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谁最有可能挽救明朝?

龙建源


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明朝走向灭亡是必然,但是如果说要延续大明的国祚,我觉得最有可能做到的只有换一个人当皇帝。大明走向灭亡,崇祯皇帝要负主要责任。

明朝末年,王朝摇摇欲坠,在这个时期崇祯皇帝登基,他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手段是加速了大明的灭亡的,在他当政期间,内阁首辅更换了50多人,14个吏部尚书,17个刑部尚书;更重要的是他居然自己杀了11个督师(总兵)级别的高级将领。

当然,最关键的是,崇祯皇帝的上台,迅速的扳倒了魏忠贤,导致原有的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东林党完全把持了朝政,朝中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皇权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明朝的政治环境恶化。

如果非要挽救大明朝于危难,唯一的选择就是更换皇帝,崇祯皇帝可以做一个太平天子,但无论如何是无法担当危局皇帝的。

如果非要选择一个人来替代崇祯,我绝对大明王朝自开国以来的有几任皇帝都是可以胜任的,且不说朱元璋、朱棣这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后面的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都可以,代宗朱祁钰都能临危受命,甚至是只要天启皇帝能活得久一点,就比崇祯干得好。

天启皇帝虽然醉心于自己做木活儿,但他大事是不糊涂的,虽然重用魏忠贤,但是他的目的却能通过魏忠贤的无耻手段达到了,不但让魏忠贤在朝中平衡了那帮东林党,更是通过魏忠贤在富裕的江浙一带掠财于商,征收各种税赋以资军用,在对付辽东努尔哈赤上,天启更是很有眼光,启用孙承宗,重用熊廷弼等实用型的辽东经略。

甚至在整个大明王朝尾大不掉的宗室供养问题上,天启就已经出了政策,打算推翻祖制,实行宗室供养包干制,只是很可惜,天启皇帝死得太早,22岁就驾崩,无奈才传位于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水平差他哥几条街,短短17年就断送了大明江山。

当然,还有一个皇帝比天启更能胜任当时那个局面做皇帝的,那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煾。

嘉靖皇帝在整个大明朝是出了名的聪明,不但把权臣玩得溜转,更是把太监耍得跟猴儿似的。他的政治智慧和朝局掌控力是整个明朝最高的(不要拿朱元璋和朱棣来说事儿,那父子俩的厉害之处是随时手上拿着刀)

嘉靖皇帝如果继任天启的皇帝位,我相信大明不可能在他手上能丢了江山,同样是16岁登基当皇帝,嘉靖和崇祯的开局都完全不同。

嘉靖16岁进京当皇帝,以大礼仪事件给百官来了个下马威,树立起了自己绝对的皇帝权威,但是没有动任何一位权臣;崇祯17岁登基,没几天就把当时的九千岁,朝中最大的阉党魏忠贤给办了,导致了朝局动荡。

嘉靖的政治手腕非常高。

对朝,玩弄平衡之术,无论是奸党还是清流,在他眼里都是王朝的有用之人,君不见嘉靖朝严嵩的严党和徐阶、高拱、张居正的清流斗了近二十多年,嘉靖一直在他们之间玩平衡,耍权术,但是帝国的最高权力始终掌握在嘉靖手中。

嘉靖要对付崇祯朝那几个东林党,那还不跟玩似的,无论是周延儒,还是温体仁,这些三流首辅根本就不是嘉靖的对手,嘉靖要掌控朝局要比崇祯皇帝轻松得多。

对外,嘉靖皇帝估计用像当初用胡宗宪平东南倭寇的方式来解决辽东问题,放心使用经略大臣专心对付努尔哈赤,给予一批能力强如戚继光、俞大猷似的的将领长驻辽东,文武并济。

对内,明朝末年的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这一点对于嘉靖来说是短板,你让他花钱能行,让他挣钱有点难度,但再怎么有难度,他做的肯定比崇祯强,因为嘉靖手上会有一张王牌——魏忠贤

魏忠贤干好事难,但干坏事那就是他的专业了,捞钱的事儿交给魏忠贤,那简直是找对人了,按照嘉靖的性格,估计会和魏忠贤七三开的,但也总比崇祯皇帝手下那帮东林党来得强,东林党也是给皇帝三七开,不过三是皇帝的,七是东林党的。魏忠贤虽然在政务能力上比不上严嵩,但在掠夺富裕阶层财富上就比严嵩能力强了。

综上所述,大明朝要延续国祚,唯一只能换皇帝,大明朝十多位皇帝中,我觉得嘉靖皇帝朱厚煾是最合适的。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明朝末期,最后一次挽救危亡的机会在天启年间,能挽救明朝的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天启皇帝15岁登基,22岁去世,这7年中,他依靠魏忠贤,干了许多事情,基本扭转了万历晚年明朝大衰败的颓势。我们来看看:



1.重建了朝廷权威。

天启皇帝的爷爷万历皇帝时期,大臣们不把万历皇帝放在眼里,大家想骂就骂,想不上班就不上班,纲纪废弛,万历皇帝没有办法。天启皇帝通过魏忠贤大肆打压、屠杀不听话的官员,四处安插亲信,基本重建了朝廷的权威。重建了朝廷权威就是解决了大问题,解决了内部矛盾。干事创业必须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扯皮啥事也干不成。



2.稳住了辽东形势。

天启皇帝一上台,后金就攻克了辽阳、沈阳等辽东重地,为此天启皇帝采取战略收缩的办法,构建宁锦防线,并大力支持毛文龙在鸭绿江口的皮岛屯军,与宁锦防线成掎角之势,前后呼应,使得后金不敢深入内地。实践证明,这个效果很好,毛文龙和袁崇焕一前一后成功牵制住了皇太极,暂时解决了外患问题。

以上两项工作解决了内忧外患的大问题。



看接下来的工作:

3.裁汰了一批冗员。

天启年间,为节省开支,天启皇帝进行了整编工作,大力裁撤冗员,提高政府效能。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机构改革、整编(《明熹宗实录》第五十七卷)。


4.推进了宗室改革。

对宗室制度进行改革,采取俸禄包干制,不管你家生了多少孩子,朝廷给的俸禄是固定的。此外,在其他方面也对宗室进行限制,鼓励宗室捐款用作军费。后来,浙江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的十大罪里面的第五条:克削藩王封爵。魏忠贤敢对亲王动手,厉害吧?明末的藩王开支成为朝廷的负担,对藩王改革是必须的、十分正确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势必可以不断减轻朝廷包袱。没有天启皇帝的授意,魏忠贤敢做这事?



5.改革了税收来源。

天启皇帝上台时,明朝已立国已260余年,财富越来越集中在皇室和官僚士大夫手中,他们通过工商业攫取巨额利润,却只要交很低的税,甚至不交税,万历皇帝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天启皇帝通过魏忠贤拿东南地区的富人开刀,大幅度提高工商税与海税,解决了军费来源,向富人要钱,不会动摇统治根基。



这三项工作是着眼长远的工作,合情、合理、合法,节流与开源并举,天启末年,明朝呈现出中兴的端倪。

只是,天启皇帝命太短,22岁就驾崩了,弟弟朱由检上台后,没有坚持这个战略,而是改变了哥哥天启皇帝的做法,最终导致民穷财尽而亡国。


坐看东南了


到了崇祯后期,有俩人能救明朝,孙传庭与洪承畴。

1、洪承畴能给大明续命

洪承畴和曾国藩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文人统兵,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不一样的地方是,福建人洪承畴比曾国藩会打仗。

曾国藩打仗比较呆板,结硬寨,打死仗。

(洪承畴)

这点上洪承畴不一样,在延绥的时候,洪承畴就经常与诸将率骑兵奔袭。

到了陕西总督后,更是“横戈马上行”。

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洪承畴已经擅长山地战、野战、奔袭战、多兵种协调作战、大战场指挥调度,是一名出色的统帅。其指挥艺术不亚于甚至超过了袁崇焕。

(松锦会战)

在松锦决战中,被干涉太多,才能没法发挥。

真正发挥才能的是归了清朝后,在江南经略,在西南经略,以另一个形式再造天下。

2、根本上就明朝的孙传庭

单就军事能力而言,孙传庭没有洪承畴的历练,会差一些。

但孙传庭练兵能力一流,能做到步兵克骑兵,来自农民军的降兵被他训练的有声有色。

更深层次的是孙传庭在军事上能做到当时的总体战。

(孙传庭)

《明史》记载孙传庭担任总督后,“募勇士,开屯田,缮器,积粟,三家出壮丁一”。这是明末唯一一人采用的总动员作战。

更关键的是孙传庭有改造国家的能力,真正清理积弊。明朝军队有军田,但慢慢就像官田一样变为私有了,这些属于国家的财产,谁都知道是国家的,还专门成立了清军御史、清军道、在州县甚至有清军同知,就是负责清理屯田。活脱脱从上到下建立了清理屯田委员会,由专人负责。但啥都没解决,除了定期上报成果外。

(孙传庭之问)

孙传庭一没添加人,一没要政策,就靠自己就把西安三卫隐没的财产给清理出来了,一年增加了20万银子,够他练兵作战了。如果由他主持,推广全国,将会民不加增而国用饶。

总结:

洪承畴的军事指挥水平太高,确实有能力挽救危机。

孙传庭练兵、指挥、动员、社会改革全方位的人才,是救世的大才。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皇太极曾经和崇祯皇帝议和,不过是秘密进行的,崇祯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和皇太极书信谈判。有一次陈新甲疏忽大意,没有把议和信件收好,第二天下属以为是塘报就发出去了,结果天下哗然,都知道了崇祯在和皇太极议和。

谈判的事一外泄,朝会马上讨论该不该和后金议和?大部分大臣都不同意和皇太极和议,有人提出宋朝的例子,说宋朝与金人议和,丧权辱国,造成南宋沦为半壁江山,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明朝绝不能与后金媾和。



崇祯爱惜自己的脸面,不愿意让大臣以为自己是软骨头,于是把责任推给陈新甲,说都是他胡作非为、自作主张,把他杀了。

其实皇太极和崇祯谈判,条件就是明朝每年出一些金银给后金,双方就休战议和。这个条件明朝应该答应,然后一门心思对付农民军就可以了,崇祯为了自己的面子,文过饰非,把陈新甲牺牲,换来的是明朝不得不同时应付农民军和后金,明朝啃不掉这两个硬骨头。


华声1818


没有人能够挽救明朝,明朝灭亡是必然。但满清偷窃中国天下的确是偶然,满遗津津乐道于明朝的灭亡,无非就是想把明朝搞臭来忖托满清这个寄生虫朝代的伟大,但是满清这个丧权辱国的垃圾政权你怎么粉也白不了,明朝在摇摇欲坠的情况下,直到李自成灭亡明朝,满清都没有能力灭掉已经极度虚弱的明朝。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期和瘟疫横行,这两点任何一点都足以导致农耕文明的明朝颠覆,明末衰落也没有能力抗拒这些天灾,人民无法生存纷纷造反,但明末期在艰难的情况下还能打败西方海上强国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当时西方海上强国的入侵. 在朝鲜,几万兵力打的日本几十万举国精锐闻风丧胆,逃回日本的不足十之一二,终明朝一朝,没有签订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明朝不是一些满遗随便就能污蔑的了的!


共跳滴水线子


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有三个人,一个核心,两个关键:核心是崇祯皇帝,关键是熊廷弼和孙传庭。

先说说崇祯皇帝,他年少即位便铲除阉党,重新启用袁崇焕,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上,都给黑暗的明末带来了一丝曙光,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而崇祯初年,也是君臣最为上下一心之时。当时关外的满清虽已步步紧逼,频频寇关,甚至一度打至京城下。但明朝的辽东野战军尚有实力与八旗对战,仍具备足以震慑满清的军力。而关内虽然农民军已起,当其势力仍不足以撼动明王朝。



换言之,此时的明朝还有很大的振作机会存在。如果此时崇祯能明白满清的强大已非十年八年能战胜,认清袁崇焕“五年平辽”计划的不切合性,采取韬光养晦之策,对满清能贯彻以战促和,尽快达成与满清的和谈,从中抽身来剿灭闯贼,安抚百姓,恢复生产,重修内政,整顿军备,填补财政。数年以后,大明将很有可能击败偏居关外的满清!

身为大明皇帝,崇祯才是明朝的核心,大明要何去何从,要向哪个方向发展,决定权始终在他身上,臣僚们不过是提议和执行罢了。



可惜崇祯刚愎自用,犹豫不定,奖罚不明,在攘外和安内之间摇摆不定,首鼠两端,最终才让明朝在双线作战中越陷越深,错失了很多翻盘的机会!

再说说熊廷弼和孙传庭,此两人一个关外一个关内,对大明的危局而言,可谓是擎天玉柱。

熊廷弼的抗金(满清)方略是非常有远见和成效的。他本人更是知辽知满的一线大员,对明朝来说作用巨大。



早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就被受命巡按辽东,对当地的军政情况了如指掌。萨尔浒惨败后,明军关外精锐尽失。

但此后,熊廷弼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辽东抗金局势便立马有所好转。他到任后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



以守代攻,一步步巩固辽东战线,避免后金势力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熊廷弼的存在是大明的一颗定心丸。无奈被那个王化贞所误,致使兵败,广宁失守,获罪而死。

最后是孙传庭,他在剿灭农民军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先败高迎祥,后又与洪承畴一举击败李自成,使其一度仅剩18骑突围。在孙传庭的努力下,关内的局势曾一度好转。无奈又是崇祯,使其下罪入狱。



最后在大厦将倾之际,崇祯又启用孙传庭,最后又是崇祯,狠狠的坑了他一把,催促他出关应战,在军备不足的劣势下兵败身死。因此,也有人说:“孙传庭死而明亡”!


这些历史要读


明朝末年,张居正之后没有人能救。明亡于万历,个人认为不是因为几十年不上朝,而是张居正死后的清算,如果张居正活着,你搞一下,都可以,但是张居正死后,派兵围住张家,饿死不少张家人,为大明办事,死后自己被清算,祸及家族,这就让人寒心了。大明皇帝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担当,除了正德皇帝,天启皇帝,其他的明朝皇帝总是想着让臣下背锅,好处都是自己的。正德致死不祸及大臣,正德年间,蒙古南下被有效遏制。后继嘉靖太过玩弄权术,把自己玩懵逼了,蒙古多次破关而入,倭寇横行,皇帝贵族官绅躲在高墙之内,坐视敌人施虐百姓,耻辱。天启死保魏忠贤往死里整东林党,就要成功,解决万历造成的党争之祸,结果无奈英年早逝。崇祯傻帽愤青一个,发现不对已经晚了,最后变成一个橡皮图章一步步被自己的臣子带沟里去,吊死在煤山。明末几个杰出的人物:洪承畴(个人认为排第一,足够的政治军事能力,个人认为其为张居正之之后明朝唯一的能改变明朝结局的人,有能力有魄力,有斗志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投降满清,毕竟是已经被俘,而且那个年代,哎,唯一的污点,无可救药的污点)孙承宗(个人认为位列第二,足够的阅历,遍巡九边,了解明朝边境危机,民间真况,军队实情。足够的资历,天启皇帝老师,足够的政治智慧。缺点就是缺乏狠劲,不够毒辣,魄力稍微欠缺)天启皇帝(个人认为排第三,身居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不了解明朝具体情况,这是他最大的缺点。但身为皇帝,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智商,手下有人重要


手机用户8008643702


明朝末期,已经不是谁能挽救的问题了,因为积难太多,大明的灭亡已经成了必然趋势,无非是早一天亡晚一天亡的问题了(估计伪明粉们和明吹们要开喷了)。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财政赤字,朝廷穷的一批。而没钱有是因为三个原因:藩王、卫所和税制。首先是藩王问题,朱元璋规定藩王不纳税,而且政府还要出资补助。原本朱元璋时期藩王就十几个,而且基本上是戍边,后来朱棣篡位,把藩王迁入腹地,政策依然不变慢慢的,藩王越生越多,能交税的土地也越来越少,政府反哺的钱越来越高。因为藩王不纳税,所以有不少富农和地主士绅为了逃税,就把土地划给藩王,当然了,藩王也只是名义上拥有这些土地,实际上只收钱。这也是为啥最后明朝国库空了,但是随便杀一个藩王就是一堆钱。



再者是卫所,因为卫所周边的地主会和卫所千户勾结,名义上把土地交给军屯,其实就是给千户钱,然后逃税。


最后就是税制,明代商业税之占总体税收的1/12,而且基本没涨过,大明税收主要依靠农业税。问题是明代不像清朝享受到了高产作物带来的农业恩惠,长时期的海禁也使得大明国贸水平低下(说实话,清朝好歹还有官贸和特权民贸),再加上土地税收不断缩水,整个税收制度改动不大,所以大明的财政税收是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崇祯时期,明政府连军饷都很难发的起了。

当然,大明的皇帝和臣子也不是没有努力,可以说其中最有成效的就是张居正了,不过所有的改革都是治标不治本,藩王问题解决不了,税制不能大洗牌,大明最终还是会死在财政上,但是又有谁干动皇家的饭碗呢?

另外不要把明亡赖到东林党身上,事实上东林党才是当时最有可能救国的群体,因为他们还有理想和抱负。但是崇祯用人非常任性,在崇祯朝的17年里,他先后更易内阁“宰相”50人(其中处死2人、充军2人),任免刑部尚书17人,兵部尚书处死2人、被迫自杀1人,诛戮总督7人、巡抚11人。官员更换如此频繁,简直前无古人。当然换掉的人中有不少是备受大家诟病的东林党成员,也不怪东林党不作为,你怀着一腔治国之志,却摊上这么个意气用事的领导,你气不气,你还会好好干?十有八九就混日子了,或者干脆跳槽或辞职,写点皇帝是天下公敌的文章。也不怪东林党跟朝廷对着干,你皇帝这么当,我们凭啥卖力?爱国就要付出一切,又不是民族教育时代。当然东南的抗税也不是就从崇祯朝开始的,自大明开国以来,江浙的税负就很高,尤其浙江。万历后期,政府为了捞钱,搞了个收矿税的名头,结果被派往各地的宦官弄成了搜刮民脂民膏,惹得民沸洋洋。最后市人阶级兴起,就是为了对抗国家不公正的税收。组成人员包括了工农士商,其中士人就是日后东林党的雏形。总有些对明史了解的一知半解的人赖东林党阻碍国家收商税,其实真正掏空大明腰包的就是前面说过的王爷们。的确李自成在北京官员家中搜出白银万两,但是做官有几个不贪的,更何况明朝工资这么低,不贪没法活啊。但是这些钱跟李自成从福王他们那些人的王府里搜出来的金钱相比,简直九牛一毛,没得比。

文官用不好,武官崇祯也是用不好。用袁崇焕,战时将袁崇焕拘禁,犯了兵家大讳,弄得辽兵差点哗变。这边刚刚说全力支持孙承宗,接着就顶不住压力把孙承宗撤职了。孙传庭护卫京师有功,只是出于战略考虑没有听从崇祯的指挥,就把人家下了大牢,之后也不管什么战局,让孙传庭白白的进了李自成的虎口。瞎安排瞎指挥坑的卢象升洪承畴一个战死一个头像。对于孙元化这种技术人才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了。每次大明的战局有所改善,就会被崇祯给搅黄了。

所以说,到了这份上,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大明了,其实明亡不可怕,可怕的是随后华夏也近乎灭亡了。


火器工坊


重建明朝我觉得只有一个人有这个才能和机遇,那就是张居正。张居正无论文治武功财政,都可以说给明朝重新换血,扶大厦于将倾。

在财政上,张居正不收粮食,直接收银子,统一了税制,充实了国库。军事上,张居正手下可都是精兵强将,一个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一个李成梁,在东北打蒙古人和女真人,也就是后来的满清的老祖宗,包括满清的建立者努尔哈赤都是在他手下干活的。文治上,张居正把天下的书院都关了,不让文人瞎逼逼。

往后读历史,你就知道明朝全部亡在了张居正做的好的地方,财政崩溃了,东北守不住,这次不要紧,关键是江浙文人还瞎逼逼,东林党争没完没了。

张居正之后,无论后面的人怎么去补这个窟窿,都补不上,因为后面的人一来没张居正这么大的权力,二来朝政过于分裂,各方势力分歧太大。

所以,无论后面的武将多厉害,打仗多牛逼,都不行,因为没人有才能,有权威把整个制度建设起来。财政崩溃,内斗不绝,武将反而最容易吃盒饭,你想想,你出去打仗,打着打着没粮草了,农民造反了,或者打着打着朝廷里有人告你状,都是非常致命的,更不用说最后出了一个崇祯,疑心重,又没有他老祖宗朱元璋的才能,分分钟要完。

明朝官场已经基本固化但是把亡国推后一些年还是做的到的,事多坏于君子之手,而非小人,个人认为的能挽回大局的人并不是后世歌功颂德的那些货。当然,张居正一人不足以定天下,还需要下面这些人鼎力相助。

1.阉党,并不一定指的魏忠贤,魏忠贤等太监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威望在头几代雄才大略之人死亡后,手中权力下降是必然的,此时特聪明的皇帝会挑起文官互斗维持政治平衡,不太聪明的就去培养宦官来制衡文官,魏忠贤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这货拼命打压文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真的是改革,不是骗人的)来维持朝廷运转维持皇家权威,在魏忠贤执政时期边关从来不缺军费,民间起义也不多。最重要的是可控性高,要失控迹象可以随时扳掉。魏忠贤本人其实可以杀,但是打击阉党让东林党一派独大,政治失衡,这是最要命的。

2.洪承畴。这个就不多说了,这货材能是顶了天了,在他之前的满清基本就是一个大部落,洪承畴帮满清规划了政治制度,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指导,帮助建立了官场制度,明朝要是能重用可以往后脱几年,只不过以明朝朝廷形式,不太可能,可惜最终还是降清。

3.阮大城,这人主要是聪明,极有政治眼光,只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搞砸了,成为笑柄。后又心理变态打击报复,但才是有的,可以用来搞外交,就像苏秦那样,不过明朝没有外交,基本也没戏了。


史学逍遥叹


明末的许多大人物都能挽狂澜于既倒,但崇祯帝没很好地用好这些能人,他错误的判断力、失败的协调能力以及大局观致使明朝在他的瞎折腾中覆灭。我先说出五个最能挽救明朝的人,分别是袁崇焕、洪城畴、卢象升、孙传庭以及杨嗣昌。

1.袁崇焕、洪城畴毁于崇祯错误的判断力。

现在史学界有句公认的话,就是‘崇祯杀了袁崇焕是自毁长城’。袁崇焕的死,死于崇祯皇帝的错误判断力,他认为袁崇焕拥兵自重,勾结皇太极,演绎了一出北京城下的自卫反击战,咬定他通敌,便义无反顾地凌迟了袁崇焕。杀袁崇焕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寒了很多将士的心,很多文臣武将都不敢与崇祯帝推心置腹了。

在松锦之战中,崇祯错误的判断力认为可以进军,逼洪城畴孤注一掷,最终九边精锐尽失,明朝最后的主力覆灭。

李自成也是因为他的判断力失误,没有斩尽杀绝残余农民军势力,才导致李自成的18骑死灰复燃。


2.卢象升毁于崇祯的协调能力

崇祯是个出了名的推卸责任的皇帝,没有丝毫担当,死要面子活受罪。在皇太极带领十万大军绕道蒙古侵犯时,崇祯明知高启潜杨嗣昌等主和派与卢象升主战派矛盾很深,而崇祯自己也拿捏不定,倾向主和但又不敢明说,最后还让高启潜监军 ,断了卢的兵源,导致名将卢象升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3.孙传庭毁于崇祯的大局观

在所有名将都死了之后,崇祯终于想起了还在狱中的孙传庭,这个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骑的男人。在李自成百万大军以燎原之势席卷而来时,本应避其锋芒固守潼关,而崇祯却认为开封要守,让孙传庭放弃潼关出关迎敌导致最后身败。

传庭死而明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