等校。支持新文化運動,宣傳《新青年》的主張。先後在《新青年》、《東方雜誌》發表論文,介紹西方哲學、倫理學、教育學思想,提倡民主與科學,宣傳新道德。關心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一批進步青年,促成新民學會的成立。參加籌備湖南大學,撰《論湖南創立省立大學之必要》,被譽為“湖南大學藍圖設計第一人”。嚴格意義上楊老先生具有進步的革命理念,但還不能稱之為革命家,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他對中國革命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培養了自己的弟子兼女婿毛澤東主席。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華,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他是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這兩位作為毛澤東主席和蔡和森、蕭子升、田漢等社會名人的老師,對他們的弟子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想到正是在他們這群弟子的推動下中國將引來新生。在他們之後湖南出現了人才井噴的現象,不能說和他們推動的教育體系改革無關——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彭德懷、李富春、賀龍、任弼時、胡耀邦等等都是在此之後湧現出湖南籍人才。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算起,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人中,湖南籍有4人(毛澤東、何督衡、李達、周佛海).在他們所代表的全國53名早期黨員中,湖南籍的有20餘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在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領導人中湖南籍有10人,佔19.2%。

在1955年9月授予的10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湖南人有3位(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在人民解放軍的10位大將中湖南人有6位(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許光達);在57名上將中湖南人有19位(王震、鄧華、甘泗淇、朱良才、蘇振華、李濤、李志民、李聚奎、楊勇、楊得志、肖克、宋任窮、宋時輪、陳明仁、鍾期光、唐亮、陶峙嶽、彭紹輝、傅秋濤);在100多名中將中湖南人有45位。

湖南還湧現了一大批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人,除最高領袖毛澤東外,有擔任過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和黨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有任弼時、李富春、陶鑄;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李立三、林伯渠、李維漢、謝覺哉、蔡暢、朱鎔基、彭佩雲、江華、滕代遠、袁任遠等。

湖南籍的文化界名人除了上文已提到的楊昌濟和徐特立之外,還有蕭三、田漢、丁玲、周立波、周揚、齊白石、呂振羽、翦伯贊、章士釗、周谷城、曾昭倫、周光召。

在革命戰爭期間犧牲的著名湘籍英烈有:蔡和森、何叔衡、鄧中夏、何孟雄、郭亮、毛澤民、毛澤覃、楊開慧、向警予、繆伯英、羅學瓚、陳呂、蔣先雲、夏明翰、柳直荀、羅亦農、夏曦、張昆弟、段德昌、曾中生、蔡申熙、黃公略、王爾琢、伍中豪、蔡會文、潘心元、周以粟、劉疇西、尋淮洲、李燦、方維復、曾日三、左權、盧冬生、袁國平、朱克靖等等。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湖南人的不怕死的風格,尤其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風範也堪稱天下第一,近代湖南人創造了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湖南人材半國中、無湘不成軍的盛況。湖南騾子精神: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不服降,湖南人刀剛火辣的性格特徵十分鮮明,不怕死,不要命,老子不信邪,要死卵朝天,不死變神仙,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勤勉質樸、務實篤行、內聖外王、經世致用、心憂天下、敢為人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毛澤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造者蔡倫,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千古完人曾國藩,民族英雄左宗棠,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數不勝數。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楚荊之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近代,駸駸昌盛,英才豪傑輩出,不同的人才群體,各領風騷數百年。倡導改革,師夷長技以制夷,變法圖強以自立,引領中國近現代啟蒙思想之先。太平天國時期之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湘軍人才群體,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為代表,融合程朱理學之堅定信仰和經世務實之作風,勇當天下之責,聲譽之大,功勳之著,成就晚清歷史顯赫之一頁。維新變法時期之清朝光緒年間,資產階級維新派人才群體,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為代表,盡顯前仆後繼,不屈不撓之英勇鬥爭精神和無私無畏、鍥而不捨之獻身精神。辛亥革命前後之清朝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資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體,以黃興、宋教仁、蔡鍔等為代表,自強不息、堅忍不磨、不畏艱險,引領歷史潮流之前進。五四運動後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體,以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等為代,締造新中國,神州大地別開生面換新顏,成就中國不朽之業,歷史功績,永垂不朽。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瀟湘之地,山環水繞,古往今來,人文薈萃,湖才遍及三湘四水、大江南北。


芷若幽蘭666

近代中國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總結概括得很到位!湖南三湘大地,天靈地傑,歷史文化悠久,崇尚教育,更愛習武強身,在中國一近代一百多年中,文修武成,人才濟濟,戰將密聚!清朝末期曾國藩,左宗棠……等是傑出代表,民國時期更是人才輩出,不盛列舉,但以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羅榮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了民族的獨立,祖國的強大,人民的解放,浴血奮戰,前赴後繼,團結拼搏,帶領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風雨,衝破重重困難,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下,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消滅了蔣介石八百萬軍隊,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新中國。更是在建國初期,在經濟扱度困難的情況下,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以弱勝強,以小博大,志願軍將士前赴後繼,敢打敢拼,面對所謂的十六聯合國軍,打得強大的美軍屁滾尿流,打得聯合國軍沒有了脾氣,囂張的氣焰被毛澤東等老一輩湖南人徹底給滅了!抗美援朝一戰成名,樹立了新中國的虎威!讓強大的美毆西方國家一敗再敗,中國一雪中國近代前恥!中國人在一百多年中第一次揚眉吐氣!湖南人敢於亮劍,敢於挑戰,敢於犧牲的精神,讓敵人膽寒!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贏得了六十多年的和平發展環境,中國的民族復興大業正在實現!湖南人既有虎的威猛霸氣,也有猴的精靈屬性!是勝利的保證和前提。中國地大物博,天傑地靈,人才輩出,在中國近代史上,四川人,廣西人,江西人,湖北人,江蘇人……都為中國人民的獨立解放做出傑出貢獻!都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和將士!作為湖南人,我自豪,作為中國人,我驕傲!因為,我父親參加了抗日戰爭,我叔叔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我姑姑也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他們雖然傷痕累累,經歷生死考驗,但在抗擊外來侵略的戰爭中,從不愄懼,更不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