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私募FOF“井噴” 停售背後存三大真相

今年以來,多家券商或券商資管子公司密集設立私募FOF且發行火爆,大多數產品額度均在一週內就認購完畢,募集規模遠超去年,深受合格投資者的喜愛。不過,近期有報道稱中信證券已暫停銷售私募產品,一時間私募產品、券商私募FOF成為市場熱點。

券商私募FOF“井噴”

規模方面也有大增長,例如國泰君安全明星FOF系列從5月7日開放申購至5月11日,僅僅5天時間,申購規模便達26億元。該券商理財顧問小孟對一位投資者表示:“我們這一系列的產品十分火熱,幾乎是一搶而空。不過,上週五是該產品近半年最後一次發售,您來晚了!”產品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近期有報道稱,中信證券已暫停銷售FOF,這一新聞似乎在給近期發行火熱的私募FOF潑了一攤冷水,一時間“券商系”私募FOF的發展態勢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

停售背後存三大真相

首先,產品管理規模成為暫停發行的主要原因。

第三,技術難點也是導致私募FOF發行緩慢的原因之一。

私募FOF所需求的高技術門檻、高管理難度和高水平的投資者使得券商FOF在運行上難度仍較大,使得部分券商對目前火熱的私募FOF只能望塵莫及。

也有個別僅發行1只私募FOF就不再發行的券商,該類券商相關人士表示:“FOF不是我們主推的集合產品,相比現在的行情,我們更偏向於債券型”、“公司大集合基金經理在控制規模,小集合也傾向於向原來的投資者發售展期。”

不難看出,這些原因都反映出目前私募FOF市場熱度並未消退,同時券商私募FOF業務仍處在起步、探索階段。暫停銷售,可能也是“以退為進”的打法。

上週六,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在召開的“2018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百人論壇”上強調:“《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佈後,我們注意到有市場機構對合格投資者標準產生顧慮,暫停了對私募基金的銷售,正常業務活動受到影響。在此,協會提醒大家,行業自律標準應當高於法律底線標準,公司標準應當高於行業自律標準,掌握好公司標準,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開展業務。現在行業的自律標準已經高於法律底線標準,我們也呼籲銀行和證券公司,不應當拒絕代銷或發行私募基金產品。”

量化對沖型成新寵

事實上,作為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一小部分,券商私募FOF的總體發展一直不盡人意。相較於連續7年增長的券商資管整體規模來看,券商FOF規模始終較小。

相關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6年期間,券商集合FOF的實際募集規模最多的一年為2010年,達到150億份左右,但2016年卻降至10億份左右。發行數量方面,僅有不到40家券商曾經發行過FOF集合資管產品,且已有10家因為清盤或者到期終止了FOF的運營,整個券商FOF的發展情況在2016年跌至低谷。

對於早前券商私募FOF的發展態勢,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指出,具有種種優勢的FOF不能受到國內券商的青睞和重視最致命原因在於,券商FOF業績表現相比其他資產沒有優勢。縱觀有歷史數據的FOF集合資管計劃,雖不乏業績良好的產品,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3%以上,但平均年化收益率不足5%,相比風險較低的債券類產品著實沒有競爭力,總體來看,業績平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