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20年来,GDP没怎么增长?

CATIA汽车内外饰设计

首先,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从1955年至1968年,几乎都是以同期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速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此后一直至21世纪初期,日本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直到2010年GDP被中国超越。日本经济在辉煌了40多年后,最终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光芒下暗淡了下来。

日本经济发展的顶峰是1995年,当年日本GDP为54548亿美元,美国GDP为76640亿美元,日本占美国GDP比重达到了最高峰的71%,人均GDP日本更是美国的1.6倍。

日本GDP腾飞的时候,据说东京房地产总值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这让美国感受到了极大的危机,因为美国对外贸易长年逆差,导致美国政府预算赤字逐年扩大,而日本则是顺差。于是1985年美国联合英、法、德等几个国家,以维护世界经济平衡为由,迫使日本签订著名“广场协议”。

签订广场协议后的三年时间里,日元汇率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下跌到1美元兑换120日元,换言之,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之后日本国内的房价、股价等以GDP增速的两三倍幅度急剧增长,最终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形成。

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日元的持续升值,股价地价等急剧暴涨,日本经济泡沫最终破裂。日本经济在1995年达到顶峰后的20多年里,陷入长期的衰退之中,GDP一直徘徊在4-5万亿美元左右。而到了2017年,美国GDP已经接近20万亿美元,中国GDP也达到了12万亿美元以上,对比之下,日本经济更显萧条。



其次,21世纪以来,日本经济错失了新经济发展的浪潮,这个新经济就是互联网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互联网科技是21世纪目前为止人类最为突出的技术变革。互联网产业影响深远,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能爆发出巨大的经济能量。

日本传统工业十分发达,但是没有经历互联网发展的洗礼,使得日本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日本虽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是已经被中美两国越拉越远。自从2010年日本GDP被中国超过后,到了2017年后,日本GDP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或美国的四分之一。原因就是美国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中国作为追赶者,两国的互联网产业十分发达,推生了多个互联网巨头公司,引领国内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下,中美两国的GDP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遥遥领先包括日本在内的其它国家。中美两国作为互联网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已经瓜分了世界最大互联网公司的前十位,即使放宽到榜单前二十位,也是中美两国占绝大多数,占了19位。



互联网产业对促进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如此突出,若不抓住,就必定遭历史淘汰!

日本经济这20多年来,经历了“广场协议”的惨痛,错失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潮,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经济倒退,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日本国内老龄化的严重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完全看不到日本的未来!


不如隨風

主要原因是因为它过去发展太猛了,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泡沫,日本从60年代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GDP的增长率也高达10%。但是到了90年代初,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崩溃,崩溃出现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房地产价格的暴跌,跌到了50%,其次就是产能过剩。

后来日本的企业就全部抱团,实施相互合并的手段,比如日本钢铁公司原来有67家,他通过合并只剩下3家。银行原来有67家,通过合并也只剩下三大主力银行。

修复泡沫经济日本用了10年。

然后就是日本的GDP增长率一直处于零增长或2%的低增长率,反观我们都是以1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也要保持警惕!


草根大熊

有朋友认为日本的GDP不在日本岛上,我表示认同。论真实的GDP很可能仍然是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只是经济重心不在岛上,算不得日本的GDP了。资本金融的金球化,日本岛上的投资潜力已经挖尽,遇到的是日本老龄化,人口减员化障碍,房地房泡沫被刺破,日本一夜间生出了一大房贷的穷人队伍来。企业只能纷纷外迁,寻求廉价劳动力。有人曾经讲过,日本资本相当于岛上的十五个日本资本,其中在美的资本自然是大头了。是依据产业的科技实力进行布局的。最苦最穷的人是岛上之人,但人均消费不会低于美国水平的。所受的影响是观念上的,不再生育了,实体的外迁势所必然了。本人认为,日本岛当下是一只不沉的消费娱乐游轮。不产财富,只增消费。不可被假象所蒙骗了,他的生产力水平摆在那里。国人应居安思危,人均收入格局上,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队伍里,二个一百年时,才可中等发达。从经济角度思考,我们需要的是聚天下英才,发展科技。


李198588733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是高度发达的发达国家,这个发达是全面的,经济体量大,工业门类齐全,各行各业发展较为均衡,教育医疗卫生民生生态都非常好。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国中国之后,德国英国法国之前。曾长期稳居世界第二位,我们国家经济总值超过日本也是近几年的事情。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在唐朝时期,他们经常派遣使者到我们大唐来学习,现在的日文也源于汉字。日本真正的发展,融入世界是从明治维新变法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二战前已经高度发达,可以造飞机、航母、潜艇,二战被我们国家及美国打败后,由于美国等同盟国对日本的制裁和肢解不彻底,并且由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热战及冷战的因素,美国支持了日本的发展,把日本当成是抵抗共产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扶持日本的经济的发展。当然跟日本本身的经济基础、人员素质、教育、学习能力、勤奋密不可分。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的时候,日本已经不可一世了,经济上仅次于美国,那时候开始日本对全世界展开肯买买模式。有句通俗的话,叫把东京的房子卖了,可以买下全世界。 日本经济的停滞始于日本与美国签订广场协议,对日元进行了升值,造成日本生产成本增高、出口不畅,国内强大的生产力得不到发挥,国内市场容量有限,无法消耗国内的生产力。



我认为日本近20多年GDP没怎么增长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日元升值,日本是岛国,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出口工业成品,由于日元升值,造成日本进口材料增加了成本,但产品出口的价格又变低,降低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对日本的经济影响非常大。

2、日本经济体量大、20年前就高达1万多亿美金,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水平,经济到了瓶颈期,就像人一样,成年了,再怎么长也长不高,长不大一样。有增长,只是这个增长率非常小,不像新欣经济体,从零开始,增长率非常大,其实50-70年代,日本的增长率也是非常高的。

3、产业转移、亚洲四小龙,及后期之秀中国的竞争激烈。日本在经历快速发展后。停滞不前,跟潮产业转移到四小龙及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的产业转移到国外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型产业都转移到了韩国、马来、台湾,后面又转来大陆。大量的产业转移的同时,确实减少了日本国内的GDP产值,但因为这些企业日企,对他们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没有减少,减少的只是GDP而已。韩国、台湾省、中国大陆对日本的竞争,日本的产业很多跟韩国,及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存在竞争关系,特别是家电、电脑、电子、钢铁等行业,造成日本企业失去丢失了世界市场,市场份额减少,也减少了他们的GDP。 4、就算方式的不同,因为是以美元计算日本的GDP。而不是日元,日本的经济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只是每年的经济总量要换算成美元,而日元对美元的汇率,20多年来,日元一直在升值,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不够抵消汇率的换算。以下是1980-2010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表:


以上4点是我的个人看法,日本还是在进步的,只是没有我们进步的快。他们是走路,我们是跑步🏃。


惠州楼语

这是个巨大的误导与误解。这是当年GDP至上时我们用于自我鼓舞与抬高自己的段子。

当年我们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时,国内媒体吹吹打打,不亦乐乎,而日本风平浪静。

因为除了GDP外,还有GNP。前者是国内生产总值,后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真正核心与要害则是后者。

打个比方,某村引进外资建了家工厂,村民都在里面打工。当年该厂利润500万,村里特高兴。这500万就相当于GDP。但是这工厂是外资兴建的,500万利润得分给外商300万,只有200万分给村里。分给外商的300万是外国人的GNP,200万才是村民的GNP。

这些年日本人在干嘛呢,全球投资建厂,资金都去了国外,自然GDP不高,但是日本一点都没穷下来,他们在外国赚得笑弯了腰。这是一种经济殖民。


金阳光细碎阳光

日本GDP增长率最高的是2010年,当年GDP增速为4.7%,其余年份增速都在3以下,2009年增速竟是-5.5%,2014-2016年GDP增速分别为0.0%、0.4%、1.0%。

曾经无限辉煌、家喻户晓的日立、东芝、NEC等这些日本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上几乎已销声匿迹,其在国际市场上已是全线收缩,日本品牌的衰弱,也是日本经济日渐衰退的缩影。究其原因,政局动荡,房地产泡沫,人口老龄化,财政赤字,政府债务沉重等诸多因素都难逃其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GDP增长停滞的具体原因。

首选,领导人频繁更迭所导致的政局动荡,与刺激经济增长失败所导致的政策失误。

92年开始,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措施,促使在96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此时正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措施力度以稳固经济复苏势头,但当时的桥本内阁却错误地断定“日本经济按自身规律恢复的转换期已结束”,断然决定于97年将消费税率由3%提高到5%。日本国民因此增加了9万亿日元的负担,占GDP60%的个人消费立刻出现疲软,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经济又再次出现了萧条迹象。之后,政府虽然想利用公共财政助推经济复苏,但已被沉重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无力回天,使日本经济难以再实现持续的自主性增长。

近年,日本政局动荡,领导人频繁更迭,政局的不稳定,也导致政策根本无法彻底贯彻与实施。

那第二点,就不得不提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了。

“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最大的伤害并不是90年代初的不动产价格迅速下降,而是在于之前的房价地价飙升,提前透支了大量国民投资。

日本的储蓄率一直很高,一直维持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至80年代末,日本的房地产市场突然地价飙升,当时投资房地产的日本企业和民众也随之多了起来。

很多人认为,投资坐地升值的房产收益明显要高于投资其他行业(这种状况有没有很很眼熟)。同时,投资于房地产用于长期对外出租,则更受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青睐。据说东京的房子之前公允价值值5000万日元,泡沫破裂后只值1000万日元。相对于贷款20年工资的钱好不容易买了一套房,结果转年只要4~5年的工资就可以买了,资产大幅缩水,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损失,缩水掉的资产其实也是银行的资产, 那么多钱就白白的蒸发掉了。

第三点,就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龄化问题直接导致日本逐渐丧失了经济创新能力,人口总数减少,人口红利枯竭。

按照国际标准定义,当一国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0%,即进入“超老龄化”。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截至2013年10月,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2012年,日本成人尿布市场零售额首次超过婴儿尿布。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由一名老人照顾另一位老人的“老老护理”家庭,已经超过了日本家庭总数的一半。无法参与工作的老人不仅组成了强大的“分母”,拉低了日本的人均GDP增长,更是增加了市场整体的运行负担。

日本并没有抓住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从而错失了很多产业转型的大好时机。

信息产业主要是指互联网以及围绕互联网的相关产业,日本在这波浪潮里没有及时转型。众所周知,日本经济结构高度依赖于传统制造业,比如汽车、电子元器件、钢铁、机械制造等,知名像企业丰田,本田,佳能,索尼等。在90年代互联网这波大潮来临时,日本正值泡沫经济破裂时期,导致政府和银行,没能为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起步提供充足的投资资金。相比80年代以前日本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在信息产业革命里几乎没什么亮点之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巅峰与低谷永远都是交替出现的,这是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日本当然也不例外,当年站在山巅上的日本,要想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则必然要先从自己的山上下来才能去登上别的高山。


度小满金融

90年代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的经济从那时起就停滞不前了。主要原因都说是泡沫经济导致的。 日本的泡沫经济是80年代时著名的“广场协议”所引发的。


此后,日本人在房地产和股票等领域疯狂的投机炒作。最疯狂的时候,日本曾自称一个东京的房子可以买起整个美国,当时日本十大首富里过半是房产商。


但是,泡沫经济终有一天会破灭。而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也随之破灭。伴随而来的就是经济停滞不前,发展疲软。

但是,大家别忘了。早在日本经济泡沫之前,他们已经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都已是世界领先了。泡沫经济的破灭只是让他们的经济停止了高速增长而已,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综合国力并没有倒退,经济总量仍在长时间内排在世界第二。


如今日本的许多企业,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巨大的优势,如丰田、三菱、索尼跨国企业,它们的资本触角渗透到世界各地,而且具有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


这些历史要读

因为游戏规则不利于日本经济发展,90年到95年经济衰退是因为泡沫破裂导致经济下滑,95年后随着WTO的成立游戏规则发生根本的变化。

在WTO协议将部分贸易保护合法化导致日本之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日本原来的贸易优势在WTO框架内触及合法的贸易保护,想要避免合法的贸易保护日本选择对贸易顺差国家投资平衡贸易也就说很多人常说的日本GNP优势。在WTO的游戏规则下日本选择把重心放在GNP和游戏规则的制定上而削弱对GDP的投入。

日本曾经努力增加内需提高工资刺激消费导致用工成本上升企业外迁,增加政府投入导致如今债台高筑,增加研发和技术投入导致技术超前被廉价落后技术侵占市场。90年之前日本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尤为明显是日本GDP最重要的引擎可是泡沫破裂后对金融方面格外谨慎那90年后的GDP就可想而知。


迷路的时间

首先需要了解到的是一个国家统计一个国家的GDP的行业构成有哪些?每个行业的贡献率是多少?GDP基数有多大?统计的手段和技术是什么?很多因素会影响GDP增幅。我们可以逐条分析,日本的GDP基数本身非常大,国土面积和资源又远远小于本美国跟中国,所以我们可以抛开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两大块考虑。

从工业生产角度来说,日本多年没有诞生新的巨头企业了,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哪些个百年老店,而且巨头几乎集中在汽车和电子行业,技术虽然先进但是好像也开始吃老本了。因为进入了老龄化低欲望社会,本土消费刺激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企业也怠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产品的停滞尤为明显,原本除了汽车,电子产品算是主力,但是中国制造的崛起将日本电子工业逼到了角落,秋叶原买的都是华为三星苹果,本土品牌基本上都是低端合约机。美国的制造业政策和中国汽工业的大幅进步回归让日本的汽车对外销售也停滞不前。海外市场疲软、国内消费力不足,让汽车和电子行业所代表的工业生产停滞不前,对日本GDP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安培的政策期望刺激国内消费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图激活国内市场。

另外,固定资产投资,这也是日本的硬伤。房产大跌给日本人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到目前都心有余悸,按照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标准看,价格那真是便宜。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也明显制约了政府投资基建的能力,基建速度太低,很多设施都是上世纪建成的。也许是设计太合理、质量太好,不需要更新,所以不存在满城挖来拉动GDP。

所以从上述原因看,GDP基数大、工业生产上出口减缓内需不足、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减缓可能是导致日本GDP增速不高的主要原因。


阿周纳

这个事情得从80年代著名的《广场协定》开始说起。


当年日本经济是很牛的,房价也是涨到了天上,号称一个东京的房子都卖掉,便能买下整个美国。


于是美国不爽了,强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定》,逼迫日元升值——不签不行啊,日本的领土上,还驻扎着美国大兵呢。


日元升值以后,泡沫破灭了。最大的泡沫,当然也就是房地产泡沫。


一个日本人当年付了首付,高价买了房子,每个月还着一笔不菲的月供,原本想着过两年房子升值后,转手卖给其他接盘侠,结果一夜之间,房子却大幅贬值了,本来值300万人民币的房子,现在卖150万人民币都无人问津了。


可月供还是要还,因为在日本,个人信用体系比较完善,失信意味着在社会中寸步难行。


明知道自己是在买一个不值那么多钱的东西,却还必须要坚持下去,我如果是日本人,一定会想起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泡沫破灭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萧条,所以之前期望的涨工资,现在也别想了——能保住一份工作就是万幸了!


于是一个贷款买了房的日本人,辛苦工作一辈子,大多数钱都还了房贷,哪里还有钱去消费呢?没有了消费需求,日本经济又如何驱动呢?


原本期望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经济能缓过一口起来,却偏偏赶上了日本的老龄化。老年人不具备什么工作能力,无法驱动经济增长,而且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显然也是比较低的。


于是,日本便迎来了“失落的20年”,20年来GDP没怎么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