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誰最有可能挽救明朝?

龍建源


歷史的車輪永遠向前,明朝走向滅亡是必然,但是如果說要延續大明的國祚,我覺得最有可能做到的只有換一個人當皇帝。大明走向滅亡,崇禎皇帝要負主要責任。

明朝末年,王朝搖搖欲墜,在這個時期崇禎皇帝登基,他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手段是加速了大明的滅亡的,在他當政期間,內閣首輔更換了50多人,14個吏部尚書,17個刑部尚書;更重要的是他居然自己殺了11個督師(總兵)級別的高級將領。

當然,最關鍵的是,崇禎皇帝的上臺,迅速的扳倒了魏忠賢,導致原有的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東林黨完全把持了朝政,朝中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皇權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明朝的政治環境惡化。

如果非要挽救大明朝於危難,唯一的選擇就是更換皇帝,崇禎皇帝可以做一個太平天子,但無論如何是無法擔當危局皇帝的。

如果非要選擇一個人來替代崇禎,我絕對大明王朝自開國以來的有幾任皇帝都是可以勝任的,且不說朱元璋、朱棣這種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後面的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都可以,代宗朱祁鈺都能臨危受命,甚至是隻要天啟皇帝能活得久一點,就比崇禎幹得好。

天啟皇帝雖然醉心於自己做木活兒,但他大事是不糊塗的,雖然重用魏忠賢,但是他的目的卻能通過魏忠賢的無恥手段達到了,不但讓魏忠賢在朝中平衡了那幫東林黨,更是通過魏忠賢在富裕的江浙一帶掠財於商,徵收各種稅賦以資軍用,在對付遼東努爾哈赤上,天啟更是很有眼光,啟用孫承宗,重用熊廷弼等實用型的遼東經略。

甚至在整個大明王朝尾大不掉的宗室供養問題上,天啟就已經出了政策,打算推翻祖制,實行宗室供養包乾制,只是很可惜,天啟皇帝死得太早,22歲就駕崩,無奈才傳位於崇禎皇帝,而崇禎皇帝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水平差他哥幾條街,短短17年就斷送了大明江山。

當然,還有一個皇帝比天啟更能勝任當時那個局面做皇帝的,那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煾。

嘉靖皇帝在整個大明朝是出了名的聰明,不但把權臣玩得溜轉,更是把太監耍得跟猴兒似的。他的政治智慧和朝局掌控力是整個明朝最高的(不要拿朱元璋和朱棣來說事兒,那父子倆的厲害之處是隨時手上拿著刀)

嘉靖皇帝如果繼任天啟的皇帝位,我相信大明不可能在他手上能丟了江山,同樣是16歲登基當皇帝,嘉靖和崇禎的開局都完全不同。

嘉靖16歲進京當皇帝,以大禮儀事件給百官來了個下馬威,樹立起了自己絕對的皇帝權威,但是沒有動任何一位權臣;崇禎17歲登基,沒幾天就把當時的九千歲,朝中最大的閹黨魏忠賢給辦了,導致了朝局動盪。

嘉靖的政治手腕非常高。

對朝,玩弄平衡之術,無論是奸黨還是清流,在他眼裡都是王朝的有用之人,君不見嘉靖朝嚴嵩的嚴黨和徐階、高拱、張居正的清流鬥了近二十多年,嘉靖一直在他們之間玩平衡,耍權術,但是帝國的最高權力始終掌握在嘉靖手中。

嘉靖要對付崇禎朝那幾個東林黨,那還不跟玩似的,無論是周延儒,還是溫體仁,這些三流首輔根本就不是嘉靖的對手,嘉靖要掌控朝局要比崇禎皇帝輕鬆得多。

對外,嘉靖皇帝估計用像當初用胡宗憲平東南倭寇的方式來解決遼東問題,放心使用經略大臣專心對付努爾哈赤,給予一批能力強如戚繼光、俞大猷似的的將領長駐遼東,文武並濟。

對內,明朝末年的經濟幾乎處於崩潰邊緣,這一點對於嘉靖來說是短板,你讓他花錢能行,讓他掙錢有點難度,但再怎麼有難度,他做的肯定比崇禎強,因為嘉靖手上會有一張王牌——魏忠賢

魏忠賢幹好事難,但幹壞事那就是他的專業了,撈錢的事兒交給魏忠賢,那簡直是找對人了,按照嘉靖的性格,估計會和魏忠賢七三開的,但也總比崇禎皇帝手下那幫東林黨來得強,東林黨也是給皇帝三七開,不過三是皇帝的,七是東林黨的。魏忠賢雖然在政務能力上比不上嚴嵩,但在掠奪富裕階層財富上就比嚴嵩能力強了。

綜上所述,大明朝要延續國祚,唯一隻能換皇帝,大明朝十多位皇帝中,我覺得嘉靖皇帝朱厚煾是最合適的。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明朝末期,最後一次挽救危亡的機會在天啟年間,能挽救明朝的就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天啟皇帝15歲登基,22歲去世,這7年中,他依靠魏忠賢,幹了許多事情,基本扭轉了萬曆晚年明朝大衰敗的頹勢。我們來看看:



1.重建了朝廷權威。

天啟皇帝的爺爺萬曆皇帝時期,大臣們不把萬曆皇帝放在眼裡,大家想罵就罵,想不上班就不上班,綱紀廢弛,萬曆皇帝沒有辦法。天啟皇帝通過魏忠賢大肆打壓、屠殺不聽話的官員,四處安插親信,基本重建了朝廷的權威。重建了朝廷權威就是解決了大問題,解決了內部矛盾。幹事創業必須要團結,團結就是力量,扯皮啥事也幹不成。



2.穩住了遼東形勢。

天啟皇帝一上臺,後金就攻克了遼陽、瀋陽等遼東重地,為此天啟皇帝採取戰略收縮的辦法,構建寧錦防線,並大力支持毛文龍在鴨綠江口的皮島屯軍,與寧錦防線成掎角之勢,前後呼應,使得後金不敢深入內地。實踐證明,這個效果很好,毛文龍和袁崇煥一前一後成功牽制住了皇太極,暫時解決了外患問題。

以上兩項工作解決了內憂外患的大問題。



看接下來的工作:

3.裁汰了一批冗員。

天啟年間,為節省開支,天啟皇帝進行了整編工作,大力裁撤冗員,提高政府效能。這是明朝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機構改革、整編(《明熹宗實錄》第五十七卷)。


4.推進了宗室改革。

對宗室制度進行改革,採取俸祿包乾制,不管你家生了多少孩子,朝廷給的俸祿是固定的。此外,在其他方面也對宗室進行限制,鼓勵宗室捐款用作軍費。後來,浙江嘉興貢生錢嘉徵彈劾魏忠賢的十大罪裡面的第五條:克削藩王封爵。魏忠賢敢對親王動手,厲害吧?明末的藩王開支成為朝廷的負擔,對藩王改革是必須的、十分正確的。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勢必可以不斷減輕朝廷包袱。沒有天啟皇帝的授意,魏忠賢敢做這事?



5.改革了稅收來源。

天啟皇帝上臺時,明朝已立國已260餘年,財富越來越集中在皇室和官僚士大夫手中,他們通過工商業攫取鉅額利潤,卻只要交很低的稅,甚至不交稅,萬曆皇帝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天啟皇帝通過魏忠賢拿東南地區的富人開刀,大幅度提高工商稅與海稅,解決了軍費來源,向富人要錢,不會動搖統治根基。



這三項工作是著眼長遠的工作,合情、合理、合法,節流與開源並舉,天啟末年,明朝呈現出中興的端倪。

只是,天啟皇帝命太短,22歲就駕崩了,弟弟朱由檢上臺後,沒有堅持這個戰略,而是改變了哥哥天啟皇帝的做法,最終導致民窮財盡而亡國。


坐看東南了


到了崇禎後期,有倆人能救明朝,孫傳庭與洪承疇。

1、洪承疇能給大明續命

洪承疇和曾國藩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文人統兵,做事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不一樣的地方是,福建人洪承疇比曾國藩會打仗。

曾國藩打仗比較呆板,結硬寨,打死仗。

(洪承疇)

這點上洪承疇不一樣,在延綏的時候,洪承疇就經常與諸將率騎兵奔襲。

到了陝西總督後,更是“橫戈馬上行”。

可以說,到了這一步,洪承疇已經擅長山地戰、野戰、奔襲戰、多兵種協調作戰、大戰場指揮調度,是一名出色的統帥。其指揮藝術不亞於甚至超過了袁崇煥。

(松錦會戰)

在松錦決戰中,被幹涉太多,才能沒法發揮。

真正發揮才能的是歸了清朝後,在江南經略,在西南經略,以另一個形式再造天下。

2、根本上就明朝的孫傳庭

單就軍事能力而言,孫傳庭沒有洪承疇的歷練,會差一些。

但孫傳庭練兵能力一流,能做到步兵克騎兵,來自農民軍的降兵被他訓練的有聲有色。

更深層次的是孫傳庭在軍事上能做到當時的總體戰。

(孫傳庭)

《明史》記載孫傳庭擔任總督後,“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這是明末唯一一人採用的總動員作戰。

更關鍵的是孫傳庭有改造國家的能力,真正清理積弊。明朝軍隊有軍田,但慢慢就像官田一樣變為私有了,這些屬於國家的財產,誰都知道是國家的,還專門成立了清軍御史、清軍道、在州縣甚至有清軍同知,就是負責清理屯田。活脫脫從上到下建立了清理屯田委員會,由專人負責。但啥都沒解決,除了定期上報成果外。

(孫傳庭之問)

孫傳庭一沒添加人,一沒要政策,就靠自己就把西安三衛隱沒的財產給清理出來了,一年增加了20萬銀子,夠他練兵作戰了。如果由他主持,推廣全國,將會民不加增而國用饒。

總結:

洪承疇的軍事指揮水平太高,確實有能力挽救危機。

孫傳庭練兵、指揮、動員、社會改革全方位的人才,是救世的大才。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皇太極曾經和崇禎皇帝議和,不過是秘密進行的,崇禎授意兵部尚書陳新甲和皇太極書信談判。有一次陳新甲疏忽大意,沒有把議和信件收好,第二天下屬以為是塘報就發出去了,結果天下譁然,都知道了崇禎在和皇太極議和。

談判的事一外洩,朝會馬上討論該不該和後金議和?大部分大臣都不同意和皇太極和議,有人提出宋朝的例子,說宋朝與金人議和,喪權辱國,造成南宋淪為半壁江山,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明朝絕不能與後金媾和。



崇禎愛惜自己的臉面,不願意讓大臣以為自己是軟骨頭,於是把責任推給陳新甲,說都是他胡作非為、自作主張,把他殺了。

其實皇太極和崇禎談判,條件就是明朝每年出一些金銀給後金,雙方就休戰議和。這個條件明朝應該答應,然後一門心思對付農民軍就可以了,崇禎為了自己的面子,文過飾非,把陳新甲犧牲,換來的是明朝不得不同時應付農民軍和後金,明朝啃不掉這兩個硬骨頭。


華聲1818


沒有人能夠挽救明朝,明朝滅亡是必然。但滿清偷竊中國天下的確是偶然,滿遺津津樂道於明朝的滅亡,無非就是想把明朝搞臭來忖託滿清這個寄生蟲朝代的偉大,但是滿清這個喪權辱國的垃圾政權你怎麼粉也白不了,明朝在搖搖欲墜的情況下,直到李自成滅亡明朝,滿清都沒有能力滅掉已經極度虛弱的明朝。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期和瘟疫橫行,這兩點任何一點都足以導致農耕文明的明朝顛覆,明末衰落也沒有能力抗拒這些天災,人民無法生存紛紛造反,但明末期在艱難的情況下還能打敗西方海上強國荷蘭葡萄牙英國等當時西方海上強國的入侵. 在朝鮮,幾萬兵力打的日本幾十萬舉國精銳聞風喪膽,逃回日本的不足十之一二,終明朝一朝,沒有簽訂一條喪權辱國的條約,明朝不是一些滿遺隨便就能汙衊的了的!


共跳滴水線子


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有三個人,一個核心,兩個關鍵:核心是崇禎皇帝,關鍵是熊廷弼和孫傳庭。

先說說崇禎皇帝,他年少即位便剷除閹黨,重新啟用袁崇煥,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上,都給黑暗的明末帶來了一絲曙光,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而崇禎初年,也是君臣最為上下一心之時。當時關外的滿清雖已步步緊逼,頻頻寇關,甚至一度打至京城下。但明朝的遼東野戰軍尚有實力與八旗對戰,仍具備足以震懾滿清的軍力。而關內雖然農民軍已起,當其勢力仍不足以撼動明王朝。



換言之,此時的明朝還有很大的振作機會存在。如果此時崇禎能明白滿清的強大已非十年八年能戰勝,認清袁崇煥“五年平遼”計劃的不切合性,採取韜光養晦之策,對滿清能貫徹以戰促和,儘快達成與滿清的和談,從中抽身來剿滅闖賊,安撫百姓,恢復生產,重修內政,整頓軍備,填補財政。數年以後,大明將很有可能擊敗偏居關外的滿清!

身為大明皇帝,崇禎才是明朝的核心,大明要何去何從,要向哪個方向發展,決定權始終在他身上,臣僚們不過是提議和執行罷了。



可惜崇禎剛愎自用,猶豫不定,獎罰不明,在攘外和安內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最終才讓明朝在雙線作戰中越陷越深,錯失了很多翻盤的機會!

再說說熊廷弼和孫傳庭,此兩人一個關外一個關內,對大明的危局而言,可謂是擎天玉柱。

熊廷弼的抗金(滿清)方略是非常有遠見和成效的。他本人更是知遼知滿的一線大員,對明朝來說作用巨大。



早在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就被受命巡按遼東,對當地的軍政情況瞭如指掌。薩爾滸慘敗後,明軍關外精銳盡失。

但此後,熊廷弼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遼東抗金局勢便立馬有所好轉。他到任後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



以守代攻,一步步鞏固遼東戰線,避免後金勢力進一步擴大。可以說,熊廷弼的存在是大明的一顆定心丸。無奈被那個王化貞所誤,致使兵敗,廣寧失守,獲罪而死。

最後是孫傳庭,他在剿滅農民軍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先敗高迎祥,後又與洪承疇一舉擊敗李自成,使其一度僅剩18騎突圍。在孫傳庭的努力下,關內的局勢曾一度好轉。無奈又是崇禎,使其下罪入獄。



最後在大廈將傾之際,崇禎又啟用孫傳庭,最後又是崇禎,狠狠的坑了他一把,催促他出關應戰,在軍備不足的劣勢下兵敗身死。因此,也有人說:“孫傳庭死而明亡”!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末年,張居正之後沒有人能救。明亡於萬曆,個人認為不是因為幾十年不上朝,而是張居正死後的清算,如果張居正活著,你搞一下,都可以,但是張居正死後,派兵圍住張家,餓死不少張家人,為大明辦事,死後自己被清算,禍及家族,這就讓人寒心了。大明皇帝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擔當,除了正德皇帝,天啟皇帝,其他的明朝皇帝總是想著讓臣下背鍋,好處都是自己的。正德致死不禍及大臣,正德年間,蒙古南下被有效遏制。後繼嘉靖太過玩弄權術,把自己玩懵逼了,蒙古多次破關而入,倭寇橫行,皇帝貴族官紳躲在高牆之內,坐視敵人施虐百姓,恥辱。天啟死保魏忠賢往死裡整東林黨,就要成功,解決萬曆造成的黨爭之禍,結果無奈英年早逝。崇禎傻帽憤青一個,發現不對已經晚了,最後變成一個橡皮圖章一步步被自己的臣子帶溝裡去,吊死在煤山。明末幾個傑出的人物:洪承疇(個人認為排第一,足夠的政治軍事能力,個人認為其為張居正之之後明朝唯一的能改變明朝結局的人,有能力有魄力,有鬥志的政治家軍事家。雖然投降滿清,畢竟是已經被俘,而且那個年代,哎,唯一的汙點,無可救藥的汙點)孫承宗(個人認為位列第二,足夠的閱歷,遍巡九邊,瞭解明朝邊境危機,民間真況,軍隊實情。足夠的資歷,天啟皇帝老師,足夠的政治智慧。缺點就是缺乏狠勁,不夠毒辣,魄力稍微欠缺)天啟皇帝(個人認為排第三,身居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不瞭解明朝具體情況,這是他最大的缺點。但身為皇帝,擁有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高智商,手下有人重要


手機用戶8008643702


明朝末期,已經不是誰能挽救的問題了,因為積難太多,大明的滅亡已經成了必然趨勢,無非是早一天亡晚一天亡的問題了(估計偽明粉們和明吹們要開噴了)。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財政赤字,朝廷窮的一批。而沒錢有是因為三個原因:藩王、衛所和稅制。首先是藩王問題,朱元璋規定藩王不納稅,而且政府還要出資補助。原本朱元璋時期藩王就十幾個,而且基本上是戍邊,後來朱棣篡位,把藩王遷入腹地,政策依然不變慢慢的,藩王越生越多,能交稅的土地也越來越少,政府反哺的錢越來越高。因為藩王不納稅,所以有不少富農和地主士紳為了逃稅,就把土地劃給藩王,當然了,藩王也只是名義上擁有這些土地,實際上只收錢。這也是為啥最後明朝國庫空了,但是隨便殺一個藩王就是一堆錢。



再者是衛所,因為衛所周邊的地主會和衛所千戶勾結,名義上把土地交給軍屯,其實就是給千戶錢,然後逃稅。


最後就是稅制,明代商業稅之佔總體稅收的1/12,而且基本沒漲過,大明稅收主要依靠農業稅。問題是明代不像清朝享受到了高產作物帶來的農業恩惠,長時期的海禁也使得大明國貿水平低下(說實話,清朝好歹還有官貿和特權民貿),再加上土地稅收不斷縮水,整個稅收制度改動不大,所以大明的財政稅收是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崇禎時期,明政府連軍餉都很難發的起了。

當然,大明的皇帝和臣子也不是沒有努力,可以說其中最有成效的就是張居正了,不過所有的改革都是治標不治本,藩王問題解決不了,稅制不能大洗牌,大明最終還是會死在財政上,但是又有誰幹動皇家的飯碗呢?

另外不要把明亡賴到東林黨身上,事實上東林黨才是當時最有可能救國的群體,因為他們還有理想和抱負。但是崇禎用人非常任性,在崇禎朝的17年裡,他先後更易內閣“宰相”50人(其中處死2人、充軍2人),任免刑部尚書17人,兵部尚書處死2人、被迫自殺1人,誅戮總督7人、巡撫11人。官員更換如此頻繁,簡直前無古人。當然換掉的人中有不少是備受大家詬病的東林黨成員,也不怪東林黨不作為,你懷著一腔治國之志,卻攤上這麼個意氣用事的領導,你氣不氣,你還會好好幹?十有八九就混日子了,或者乾脆跳槽或辭職,寫點皇帝是天下公敵的文章。也不怪東林黨跟朝廷對著幹,你皇帝這麼當,我們憑啥賣力?愛國就要付出一切,又不是民族教育時代。當然東南的抗稅也不是就從崇禎朝開始的,自大明開國以來,江浙的稅負就很高,尤其浙江。萬曆後期,政府為了撈錢,搞了個收礦稅的名頭,結果被派往各地的宦官弄成了搜刮民脂民膏,惹得民沸洋洋。最後市人階級興起,就是為了對抗國家不公正的稅收。組成人員包括了工農士商,其中士人就是日後東林黨的雛形。總有些對明史瞭解的一知半解的人賴東林黨阻礙國家收商稅,其實真正掏空大明腰包的就是前面說過的王爺們。的確李自成在北京官員家中搜出白銀萬兩,但是做官有幾個不貪的,更何況明朝工資這麼低,不貪沒法活啊。但是這些錢跟李自成從福王他們那些人的王府裡搜出來的金錢相比,簡直九牛一毛,沒得比。

文官用不好,武官崇禎也是用不好。用袁崇煥,戰時將袁崇煥拘禁,犯了兵家大諱,弄得遼兵差點譁變。這邊剛剛說全力支持孫承宗,接著就頂不住壓力把孫承宗撤職了。孫傳庭護衛京師有功,只是出於戰略考慮沒有聽從崇禎的指揮,就把人家下了大牢,之後也不管什麼戰局,讓孫傳庭白白的進了李自成的虎口。瞎安排瞎指揮坑的盧象升洪承疇一個戰死一個頭像。對於孫元化這種技術人才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殺了。每次大明的戰局有所改善,就會被崇禎給攪黃了。

所以說,到了這份上,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大明瞭,其實明亡不可怕,可怕的是隨後華夏也近乎滅亡了。


火器工坊


重建明朝我覺得只有一個人有這個才能和機遇,那就是張居正。張居正無論文治武功財政,都可以說給明朝重新換血,扶大廈於將傾。

在財政上,張居正不收糧食,直接收銀子,統一了稅制,充實了國庫。軍事上,張居正手下可都是精兵強將,一個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一個李成梁,在東北打蒙古人和女真人,也就是後來的滿清的老祖宗,包括滿清的建立者努爾哈赤都是在他手下幹活的。文治上,張居正把天下的書院都關了,不讓文人瞎逼逼。

往後讀歷史,你就知道明朝全部亡在了張居正做的好的地方,財政崩潰了,東北守不住,這次不要緊,關鍵是江浙文人還瞎逼逼,東林黨爭沒完沒了。

張居正之後,無論後面的人怎麼去補這個窟窿,都補不上,因為後面的人一來沒張居正這麼大的權力,二來朝政過於分裂,各方勢力分歧太大。

所以,無論後面的武將多厲害,打仗多牛逼,都不行,因為沒人有才能,有權威把整個制度建設起來。財政崩潰,內鬥不絕,武將反而最容易吃盒飯,你想想,你出去打仗,打著打著沒糧草了,農民造反了,或者打著打著朝廷裡有人告你狀,都是非常致命的,更不用說最後出了一個崇禎,疑心重,又沒有他老祖宗朱元璋的才能,分分鐘要完。

明朝官場已經基本固化但是把亡國推後一些年還是做的到的,事多壞於君子之手,而非小人,個人認為的能挽回大局的人並不是後世歌功頌德的那些貨。當然,張居正一人不足以定天下,還需要下面這些人鼎力相助。

1.閹黨,並不一定指的魏忠賢,魏忠賢等太監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威望在頭幾代雄才大略之人死亡後,手中權力下降是必然的,此時特聰明的皇帝會挑起文官互鬥維持政治平衡,不太聰明的就去培養宦官來制衡文官,魏忠賢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了。這貨拼命打壓文官,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真的是改革,不是騙人的)來維持朝廷運轉維持皇家權威,在魏忠賢執政時期邊關從來不缺軍費,民間起義也不多。最重要的是可控性高,要失控跡象可以隨時扳掉。魏忠賢本人其實可以殺,但是打擊閹黨讓東林黨一派獨大,政治失衡,這是最要命的。

2.洪承疇。這個就不多說了,這貨材能是頂了天了,在他之前的滿清基本就是一個大部落,洪承疇幫滿清規劃了政治制度,確定了儒家思想的指導,幫助建立了官場制度,明朝要是能重用可以往後脫幾年,只不過以明朝朝廷形式,不太可能,可惜最終還是降清。

3.阮大城,這人主要是聰明,極有政治眼光,只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己搞砸了,成為笑柄。後又心理變態打擊報復,但才是有的,可以用來搞外交,就像蘇秦那樣,不過明朝沒有外交,基本也沒戲了。


史學逍遙嘆


明末的許多大人物都能挽狂瀾於既倒,但崇禎帝沒很好地用好這些能人,他錯誤的判斷力、失敗的協調能力以及大局觀致使明朝在他的瞎折騰中覆滅。我先說出五個最能挽救明朝的人,分別是袁崇煥、洪城疇、盧象升、孫傳庭以及楊嗣昌。

1.袁崇煥、洪城疇毀於崇禎錯誤的判斷力。

現在史學界有句公認的話,就是‘崇禎殺了袁崇煥是自毀長城’。袁崇煥的死,死於崇禎皇帝的錯誤判斷力,他認為袁崇煥擁兵自重,勾結皇太極,演繹了一出北京城下的自衛反擊戰,咬定他通敵,便義無反顧地凌遲了袁崇煥。殺袁崇煥影響很大,可以說是寒了很多將士的心,很多文臣武將都不敢與崇禎帝推心置腹了。

在松錦之戰中,崇禎錯誤的判斷力認為可以進軍,逼洪城疇孤注一擲,最終九邊精銳盡失,明朝最後的主力覆滅。

李自成也是因為他的判斷力失誤,沒有斬盡殺絕殘餘農民軍勢力,才導致李自成的18騎死灰復燃。


2.盧象升毀於崇禎的協調能力

崇禎是個出了名的推卸責任的皇帝,沒有絲毫擔當,死要面子活受罪。在皇太極帶領十萬大軍繞道蒙古侵犯時,崇禎明知高啟潛楊嗣昌等主和派與盧象升主戰派矛盾很深,而崇禎自己也拿捏不定,傾向主和但又不敢明說,最後還讓高啟潛監軍 ,斷了盧的兵源,導致名將盧象升寡不敵眾以身殉國。

3.孫傳庭毀於崇禎的大局觀

在所有名將都死了之後,崇禎終於想起了還在獄中的孫傳庭,這個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騎的男人。在李自成百萬大軍以燎原之勢席捲而來時,本應避其鋒芒固守潼關,而崇禎卻認為開封要守,讓孫傳庭放棄潼關出關迎敵導致最後身敗。

傳庭死而明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