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发起的“夺门之变”为什么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李容海

中国历史上功臣遭屠戮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比如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最后只落得个斩首弃市的下场。但冤情总会的以昭雪,于谦也不例外,而帮助于谦平反的人则是另一位名相——李贤。

于谦

李贤也是进士出身,才干甚大,而且颇为清高。三杨之首杨士奇想要见他一见,李贤竟然托词不去。正统初年,李贤是为数不多的能看出边境的蒙古人已经渐成大祸的官员,屡次上书没有得到批复,还随行去了那场著名的御驾亲征。不过在“土木之变”中,李贤却极其幸运的逃回京师,也算是福大命大。

杨士奇

明代宗继位后,李贤向他进上一份“正本十策”,劝谏皇帝要勤学、戒欲等,并且要善用火器。朱祁钰非常赞赏,让翰林把这封奏折写在御前的屏风上,以备时时自警。主持朝政的于谦也对李贤非常欣赏,让他去巡视边境以备积攒资历。短短几年,李贤就从一个普通京官升到了吏部侍郎,可谓青云直上。

景泰帝朱祁钰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位。李贤虽然受过朱祁钰、于谦的恩,但是朱祁镇和掌权的徐有贞却也很赏识他,官拜吏部尚书并入阁。但到底李贤还是有良知的,他深知于谦是什么样的人,而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又是什么人,为于谦复仇成了他后来生活的主旋律。

明英宗

在夺取权力后,徐有贞就逐渐和石亨、曹吉祥这些暴发户有了距离,而石亨等人也颇为忌惮这些文臣,天天寻思着要把徐有贞和李贤整死。而朱祁镇对这两个只知道捞钱捞权的家伙极不感冒,有一次单独召见李贤的时候问道:“此辈干政太狠,外面奏事的都要先去拜他们的码头,该拿他们怎么办?”李贤说:“陛下只乾纲独断即可,何必管他们这些奴才?”朱祁镇又说:“有一次我没听他们的,他们的脸色立刻就变了啊!”李贤又说:“您慢慢的制约他们的权力就行了。”

石亨

朱祁镇觉得李贤说的很有道理,又问他:“你怎么看夺门之变?”李贤说:“称之为‘迎驾’就好了,怎么能叫‘夺门’?帝位本来就是是您的,‘夺’就是说您得位不正!这件事幸亏您成功了,如果有所败露,石亨这些人命不足惜,将把您置于何地?”朱祁镇恍然大悟。李贤又说:“朱祁钰当时已经没几天好活了,又没有儿子,群臣迟早要表奏请您复位,何必闹这么大阵仗?这些家伙又如何邀功请赏,招权纳贿!《易经》有云:‘无论是开国还是继承家业,都不能用小人’,正是这么个说法!”朱祁镇深以为然,命令以后再提及此事再不准提“夺门”两字。石亨的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而李贤则在徐有贞获罪以后一直担任首辅,直到明英宗去世。

夺门之变


青言论史

夺门之变,最大的胜利者不是复位的明英宗,而是徐友贞。在夺门之变中,明英宗冒的政治风险最大,而他不过是被别有用心的徐有贞利用了而已。


公元1457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被囚禁了七年之后,又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起,他从被囚禁的太上皇变成了皇帝,他在徐友贞、石亨发动的“夺门之变”中再一次登上了皇位。

八年前,年轻的明英宗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抵御北方入侵的瓦剌,结果在太监王振的胡乱指挥之下,20万大军进退失据,在土木堡被瓦剌全歼,明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虏。

被瓦剌囚禁之后,他的弟弟朱祁钰被立为新的皇帝,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自然也失去了利用价值,瓦剌将其送回北京,回到京城之后的明英宗被弟弟囚禁在南宫,成了一个囚徒。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徐友贞和石亨等人发动政变,从南宫迎来朱祁镇,带领军队攻入宫内,帮助明英宗复辟成功,这次事件被称作“夺门之变”。

然而,重新登上皇位的朱祁镇并不是最大的胜利者,他虽然从被限制自由的囚徒变成重新大权在握的皇帝,但是他付出的成本却很大,在这次政变中他被押上了他的生命和将来的政治生命。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我们看一下如果景泰帝病逝,谁会继承皇位。

第一条路,当然是立自己的儿子,但是很不幸,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虽然之前被立为太子,但是不久之后去世了,而且朱祁钰之后再也没有生出过儿子,所以这一条行不通。

第二条路,按照明朝的皇位继承法来,朱元璋给皇位继承确立了明确的法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祁钰没有儿子,只能兄终弟及了,那么朱祁钰的父亲朱瞻基健在的儿子还有前皇帝、现任太上皇朱祁镇,但是朱祁钰肯定不希望哥哥继位,因为朱祁镇复位之后肯定会对其反攻倒算,以报被囚禁七年之仇。

第三条路,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等朱祁钰驾崩以后由侄子继位,也是顺理成章的。而且朱见深之前曾被立为太子,后来朱祁钰为了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最后一条路,迎立外地藩王入京继位,但是这一条要建立在自己的父亲朱瞻基这一系全部断绝之后,大臣们持反对意见。

病重的朱祁钰也选择了妥协,种种迹象表明他有意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一旦朱见深继位,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就成了真正的太上皇,年仅12岁的朱见深自然无法掌握大权,大权自然会落到朱祁镇的手上,朱祁镇将成为大明的最高统治者。

而在朱见深即将被重新立为太子之前,徐友贞、石亨等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准备发动政变,迎立朱祁镇,这样他们就可以以拥立之功而位极人臣。

在政变当晚,石亨的军队并没有办法攻破宫门,最后还是朱祁镇以太上皇的名义命令守将打开宫门,政变差点失败,一旦失败,朱祁镇恐怕连囚徒太上皇都做不了了。

而徐友贞虽然是一个三品的左副都御使,但是他在朝廷之中并不受人尊敬,当年瓦剌紧逼北京时,他主张南迁,成了“投降派”的代表人物,被于谦痛斥。在北京防卫战取得胜利之后,他成了大家耻笑的对象,也不受景泰帝和其他重臣的待见,每次升迁名单呈报景泰帝,景泰帝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不会批准。

后来,他将名字改为徐友贞,才慢慢的升迁到三品大员,但是对于他的过往,同僚们还是一清二楚。夺门之变后,因为徐友贞是拥立首功,所以一跃成了新内阁首辅,权倾天下,如果没有这次政变,他恐怕永远也入不了阁,更别提首辅了。

而政变的另外一个主角,石亨,因为协助于谦防卫北京城,后又率兵抗击瓦剌有功,已经官封太师,封侯,政变之前,石亨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到了英宗复位,只是将其封爵提升为公而已。

所以,夺门之变看似明英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其实他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甚至失去性命的风险,而徐友贞才是最大的胜利者。


天涯看点历史号

说起明英宗,马上就会联想起“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个典故。一个少年天子,因为少不更事一时兴起听信阉人王振的胡言乱语,御驾亲征讨伐瓦喇,不幸被瓦剌俘获,从此开始了一段历经苦难迭荡起伏的人生。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 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阉人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因为瓦喇军擅长运动战,来去无踪,结果明军无功而返,可是令人感觉奇葩的是,王振怂恿英宗带着大军绕道到他的家乡蔚州观光旅游一番,英宗竟然欣然同意了,结果被瓦喇军追上,明军被击溃,英宗被俘。

明英宗朱祁镇和钦宗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朱祁镇在位时并无大过,而且政声良好。 朱祁镇是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在北国时甚至俘获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尔芳心。因此这位伯颜兄俨然成了英宗的保护神。同理,因为英宗有超常的人缘,朝中故臣对他的感情是胜过朱祁钰的。 在他回国后被弟弟关押起来时,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任他驱使,为他出力,因此在夺门之变发生之时,众臣装聋作哑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后。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土木之变之际,孙太后同意朱祁钰监国,差不多同时也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明英宗和孙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钰只不过是代理执政而已。而朱祁钰为了把后续皇帝变成自己的嫡长子,起了废储君朱见深的念头。由于太子朱见深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钰不得不慎重。 他因此不停地试探,甚至贿赂朝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不惜武力威慑。



因为当朝大臣基本上都是前朝老臣,而现太子朱见深并无过错,无故废除在法理上说不通,就连于谦在这个问题上也保持了沉默。 但是摄于皇威他们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他的汪皇后坚决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争辩,却被废了皇后,打入冷宫。就这样,景泰三年,朱祁钰把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朱祁钰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明英宗还京后,朱祁钰保国有功,未把皇位交还给明英宗还说得过去,但他反把明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废了,并且对待他这位前任老兄也十分苛刻,恨不得马上让他死。甚至命人砍掉朱祁镇经常纳凉的树林。朝臣上下认为朱祁钰私心过重,有失民心。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同时兼陈一切弊政。朱祁钰闻讯大怒,钟同被下狱杖死。



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明英宗朱祁镇本来可以坐观其变坐享其成的,因为石亨在景泰帝面前失势,挟英宗政变,所以本来正统的英宗因夺门之变反而让人觉得得位不正,如果他能再忍耐一段时间,景泰帝病势更加沉重之时,大臣们肯定会做出决断,如果景泰帝朱祁钰再不恢复朱见深的皇储之位,必然要迎请英宗复位,这就是李贤对英宗所讲的。所以说英宗的夺门之变实际上是一招臭棋。


萌萌妈妈E

第一,明英宗丧权辱祖,失去了一个做皇帝的资本。明英宗朱祁镇干了哪些丢人现眼忤逆祖宗辱没朱元璋的事呢?首先,听由太监王振参政专权。本来朱元璋遗训里明文规定禁止太监干政,并在宫门口专立石碑,可明英宗玩世不恭就是违背祖训,不仅让大太监参政,还专权,且砸了这块石碑,开了有明一代大太监干政的先河;其次,任性胡为造成“土木堡之变”的严重后果。在王振的怂恿撺掇下,明英宗不听于谦等的苦劝,对瓦剌用兵,结果在王振的瞎指挥下,明军惨败,20万明军几乎死伤殆尽,明英宗本人被也先俘虏;最后,明英宗被俘后并未“君王死社稷”,而是受尽羞辱,也先把他当做人质肉票向大明朝索要“赎金”——一路开关献城打到了北京城下,幸亏朝中有忠臣于谦太后等头脑清醒者并没有上当,当即立断扶明景宗朱祁钰→_→(读图下内容)


继位,才稳住了局面保住了大明江山。堂堂一个皇帝,丧权辱祖到这种地步,还有脸“夺门”吗?还有脸去见祖先吗?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非剥其皮实其草不可!

第二,明英宗贼心不死,给有野心之臣以可乘之机。常言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要说于谦此人,忠臣也,可他太愚犯了一件连他自己都不能原谅的巨错:迎回明英宗!本来瓦刺的也先是要囚禁明英宗没有归还本意,可于谦三番五次说服明景宗以谈判形式讨价还价迎回英宗,这时的明英宗已成了也先手中的鸡肋,便顺水推舟换取巨大好处后交还给了大明,这给朝廷留下了潜在的巨大危险:一山不容二虎也!景宗把哥哥英宗软禁于南宫是非常英明正确的。但这些恰给石亨之流有野心的大将带来了天赐良机,于是内外勾结,明英宗复位成功,之后又造成了石亨之流极度专权乱政,恶性循环。

第三,明英宗令利智昏,冤杀一代忠臣。大明朝的16个皇帝中,有十一二个是混帐王八蛋,不是任性胡为,就是短命乱政。本来明英宗已再无脸坐到那把龙椅上了,可他在石亨之流的扶持下,重登了皇位,首先应下“罪己诏”承担土木堡惨败之责,然后痛定思痛君臣一心豁达心胸吸取前车之鉴好好治理国家。可他一返位干了些什么呢?反功倒算!其实最应该被清算的就是他本人。政治清算只有残酷没有理由,于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大明的忠臣一代廉臣于谦就这样冤死在明英宗的刀下,被斩首弃市,尸体都不全,其理由更荒唐,说于谦欲扶其他王爷登基!废话,你明英宗被俘瓦刺,大明朝势如危卵,国不可一日无君,扶明景宗登基,也是情势所迫也。总之,胜王败冦,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夺门之变”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应彻底否定→你看明英宗之后的那几位皇帝,诸如正德、嘉靖、天启等等,一个比一个个混帐!


圆梦人A

夺门之变是以当时朝廷之中不如意的群体如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的政治事件。他们是为了以投机的形式而获得政治中的利益最大化,事实证明他们也的确做到了。不过这对于当时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而言是没有必要的冒险行动,因为他命运的改变即将到来。

朱祁钰是土木堡之变后被推上皇位的,到朱祁镇被放回来的时候,景泰帝朱祁钰已经坐稳了皇位,得到了朝臣们的拥护和支持,而朱祁镇则被软禁了,按照正常的情况看,朱祁镇将孤独于高墙之内,可是偏偏朱祁钰的儿子夭折了,也就是说他的继承人不再了,接下来朱祁钰也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如此一来皇位将再次沦落到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或者是其本人身上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毕竟朱祁镇是正统继承的皇帝,而这也得到了以救时宰相于谦等人的支持和拥护。

于谦是一个将个人安危至之于外的人杰,在他看来没有任何私人恩怨和权利斗争能够凌驾于江山社稷之上的,因此他只希望帝位能够顺利过渡,如此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所以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是支持朱见深的亦或者说是支持朱祁镇的。

在夺门之变时,景泰帝已然不久人世了,而徐有贞等人正是赶了一个时间差,如此将朱祁镇提前送上了皇位,而从当时的历史记载来看,于谦是得到了左右禀告这次的政治事件的,只不过全程之中,于谦并没有什么行动罢了,而是看着事态的发展,没有插手,如此可见,于谦是默认了政变的发生,因为此时的朱明王朝急需稳定,从社稷稳定来看,正值壮年而且又是正统继承过皇位的朱祁镇再次掌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这场政变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因此在朱祁钰驾崩之后,在于谦等大臣的拥戴之下,朱见深和朱祁镇父子继承皇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如此只不过是被有心人投机取巧了而已。最终令人悲伤的是,大公无私的于谦落得惨死的下场。


历史风云天下

明英宗虽然经历“土木堡之变”,过了一年的阶下囚生活,但是却没有失去帝王的威严,令也先佩服,最后没杀他,而是将他做开城的人盾,明朝为了巩固人心,就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景泰帝,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在于谦的辅佐下,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接着又连挫也先瓦喇军,最后不得不求和,将英宗送还,英宗回来后,景泰帝担心皇位,让他住在南宫幽禁起来,尊为太上皇。



当了三年皇帝后,景泰帝想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就废了朱见深,可是自己的儿子福薄,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再也没立太子,直到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于谦在外,和于谦有隔阂的石亨徐有贞(祝枝山外祖父)勾结宦官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英宗成功复辟,为泄愤八年的囚禁日子和儿子被废,不久逼死景泰帝,冤杀于谦,夺门之变的人员都加官进爵。



夺门之变要冒很大危险,稍有不慎就要被判谋反之罪,其实,英宗本来不必这么急着夺位,因为有他他的母亲孙太后撑腰,景泰帝无嗣,皇位很快就会回到英宗一脉,至于他当还是儿子当,只要他愿意,文武大臣不敢不答应,夺门那时景泰帝已经身犯重病,活不长了,只要稍等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复位了,本来就是他们兄弟之间的事,非要外人来参与,冒着弑君篡位和杀害贤臣的风险,这险冒的太不值了。


好风好梦好歌好地方

这种看法起源于英宗与李贤的一次谈话。

当时曹、石用事,国家大政英宗多听他们的建议施行,时间久了英宗开始厌恶他们二人的骄横。当时已经到了“此辈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门”的程度,英宗决定对这二人下手。在将石亨治罪后,英宗问了李贤一个自己思考的很久的问题,“夺门”这件事究竟怎么看呢?《明史》的记载是:

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帝曰:“然。”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至成化初,诸被革者诉请。复以贤言,并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时论益大快之。

按照李贤的逻辑,景泰帝驾崩后,群臣拥戴英宗复位,这是理所应当的。夺门造成了几个后果:1、夺显得不大气,本来就是您的,还要赶紧夺一下,这样丢了陛下的脸。2、万一夺门失败,石亨等人死了也就死了,皇上您怎么办呢?言外之意是很可能被景帝谋害。3、夺门成功,曹石乱政,不仅败坏朝廷的基业,也极有难以驾驭、谋逆犯上的危险。

从这个回答来看,夺门之变完全是不加分而且极其凶险的事情,可以不做这样的事情。

但这也是李贤凡事往好听了说,李贤的逻辑有没有问题呢?显然有,从夺门成败的结果来看,英宗的结局有二,一是复辟,二是身死。但不夺门,静候时变,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更多了:1、景帝病突然好了,又生了儿子,那也就完全没有英宗的事儿了。2、景帝生前或者遗诏令沂王朱见深复位东宫,或者直接传位,同样也就没有英宗的时期了。3、景帝死后,大臣没有表请英宗复位,而是拥立别的藩王(毕竟于谦的罪名就是意欲迎立藩王)或者朱见深继位,当朝大臣直接表请英宗复位的可能性很难说,毕竟英宗复位总是要秋后算账的。4、景帝或者大臣有令英宗复位的意愿,并顺利按照李贤的分析执行。5、景帝或者某个心理阴暗的大臣可能突然就有想整死英宗的邪念,这也是可能发生的。

从不夺门的分析来看,英宗复位的可能性反而变低了,仅从概率论的方面分析,夺门似乎更能保证英宗复位,而不是被害或者成为自己亲儿子的太上皇。


孝陵卫小校

明英宗的夺门之变在政治上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在朱祁镇个人情感因素来考虑则是是必须的。

政治上没有必要的原因:

1.明代宗朱祁钰原本的儿子没有了,按照民间难听的说法属于绝户。

明代宗没有儿子谁来接替地位呢?按照封建的礼法来说,与明代宗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了。明代宗死后,即使明英宗恢复不了地位,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那时候,朱见深十几岁大的小娃娃,还不是他老爹朱祁镇掌权!

明英宗影视形象

明代宗影视形象

明英宗之子明宪宗朱见深影视形象

2.明代宗病入膏肓,已经确认必死无疑了。

既然明代宗快要死了,等着他自然死亡就好了。这个时候发动政变,成了也就成了。失败后,下场可就堪忧啊。失败就等于是谋反,这是要丢脑袋的。既然政变成功和等待朱祁钰自然死亡没有区别,失败了还要掉脑袋,确实没有必要。

夺门之变

从明英宗个人情感来考虑则是必须的

1.从参与政变的成员来看,政变是有必要的

参与、组织政变的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固然是为了立大功,但也有自保之意。以将领石亨为例,非常受明代宗朱祁钰信任。在朱祁钰病重的过程中,将石亨叫到床前加以笼络。为什么石亨还要帮助朱祁镇?一朝天子一朝臣,眼看明代宗就要死了,还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下一个皇帝不是朱祁镇就是他儿子朱见深,为了自己的小命,也为了家人的安全,想要避免被朱祁镇清算,必然要采取行动。

石亨在保卫北京、夺门之变均立下功劳,后因骄横跋扈被处死

2.从明英宗个人情感来看,政变也是必要的

朱祁镇很聪明,即使被蒙古人俘虏了,还能赢得蒙古人的尊敬,并成功回到北京,如果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是办不到的。朱祁镇对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很好,亲征之前还让朱祁钰监国。然而,朱祁钰却忘恩负义,不但占了朱祁镇的皇位不还,甚至将回到北京的朱祁镇囚禁起来,当成囚犯一样。弟弟如此对待自己,朱祁镇估计恨透了朱祁钰。以朱祁镇的聪明不会不知道朱祁钰死后自己就能掌权,政变在自己能否重新掌权意义不大。但是人都是有脾气的,自己被弟弟整的这么惨,能没有报复心理吗?等着弟弟死后掌权和自己亲手夺回来的权力肯定不一样啊。朱祁钰死后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谥号戾,葬金山。由此可见,朱祁镇对弟弟恨之深切。

朱祁镇回到北京就被朱祁钰软禁起来

朱祁钰的陵墓没有进入明朝皇陵,只是以亲王身份下葬,这也是明朝在北京驾崩的有14位皇帝,却是明朝十三陵的原因

结束语: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还要承认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受。


俄罗斯战略研究

堂堂大明王朝,在经历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之后,已经走上了顶峰。然而这时候的皇帝是年纪轻轻但气宇轩昂的英宗朱祁镇。本身帝国正是欣欣向荣之际,奈何血气方刚亲征瓦剌,落得自身被俘,数万将士命丧疆场。不过也许是真有帝王之气护体,他又平安回来了,虽然被迫成为无权的太上皇,但起码平安回国了。那么之后的夺门之变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我们先来看看京中的形势,此时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钰,他虽然是个救火皇帝,但是赶走瓦剌之后,逐渐做皇帝做上了瘾。但是他的身体着实不争气,按道理说他只要熬死这个太上皇就稳稳的了,可惜他的身体实在太差劲了。那么身体差劲没关系啊,还有儿子啊。以前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已经被他的儿子朱见济取代,虽然自己身体不行奈何儿子续上也是一样的。


不过坏就坏在儿子也不争气,后来给没了。加上自己身体也不行,再也生不出儿子了。所以代宗就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就是合法继承人只有英宗一人可以选择了。明明自己好不容易坐上皇帝的宝座,现在却要眼睁睁的拱手相让着实舍不得,但是也确实没办法。


再说说英宗,压根儿也就没必要夺门之变了。代宗马上驾崩,代宗儿子已经没了,能找出来的继承人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的儿子朱见深。总不可能因为不想让英宗即位就去找藩王的儿子们过继吧,这大臣也不会答应,毕竟又不是没有继承人了。而即使这样英宗还要夺门,确实显得多此一举,对这个曾经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救火皇帝做的也确实是太过小气了。


史有余故


明英宗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是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又一个人生污点。

夺门之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徐有贞曹吉祥的上位,和于谦的死亡。这给本就名声不佳的朱祁镇更添无数的恶名。而所成全的无外乎徐有贞曹吉祥的野心而已。

首先,明景帝朱祁钰命不久矣。

朱祁钰在朱祁镇回来之后就处于焦躁的状态。每日里对自己这个哥哥又恨又无可奈何。恨他既然陷国家于为难,自己和于谦等九死一生拯救了国家,朱祁镇竟然还有脸回来。更恨他不但回来,还受到大臣的优待,不但被尊为太上皇,每到年节自己都会被大臣逼迫要去拜见他!这真是孰不可忍的事。



而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还是太子。自己的儿子什么都不是。那一旦自己百年了,自己一脉怎么办?就算自己没死,有太上皇在,自己位置都不稳定。这些事情日渐煎熬着朱祁钰,就开始了长达几年的朱祁钰和大臣关于太子废立的争斗。这更消耗的朱祁钰的精神。最终,朱祁钰如愿以偿,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不想儿子又早夭。屋漏偏逢连夜雨,再生儿子竟然成了难事,朱祁钰的身体渐渐夸掉了。

夺门之变发生前,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就算没有夺门之变,朱祁钰也会死的。而那时候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将位置还给哥哥。因为这样第一会保全自己,第二,大臣等也会满意。所以没有徐有贞等发生的夺门之变,形式也会对朱祁镇特别有利。而夺门之变的风险和成本却是太大了。



其次,夺门之变,输的其实是朱祁镇。

夺门之变后,出现了一个可笑的事是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大明王朝出现了两个皇帝。朱祁钰没死,朱祁镇竟然上位了。还没有下诏废帝。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而徐有贞和曹吉祥排斥异己,杀害功臣,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这些都被朱祁镇一个人扛了。尤其徐有贞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大恨,也因此对朱祁镇充满恶感。为了自己名正言顺复辟,竟然将“北京保卫战”的有功之人诛杀,实在令人发指!杀了于谦,又对朱祁钰清算。使得朱祁钰最终无庙号,不入祖陵,这些都太过分了。

后人对朱祁镇的所谓好印象就是他废除了帝王人殉的恶例,但这一点到了明中期已经越来越少人用。对于朱祁镇之前的过错,并不能洗刷。

至于电视剧,大家看看就可以,不可当真!

朱祁镇这个人,就是个滚蛋!就这样!

胡侃历史,多歧为贵。欢迎留下您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