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烽 火 张 垣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推送四十里长嵯突围战,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四十里长嵯,位于赤城县东南部。从龙门所南部小堡子南山起,高山绝壁断云锁雾,西至样田乡,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5公里多,海拔1840米,山势巍峨壮观,犹如一堵摩天石壁,嵯的南、北、西三面,如削似切,嵯顶却较为平缓,后城镇二道洼、胡山庄、黑土洼、大水洼等村散居期间。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5月,冀热察挺进军当时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为巩固冀东抗日根据地,由平西新组建了一个团,番号为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团,团的干部框架已经齐备,加上地方党、政干部60余人,由平西经平北去冀东开展斗争。事关重大,军区指派平北10团团长王亢、政委吴涛、参谋长才山带领三营沿途护送。部队在怀来通过平绥铁路时被日军发现,敌纠结兵力一路围追堵截。至赤城南部时,敌已组织了怀来、延庆、龙门所等地的2000多兵力围拢而来。面对日伪军的四面包围,对赤城地形十分熟悉的王亢团长,在向导的引导下,机智地把部队带入了四十里长嵯,以密林为掩护,以绝壁为屏障,在大山中与敌人周旋,使敌人重兵的优势很难施展。

「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王亢率部转移到样田南部,这一带长嵯的山势十分险峻。长嵯西部的山脚下,从北至南依次分布有尹家沟村、磨石沟村、核桃沟、崔家窑、范家沟等。长嵯突围中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就发生在这里。为掩护主力突围,王亢命令一个班战士向北运动,以吸引敌人兵力,至尹家沟村东长嵯下,被敌人团团包围,8位战士全部战死。他们的牺牲使部队顺利爬上长嵯,占据了有利地形。

部队爬上长嵯后,敌人步步紧逼,王亢当机立断,不能恋战,决定让团参谋海健,率一个加强排在范家沟村东的长嵯隘口上居高临下阻击敌人,掩护干部和部队向嵯东突围。日伪军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多次向嵯头发起猛烈攻击,阻击部队凭险据守,利用有利地形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战士们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完了,就掀起石头砸向敌人。敌司令官气急败坏,亲自督战。担任掩护任务的指战员们,死死地把敌人阻击在长嵯西侧。最后终因弹尽无援,阻击部队被敌人包围在嵯头上,战士们望着主力部队安全转移,面对一步步逼上来的敌人,毅然砸毁枪支,高喊“誓死不当亡国奴,誓死不当俘虏”,纵身跳下悬崖。除战士龙文水一人悬挂树枝生还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王亢等率部越过长嵯,向东冲下山去,经胡山庄东行,从长伸地南横穿河谷,由南尹家沟向东南转移,摆脱敌人重兵的围困。这次突围战,我军以较小的代价摆脱强敌的包围。毙敌司令官以下官兵200多名。护送部队牺牲37人,其中有到冀东赴任的冀东游击支队副支队长夏德元,10团参谋海健,准备接任11团政委的耿玉华等。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市志》《张家口军事志》《赤城县志》《赤城英烈》《河北抗日战争简志》《张家口事典》《细说张家口》《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中共张家口地方史》《近代察哈尔军事问题研究》《张家口革命遗址》等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