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的書法到底有多好?

戀上八雅

趙孟頫這位空前絕後,驚才絕豔之人,擱在當今來看,無疑也同樣是技能滿點的現象級人物。他詩畫書鑑,無一不精;而書法更是諸體兼善,空前絕後。除此以外,更是生的一副“神仙中人”的好相貌,又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妥妥的皇室後裔。


據說元仁宗(1312-1320年在位)非常喜歡趙孟頫的書法,仁宗總結出了趙孟頫其書其人的七個特質:


帝王苗裔,一也;狀貌昳麗,二也;博學多聞知,三也;操履純正,四也;文詞高古,五也;書畫絕倫,六也;旁通佛老者,造詣玄微,七也。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趙孟頫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提出"師古"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此外,他還首倡“書畫同體”,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趙孟頫諸體兼善,而其中尤以楷、行兩體出類拔萃,這來自他常年臨摹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跡之功。時賢稱其“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後人說他是“朝宋邁唐,直接右軍”。而在心摹手追,刻意臨寫之間,外求形似而內宗筆法,踵步風規神韻,加之能夠融會貫通曆代名家之長,趙孟頫終於鍛造出平和雍容、圓活姿媚的個人風格。而趙孟頫的書法審美理想,是晉唐人不即不離而風規自遠的中和雅正美,或可叫,盡善盡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曾說:“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可見這樣一位全才型選手,他的天賦之高,能力之強,足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驚才絕豔的人物,連何慕文先生都想與之徹夜長談話盡千古,我們對於他的驚豔、欣賞與敬佩又怎能簡單說盡呢?


三聯中讀

趙孟頫的書法,究竟有多好。這個問題就是叫中書協專家回答恐怕也說不透徹,只能算作是權威性回答。因為趙孟頫的書畫成就有史可鑑,真得是冠絕古今,後無來者。


趙孟頫,元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精通音律,善古物鑑定,書畫成就尤為突出。他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

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


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亦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


樓蘭相守


趙孟頫畫像

可以肯定地說,趙孟頓不僅是是元朝著名的書畫家,就是在中國書畫史上也佔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響。書法界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一直存在著對立的兩種不同的看法。

頗具代表性的觀點是並不看好趙孟頫的書法藝術,尤以早期非常自負的董其昌為代表。他說:“餘十七歲學書,二十二歲學畫,今五十七矣。有謬稱許者。餘自校勘,頗不似米顛作欺人語,大都畫與文,太史校,各有長短: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趙書無不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第著意者少耳。古人云:右軍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假令耽之若是故為勝,餘於趙亦然。”

由此可見,董其昌對趙書的基本態度是否定。他指責趙的書法因圓熟而有俗態,因刻畫而猶在形骸之外,因作意而無勢等,從某個角度來看,確是言之有據的。也可以說,早期董其昌對趙孟頫書法的貶低評價也有一定的道理的。


趙孟頫書法

據記載趙孟頫落紙如飛、日書萬字,由於書寫既多且快,有少數作品確也存在著由於寫得過快而缺少逆勢,由於寫得過熟而有些俗。如果依據這種情況,說他的字有些俗態,可能並不算太過分,但就以此來貶低趙書,把趙孟頫眾多作品中的極少情況當作普通現象,應該說只是一仲以偏概全的錯誤做法,顯然有失公允。雖然趙孟頫在用筆上把王羲之的絞轉用筆進行了簡化,結字謀篇有些時候也存在些許雷同,但這似乎不是貶低趙書的理由,更不應不顧事實說趙孟頫的字不是書法。

這裡還需指出的是,趙書因為用筆比較內蘊,經多次翻刻墨拓,往往變得軟滑圓俗而失神了。碑刻只能顯現筆勢之大概,其抑揚頓挫、出鋒人鋒、墨色等微妙變化無法體現。還有一些偽趙書或是其真偽有爭議的,大都存在著軟媚甜俗、輕飄浮滑的弊病。據有關專家考證,《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的《趙孟頫尺牘詩翰冊》就有不少偽趙書。而有些評論趙書的人,不辨真偽,將這些偽趙書或是有爭議的當做趙書來評價。這些方面,也影響了對趙孟頫書法藝術的評價。


趙體字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趙孟頫身為宋代宗室,卻在元代身居高官,導致人們除了對趙孟頫本人行為有所不屑之外,也使其書畫藝術遭受了不公允的批評。應當說,因為趙的仕元而認為其缺乏民族氣節,並以此為根據,進而從書如其人推導出其字必是軟媚無骨的,這自然是不恰當的,無疑是犯了“因人廢言”的錯誤。

但也有不少數肯定趙孟頫在書法界不可替代的宗師地位。很多人認為,趙孟頫的書法藝術上的傑出成就,最集中地體現在正、行、草這三個方面,而論藝術水平,趙的行書最高,其次為楷書,且以小楷藝術水平最高,再者是他的草書,草書中尤其章草成就較高。趙書是唯美的,是陰柔美的代表,是書法中的“婉約派”。更需要的肯定的是趙孟頫的書法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他簡化了“二王”的一些傳統筆法,使書寫更便捷,速度加快,這無疑有利於書法藝術的不斷創新。此外 ,由於趙孟頫的倡導,宋代破忽視的傳統筆法得以全面恢復,不僅復興了古法,還扭轉了書法中恣肆求怪的偏執現象,使元代書壇出現了新的生機。這更是趙孟煩應該肯定的成就。

總之,趙孟頫在書法上的成就是無人可以取代的,我們不應因趙孟頫仕元,而否定其書法藝術成就。應以趙孟頫的作品為根據,仔細分析研究,從而客觀評價其書法藝術。

趙體字


壯圖山人

好的尺度無法衡量和形容,只是趙孟頫的字很難挑出毛病!非常喜歡💕!附自己習字一張,不成熟不落款,歡迎指正。



楚天羲

“趙孟頫的書法到底有多好?”這個問題很難全面回答。我想給您分享一個小故事。

趙孟頫的書法地位非常高,他的書法一直統治到了元明清,不過很多人評說趙孟頫的字媚、俗,原由無非是他出仕蒙元,其中傅山更是不遺餘力的diss他。

本來傅山是學習趙孟頫的字的,清軍入關之後,他就開始對趙孟頫嫉惡如仇,罵趙孟頫是小人,是匪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傅山到了晚年不由得佩服趙孟頫的書法。

傅山的《秉燭》詩說:“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殤。趙廝真足異,管婢亦非常。醉豈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傅山不僅稱讚趙孟頫的字,連趙孟頫妻子管道昇也一起誇!儘管誇了字,但依然嘴硬叫著“趙孟頫這傢伙”

希望這個小小故事能然讓您從側面瞭解趙孟頫的書法!


墨墨趣橫生

趙孟頫是元朝的一位大書法家,可以說自趙孟頫之後幾百年無出其右者,歷史上評論趙孟頫有“七絕”他不但書法好,長相魁梧。文章也是妙筆生花。

趙孟頫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要知道,唐楷是楷書的鼎盛時期,其他三位都是唐人,獨他一人是元朝,可見他的書法是何等了得。


趙孟頫的書法整體風華婉轉,用筆精到,在楷書中帶有行書的筆意,使楷書顯得生動活潑。他一生死學王羲之,行書整體風貌接近王羲之,他是他學王羲之的時候,圓筆用得多了一點,顯得有點圓滑,所以有些人說他的書法過於嫵媚,我認為這種評價是不妥的,人家是和王羲之比較的!


鐵匠的頭髮

趙孟頫是元初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今湖州)人,人稱“趙吳興”。趙孟頫直追東晉二王之風。他是一位真、草、篆、隸、行各體兼善的大家。他的書法不激不厲,平和蘊藉,筆法精熟,結字平正秀麗,氣息高古。趙孟頫在書法上是一位復古主義者,主張師法“鐘王”,出入晉唐。影響元、明、清三朝。趙孟頫的楷書被後人列為歐、顏、柳、趙四大楷書之一,稱之為“趙體”。

談起趙孟頫書法的風格特點,我們要先了解其取法、師承關係。趙孟頫在元代書法史上是一位領袖人物,他憑藉著自己傑出的書藝,幾乎籠罩了元代至明中期書壇數百年。他諸體皆善,《元史》本傳載:“篆、摘、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關於趙孟頫書法的取法,明初的宋鐮曾有言曰:“蓋公之字法凡屢變,初臨思陵(筆者按,指宋高宗),後取則錘睬及羲、獻,末復留意李北海。此正所謂學羲獻者也。”

趙孟頫取法亦廣,從目前所見的趙氏書跡來看,臨王羲之作品不少。如《蘭亭序》、《十七帖》等帖趙孟頫均認真多次臨習。對此虞集曾有如下記載:” 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恉《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大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而且趙孟頫曾收藏有自稱祖本的十卷《淳化閣帖》。

實際上趙孟頫的取法範圍並不僅限於此,他自雲“學褚河南《孟法師碑》,故結字規模八分”。元柳貫《跋趙文敏帖》載文敏)試濡墨復臨顏、柳、徐、李諸帖。既成,命取真跡一一覆校,不惟轉折向背,無不絕似,而精采發越,有或過之’。明董其昌雲曾見趙臨習米芾作品。




而趙孟頫的一些作品中亦可窺出智永、陸柬之書法之影子。此外,趙孟頫的篆書、隸書亦淵源有自,元代的楊載雲其篆書“則法《石鼓》、《詛楚》”、隸書則法“梁鵲、鍾繇”。章草則臨習皇象《急就章》,《中國書法全集43·趙孟頫一》中收錄有他的《臨皇象急就章卷》。

趙孟頫正因取法廣博,才被譽為諸體皆精,甚至被何良俊稱為“唐以後集書法之大成者”。但總的來說,他於二王處取法最多。

趙孟頫的大楷書吸取李邕書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風韻,又存遒健骨氣,在晉人的韻味之外,又具有唐人的法度。代表作《湖州妙嚴寺記》《三清殿碑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膽巴碑稿》《仇鍔墓誌銘稿》。其小楷極具特色,用筆極為嫻熟,結體妍麗飄逸,用筆遒勁,深得晉人神髓。其行草書被世上稱作成就最大者,對後世的影響也是以行草書的影響最大。傳世作品有《蘭亭十三跋》《歸去來辭卷》《赤壁賦》《雪晴雲散帖》,既嚴守古法,又縱橫飄逸。



趙孟頫生活的南宋末年,書法的發展己經失去了北宋時的勃勃生機而走向了衰落。南渡之後,南宋書家不但失去了家園和收藏、研習書法的條件和氛圍,而且最為可貴的書法進取精神也在偏安一隅中逐漸消餌殆盡,遠不如北宋書家那麼意氣風發和積極進取。南宋書壇的凋敝一直延續至元初,而趙孟頫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衰敗局面而有力挽狂瀾之功。

趙孟頫書法的風格特色是流媚秀麗、溫潤閒雅。書法史上,趙孟頫楷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體楷書的特點,概括有三:

第一,趙氏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第三,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但結構布白卻要十分注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趙體的特點。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也是趙體的特點之一。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三是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

六是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八是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裡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

趙書雖秉承傳統,卻不為陳法所囿,往往能根據不同的需要變換書體,但不論怎樣變,又都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因此,他的書法既有深邃的傳統基礎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卓然不群。


墨煮秋詞

這個不好用量化來表達。他的字迎合了廣泛的人群審美觀。或者說他的字為人們確立了一種審美標準。



書法的好與不好,在所謂的行家眼裡,完全是一種感性的東西。同一件作品,在彼為佳,在此為惡。說好的,能舉出好的理由。說惡的,也能道出缺陷。其實就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




書法的風格是多樣的。不要因為自己喜歡某一類型的風格,而貶斥其他。古人云:善書者不鑑,善鑑者不書。要做鑑賞家,就不能有自己的偏好,否則就會失去很多與自己偏好相反的許多優秀作品





子衿tjk

趙孟頫的書法“有多好”?那就是說會比王羲之更好嗎?

從王羲之書法體系這個傳統來說,我們說趙孟頫真的不比王羲之差多少,也是學習和繼承王羲之書法的一位佼佼者。他被列為“歐顏柳趙”四大楷書大師,那是當之無愧的。

至於趙孟頫的書法有多美,我就不多談了。要多美有多美,一點也不過分!

我要說說趙孟頫的書法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起到了什麼樣的偉大作用。

中國的書法不斷髮展演變,根本的問題就是一個問題,即如何寫得又好又快。

而要寫得又好又快,往往是有很大矛盾的。寫快了,不容易寫好,寫好了,不容易快。

我們看看中國書法的發展史是不是這樣呢?當然是。甲骨文金文時代如此,小篆時代如此,隸書時代也是如此,隸書之後的魏碑時代也是如此。

在書寫漢字上,只有王羲之是第一個完整系統解決了書法的欣賞美和效率美的完美統一的。

趙孟頫繼承了王羲之的這個書法傳統,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

這就是他的“行意楷書”的完成。唐代以來,楷書以歐顏柳為祖師,深刻影響著宋元明清的書法規範。

如果我們把歐顏柳三家的楷書與趙孟頫的楷書做一下比較,你就會發現,趙孟頫書法的書寫速度是最快的,而歐顏柳的楷書書寫速度基本差不多。

為什麼清代會流行趙孟頫的楷書?我想這個道理已經不言自明瞭。因為趙孟頫是完美體現了楷書的工整性和行書流暢性的統一的。

雖然這種書法的突出體現唐代的李邕已經在實踐,但是,我們把李邕和趙孟頫一比就會明顯看得出來,趙孟頫的“行意楷書”更加穩重遒美,每一個字都清楚流暢,這有利於快速書寫而不影響文字的規範清楚。

在手寫傳播歷史階段,中國漢字的書寫速度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這是對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所以,明清以來,趙孟頫的書法不脛而走,非常流行,這是歷史的選擇。

那麼趙孟頫的“趙體”是創造嗎?應該說不是,但是,趙孟頫把歷史上所有能夠“又好又快”的書寫方法都集中體現出來了,所以,他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人。也是具有歷史責任的偉大書法家。

書寫文字是非常辛苦的勞動,而且還不容易寫好,這就需要一套優秀的書法輸入體系,這個體系極好產生了楷書,極快產生了草書,適中產生了行書,而行書往往也有草書摻雜其中,趙孟頫的“行意楷書”,找到了最佳的方法。

王羲之創立了這個體系,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所以,在王羲之時代,他的書法風格只有很少的人學習,但是,最終還是被歷史發現了,所以,唐代以後,流行王羲之書法風格體系,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

趙孟頫在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基礎上有最完美的發展,這就是他的偉大。

僅僅就個人的書寫速度而言,趙孟頫也是非常驚人的。據說他的楷書最高日書寫記錄突破萬字。這個速度除了趙孟頫個人的書法天才素質以外,我們不能不對他的“行意楷書”本身就是一種適合普及的速度書法感到非常驚奇。

不過,有人據此大談趙孟頫的“日書萬字”,好像,趙孟頫每天都能寫一萬字似得。我看未必。再說了,趙孟頫有那麼多的書寫內容嗎?

趙孟頫中年以後身體不是很好,五十多歲已經花眼,視力不是很好,那就更不可能“日書萬字”了。

但是,我們普通人,一般日書三五千也很累,一萬字很難寫出來。而趙孟頫能夠突破“日書萬字”,已經非常驚人了。當然,能夠日書萬字的書法家,趙孟頫也不是歷史上唯一罕見的書法家,而是也不少見,例如,明代的大書法家文徵明也是。


千千千里馬

老趙是“二王”脈系的傑出代表,是歷史上少有的全能書家。

他的突出貢獻體現在書法史第三次變革中。宋代的尚“意”書法,忽視“法”而重視“意”,到南宋終使書法技巧更單調而江河日下。這時,老趙意識到一定要復興古法,他大膽打出“貴有古意”的復古旗號,開元明書法一代書風。

他特別鍾愛二王書法,心摹手追,他臨的《蘭亭序》不但似其形,而且能肖其神。他的書法就像一風流瀟灑、俊秀清逸的江南才子,恬靜、優雅、動人,是典型的江左風格。他的作品華麗而不乏骨力,流麗而不甜膩,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見清氣。

老趙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比如“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等等,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後世喜愛趙孟頫的人極多,“ 專 職皇 上”張鐵林就是其中之一,據說拍賣會上趙孟頫的作品大多被他收入囊中。

趙孟頫 《縮臨蘭亭》 13×32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