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书法到底有多好?

恋上八雅

赵孟頫这位空前绝后,惊才绝艳之人,搁在当今来看,无疑也同样是技能满点的现象级人物。他诗画书鉴,无一不精;而书法更是诸体兼善,空前绝后。除此以外,更是生的一副“神仙中人”的好相貌,又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妥妥的皇室后裔。


据说元仁宗(1312-1320年在位)非常喜欢赵孟頫的书法,仁宗总结出了赵孟頫其书其人的七个特质:


帝王苗裔,一也;状貌昳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者,造诣玄微,七也。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赵孟頫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提出"师古"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此外,他还首倡“书画同体”,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赵孟頫诸体兼善,而其中尤以楷、行两体出类拔萃,这来自他常年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迹之功。时贤称其“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后人说他是“朝宋迈唐,直接右军”。而在心摹手追,刻意临写之间,外求形似而内宗笔法,踵步风规神韵,加之能够融会贯通历代名家之长,赵孟頫终于锻造出平和雍容、圆活姿媚的个人风格。而赵孟頫的书法审美理想,是晋唐人不即不离而风规自远的中和雅正美,或可叫,尽善尽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曾说:“最想与赵孟頫彻夜长谈。”可见这样一位全才型选手,他的天赋之高,能力之强,足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惊才绝艳的人物,连何慕文先生都想与之彻夜长谈话尽千古,我们对于他的惊艳、欣赏与敬佩又怎能简单说尽呢?


三联中读

赵孟頫的书法,究竟有多好。这个问题就是叫中书协专家回答恐怕也说不透彻,只能算作是权威性回答。因为赵孟頫的书画成就有史可鉴,真得是冠绝古今,后无来者。


赵孟頫,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精通音律,善古物鉴定,书画成就尤为突出。他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

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亦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楼兰相守


赵孟頫画像

可以肯定地说,赵孟頓不仅是是元朝著名的书画家,就是在中国书画史上也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书法界对赵孟頫书法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对立的两种不同的看法。

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并不看好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尤以早期非常自负的董其昌为代表。他说:“余十七岁学书,二十二岁学画,今五十七矣。有谬称许者。余自校勘,颇不似米颠作欺人语,大都画与文,太史校,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不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着意者少耳。古人云:右军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假令耽之若是故为胜,余于赵亦然。”

由此可见,董其昌对赵书的基本态度是否定。他指责赵的书法因圆熟而有俗态,因刻画而犹在形骸之外,因作意而无势等,从某个角度来看,确是言之有据的。也可以说,早期董其昌对赵孟頫书法的贬低评价也有一定的道理的。


赵孟頫书法

据记载赵孟頫落纸如飞、日书万字,由于书写既多且快,有少数作品确也存在着由于写得过快而缺少逆势,由于写得过熟而有些俗。如果依据这种情况,说他的字有些俗态,可能并不算太过分,但就以此来贬低赵书,把赵孟頫众多作品中的极少情况当作普通现象,应该说只是一仲以偏概全的错误做法,显然有失公允。虽然赵孟頫在用笔上把王羲之的绞转用笔进行了简化,结字谋篇有些时候也存在些许雷同,但这似乎不是贬低赵书的理由,更不应不顾事实说赵孟頫的字不是书法。

这里还需指出的是,赵书因为用笔比较内蕴,经多次翻刻墨拓,往往变得软滑圆俗而失神了。碑刻只能显现笔势之大概,其抑扬顿挫、出锋人锋、墨色等微妙变化无法体现。还有一些伪赵书或是其真伪有争议的,大都存在着软媚甜俗、轻飘浮滑的弊病。据有关专家考证,《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赵孟頫尺牍诗翰册》就有不少伪赵书。而有些评论赵书的人,不辨真伪,将这些伪赵书或是有争议的当做赵书来评价。这些方面,也影响了对赵孟頫书法艺术的评价。


赵体字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赵孟頫身为宋代宗室,却在元代身居高官,导致人们除了对赵孟頫本人行为有所不屑之外,也使其书画艺术遭受了不公允的批评。应当说,因为赵的仕元而认为其缺乏民族气节,并以此为根据,进而从书如其人推导出其字必是软媚无骨的,这自然是不恰当的,无疑是犯了“因人废言”的错误。

但也有不少数肯定赵孟頫在书法界不可替代的宗师地位。很多人认为,赵孟頫的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最集中地体现在正、行、草这三个方面,而论艺术水平,赵的行书最高,其次为楷书,且以小楷艺术水平最高,再者是他的草书,草书中尤其章草成就较高。赵书是唯美的,是阴柔美的代表,是书法中的“婉约派”。更需要的肯定的是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简化了“二王”的一些传统笔法,使书写更便捷,速度加快,这无疑有利于书法艺术的不断创新。此外 ,由于赵孟頫的倡导,宋代破忽视的传统笔法得以全面恢复,不仅复兴了古法,还扭转了书法中恣肆求怪的偏执现象,使元代书坛出现了新的生机。这更是赵孟烦应该肯定的成就。

总之,赵孟頫在书法上的成就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我们不应因赵孟頫仕元,而否定其书法艺术成就。应以赵孟頫的作品为根据,仔细分析研究,从而客观评价其书法艺术。

赵体字


壮图山人

好的尺度无法衡量和形容,只是赵孟頫的字很难挑出毛病!非常喜欢💕!附自己习字一张,不成熟不落款,欢迎指正。



楚天羲

“赵孟頫的书法到底有多好?”这个问题很难全面回答。我想给您分享一个小故事。

赵孟頫的书法地位非常高,他的书法一直统治到了元明清,不过很多人评说赵孟頫的字媚、俗,原由无非是他出仕蒙元,其中傅山更是不遗余力的diss他。

本来傅山是学习赵孟頫的字的,清军入关之后,他就开始对赵孟頫嫉恶如仇,骂赵孟頫是小人,是匪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傅山到了晚年不由得佩服赵孟頫的书法。

傅山的《秉烛》诗说:“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殤。赵廝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岂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

傅山不仅称赞赵孟頫的字,连赵孟頫妻子管道升也一起夸!尽管夸了字,但依然嘴硬叫着“赵孟頫这家伙”

希望这个小小故事能然让您从侧面了解赵孟頫的书法!


墨墨趣横生

赵孟頫是元朝的一位大书法家,可以说自赵孟頫之后几百年无出其右者,历史上评论赵孟頫有“七绝”他不但书法好,长相魁梧。文章也是妙笔生花。

赵孟頫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要知道,唐楷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其他三位都是唐人,独他一人是元朝,可见他的书法是何等了得。


赵孟頫的书法整体风华婉转,用笔精到,在楷书中带有行书的笔意,使楷书显得生动活泼。他一生死学王羲之,行书整体风貌接近王羲之,他是他学王羲之的时候,圆笔用得多了一点,显得有点圆滑,所以有些人说他的书法过于妩媚,我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妥的,人家是和王羲之比较的!


铁匠的头发

赵孟頫是元初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人称“赵吴兴”。赵孟頫直追东晋二王之风。他是一位真、草、篆、隶、行各体兼善的大家。他的书法不激不厉,平和蕴藉,笔法精熟,结字平正秀丽,气息高古。赵孟頫在书法上是一位复古主义者,主张师法“钟王”,出入晋唐。影响元、明、清三朝。赵孟頫的楷书被后人列为欧、颜、柳、赵四大楷书之一,称之为“赵体”。

谈起赵孟頫书法的风格特点,我们要先了解其取法、师承关系。赵孟頫在元代书法史上是一位领袖人物,他凭借着自己杰出的书艺,几乎笼罩了元代至明中期书坛数百年。他诸体皆善,《元史》本传载:“篆、摘、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关于赵孟頫书法的取法,明初的宋镰曾有言曰:“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笔者按,指宋高宗),后取则锤睬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此正所谓学羲献者也。”

赵孟頫取法亦广,从目前所见的赵氏书迹来看,临王羲之作品不少。如《兰亭序》、《十七帖》等帖赵孟頫均认真多次临习。对此虞集曾有如下记载:” 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恉《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大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而且赵孟頫曾收藏有自称祖本的十卷《淳化阁帖》。

实际上赵孟頫的取法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他自云“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字规模八分”。元柳贯《跋赵文敏帖》载文敏)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采发越,有或过之’。明董其昌云曾见赵临习米芾作品。




而赵孟頫的一些作品中亦可窥出智永、陆柬之书法之影子。此外,赵孟頫的篆书、隶书亦渊源有自,元代的杨载云其篆书“则法《石鼓》、《诅楚》”、隶书则法“梁鹊、钟繇”。章草则临习皇象《急就章》,《中国书法全集43·赵孟頫一》中收录有他的《临皇象急就章卷》。

赵孟頫正因取法广博,才被誉为诸体皆精,甚至被何良俊称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但总的来说,他于二王处取法最多。

赵孟頫的大楷书吸取李邕书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风韵,又存遒健骨气,在晋人的韵味之外,又具有唐人的法度。代表作《湖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稿》《仇锷墓志铭稿》。其小楷极具特色,用笔极为娴熟,结体妍丽飘逸,用笔遒劲,深得晋人神髓。其行草书被世上称作成就最大者,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以行草书的影响最大。传世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雪晴云散帖》,既严守古法,又纵横飘逸。



赵孟頫生活的南宋末年,书法的发展己经失去了北宋时的勃勃生机而走向了衰落。南渡之后,南宋书家不但失去了家园和收藏、研习书法的条件和氛围,而且最为可贵的书法进取精神也在偏安一隅中逐渐消饵殆尽,远不如北宋书家那么意气风发和积极进取。南宋书坛的凋敝一直延续至元初,而赵孟頫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衰败局面而有力挽狂澜之功。

赵孟頫书法的风格特色是流媚秀丽、温润闲雅。书法史上,赵孟頫楷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八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

赵书虽秉承传统,却不为陈法所囿,往往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书体,但不论怎样变,又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卓然不群。


墨煮秋词

这个不好用量化来表达。他的字迎合了广泛的人群审美观。或者说他的字为人们确立了一种审美标准。



书法的好与不好,在所谓的行家眼里,完全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同一件作品,在彼为佳,在此为恶。说好的,能举出好的理由。说恶的,也能道出缺陷。其实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书法的风格是多样的。不要因为自己喜欢某一类型的风格,而贬斥其他。古人云: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要做鉴赏家,就不能有自己的偏好,否则就会失去很多与自己偏好相反的许多优秀作品





子衿tjk

赵孟頫的书法“有多好”?那就是说会比王羲之更好吗?

从王羲之书法体系这个传统来说,我们说赵孟頫真的不比王羲之差多少,也是学习和继承王羲之书法的一位佼佼者。他被列为“欧颜柳赵”四大楷书大师,那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赵孟頫的书法有多美,我就不多谈了。要多美有多美,一点也不过分!

我要说说赵孟頫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伟大作用。

中国的书法不断发展演变,根本的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即如何写得又好又快。

而要写得又好又快,往往是有很大矛盾的。写快了,不容易写好,写好了,不容易快。

我们看看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甲骨文金文时代如此,小篆时代如此,隶书时代也是如此,隶书之后的魏碑时代也是如此。

在书写汉字上,只有王羲之是第一个完整系统解决了书法的欣赏美和效率美的完美统一的。

赵孟頫继承了王羲之的这个书法传统,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这就是他的“行意楷书”的完成。唐代以来,楷书以欧颜柳为祖师,深刻影响着宋元明清的书法规范。

如果我们把欧颜柳三家的楷书与赵孟頫的楷书做一下比较,你就会发现,赵孟頫书法的书写速度是最快的,而欧颜柳的楷书书写速度基本差不多。

为什么清代会流行赵孟頫的楷书?我想这个道理已经不言自明了。因为赵孟頫是完美体现了楷书的工整性和行书流畅性的统一的。

虽然这种书法的突出体现唐代的李邕已经在实践,但是,我们把李邕和赵孟頫一比就会明显看得出来,赵孟頫的“行意楷书”更加稳重遒美,每一个字都清楚流畅,这有利于快速书写而不影响文字的规范清楚。

在手写传播历史阶段,中国汉字的书写速度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这是对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所以,明清以来,赵孟頫的书法不胫而走,非常流行,这是历史的选择。

那么赵孟頫的“赵体”是创造吗?应该说不是,但是,赵孟頫把历史上所有能够“又好又快”的书写方法都集中体现出来了,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人。也是具有历史责任的伟大书法家。

书写文字是非常辛苦的劳动,而且还不容易写好,这就需要一套优秀的书法输入体系,这个体系极好产生了楷书,极快产生了草书,适中产生了行书,而行书往往也有草书掺杂其中,赵孟頫的“行意楷书”,找到了最佳的方法。

王羲之创立了这个体系,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所以,在王羲之时代,他的书法风格只有很少的人学习,但是,最终还是被历史发现了,所以,唐代以后,流行王羲之书法风格体系,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赵孟頫在王羲之书法体系的基础上有最完美的发展,这就是他的伟大。

仅仅就个人的书写速度而言,赵孟頫也是非常惊人的。据说他的楷书最高日书写记录突破万字。这个速度除了赵孟頫个人的书法天才素质以外,我们不能不对他的“行意楷书”本身就是一种适合普及的速度书法感到非常惊奇。

不过,有人据此大谈赵孟頫的“日书万字”,好像,赵孟頫每天都能写一万字似得。我看未必。再说了,赵孟頫有那么多的书写内容吗?

赵孟頫中年以后身体不是很好,五十多岁已经花眼,视力不是很好,那就更不可能“日书万字”了。

但是,我们普通人,一般日书三五千也很累,一万字很难写出来。而赵孟頫能够突破“日书万字”,已经非常惊人了。当然,能够日书万字的书法家,赵孟頫也不是历史上唯一罕见的书法家,而是也不少见,例如,明代的大书法家文征明也是。


千千千里马

老赵是“二王”脉系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

他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书法史第三次变革中。宋代的尚“意”书法,忽视“法”而重视“意”,到南宋终使书法技巧更单调而江河日下。这时,老赵意识到一定要复兴古法,他大胆打出“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开元明书法一代书风。

他特别钟爱二王书法,心摹手追,他临的《兰亭序》不但似其形,而且能肖其神。他的书法就像一风流潇洒、俊秀清逸的江南才子,恬静、优雅、动人,是典型的江左风格。他的作品华丽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甜腻,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见清气。

老赵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比如“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等等,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后世喜爱赵孟頫的人极多,“ 专 职皇 上”张铁林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拍卖会上赵孟頫的作品大多被他收入囊中。

赵孟頫 《缩临兰亭》 13×32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