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写字为何雅俗共赏?

罗昕楠


赵孟頫的字能够被历代多数书家所认可,被大众所接受,之所以雅俗共赏,主要从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说。所说的雅就是他的艺术性,而说的“俗”就是其实用性了。

在雅的方面。赵孟頫提倡复古晋唐时代优秀的书法成果。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吸取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褚遂良等大家的技法,形成自己的流动秀美、端庄优雅的字体。赵孟頫还吸取了唐李邕的劲挺力健之势,得其笔势流美遒劲。他的字在情绪放松和自然状态下写的是最精彩的。这也多在他写给家人、亲属和朋友间的书札。用笔上,赵字的行书呼应点画常见牵丝相连,顿笔之后即提锋行笔。其字的折挑多用行书笔法。提手挑、斜角挑角度变化很大。直竖流畅笔势长,横折钩转折之处多见圆转之笔。赵字折弧钩多用李邕笔法,戈字钩行笔快,笔势较直。这就是赵字笔法的妙处,也是一般常人很难做到的。结构上,赵字非常注重主笔优先的原则,他很懂得主笔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我们看到的赵字法帖中,很容易看到赵字主笔的明显之处,如中、载等字悬针竖和戈画等。他还使主笔与笔画之间讲究让就,行笔中,结构部首上互相照应。观赵字,每一个字都显示端庄清丽的姿态。字的取势都是按照字的本来特点和在字间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参差错落,节奏和谐。赵孟頫典雅秀丽而精彩的作品,都是在精神放松随便状态下写的。1316年,赵孟頫写就了《胆巴碑》,这被书家称为赵字第一书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胆巴碑》,其中的字用笔及运笔虽无大起大落,但变化多端。婀娜中见刚劲,起笔藏锋或露锋均蓄势,收笔或出锋都能得势,转折顿挫都具筋骨,端庄优雅中见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此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他晚年碑书之精妙手笔。明王世贞认为赵孟頫晚年书法笔法秀媚,苍劲浑厚,独具风格,于规整端严处见潇洒,充分体现了赵氏书法的风韵和神采。他的书法典雅醇和、秀逸清丽。

在“俗”的方面。那就要说到其书法的实用性了。赵孟頫一生中写了大量的公文、铭文等诸多在正式场合写的作品。他一生谨小慎微,纵使他眼力、境界高妙,但规则的力量在他的笔下异常的强大,使他认真时的作品大多会陷入一种力求精工的刻意。这些作品多数以为楷书和行楷居多。看这些作品,都是相当严谨的字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正襟危坐严肃认真,严守规范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在这种情绪上,他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遵循严格的规则,心理是被束缚的,只能写的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体现出了过于“端庄”,的一面,这就会少有了“势和韵”的艺术风范。字写的太正,势和韵就会被削弱。险绝,少了,趣味也少了!。在这些正规的公文中,写法的变化不大,雷同的字多一些。再就是多数的字形状变化较小。被人称用“规格化”。所以,这部分作品,得之正和稳,失之奇和势。这可能也是有人说的“俗”了吧。


中和之水


赵孟頫写字为何雅俗共赏?

因为他遵循了汉字的书写原则。

我们现在常常听到一些所谓的大师说的一句话,叫做:“高书不入俗人眼”,用这句话来对大众看不懂,欣赏不了的书法作品的回答。在这些大师的言论中,书法作品就是不能做到雅俗共赏。要么就高雅,要么就俗气。



我就很奇怪,为什么王羲之,王献之,欧颜柳赵……他们的作品为什么能够雅俗共赏,而现在的大师们的书法作品却只有高人才能欣赏,而普通大众却无法欣赏呢?是他们超越了欧颜柳赵?还是超越了钟张羲献?还是脱离了实际,脱离了大众,脱离了汉字书写的本质?


赵孟頫的书法,我们不必去说他的师承,他的笔法,他的意韵。专业的人,他们知道赵孟頫书法的精妙在何处。普通的人,虽然说不准赵孟頫书法中的技法。却能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汉字书法的美。因为我们的汉字本身就有形态。任何人按照汉字本身的形态来书写,大家都能够判断出好或者是不好。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长的什么样子吗?

不会写毛笔书法,难道还没有见过毛笔书法吗!



子衿书法


赵孟頫写字为何雅俗共赏?

欣赏书法千人千面,一般人都欣赏那和圆润、流畅、霸气、呼呼生风的灵性书法。有少数人欣赏那种高古、空灵、劲拔、傲然,让你望之起敬,叹为观止的书法。所以接地气的俗书让人有亲切快乐感,怎么看怎么舒服高兴。而雅书法那就是一个标准,一个极至,含有高古傲气神圣之感,让人望之惊呀,赞叹,仰望,肃然起敬,膜拜之至。

赵孟頫俗的一面与其从小环境有关。他小时候家境也是在动乱中成长的,隐居山村,接触都是老本姓,他家庭也是清贫的,靠卖字画养家糊口,知道大家的喜好,所以免以避免的媚俗了。

赵孟頫雅的一面,来源于天资聪慧,博学善书,他五体皆能,又善于绘画。见识才智心胸,远远在一般人之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了常人难以超越的高度,所以大家又都感觉他的书法很雅。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学习楷书直接从赵孟頫书入手,是有一定道理的。赵孟頫的书体不瘦不长,不肥却润,笔路清楚,便于分辨。其笔力劲媚多姿,让人观之兴奋,临写时不会乏味,有愉悦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你在书法道路乐此不倦,一直走下去。

习赵孟頫书法有感

七言诗

赵体书法万古传,

至今犹觉不简单。

点点逗逗灵性眼,

行行草草意通连。

妩媚多姿神为上,

力通纸背功不凡。

五体皆能楷行靓,

元人冠冕传阅观。

书法绘画诗文棒,

治国安邦亦圣贤。

我倡世人学赵体,

神形兼备数第一。

初学入门易入手,

深造高雅宜可留。

世人皆赞兰亭序,

洛神赋本也不凡。

爱好书法用心专,

学好赵体万人赞!











微诗阳春白雪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史书记载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雅俗共赏,汉语成语释义: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出自明 孙仁孺 《东郭记·绵驹》:“

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文化水平高、审美能力高的人谓之雅(文雅之人),文化水平一般或是没有多少文化、审美能力一般的人谓之俗(通俗之人)。文艺作品或文艺表现所表达出来的艺术美,文雅之人和通俗之人都能够欣赏,谓之雅俗共赏。

赵孟頫的书法师法晋唐名家,钻研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个人独特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赵孟頫的字有几个特点,首先是他用笔恪守晋唐法度又有自己的创新,如他的楷书具有行书笔意的楷书风貌,让楷书具有灵动之气;其次是他用笔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赵孟頫的书法成就并不逊于历代大家,这也是他的书法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

胡汲仲谓: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元代文人陆友《研北杂志》卷下。

帝(元仁宗)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元史》卷一百七十二《赵孟頫传》

子昂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则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元代学者、诗人、书法家虞集《论书》

赵魏公以艺文名天下,及用篆籀法施于绘事,凡山水、士女、花竹、翎毛、木石、马牛之属,亦入妙品。修道先生云:“广长三万里,上下二百年,唯公一人尔。” 信然!——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十八《题山房清思图》

赵孟頫生活在蒙古人统治的蒙元时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的生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科举废除了,读书人的地位跌至历史最低,社会阶层中等级是这样划分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甚至低于娼妓,仅仅比叫花子强一点,这就是“臭老九”的来历。在这种大环境下生存的赵孟頫,作为汉族读书人中的翘楚,自然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每天战战兢兢的生活在一群野蛮的草原游牧民族权臣之间,别说是保存文脉了,自家的身家性命到底几何也是个未知数。

在这种极为不利的生存空间中,这时的赵孟頫显然不能像唐宋的文人士大夫那样追求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他倡导的学古潮流中,一种婉转流畅,雍容华贵的书体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因为在那些粗通文墨的蒙古权臣眼里,只有这样甜美的造型才符合他们蒙昧的审美观,至于雍容秀美外表掩藏的晋唐风骨,自然不是这些斗大字认不得两箩筐的蒙古人能欣赏的了得。因此,是这个蒙元统治的时代造就了一个雅俗共赏的赵孟頫,一个让后人无限纠结的赵孟頫。

历史的车轮造就了每个时代特有的大书法家,各自有自己的书法成就,赵孟頫的雅俗共赏的书风又何尝不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丰碑呢,你们认为呢?


秦巴艺苑


练习书法三十年,正好近些年来一直在临写赵体,自问还有一点发言权。这里不掉书袋,不查资料,只谈一点感受。

一般人认为赵体字就一点是“美”,个人认为就纯以字体的结构和笔法而论,赵体确实把汉字写到了极致,他对于字形变化的追求不仅在颜柳欧之上,甚至不少字的结体比二王亦有过之。看字能有一种美的享受,这是普通人即使是书法外行也喜欢他的原因。

而对于练习书法的行内人来说,大家都受一个传统的观念误导,认为赵字“软”,看看赵48岁时写《赤壁赋》时的笔力及《洛神赋》的神韵,如果一个认真研习书法在三十年以上的人还说他“软”,那可就真成了笑话。

乾隆特别喜欢他的字,正因为在有清一代过于推崇,以至于后代人对馆阁体的讨伐不免也影响到他。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后人书法缺少变化,受馆阁体约束,这跟赵孟頫有什么关系?挞伐后代人书法之风气,把一代宗师拎出来批判,真有点无厘头的作法。

还有一个原因,有人刻意在打压赵体,以至于不能够正确地评价一个自二王之后伟大的书法家。

打压的原因是因为傅山等人认为赵以宋室宗亲而事元,于气节有亏,于是就连带着连他的书法也一并认为“媚”,这是他年轻时候的狂言狂语。但是到他老了,心性定了,才真正意识到赵字的精深,他说“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虽然口气依然有他惯常的傲世风格,但他承认自己的水平还远在赵之下,连赵的夫人也绝不可小觑。

其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近两亿元的价格在拍卖会上被抢走,也说明现代人对于赵孟頫作品的高度认同。


太史叨叨令


你这个提法不正确,赵松雪的字与画是文人的领袖哪来半点俗气。在中国二千年书法史中前五名,松雪道人必在其中。要论及书画都冠绝只有两个,哪就是米南阳与赵松雪,书法四体具佳唯赵松雪,米南阳神采压赵一头。画上米家山水独树,可与赵家山水相同,只是米家山水有独创性,在人物画中唯松雪道人第一。

赵体字初识认为其简单易学,有些人还在人品上攻击他这种认识与看法都很浅薄。在艺术上越是简单的其越是难度最大的,文征明初习赵体认为简俗易学,写了十年自叹未见其底。楷书四家跨越宋一朝独取元,其它三家皆为唐证明其楷的价值。行书自“二王”以后各大书家无不出其门下,然得其神者米南阳,得其形者唯赵松雪一人。

由于近代文人受阶级意识影响,认为汉人当元朝高官其人品有问题,其正如此反应了他的品味之高外族都敬佩他。然像刘墉,纪小兰等小聪明之辈广为传扬,实际是人的品味低下。


儒释道缘


大凡好书法都是雅俗共赏。原因无他,得中和之功,展中和之美。中和,不偏激,虽然特色不是十分鲜明,但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所以才会雅俗共赏。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屈指可数的书法集大成者之一,属于几百年才出一个的人物。他一改大唐书法极端法度化倾向,再弃有宋一以来书法极端个性化倾向,取法魏晋,兼学唐宋,形成以中和之美为主要特色的书法面貌,书法水平虽没有整体超越王羲之,但也攀上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搞自己特色,甚至搞怪,是极容易的,极容易搞的,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得中和之美是极难的,正因其难,才能成就不朽,成就经典。

《红楼梦》,《岳阳楼记》,《登鹳雀楼》等等,凡经典又都是雅俗共赏的。


享受书法


在孩子开始上学,首先就学习的是书本印刷楷书体,学习多年后楷书形态在读书人心里已经定位,随着学习的深入,一些人就不满意千篇一律,状如算子的严格楷书。而赵孟頫楷书恰好迎合了这部分文化人的心理。因为赵体既有楷书端庄美观的结体,又有行书洒脱奔放的笔意,所以雅俗共赏。

唐楷法度森严,缺乏灵动感。草书属小众艺。术,不钻研书法者有认读障碍,所以大多数人不喜欢,赵体虽以楷书名世,但结体近乎行楷,圈内外人普遍喜欢。

书界人士推崇赵体,因赵体并不好学,唐楷写一年多就有成效,而赵体学十年也未必能写好,因为赵体字书写时精熟和速度缺一不可,否则可能就是书评所讲春蚓秋蝉,乏神墨猪。至于以人论书那就另当别论。


三水农人


赵孟頫的字起笔和王羲之有着相似之处,尖锋入纸,利用细细的笔锋引入下一笔独特的笔势,迅转换笔锋,便于掌握每一笔画的去向。表现出赵孟頫的运笔功力。

赵字结体:笔圆架方,起笔,运笔,收笔,笔笔交代清楚,不含糊,给每个人感觉方整严谨,内部笔画紧密,外形俊秀,稳健之美,用笔老辣,字字不软弱。赵字以行书楷书为最,自成一体。有人说他写的字太漂亮,字不应该漂亮吗?字就应该写好写美,雅俗共赏,才能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双重价值!他的字是我们今人学书极好教材。


墨之韵3


技法精熟,博学诸帖,融会贯通,追求自然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