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文/盧世偉


剛剛播出的這期《歌手》,是在一片惋惜與遺憾之聲中結束的。李泉與KZ的被淘汰,對很多人來講,都更像一個意外,而無法成為一個可以順理成章的結局。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可以理解的是,綜藝節目的引人入勝之處,本就是需要一些意外的,而當意外終於發生時,卻又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泰然處之。

然而李泉卻似乎可以。他在本季歌手的亮相,本就是一個意外,而他卻把它處理的看起來根本就不像一個意外,彷彿他本來就該在那裡,他本來就已經在那裡。

還記得第三期李泉以一首《我要我們在一起》前來救場,演出結束後,我曾在朋友圈留下了這樣的文字:

僅憑一架鋼琴,他就進入了自我的音樂世界,唱的是他最拿手最耳熟能詳的《我要我們在一起》,但從一開嗓,就已經完全不是我們約定俗成的舊印象,一段既有靈歌意味又帶著些民間色彩的吟哦,這恰恰是李泉最近非常痴迷的方向,這種融合打破了這首歌一貫的洋氣高冷,反倒多出一些古老與深遠的意蘊,而在前面各位歌手一個炸彈接一個炸彈的轟鳴之下,這意外又姍姍來遲的心靈自省之作,反倒更讓心中緊繃的矜持轟然坍塌,陷落在李泉式的內涵與深切當中,潰不成軍。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而後,《歌手》的總監製洪濤老師給我留言說:李泉的境界筆墨難以形容啊。

李泉的境界果然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而,這句話,似乎也恰好就形容了李泉在《歌手》乃至整個華語歌手當中的境界,或者可以這麼說,李泉參加本屆《歌手》的主題和意義,就在於展現歌手的境界,於李泉本人,乃至《歌手》節目,都是如此。

從之前的《我是歌手》到如今的《歌手》已然六屆,確實曾給人一種強弩之末的擔憂,然而本屆《歌手》從首期開始,就著意呈現出一種轉向,更多從過去單純歌手之間的競爭較量,轉向一個節目乃至一個行業的規格升級示範。首發陣容中,國際大咖JESSIE J的加盟,首次向內為歌手行業引進一個活生生的國際性演唱規格示範,而後菲律賓歌手KZ的補入,又成功地將《歌手》的影響推向國際關注的範疇;從汪峰屢屢選擇年輕音樂人的蒙塵佳作參賽,到華晨宇、張天、霍尊等90後歌手的首次集體加盟,顯然《歌手》正藉此向行業宣告:歌壇正在更新換代,90後已然佔據行業主流,而李泉和騰格爾等老將的加入,又為歌手行業屹然捍衛著歌壇藝術的境界和品質的規格。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李泉自打在歌壇亮相開始,就代表著一種規格,流行樂的高品級規格。從1995年的首張專輯《上海夢》開始,李泉走的就是一種高端的流行樂路線,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的高材生,他的音樂有著很濃厚的西洋古典音樂底色,而在上海這樣的時尚大都市的海派生活背景這下,李泉的音樂中又時時在追求著一種高端的時髦感,他的音樂滲透著更多如爵士樂、靈魂樂這樣的色彩和氣息。李泉天然帶有高端知識分子的特質,就像他常常用來伴奏的鋼琴一樣,加上他自身那種高貴清冷的氣息,以及音樂中精緻而複雜的音程,自覺地將他跳脫出來,進入到一個更遠離人間煙火的領域。即便他也有《我要我們在一起》、《走鋼索的人》,《很苦》這樣大眾耳熟能詳的流行作品,但是請注意,他的這些作品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雖然他們也曾被各種選秀比賽的歌手們拿來參賽,但基本上都是為了展現自己獨特的音樂品味和迵然的演唱技巧的。


而這一次,李泉又要自己來參賽了,雖然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參加帶有比拼性質的綜藝節目,但《歌手》卻與其他的綜藝節目都不太一樣,對於很多觀眾來講,它是具有流行音樂行業示範性的意義和功能的,李泉雖然是臨危受命救場而來的,而他一坐在鋼琴前面,一拿起話筒,就自然地進入了一種示範模式。

正如霍尊在採訪中所說:“泉哥過來是引領觀眾的審美的。”

李泉的演唱,一如他多年來一直保持的規格,總是讓聽者充分領略到“精美”二字的深意。譬如第四期中他演唱的《愛的箴言》,從“精”上而言,李泉對每句唱詞,每層情緒,每次呼吸,每個氣口都把握的極為精準,極合邏輯,那個遞進的過程,彷彿吞下了一大口酒,將回味的濃與澀飽滿地含在嘴裡,然後由口腔裡一點一點地瀝進喉嚨,流進心的渦漩,流到血液經脈,然後,再由唇齒間緩緩細細地呼出芬芳的氣息,於整個氣場間綿延瀰漫;而之於“美”,從李泉上臺,琴前躬身,施然而坐,輕揚手,深按鍵,習慣式的揚頭,眯眼,抿唇,嘆氣,那是一種藝術表演的優雅,從容,淡定,投入,緩釋,都如行雲流水一般,讓你不忍侵擾一二,只願沉浸其中。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李泉在節目中說,因為他從小就學習古典樂,可能是被“禁錮慣了”,所以總是對音樂保持著一種非常非常謹慎的態度,JESSIE J也說李泉對自己非常嚴苛,但,這正是她所欣賞的藝術家的特性。

李泉的東西總是處處顯著講究與精準,更多是從藝術的合理性和審美意識上來排兵佈陣,設計如何進行編曲如何安排演唱。

譬如在演唱《秋意濃》時,他就特意選擇用陶笛開場,這是基於他對這首歌曲東方意境定位的考量,而“陶笛的聲音兼具中國竹笛和西方吹奏樂器的特色,是適合傳達歌中情緒的一種選擇”,《一生所愛》中,他則選用了Post-rock式的編曲方式,來映襯人海孤客與星際渺茫間的流離失所心境,而第九期的《想愛你》,他又專門從上海請來三位和聲,共同加入gospel的演唱段落,意在為歌曲的尾聲營造一種“很輝煌的感覺”。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華晨宇就說了,從技術上來講,李泉每一場的音樂都很難,這就使得李泉的音樂更多隻能揣摩和欣賞,而難以拿來模仿和娛樂。

第八期節目一開始,李泉和他的多年老友林海曾有一番關於“高級和普及”的討論,林海說,李泉的表演,所有的人在後臺看著都說高級,但是高級不等於普及,高級不等於市場一定吃,這畢竟是個比賽節目,所以勸他“可以向大眾貼一點”。但李泉最終還是沒有聽從林海的建議,那一場還是選擇了幾乎很少人聽過的《哪怕我很小》,“來世要做個飛鳥,因為它可以自由,可以飛得高,哪怕我很小。”所以他決定跟現場的500名大眾聽審賭一場,“你就把這個舞臺當作一次戀愛去弄就好了,失敗就失敗了,人家不喜歡,你就走。”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最終的結果,李泉還是賭輸了,只得抱撼出局。事實上,李泉每次演唱完畢,參與節目的專家評審們都是會忍不住擊節叫好的,尤其是最後那首《想愛你》,專家們甚至覺得以他的演唱水準這一場他是可以進入前三的,但同時專家們亦總會為他捏一把汗,因為他們也知道,李泉所挑選的曲目,李泉在歌曲表演中的那些講究,觀眾們卻未必能在綜藝節目短短几分鐘的表演時間中聽懂並領略到其中的用意和精妙的,觀眾的投票總是會首先傾向於那些一聽就懂馬上就能進入其中的表演,結果,也果然未出專家們所料。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關於“懂”這件事,李泉也說了,“自古以來它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你真正證明它們是否有價值是用時間,可能你在當天看的時候你沒有什麼感覺,如果你還有機會再拿出來看一下的話,說不定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在裡面,就夠了。”

李泉坦承,30歲之前,他的確也曾有過一種強烈的願望,就是自己寫出來的歌別人一定要喜歡,而後發現大眾總是覺得自己的音樂風格太過高冷而很難接受時,一度十分低落,並曾心灰意冷退出過歌壇轉向商場,而最終他還是回來了,他說:“現在我不會這麼看,一個做藝術的人他應該把他自己生活的歷練做出來,而不是說,我去判斷你要什麼,”於是他還是選擇堅持只唱他自己在意的東西,哪怕這會讓他輸掉比賽。

但李泉真的輸了嗎?其實並沒有。回望當初與李泉一同出道的那批歌手,那批曾生活在內地歌壇最輝煌時代的弄潮兒,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還有幾人仍在潮頭,甚至還有幾人能在當下的歌壇佔有一席之地?而當人們一旦說起流行音樂歌唱的高級,音樂的品味,李泉仍是一個不會被忽略掉的名字,這正如他所說,是時間證明了他的價值,證明了他堅持高級的意義。他或許輸了比賽,卻無疑贏了時間。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可以普及的歌手已經有太多人去做了,但能夠高級的歌手,卻顯然已寥寥無幾了,而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在選擇那些較少人走的路。

《歌手》堅持給李泉這樣的歌手保有一席之地,堅持以這樣的方式來做一檔高規格的歌唱綜藝節目,也是堅持在泛娛樂的大眾時代,仍然為這個行業保留一個可以仰視的金字塔尖,為這個以“音樂”命名的行業堅守音樂該有的境界和尊嚴,也正是因為始終有李泉這樣的人在,我們的音樂行業才沒有完全淪為娛樂產業,才依然會有很多從業者願意去嘗試、挑戰,追求那些高級的作品和表演,這,才是這個行業得以維繫和進步的根本。

所以,當下的歌壇,或許可以不懂李泉,但是,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請允許他一直高級地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