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河畔兴丁沟一一丁沟镇名由来(扬州江都丁沟镇)

沿山阳河自宜陵到樊川,丁沟镇适居其中,跨河而立。清朝后期江都分县时,丁沟隶属甘泉,其镇东、北两面与泰县接壤。丁沟是由扬州进入里下河的一条交通要道和农产品集散地,早在民国时期由群众兴办的丁沟农村集市贸易盛极一时,其规模之大、交易之广为扬州之冠,至今还有一定影响。

据史书记载:山阳河即古山阳渎,是隋开皇七年(587)文帝杨坚为征伐陈国而开凿的。当时开河是军事上的需要,但为以后历朝的漕运提供了方便,为两岸农田灌溉发挥了很大作用,也缓解了里下河旱涝灾害。老山阳河穿丁沟而过,主流向北,支流向东,河道成“丁”字形状,故名“丁沟”,商民逐岸立市。清董恂编著的《甘棠小志》对此有明确记载。20世纪60年代江水北调,在老山阳河东边又开了一条新山阳河,其规模超过老河数倍,彻底解决了里下河旱涝之忧,从此山阳河更显示它造福于民的作用。新山阳河由丁沟镇东侧而过,一直流向樊川。丁沟古以山阳河兴镇,千百年来终成向荣景象,历来世有“富丁沟”之说。

该镇刘家草子妇科远近闻名,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移居丁沟起,世代相传已有500多年历史。“草子”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刘家世居丁沟草子村;一说刘氏妇科善于“调经种子”犹如草木散籽;一说明嘉靖皇后病重,刘氏奉命进京为皇后治病,皇帝见其脉案字迹龙飞凤舞遂赐“真草字也”。皇后服药后霍然而愈,当即敕封为医大夫,从此草子妇科医名大振。清代草子妇科名医刘志澄的祖父携全家迁到谢桥乡,从此后人称这里的刘氏后裔为“南草子”,而留在丁沟的则称“北草子”。草子妇科分为南北,也已有300多年历史。(丁善阳)

山阳河畔兴丁沟一一丁沟镇名由来(扬州江都丁沟镇)

山阳河畔兴丁沟一一丁沟镇名由来(扬州江都丁沟镇)

山阳河畔兴丁沟一一丁沟镇名由来(扬州江都丁沟镇)

山阳河畔兴丁沟一一丁沟镇名由来(扬州江都丁沟镇)

丁沟镇中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