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關於1944年8月至10月的華沙起義歷來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尤其有一種觀點是蘇聯紅軍見死不救,隔岸觀火,借德國人之手消滅在政治上反蘇的華沙起義軍,為戰後重建波蘭政治秩序掃清障礙。如果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這種說法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華沙起義軍憑藉街壘與德軍激戰,他們的奮戰固然令人欽佩,但其悲劇結局卻是註定的。
起義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起義領導層——波蘭國家軍高層及倫敦流亡政府對於戰局的錯誤判斷,進而錯誤地選擇了起義時機。1944年6月下旬,蘇軍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巴格拉季昂”行動,解放了白俄羅斯並重創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推進至波蘭境內,到1944年7月下旬,蘇軍已經逼近華沙。在起義領導者看來,蘇軍在幾天之內就能攻入華沙,此時發動起義德軍腹背受敵,必然棄城而逃。可是,就在起義發動前夕,戰場局勢卻發生了出乎起義者意料的逆轉。
在廢墟中作戰的國家軍,他們僅有輕武器而已,卻要對抗擁有大量重型武器的德軍。
一方面,蘇軍在兩個多月的進攻後,損耗很大,補給線大大延長,供給不足,戰損得不到補充,導致一線部隊的進攻能力大為減弱,當推進到華沙城下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另一方面,德軍無意放棄華沙城,而是準備將其作為維斯瓦河前沿的支撐點加以防守,為此從其他戰線抽調援兵,彙集到華沙周邊地區,其中包括“戈林”裝甲師、黨衛軍“維京”師這樣的王牌精銳,在防守大師莫德爾的指揮下於起義爆發當天的8月1日向蘇軍發起反擊,並迫使蘇軍轉入防禦並進而退卻。換而言之,在起義發動之際,正是蘇軍兵敗華沙之時,蘇軍不是在靠近華沙,而是在遠離華沙。鑑於華沙正面德軍實力強大,正面攻擊難以奏效,蘇軍改為從兩翼進攻,但同樣進展不大,實際上在整個8月間蘇德兩軍的戰線基本穩定在華沙以東地區。這樣就給德軍以充足的時間調動部隊鎮壓華沙起義。從戰場局勢變化分析,華沙起義的時機選擇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
1944年8月初在華沙前線作戰的德軍第19裝甲師的“黑豹”坦克,該師參加了對華沙反擊。
起義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起義者在政治上的妄想和幼稚。華沙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倫敦流亡政府的國家軍,在政治立場上親英美而反蘇聯,其實國家軍發動起義的目的與其說是解放首都,不如說是搶在蘇聯之前控制華沙,為戰後波蘭政治重組撈取資本。從波蘭與蘇聯的歷史宿怨來看,國家軍的動機是有緣由的,從1920年的蘇波大戰到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再到1940年卡廷慘案,國家軍有充分的理由對蘇聯保持敵視。不過,無論倫敦流亡政府,還是國家軍都沒有抗衡蘇聯的實力,都把希望寄託於英美的支持,甚至要求英美軍隊與蘇軍同時解放波蘭,可是1944年8月,英美盟軍還遠在諾曼底,這種想法完全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在擊敗德國的關鍵時期,英美也不會為了波蘭的利益而破壞與蘇聯的盟友關係。其實,在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上,英美與蘇聯就已經揹著倫敦流亡政府,就戰後波蘭的領土安排達成了初步協議。
1941年2月,英國首相丘吉爾(中)與波蘭流亡政府總理西科爾斯基(左二)和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右二)合影。
國家軍和流亡政府對大國之間的政治交易卻沒有清醒的認識,堅持強硬的反蘇立場,甚至將正在逼近的蘇軍視為比德軍更為兇惡的敵人,以至於在起義失敗時寧肯投降德國人,也不求助於蘇軍。流亡政府和起義者的反蘇態度使得他們在政治上陷入孤立,英美對於起義態度冷淡,蘇聯本來對流亡政府就沒有好感,也自然不會支持這場先前根本不知情的起義,更加談不上會積極地幫助起義者。從現實政治考慮,蘇聯人怎麼會幫助反對自己的起義者趕跑德國人,而在戰後給自己找麻煩呢?所以借刀殺人這個鍋,蘇聯人不想背也得背,反正戰後能夠順利控制波蘭,為蘇聯爭取最大的地緣利益,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上,蘇美英三巨頭的合影,在這次會議上三國首腦已經就戰後波蘭的領土安排達成初步妥協。
最後,還要談談英美和蘇聯對華沙起義的援助。從當時的形勢看,英美除了口頭上的支持外,唯一的支援手段就是空投物資,多采取高空投放。由於起義者控制的區域狹小,大多數物資都落入德軍之手。相比之下,蘇聯更容易給華沙提供支援,但是在起義的第一個月,蘇軍在德軍反擊下被迫遠離華沙,無法從地面支援起義者,同時鑑於起義者的反蘇立場,蘇聯也不情願伸出援手,提供空投支援,甚至拒絕為英美飛機空投提供備降機場,這也是後來被西方口誅筆伐之所在。
1944年8月初,華沙城區被起義者控制的地區,都位於維斯瓦河西岸的主城區,而河流東岸的城區仍在德軍的控制下。
在1944年9月初,由於德軍主力從華沙正面調離,蘇軍重啟攻勢,併成功佔領了維斯瓦河東岸的華沙東區,與起義者所在的華沙西區隔河相望。此時,由於英美方面的輿論壓力和客觀形勢使然——已經打到華沙門口了,再不幫幫起義者那蘇聯在輿論和道義上就太被動了——蘇聯改變了拒不援助的態度,開始向起義者空投物資,並以炮火從東岸支援起義者作戰,同時還派出蘇軍中的波蘭部隊強渡維斯瓦河,直接參戰,可是,起義軍此時已經完全處於下風,蘇聯的支援已經難以改變戰局。令人無語的是,直到起義的最後階段,國家軍一面接受蘇聯援助的物資,一面又加強反蘇宣傳,甚至從背後打蘇軍波蘭援軍的黑槍,這種舉動只能說自作孽了。無論怎麼說,蘇聯至少切實提供了援助,雖然很大程度是出於輿論戰的需要而做出的外交姿態,表面工夫是做到了。所以,蘇聯才是華沙起義最大的受益者。
蘇聯軍隊中的波蘭官兵。在華沙起義後期,波蘭第3步兵師一部曾渡河支援起義者。
總而言之,1944年華沙起義的失敗就是小國在大國的政治博弈中被犧牲的悲慘例證。在國際關係中,國家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崎峻戰史
很多人把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歸咎給蘇軍隔岸觀火、見死不救,這著實挺冤枉蘇軍的,殺德國鬼子的事情,沒有哪個蘇軍不願意乾的,只能說,華沙起義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幾十萬華沙市民真是白白犧牲了。
當時流亡在外的波蘭政府一門心思想著回國重新掌權,眼瞅著蘇軍從東向西打的差不多了,此時這群沒頭腦的領導人想的最多的是要趕在蘇軍進入華沙之前,自己把華沙給解放了,這樣才能增強在戰後的話語權,此時,在流亡政府眼中,蘇軍已經是耽誤他們回國執政的最大障礙甚至是敵人。鑑於此,臨時政府在沒有和蘇軍甚至盟軍好好溝通的前提下,貿然就發動華沙市民進行起義。
此時的波蘭領導人對局勢的發展判斷很有問題,他們感覺第三帝國快斷氣了,為了搶佔先機,他們特地趁蘇軍剛剛解放白俄羅斯正精疲力竭之時,趕緊發動起義,這樣一個冒險而又不顧全大局的魯莽行動,最終鑄成大錯。畢竟雖然德軍在東西兩線被打的節節敗退,但是對付華沙的市民還是沒問題的。
華沙起義沒有任何徵兆的發聲,其實蘇軍和德軍都蒙了,一開始起義軍打的挺順利,但等德軍反應過來開始鎮壓,起義軍就迅速開始崩解。蘇軍也陸續派人去和起義軍聯絡,瞭解一下情況,看需不需要幫忙,可作死的起義軍竟然把蘇軍也當敵人,或殺或拒或索性出賣給德國人,這起義軍真得很讓人無語。
蘇軍在華沙起義中也儘量幫忙了,但畢竟剛打下白俄羅斯,蘇軍彈藥補給還未到位,人困馬乏,而德軍集中了數萬軍隊展開了大規模鎮壓。眼瞅著這些起義軍要完蛋了,蘇軍中的波蘭集團軍強度斯瓦爾河試圖救援,結果打光了六個營,傷亡慘重,再加上根本搞不清起義情況,蘇軍不得不後撤。波蘭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也傷亡慘重,盟軍也空投了大量物資試圖幫助起義軍,只是搞不清起義軍情況,很多物資補給都投給了德軍。
最終,整場起義,華沙市民都盡力了,死了20多萬,盟軍和蘇軍也盡力了,但由於前期組織者的“令人無語的”計劃,使得整場轟轟烈烈的起義陷入了失敗。
雲中史記
說實在的,這個其實有很多的原因,跟蘇聯和盟軍都有關係,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吧!
起義軍對形式的認識不足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跟華沙起義起義軍的領導人有關。當時德軍在各個方向都面臨著失敗,蘇聯人也到了華沙城下。此時的地下起義軍的領導人就認為德軍的兵力已經不在強大,可以成功起義。再加上蘇聯紅軍已經到達華沙城下,如果讓蘇聯人解放華沙。毫無疑問,華沙起義軍領導人認為波蘭的命運將會掌握在蘇聯人的手中。所以,華沙起義軍是抗拒在城外的蘇聯人的(但是華沙起義軍還是相信城外的蘇聯人會支援他們),從而請求遠在西線的盟軍給他們提供空中支援和空投補給。綜合這些因素,華沙起義軍匆忙的發動了起義。
(手持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的華沙起義軍)
盟軍的空頭支票
在華沙起義之前,英國人和美國人由於有和起義軍領導人一樣的憂慮,所以答應在起義軍發動起義的時候給起義軍提供空中支援和空投武器裝備。但是,當起義發生的時候,盟軍希望借用蘇佔區的機場給起義軍提供支援。顯然,蘇聯人拒絕了。所以,盟軍不可能穿越整個德國,然後飛到華沙上空給起義軍提供支援。也因此,華沙起義軍也沒有得到所謂的空中支援。
(華沙起義中鎮壓起義軍的德國軍隊)
蘇聯軍隊的小算盤
到1944年7月30日,蘇聯白俄羅斯第一二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已經到達維斯瓦河東岸。而此時,蘇軍在實施了六次突擊過後,部隊十分疲憊,傷亡也十分巨大。所以,此時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就停在了華沙城外。華沙起義之前,華沙起義軍也來找過城外的蘇聯軍隊,蘇聯軍隊口頭上答應會給起義軍提供支援。但是,斯大林心裡可不是這麼想的。蘇聯軍隊一邊在鼓勵華沙起義軍起義,一邊修著牆防止城裡的人跑過來。起義開始後,斯大林口頭宣傳那是波蘭資產階級流亡政府耍的手段,並且斯大林的目標是控制整個東歐,怎麼可能讓波蘭流亡政府自己創立一個獨立的政權呢。所以,鼓勵華沙城裡的居民起義,然後讓德軍來為自己解決心頭之患。華沙起義至始至終,只有一支由波蘭人組成的蘇軍部隊衝向了華沙城,最後也全部壯烈犧牲。蘇軍只在外圍對德國第九集團軍發起過鉗型進攻,意圖在以後的進攻中一舉吃掉德國第九集團軍。
(華沙起義中德軍的追獵者坦克)
綜上所述,華沙起義軍的認識不足和盟軍的無能為力以及蘇聯人的陰謀葬送了整個華沙城。整個起義持續了63天,1.8萬名起義軍和25萬平民死亡,20多萬的波蘭人被關進了集中營,華沙城百分之八十的地方被德軍夷為平地。盟軍和蘇軍的空頭支票讓那些在盟軍中的波蘭軍人怎麼想?讓那些在戰鬥到最後一刻都堅信城外的蘇軍和空中的盟軍會來支援的起義軍人怎麼想?華沙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這並不影響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軍還是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於1945年1月17日攻佔了華沙。
(手持ppsh43的蘇聯軍隊進入華沙)
卡扎拉
對於1944年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主流的觀點認為華沙起義的領導者投靠英美,想搶在蘇聯紅軍之前控制國家,而蘇聯隔岸觀火,且蘇聯紅軍補給線過長,無力支援,所以華沙起義的時機不成熟,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但我並不這樣認為,等蘇聯紅軍徹底打敗德軍後再起義雖然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但搶在蘇聯之前控制自己的國家也不是註定會失敗,鐵托就是成功的例子。華沙起義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關鍵需要採用正確的戰術。
一般來說,起義軍的實力都是很弱的。有些起義選擇了合適的時機,也就是說敵人的實力很弱,於是能夠成功,例如辛亥革命時的武昌起義。但很多情況下,敵人的實力並不弱,因此起義之後馬上會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勝的戰例比比皆是,所以從理論上說這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對於多數不懂軍事的人來說就很難。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在歷史上第一次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方法上升為理論,在此之前只有少數人知道如何用簡單的戰術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我們無法苛求華沙起義的領導人懂得軍事,知道以弱勝強的方法,但在尋找華沙起義失敗教訓時不能忽視戰術運用的錯誤。具體說,在強敵面前應該採用靈活的戰法,不能硬拼,不能死守,要採用運動戰和游擊戰,避敵鋒芒,保存實力,或向蘇聯紅軍靠攏,以得到實實在在的支持。
可能華沙起義的領導者高估了自己的實力,過於輕敵,這是多數起義組織者容易犯的錯誤。起義開始,一呼百應,聲勢浩大,給人一種非常強大的感覺,而起義軍的弱點很少有人能看到。多數起義軍都有以下弱點:
第一,沒有裝備,頂多有一些輕武器,而且彈藥不足。沒有給養,無法長期堅持。
第二,沒有作戰經驗,多數人連槍都不會使,更不懂什麼戰術動作、戰術技巧,從基層指揮員到高級指揮員都是臨時抱佛腳,除了一腔激情之外就沒有別的軍事本領了。
第三,組織混亂,因此各自為政,很難配合,不能令行禁止,違抗軍令的現象隨時會發生。整個起義軍基本上是一群烏合之眾。
由於起義軍有這些固有的弱點,所以多數起義都會迅速失敗。要想成功,必須馬上進行整頓,而在強敵面前是無法整頓的,必須離開戰場,贏得時間。所以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帶領隊伍上井岡山,進行三灣改編,才保住了革命的火種。
太極進化主義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二戰後期華沙起義,其實是波蘭人為了爭取自由所做的最後的努力。
歷史上波蘭亡了兩次國,每一次都和俄國有關係,第一次普奧俄三次將波蘭徹底亡國,一戰後好不容易復國了,沒開心兩天就又被蘇德瓜分。
可以說,波蘭人和蘇聯那時候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
1944年,德軍節節敗退,波蘭人為了避免波蘭在戰後受到蘇聯的控制,打算髮動起義,奪回華沙。
起義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在德國人的控制下他們物資奇缺,槍支彈藥也嚴重不足。希特勒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後,調集軍隊對華沙進行殘酷鎮壓。不久華沙起義宣告失敗,氣急敗壞的德軍調來大炮,將華沙夷為平地。
當時,蘇聯申明,波蘭流亡政府是無效的,蘇聯解放波蘭後,政府要由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構成。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是啥就不需要我多說了吧。波蘭人說“德國人來了,我們有失去肉體的危險,蘇聯人來了,我們有失去靈魂的危險”
但是當時波蘭在地下活動的救國軍以流亡政府馬首是瞻。為了波蘭能在戰勝後不被蘇聯控制,為了保住流亡政府的地位,只能發動起義,試圖自己解放首都。華沙起義後,蘇聯軍隊明明駐紮很近,但是拒不救援,在西線作戰的盟軍請求蘇聯施以援手,但是斯大林說華沙起義是一幫投機分子的動亂,蘇聯不會幫助投機分子,盟軍無奈只能通過空中支援來對華沙起義表示關心。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華沙起義最終失敗。
德國投降後,波蘭領導人從蘇聯飛機上走下來,晃了晃帽子,就解放了波蘭。
守仁看劇
雖然蘇軍已經進抵至維斯瓦河一線,離華沙地區近在咫尺,可是蘇軍始終沒有在該地段達成決定性的突破,未能同華沙起義軍取得直接聯繫。而德軍趁蘇軍進攻停息階段,集中了相當的主力部隊向華沙發起了進攻,華沙起義軍的失敗不可避免!
在蘇軍抵達華沙前線後,當面德軍得到了3個齊裝滿員的黨衛軍裝甲師的增援,這支強大的突擊矛頭從北側蘇軍突出部的側翼發起了反擊,迫使蘇軍撤退,而蘇軍對維斯瓦河橋頭堡的擴張行動也被德軍的援軍所阻止。
造成蘇軍整個戰線的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便是之前蘇軍過快的突擊極大的增加了蘇軍後勤補給的困難,這是誰都不可避免的戰略定律。蘇軍在之前的5周裡前進了450英里,其速度之快,距離之遠,都前所未有,其交通線也拉的過長而無法及時的向前線輸送補給。事實上,蘇軍在維斯瓦河停留了6個月之久,才做好下一次大規模進攻的準備。
所以雖然蘇軍距離華沙起義軍很近,可是未能打通聯繫的通道,無法援助起義軍,哪怕是分擔一部分德軍進攻的壓力。華沙起義軍孤軍奮戰,直到全軍覆沒都沒有見到援兵的到來。
唯一對華沙起義軍的援助是盟軍的空軍部隊,英美的重型轟炸機運載著補給從意大利起飛對華沙起義軍實施空投,然後在原路返回。由於航程太遠,其空投行動的作用極其有限。有個小插曲是英美曾向蘇聯提議由在西歐的盟軍主力轟炸機部隊(數量龐大)執行空投任務,然後降落在蘇聯的機場。但遭到了蘇聯的拒絕,使得對華沙起義軍進行大規模空中援助的企圖最終破滅。
小小狼王
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牽扯到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蘇軍在進攻到華沙城下之時,正是結束一系列的大規模進攻戰役,部隊需要補給和休整。同時波蘭和蘇聯是宿敵,而且華沙起義是親西方的政治力量在主導,其在蘇軍進攻之前提前起義也有自己的政治目的,想搶先蘇軍佔領之前,在波蘭建立一個親西方的資產階級政權,而不是一個紅色的共產主義政權。但在當時的形勢下,蘇軍與華沙近在咫尺,而西方力量的支援卻是遙不可及。而蘇聯是不願意見到華沙起義成功,從而建立一個親西方的政權的。所以蘇軍大軍壓城,卻袖手旁觀德軍將反抗軍消滅殆盡,將華沙夷為平地。從歷史上講,在二戰之初的1939年,蘇聯與德國聯手侵略波蘭,導致波蘭亡國。但是十分戲劇性的是,在戰爭中波蘭和蘇聯又成為了盟國。但是二國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是不可能消失的,波蘭在二戰前的蘇波戰爭中對蘇聯造成了大量傷亡,而蘇聯在波蘭製造了卡欽森森慘案,同時對大量的波蘭人民進行流放。這些矛盾都不是短時間所能化解的。
yangyangyang
華沙起義的組織者,為了防止蘇聯紅軍解放華沙而提前發動了起義。蘇聯紅軍還沒有做好解放華沙的準備,因此無法援助華沙起義者。華沙起義失敗,就是波蘭資產階級受西方國家的慫恿而強烈反蘇的後惡果。
429方寸世界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歷史經驗證明不要和蘇聯/沙俄做對,沒有好下場的。華沙的起義軍背後是波蘭在倫敦的流亡政府撐腰的。波蘭一直就是蘇聯沙俄的勢力範圍,斯大林借納粹的手打掃門戶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