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攻百越之戰背景、經過以及影響

秦攻百越之戰

秦統一六國後國後,開始征服南越,越是指當時長江下游至南海交州灣沿海居民的泛稱,因其種姓繁多,故稱之為“百越”。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戰爭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使百越之地納入了秦的版圖,極大增南地強了嶺區人民與中原的交流,始皇在百越之地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將趙佗攻甌駱之戰,歷史學家一般稱這次是第二戰爭的延續而已。總之這三次統稱為“秦始皇三徵嶺南”。這三次發生的秦軍和兩廣土著軍的戰爭,本文重點介紹其中最重要和最慘烈的第一次戰爭。

歷史背景

秦時,東南沿海一帶被稱為百越之地,這裡居住的少數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 越人 ,因其分部眾多,故稱為 百越.百越大體分為東越(又稱東甌或甌越)、閩越、南越、西甌等幾個部分。東越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甌江流域,以溫州一帶為中心;閩越的勢力範圍以今福建的福州為中心;南越分佈於今廣東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區;西甌活動於今廣東的西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百越居住的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物產豐富、幅員遼闊,但由於為山川所阻隔,遠離中原,至秦時他們仍過著相當原始的生活,社會的發展遠遠落後於中原地區。

秦始皇攻百越之戰背景、經過以及影響

早在滅六國以前,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就已經把百越之地作為征服的對象。統一戰爭結束後不久,秦始皇即派尉屠睢率50萬大軍出擊百越。針對百越各部居處分散的特點,秦軍採取多路分兵進軍,遇有大敵再合兵進擊的行動方針。秦軍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東進發,攻取東甌和閩越;中間2路取南越,其一經今南昌,越大庾嶺入廣東北部,其二經今長沙,循騎田嶺直抵番禺;其餘2路入廣西,攻西甌,一路由萌渚嶺入今賀縣,一路經越城嶺入今桂林。①秦軍第一路進展順利,出兵當年就平定了東甌和閩越地區,設置了閩中郡。其餘4路由於山高路險、河道縱橫,行軍作戰及軍糧運輸極為困難,加之百越各部的頑強抵抗,相持3年未能取勝。後來秦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鑿成靈渠,解決了軍糧運輸問題,秦軍才得以順利進軍。秦軍第三路軍由主帥尉屠睢親自率領,從今長沙宜章南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尉屠睢軍進至今樂昌曲江一帶,遭到越人夜襲,尉屠睢戰死。以後秦始皇又增派大批援軍,經過苦戰,終於征服了南越和西甌,秦在這裡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從此,東至海南,北至向戶,皆歸於秦朝版圖。

第一次秦與百越的戰爭

秦始皇攻百越之戰背景、經過以及影響

在歷史上也叫“秦甌戰爭”,但是在史書上記載比較少,只有《淮南子》等少數書籍中有少量相關記載,這主要的原因是秦將趙佗在公元前214年攻佔百越後不久就與秦朝廷貌合神離,在秦末又拒絕派自己手下的秦軍部 隊北上與反秦起義軍作戰,封鎖了兩廣與中原的聯繫,並在秦滅亡後建立起了南越國,按照現在的說法南越國屬於地方割據政權,現今歷史學家對地方政權的歷史了 解歷來都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們對這次戰爭的瞭解僅僅侷限在少量史書的記載上。但是我們就從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這同樣是一場非常殘酷 的戰爭,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秦軍統一中國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驚人的。

歷史上之所以也叫此次戰爭為“秦甌戰爭”,主要由於百越土著部隊的最初首領是西甌國首領譯籲宋(西甌國的位置在現在的廣西),其實參戰的百越軍不僅僅是西甌國軍隊,其他百越地區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裝也參加了戰爭,但是總指揮是西甌國首領譯籲宋、而主力是西甌軍而已。

譯籲宋是秦代西甌部族聯盟酋長。秦甌戰爭時期,帶領西甌人抗擊秦軍的部族聯盟領袖 。《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從這一記述,可知 ,“譯籲宋”和被推舉的那位“桀駿”的職位是有區別的,一個是“君”,一個是“將”。(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在歷史上一般都把秦軍的對手稱為西甌軍,但下文為了顧及到當時廣東和廣西境內的其他越族士兵,所以以下把秦軍的對手統稱為“百越軍”,其實主要是西甌國軍隊。(如果按照現在的地理位置來看,則主要是廣西的軍隊與秦軍作戰。)秦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以及組成,在幾乎所有的史書中都說到秦軍調動50萬大軍在屠睢的率領下進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但是這裡也有疑問,五路秦軍是同時進攻的嗎?

在廣東和廣西的地方誌中記載,秦軍在開始時期是屠睢一路和趙佗一路這兩路一共20萬人馬最先發動進攻。但是那剩下的30萬人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加入戰爭的呢?從史書上看,剩下的30萬人應該在前線部隊陷入戰爭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寫部隊缺糧的戰報給秦始皇以前就出動了,因為在屠睢寫的信中說到了自己的“五十萬大軍已經傷亡甚重”,而且根據考證,其中一路秦軍開始攻擊的是東甌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這路秦軍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兩廣戰場的一路。秦軍這50萬大軍到底是哪裡的兵為主呢?根據我們湖南等地的地方誌記載,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還是以以前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但是為了適應南方作戰,秦軍這50萬大軍中也有不少於10萬人的原楚國部隊。

百越軍 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則幾乎沒有任何史書有比較確切的記載,只能從部分考古資料中看出百越軍的人數要遠遠少於秦軍,而且當時的嶺南百越基本上為蠻荒之 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佈,自然環境惡劣,所以當時的兩廣總人口數根據考古學家的估計都不會超過50萬,當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5萬人上下,這在不 少野史中也有類似“百越土著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樣,秦軍的兵力是佔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

秦始皇攻百越之戰背景、經過以及影響

關於戰爭的經過,秦軍五十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佔絕對優勢,在裝備上更是要遠遠超過百越部落軍隊,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 秦軍感到了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在戰前,秦軍考慮到了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了南方炎熱的氣候對於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但是 秦軍到了兩廣後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超乎尋常的兇悍頑強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書上記載了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隊的頑強抵抗,百越軍在首領“譯籲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越人的 世居領地,在戰爭中,百越軍在首領“譯籲宋”戰死後又馬上另選了新的首領,並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百越軍甚至不惜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 軍,並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徵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水系,確保了秦軍的糧草運輸。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為現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

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這時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時期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 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 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於相持對抗的局面。而根據學術界討論,秦軍的陣亡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20萬人全部退到兩廣的 北部邊界一帶,但是百越軍的傷亡同樣十分慘重,也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而且一對峙就是3、4年時間。

第二次秦攻嶺南的戰爭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了30萬大軍向百越軍發動了最後的總攻,這時的百越軍,根據不少野史記載,僅僅只有數千人而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戰和3、4年的武裝對峙中,百越那區區幾萬人馬早就被耗盡了,最後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佔領了全部嶺南,並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靈渠狹義上說是秦王朝與盤踞在廣西建成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它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關於靈渠的開鑿,需要從古代一次有名的戰爭說起。

秦始皇攻百越之戰背景、經過以及影響

戰爭結果

但是戰爭畢竟是殘酷的,且不說秦軍在三次戰爭中前後了損失了30多萬人馬,兩廣地區的老百姓也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歷 史資料中記載秦軍在第二次戰爭後的部隊全部留在兩廣,這些秦人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了現在的兩廣老百姓祖先的一支。這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為兩廣的開發做 出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但是根據歷史學家考證,在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期間,兩廣並不是戰場,此時的兩廣幾乎已經算是獨立出秦王朝,但是在《中國各朝人 口》一書中卻記載著在秦末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兩廣人口只有40多萬人,這裡如果扣除那些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也就是說這時兩廣的原百越民族從秦甌戰爭前的50萬銳減到10萬人這樣。

而這期間兩廣並沒有什麼瘟疫流行的文獻資料,當然也不排除秦人在戰爭結束後還是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從而造成水土不服而人口下降,但我認為戰爭造成人口減少的原因應該是最主要的,在戰爭中,起碼有近40萬百越人或死或逃亡到東南亞。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在兩廣建立的南越國雖然說在建國初期有號稱“百萬帶甲”,但是根據歷史學家分析,南越國總人口最多的時候(大致是漢高祖以後的呂后當政時期)也不會超過80萬人,士兵最多也就在10萬人左右,“百萬帶甲”係為誇張而顯示國威的說法,在最後投降漢朝的時候,南越人口在冊投降的只有40多萬人,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冊記錄內的人口估計也不會超過60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