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四十里長嵯突圍戰

「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四十里長嵯突圍戰,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四十里長嵯突圍戰

四十里長嵯,位於赤城縣東南部。從龍門所南部小堡子南山起,高山絕壁斷雲鎖霧,西至樣田鄉,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5公里多,海拔1840米,山勢巍峨壯觀,猶如一堵摩天石壁,嵯的南、北、西三面,如削似切,嵯頂卻較為平緩,後城鎮二道窪、胡山莊、黑土窪、大水窪等村散居期間。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2年5月,冀熱察挺進軍當時的戰略任務是“鞏固平西、堅持冀東、發展平北”,為鞏固冀東抗日根據地,由平西新組建了一個團,番號為晉察冀軍區第十一團,團的幹部框架已經齊備,加上地方黨、政幹部60餘人,由平西經平北去冀東開展鬥爭。事關重大,軍區指派平北10團團長王亢、政委吳濤、參謀長才山帶領三營沿途護送。部隊在懷來通過平綏鐵路時被日軍發現,敵糾結兵力一路圍追堵截。至赤城南部時,敵已組織了懷來、延慶、龍門所等地的2000多兵力圍攏而來。面對日偽軍的四面包圍,對赤城地形十分熟悉的王亢團長,在嚮導的引導下,機智地把部隊帶入了四十里長嵯,以密林為掩護,以絕壁為屏障,在大山中與敵人周旋,使敵人重兵的優勢很難施展。

「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四十里長嵯突圍戰

王亢率部轉移到樣田南部,這一帶長嵯的山勢十分險峻。長嵯西部的山腳下,從北至南依次分佈有尹家溝村、磨石溝村、核桃溝、崔家窯、范家溝等。長嵯突圍中戰鬥最激烈的地方就發生在這裡。為掩護主力突圍,王亢命令一個班戰士向北運動,以吸引敵人兵力,至尹家溝村東長嵯下,被敵人團團包圍,8位戰士全部戰死。他們的犧牲使部隊順利爬上長嵯,佔據了有利地形。

部隊爬上長嵯後,敵人步步緊逼,王亢當機立斷,不能戀戰,決定讓團參謀海健,率一個加強排在范家溝村東的長嵯隘口上居高臨下阻擊敵人,掩護幹部和部隊向嵯東突圍。日偽軍在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多次向嵯頭髮起猛烈攻擊,阻擊部隊憑險據守,利用有利地形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戰士們子彈打光了,手榴彈扔完了,就掀起石頭砸向敵人。敵司令官氣急敗壞,親自督戰。擔任掩護任務的指戰員們,死死地把敵人阻擊在長嵯西側。最後終因彈盡無援,阻擊部隊被敵人包圍在嵯頭上,戰士們望著主力部隊安全轉移,面對一步步逼上來的敵人,毅然砸毀槍支,高喊“誓死不當亡國奴,誓死不當俘虜”,縱身跳下懸崖。除戰士龍文水一人懸掛樹枝生還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烽火张垣」四十里长嵯突围战

四十里長嵯突圍戰

王亢等率部越過長嵯,向東衝下山去,經胡山莊東行,從長伸地南橫穿河谷,由南尹家溝向東南轉移,擺脫敵人重兵的圍困。這次突圍戰,我軍以較小的代價擺脫強敵的包圍。斃敵司令官以下官兵200多名。護送部隊犧牲37人,其中有到冀東赴任的冀東遊擊支隊副支隊長夏德元,10團參謀海健,準備接任11團政委的耿玉華等。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張家口軍事志》《赤城縣誌》《赤城英烈》《河北抗日戰爭簡志》《張家口事典》《細說張家口》《張家口歷史文化叢書》《中共張家口地方史》《近代察哈爾軍事問題研究》《張家口革命遺址》等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