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蘭亭序》真跡會在李世民的昭陵墓裡嗎?

騎著八戒問悟空

很遺憾,真跡不在李世民墓中!因為昭陵早在五代十國時就已被被盜。



盜挖昭陵的溫韜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盜墓集團軍首領!為何說“盜墓集團軍“?因為這貨當時任耀州節度使、率手下數萬精兵、於光天化日之下,將除武則天乾陵除外的其他十七座唐朝帝王陵悉數盜空!如此一來,就算李世民當初真的陪葬了蘭亭序,這下也成了溫韜的囊中物。不過,溫韜後來在接受《大相無形新聞網》“信不信由你“頻道採訪時,矢口否認擁有《蘭亭序》。溫韜能承認嗎、敢承認嗎?全天下都知道他盜了昭陵,他既使真的沒發現、或沒拿《蘭亭序》也是跳進銀河都說不清了!



問題是《蘭亭序》從此之後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再無任何蹤影!這就意味著千年中無一人收藏《蘭》,因為富不過三代,只要有收藏就會有賣的那一天!家中無寶的人都會安心度日,只有藏有寶、或巨寶的家才敗的更快!因為有巨寶可以變現這個底線。



若武夫溫韜真的沒見《蘭》,就另有一個可能:當初就根本沒放進昭陵!誰有這個豹子膽竟敢不遵先帝遺詔?!我認為,只有李世民去逝前遺詔輔政的中書令褚遂良嫌疑很大!李世民去逝後籌辦葬禮這段時間是竊取《蘭》千年難得的良機!一旦被陪葬昭陵、或日後陪葬乾陵,都將與褚遂良無緣了!中書令的本職工作職責和遺詔輔政的保護傘、在葬禮分散舉朝注意力時,簡直是天賜良機!做為大書法家的褚遂良,焉不知《蘭》的份量?就如同嶽不群獲悉《葵花寶典》焉能不動心?

以上內容由《大相無形新聞網》“信不信由你“頻道為您深夜報道。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史傳溫韜是“背叛大師”、“賊星”。據《新五代.溫韜傳》中記錄:他為節度使時,盜掘了歷代唐陵十八座中的十七座。


在他盜至昭陵時,因其堅固挖不開,最後從陵墓中的下水道進入墓室。見墓室中富麗宏偉,不似人間。正中為寢室,東西兩廂室有石床數列,床上有石函,石函中又套有鐵函,其中秘藏有前世的圖書及鍾繇、王羲之的真跡,紙墨如新。隨後溫韜“悉取之”,從此流傳人間。後在發掘乾陵時,因風雨大做,只有作罷。至使乾陵保存至今,未遭破壞。

在前人留下的一些隻言片語的記載中,據說被盜物品“清單”中並沒有具體記錄有《蘭亭序》,因此推測“蘭亭”真跡並沒有隨葬於昭陵。又因乾陵還未發掘,據此推測“蘭亭”真跡還保存於乾陵之中。



此推測的根據是,李治和武則天卻極好書法。很可能被他們“調包”。而據現今對乾陵的考古物探發現,以地宮規模比例判定至少隨葬品多達500餘噸,不排除《蘭亭》真跡就存於其中,這也是世人對發掘乾陵最觀注的原因之一。


而反回來說,在唐太宗駕崩時,曾留遺囑要求把《蘭亭序》陪葬,唐高宗李治也遵照了,而另一說法是:唐人劉餗在《隋唐嘉話》中記載:“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筆者認為,不管哪種說法,都指向了“蘭亭序”是隨葬在了昭陵。古人“視死如生”,唐高宗李治不可能為了本字帖而違逆父親的遺願,再說還有大臣們的監督呢?

極有可能的結果是:《蘭亭序》真跡秘藏於昭陵的另一極隱秘之處,在溫韜等眾人進入地宮搶掠時,因人員混亂匆忙、黑燈瞎火,沒有仔細搜察,至使“蘭亭”真跡倖免於難,至今還靜靜躺在昭陵。


而另一種可能則是“蘭亭”真跡已被溫韜盜得,因某種如私藏或不識真寶等原因而遺漏了。此推斷“蘭亭”真跡已流於人間收藏,或因戰亂遺軼,灰飛煙滅?或還存於世間某一鄉村、古剎之中。。。?靜待重現光耀於世。


臨池管窺

五代的時候,一個叫溫韜的盜墓賊已經開了昭陵了,而且將從昭陵裡拿出的東西一一做了記錄,但是沒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我覺得《蘭亭序》很有可能是在乾陵裡,一千多年了,乾陵竟然沒被盜掘一次。唐末黃巢曾經發動30萬人挖了好幾個月都沒找到墓道口。近幾年雖然偶然的機會找到了墓道口,但是因為技術等原因,乾陵一直沒有開掘。

討厭的悟空問答logo,這兩個蘭亭序是現今看到的最多的,一個是馮承素,一個是褚遂良,都是臨帖。


輪迴的刻度

第一書法神品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臨摹本沒有真跡,但十之八九不會在李世民的墓裡,可能在也微乎其微。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作到唐太宗找到,都經歷了好幾百年,我都懷疑,是否是真跡,即使是真的,在672年唐太宗病危,立下遺囑要蘭亭序陪葬,埋入唐太宗墳墓昭陵裡,自此“天下第一行書”終長眠地下。這麼多年了不會自然毀掉嗎?再說唐末盜聖溫韜把昭陵給盜了,說不定早就被盜出來了。但是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於是有專家推斷,李世民的墓裡十有八九沒有,或就藏在李治和武則天的寢陵——乾陵裡面了。

李治也是個蘭亭序迷,把蘭亭序放在自己墓裡不是不可能。

最終成了謎案!


智能包裝

不會,對於一個將書法融入人生的人來說,會將蘭亭真跡視若生命一樣珍惜,何況是千古女皇、萬千氣象的武則天,她又有極高的書法造詣,不會遵從李世民的遺詔,將真跡葬入昭陵。應該會用當時名家的摹本,去應付已作古的唐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