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倉城為上海早期經濟發展積累第一桶金

松江仓城为上海早期经济发展积累第一桶金

一座古城,承載著一方人的歷史記憶;一座古城,寄寓著一方人的人文情懷。

松江是上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根脈,承擔著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歷史文脈的時代使命。走進松江古城,就如同走進上海厚重的歷史博物館。

松江舊有城,上海最早的地方誌,南宋楊潛等人修纂華亭縣誌《雲間志》記載:“唐之置縣,固有城矣。”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擴築松江府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松江府以張士誠所築的城牆為基礎,重修松江府城。置守禦千戶所。“府城橢方形,週迴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丈有八尺。門四,東曰披雲,西曰谷陽,南曰集仙,北曰通波,其旁均附水門。門有樓,東曰迎生,西曰寶成,南曰阜民,北曰拱宸,樓外為月城,城上有敵臺……”

松江打靶場裡唯一保留的舊城牆,成了松江古城的歷史見證。

當時松江府治,華亭縣治與婁縣治同在松江府城內。地方誌記載:“松江府城內,南半為華亭縣,北半為婁縣。

城內除府治縣治外,另有文廟,武廟(關帝廟),城隍廟,祠堂,宗廟,書院,道觀,禪寺,教場,兵營,軍倉,集中了官方各種辦事機構,是松江府的政治文化中心。

松江仓城为上海早期经济发展积累第一桶金

除松江府城外,松江城區內還隱藏著一座古城,即松江倉城。

據嘉慶松江府志載,永豐古街區(今松江區中山西路老街一帶),明清兩代皆有倉城之稱。從明朝起,倉城為漕糧重地,是松江府最大漕糧倉儲地和漕運始發地。城築四門,米業興旺。明宣德八年(1433)建水次西倉,嘉靖年間(1522—1566)於水次西倉建倉城,座座糧倉連成一片。自此,松江城西谷陽門外市河兩岸,宅第、商鋪鱗次櫛比。

漕糧啟運時,漕舟雲集,水運繁忙,江淮衛、興武衛、鎮海衛各漕幫數以百計船隻至倉城市河排開,裝載起運之場面蔚為壯觀。史載至清代中期,松江府徵漕糧41萬7千3百餘石,半數以上貯於倉城。

倉城的興築,使得松江城的西部獲得了快速發展,並最終影響了松江古代城市發展的格局。

位於中山西路玉樹路東的大倉橋,是漕糧漕運起始點,也為上海著名的明代大石橋之一,是上海境內唯有的兩座五孔橋中的一座。

大倉橋的正名叫永豐橋,又稱西倉橋,得名緣於位當其南的水次西倉。該橋原為木結構,形制未祥,約建於明初或稍後。至隆慶時“甃石易木”,建成一座五環大石橋,“延亙三十餘丈”,其時倉城已築,石橋與之組合,氣勢甚為雄壯。

天啟六年(1626年),知縣章允儒巡視橋址,決定“乘眾之和,用時之暇”,重建大倉橋。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西倉橋記》即對此舉大加讚賞:“郡西之有水次漕倉也,自周文襄始。其圮而更新也,自今邑侯章公始。枕倉而北,危橋穹然,用納泖澱諸流達於郡郭,冠蓋榜楫絡繹上下,居人旅子肩摩踵錯。蓄風氣,壯瞻視,莫此為偉。

松江仓城为上海早期经济发展积累第一桶金

大倉橋畔的灌頂禪院,又名“水次倉關帝廟”,是為數不多的明代古蹟之一,始建於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董其昌在所撰《水次倉新建關帝廟碑記》中稱:“天啟二年四月立石”,距今已有386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易名為“灌頂禪院”。

主殿內供奉關帝,主殿內楹聯:鐘鼓齊鳴鎮住八方風雨;佛仙成會護持四季平安。據地方誌記載,明清之時,所有負責漕運的官兵民夫及家屬們都會在松江倉城啟程北上時,前來灌頂禪院向關帝祈求旗開得勝,一帆風順,人貨平安。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民間習俗,每逢朔望之期,關帝誕辰,民間信眾都會前來灌頂禪院,祈福健康平安,開張大吉,事業順利,財源廣進。

主殿外廊南北二側鑲鍇明代兩方古碑,其中一塊《水次倉新建關帝廟碑記》的落款寫著明朝山西汾州平陽府汾陽臨汾縣,證明著松江府與千里之外的山西平陽府都有著共同的關帝崇拜情結。

明清之時,關帝信仰不僅為朝廷民間、儒釋道教所共同推崇,更是被漕運行業奉為保護神。宋末元初書法家趙孟頫所撰《關尉神祠碑記》記載:“廟成,奉牲酒者爭門而入,拜於軒陛之間者,至不能容。人之精神萃聚於此,又挾山川之氣以自壯,故禱焉輒應,每事必祝其靈赫。然享祀之至,愈久而愈盛。

松江仓城为上海早期经济发展积累第一桶金

漕運是上海明清時期經濟的主要推動力,為上海經濟的早期發展積累了第一桶金。

胡祥翰編《上海小志》卷3《交通》中說:上海地處海疆,因地理上的關係,居民操航業者甚多,當地著名的沙船,在輪船業興起前,是最重要運載工具,“邑中富戶,多半由此起家”。

沙船在對漕運“獨專其利”的同時,也促進了南北的商品交流,致使“一時生涯鼎盛”;富戶之由漕運起家者,也以上海“為獨多”。

松江府乃漕糧重地,每年上百萬石的稅糧從倉城松江市河出發,取道京杭大運河,運往京師和指定的公倉。方誌記載,乾隆以後,“關東每歲有商船二三千隻至於上海”,“載豆、麥、雜粟,一歲三運以為常”。

明清時期,松江也成為全國的棉紡工業中心。松江各地生產的棉布藉助漕運優勢迅速繁榮,松江布暢銷全國與南洋地區。據清代葉夢珠《閱世編》載,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兩,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計,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爭布商如對壘。

每屆漕運時節,各幫各地漕船均集泊於倉城外古浦塘中。南北土特產薈萃十里長街,居民購買踴躍,人聲鼎沸。茶肆、酒樓、飯店,每日雲霧蒸騰,客似雲來。商鋪林立,華燈照耀,熱鬧非凡。

松江倉城的設置沿革、管理運作、功能作用、興衰變遷,其地位嬗變與漕運關聯,對上海城市的興建、商品貿易的繁榮、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漕運的發展帶動了城市的建設與繁榮,促進了貿易發展和商品流通以及文化傳播,從而,不僅使松江成為上海工商文明源頭,而且漕幫糧運的物流管理和倉儲管理思想為上海成為現代物流中心提供了厚實的文化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