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政策嗎?

鵬友程

老子和孔子都有愚民思維,只是站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



老子認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在老子的眼裡,他認為人們被挑起的慾望是罪魁禍首。如不可見欲,民心就不亂了。這其實還是有道理的,比如當今,大多數營銷都是採取給便宜、貴物炒作的方法引誘消費者,尤其針對老年人群更是把騙術做到了登峰造極。對年輕人則今天來個O2O,明天來個比特幣,後天就是區塊鏈,大家都削尖了腦袋往裡衝,可其實都是少數人的饕餮盛宴。所以這個時代人心浮躁、拼命爭奪,早就已經笑貧不笑娼。只是老子認為使民無知也就無慾,他的出發點是不想民心混亂,不想看到社會你爭我奪。他是站在當時社會強烈變化的角度得出的結論。當時諸侯已經不太遵守周禮禮法制度,各諸侯拼命發展自己想要實現霸業、吞併別人,所以也就使得一部分人拼命思考、到處獻策。社會呈現出越來越混亂的亂象。然而這就是百家爭鳴的來源,是諸侯相攻伐孕應而生的壯大自己的需求導致的。聖人看到亂象又站在整個社會角度又開出了救世藥方。老子就是其中之一,老子認為,就是你們這些貴族瞎折騰導致的。

老子說,民之飢,是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老子對於上層階級的態度可見一斑。今天也一樣,這幫互聯網精英不斷髮明可能他們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概念引誘公眾進入。



孔子作為一個上層階級也開出了他的救世藥方,他的思維就是要復古,要恢復西周禮制。各個階層遵守自己階層職業本分,那就不會亂了。孔子是站在一個上層階級的立場上看待愚民的,他甚至認為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就是說普通人你連議論貴族的資格都沒有。不過他也並非只是階級立場,他只是更關注等級秩序。所以他才會說可以給民自由,但不可給民認知。意思是給自由是出於上層對下層的關懷、德政,讓民有認知往往就會僭越,失去身份該有的本分。孔子一貫思維都是如此,中庸裡他就這麼描繪,上不驕,下不倍。意思是上層應該有德行,下層不要背叛。他是這麼描繪的,儒家在後世倡導的也是這個核心思維。君王行德政,百姓忠君愛國。所以孔子的愚民思維的出發點是維護禮法秩序。


國病

我覺得這肯定不是愚民政策,因為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開私學的人,“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他又怎麼會說出“愚民”的話來?針對這句話的疑問,我覺得應該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是因為不同的斷句方法而有不同的解釋;另一方面就是結合歷史上傳統儒家學者的理解。

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因此不同的斷句方法,導致了含義截然不同。比如: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說:民有可使者 , 亦有不可使者 ; 民有可使之 時 , 亦

有不可使之時。 可使則用之 ; 若不可使 , 千萬要知其不可使 。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識就是說:對於民 , 其可者使其自由之 , 而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 。

從古代的學者對這句話的理解來看,不同的人解釋其實意義不同。總體來說有三種理解方式:一是愚民說;而是教化說;三是無關愚民或者民愚。比如漢代的鄭玄就認為這句話是統治之術,最早認為這是愚民說。君主實行政令,務必希望是老百姓能夠遵從。但是老百姓是糊塗的,如果他們知道政令的原因,他們就會非議,從而影響政令的施行。後來還有一些學者結合《周易》和《道德經》中的思想,認為老百姓處於茫然無知又自然而然的狀態是最好的。

不過宋代開始,學者強調了老百姓的愚昧,但是不認為應該愚弄老百姓。比如二程就認為聖人是希望讓老百姓儘可能的知道道理,人人可以遵照實行。但是客觀上老百姓有時候是認識不清楚的,因此聖人的教化有時候也是無能無力。朱熹同樣認為聖人的道理對學者有時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更加不用說老百姓,因此客觀上不能勉強讓老百姓知道。“不可使知之”強調了聖人教化中的無能為力。


歷史是什麼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不是愚民政策。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應該知道孔子的身份。和政策的概念。

孔子從政經歷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但是孔子的從政經歷非常短暫。。孔子在魯定公9年被認命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後又升為小司空,不就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3年孔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此後從未得到任用。也就是說孔子的從政經歷只有四年。


政策的概念

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準化的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鬥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一個政策的出臺是有權威性的。並且是有明確的任務和工作方式的。

孔子思想不代表政策

孔子從政經歷十分短暫。並且是在中年以後開始從政。所以孔子所抒發的思想並不能代表政策行使的依據。一項權威性的政策一定是由一個政治組織通過書面文件並且加蓋組織公章才算生效的。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是政策。

孔子思想是不是愚民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所說過得話多數是鼓勵別人學習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多數是教人學習,與人為善的。所以一句話不代表孔子的思想就是愚民的。

總結

做人要學會獨立思考。沒有什麼愚民不愚民的。多看書,多思考。就算是聖人說話也是要敢於質疑的。形成自己的思想。學眾家之長處,摒眾家之缺憾。博採眾長才是思考之道。


宮雪源的價值觀

直接說答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並不是什麼愚民之策。

《道德經》第三章,給了這句話很好的解釋: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說的是同樣的道理,都是希望通過聖王合於天道的統治方式,使得百姓可以自然而然的踐行天道,不被那些自命為聖的偽聖之說所蠱惑,陷入各種各樣混亂的思想中去。

補充

樸散以為器,道散以為物,物各命其名,格物以為知。

知識和智巧的產生,是因為對道的喪失。

人因為失去了本真,而產生了匱乏,於是就有了慾望。

人因為失去了道,而迷失在萬物叢中,進而產生了知識。

社會上的一些居心叵測的智巧之人,野心家、陰謀家,利用這些知識,蠱惑民眾,為非作歹,天下便會陷入混亂。

反過來,百姓返璞歸真,那麼社會上人們就會淡泊淳樸,不會狂熱的追求過度的財富,也不會互相爭名奪利。

人們不會竊賄成風,更不會有男盜女娼。

社會上沒有野心家陰謀家們煽風點火製作社會混亂作奸犯科,每個人內心都很平和。

因為精氣神充實,所以人們的身體都非常健康,壽命也都很長,精神面貌看上去是那樣的質樸而古雅。

這該是多麼美好的社會呀。


平凡2850

近來事務繁忙,無暇寫作。然見此條部分回答,高調批判,眾口一辭以為夫子愚民,那就粗略說幾句吧。

《論語•泰伯》中的這一句,歷代異讀者眾,注家爭訟紛然,是有些不好理解。我們不妨先問一問孔子思想中的“民”處於什麼位置。孔子思想中的“民”基本是指百姓,他這方面是繼承周王朝官方傳統,視民為國之大本。《尚書•皋陶謨》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翻成現代白話,意思是,上帝善聽善察,以百姓所知所察為依據,上帝獎懲分明,以百姓的獎懲理解為依據),《左傳•桓公六年》雲:“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意思是,所謂百姓,就是天意的主心骨,所以有道明君,必然把安頓好百姓放在敬奉神靈之先來考慮)。孔子曾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借古時天象比喻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其強調德配其位方有其用,正是周室正調。《左傳•襄公十四年》雲:“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明明白白道出了春秋後期至戰國初還保留的周室正統觀念。早期儒家,不可能主張君主獨裁,對百姓荒淫愚弄,這是有厚實證據的歷史事實。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麼講?這是針對當年的國家政令行於社會時遇有不解之民而使其從之,不得已的權宜之說。其實這很好理解,包括現在國家的各項法律、政策、條例,是不是每一個國民都知曉其原理,都理解都同意了,才開始推行,一旦有人不理解國家就得馬上停止呢?當然不是!執政的理想光景,當然是“民可使由之,更使知之”,可往往在現實管治中很難百分百辦到。怎麼解決?孔子說,我們可以做到的是獲得百姓的信任,保證他們願意跟著走,即使有些不太理解的,也不會破壞和抵抗。所以,這裡的“不可知”與老子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知”是同等意思,指人的理解力、知識完備程度!

因而,這句話的註解,程子作的注最有道理,儘管有“拍馬屁”之嫌——“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若曰聖人不使用民知,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

人的理解力和知識修養,即使同一階層同一教育條件,亦深淺不一,同一性落到數量極多的個體身上,就成了人類難題,向來如是。面對芸芸眾生中那些不學不求不思不受,“智力”有限者,孔子此處只是道出了一個經驗論上的、無可奈何之下的成敗原則:他真不明白也就算了,但要他真心實意的跟從與遵守。

對儒家來說,政令之流佈推行,百姓理不理解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支持還是反對,這涉及執政根基。如果百姓中反對者眾,那不應強行為之了。早期儒家信奉的是“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

儒家的確不完美,儒家的確有糟粕,批判乃應有之義。但任何批判的前提是準確的理解,此義無需多述。


唔好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論語.泰伯篇》。

對於孔子此言,爭論頗多,多以為是愚民之言,實乃大謬矣!我今撥雲見日,還孔子一公道。實在是常人智慧不夠,賣弄口舌,混淆是非。

孔子問道於老子,稱譽老子“其猶龍也!”並且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聰明絕頂,且有濟世之心,老子亦視其為“道”之傳承人。孔子得“道”之精髓,不僅從其撰《易》之十翼有“窮理盡性至命之學”的精當言論,我今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再做闡發。

據郭店楚墓竹簡(93年10月出土)載:“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民:在修道體悟上常比作氣,行氣時貴在無思無慮,一任自然;不可強也,實乃“守柔曰強”。老子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令而常自然”(通行本第五十一章)。孔子此言,實際上是“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的衍化,理出一轍。

民:真炁也;由:自然而然也,自然而然即“道”。知通“智”。該句意思是說:民宜使其自然而然,萬不可使逞其智,要使民一返渾樸狀態,合於大道。倘合於大道,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則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

修煉體悟時,真炁運行,貴在隳肢黜聰,忘形忘思,一任自然,以柔騁堅。老子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通行本第五十二章)。煉功剛開始結丹時,其如黍珠黃芽,必須忘思凝神觀照,猶如剛出身嬰兒,很柔弱,但“柔弱者,生之徒”。呂祖曰“用其柔和之光,復歸於見小之明,則知天下萬物。”襲者,時刻念念(凝神)常存。

孔氏之學,有顯隱之學,其隱學被曾參、子思、孟子繼承(張三丰語)。孔子何以被稱為聖人?聖者,通也,通達事理也。孔子以實修之言應世,合於大道。當我們看到聽到身邊所發生之事,再體會孔子之言,就會倍加


崇敬這位先哲。


微妙玄通冰激凌

孔子是徹頭徹腦的封建地主階級士大夫,他的愚民哲學在論語中有很多唯心主義學說。所從歷史上他的儒學論話一直受到進步的唯物主義哲學的相抗,一直到上世紀″五四"學生運動,人們高舉反帝反封建旗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革命口號。從而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路上不斷前進。

孔子在《論語,泰伯》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十足的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愚民學說,是指定勞動人民只能供封建統治者使喚,而且不能讓勞動者知道,不曉得為什麼。從而維護地主階級,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孔子《論語,陽貨》: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述高貴的有頭腦的人智慧的人和卑賤的愚蠢的人是先天決定的,還堅定不移,還不可以改變。

孔子《論語,季氏》中放屁: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這個孔老二,現代人一看,人都要氣死來。

他說天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上等。通過努力學習人才知道是次等人。碰到困難還學習的人,是再差一等人。遇到困難不學習,老百姓就是這夥人,下等人,下矣,還不也不也了。


易家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以上三種斷句,都能解釋通,卻意思迥異。

這是最基本的斷句錯誤,致使理解錯誤,真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其實,這裡面藏著更大的惡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醜化孔子,以達到某些人的政治目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按題乾的理解,斷句是這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是,作為一個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一個弟子三千的教育家,會出現這樣低級的愚蠢的言論?

不是孔子低級,而是有人別有用心,企圖把儒家思想列為糟粕!

這句話正確的斷句為: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還需要解釋嗎?民眾如果可以聽從指使,由著他們,如果不可以聽從指使,要知道他們的思想根源。

這分明是處理民眾問題的寶典!🉑️使,由之,不可,知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的放矢,有問題嗎?

中國的句讀,因斷字位置不同而鬧出得笑話層出補窮,例如:

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造醋處處酸。

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造醋,處處酸。

再如:

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

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

希望都學點句讀知識,別以訛傳訛,人云亦云。



夢酣三天

我認為這句話不是‘‘愚民‘’政策。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收學生不問出身地位;只要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拿著十來條肉乾拜師的,都會教導他。有這種全民教育的精神,怎麼會打上‘‘愚民‘’的標籤呢?



縱觀《論語》四百多則,除了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斷句而產生‘‘愚民’’的歧義。還有兩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看上去也有些‘‘愚民’’的味道,但其實,這兩句的重點是批評身處困頓卻仍不喜歡學習的人。


郭店出土的儒家文獻《尊德義》篇有句相似的話:“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這裡的‘‘道’’,是引導的意思,也就是‘’老百姓可以引導他們這樣做,但難以使他們明白。但無論如何,只能引導,不能強迫。‘’

就算是這句話翻譯成‘‘老百姓可以讓他去做,不必讓他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是一種所謂的‘‘愚民’’,但看看歷史,看看周圍,人們的立場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有多少人會去理解政策的初衷,有多少人能理解政策的長遠規劃?如果要每一個人都明白了才去做,黃花菜早就涼了,哪裡還做得成事!


劉向雄

孔子的思想老子已經看到了,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對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最好註解。老子時代孔子已經出名,老子對後起之秀孔子的思想是有所瞭解的。

孔子周遊列國十九年,行於王宮各國之間,主要是想讓自己的治世思想得到實施,自己得到重用。不惜去過衛國四次。孔子倡導對百姓實施仁政,個人修為也倡仁。但對百姓有些瞧不起,有學生問他稼穡之術,他說稼穡之事我不懂,不如老農。其實孔子哪方面都懂,不全懂也懂些。如果他不懂,他就看不起農民。為什麼這樣說,他去衛國後不得重用,衛國國君問他戰爭之事。他生氣未重用說俎豆之事我懂,戰爭之事我不懂。其實戰爭事孔子懂。俎豆之事懂,嫁穡不懂是瞧不起農民。

所以他的思想多是為統治者而出,勸人不違禮。服從君禮,君臣之道。對天下君不君,臣不臣違背周禮哀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多從為上層統治階級服務。他的學生多做官,各國大都有。而學生學稼穡之術而不教授,認為幹一這行沒出息。孔子從知識分子的角度提出的思想,形成知識分子的儒術為統治階級服務。從漢武帝以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治世思想,便可看出孔子思想有些愚民,對百姓仁百姓順從,服從。站在統治者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