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国本也”,宋代对东宫太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太子,是中国封建王朝对于君主继承人的尊称,因为一般其居所在皇帝居所之东,以彰显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也被称之为东宫太子。

太子继承制,是保证封建王权有序传承,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保障,所以《唐大诏令集》中说:

“建立储嗣, 崇严国本。”

封建王朝对于立储国本的事情,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到了唐朝,随着中华文明引来又一个高峰,与之相配套的东宫制度也趋于完善。但任何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东宫太子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

东宫位置示意图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上承盛唐,下启明清,其太子制度的发展,即是对唐代东宫制度的继承,也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后世所师。

一、宋代东宫制度,是由唐朝完善的东宫制度继承发展而来,继承了其中优点

宋代之前,唐朝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峰,不论是在文化建设上,还是在制度改革方面,都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单以东宫制度为例,唐朝在继承前代东宫制度的前提下,形成并完善了

太子属官制度,包括所谓太子三保,三少,十率等机构和人员的设置,都为皇权的继承做好了准备。

总体来说,唐代东宫制度的核心,用三个字可以代替,即所谓“小朝廷”。也就是说,作为君主的储貮,太子之下有一套完整的,相对独立于朝廷之外的班子,方便太子尽早熟悉朝廷机构,观摩政事。

从继承人身份的角度,唐代东宫制度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以期保证皇帝位置的有序传承。

宋代对于唐代东宫制度的继承,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其一自然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则是对太子的提前教育问题。

嫡长子继承制开始于西周

嫡长子继承制不用多说,是封建时代符合道德礼教,保证君主大位能够和平继承的重要保障,虽然历史上不乏废嫡立幼,甚至以弟篡兄等现象的存在,但从历史的纵轴上来看,这种继承制度保证了大多数的时候皇位能够和平的继承。

在对于太子的教育问题上,宋代继承唐朝提前教育的方针,皇帝毕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有着非常繁琐的礼制流程,要处理国内国外的所有大事,如果不能提前熟悉学习,太子继承皇位之后,难免出现像“何不食肉糜”之类的笑话。

二、宋代东宫制度,在继承唐代的同时,也认识到其隐患,对此作出真对应的改革和发展

这对于保障政权稳定运行,是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当然,唐代的东宫制度下,太子力量过强,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早立太子让其成为其他皇子争位的靶子,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唐代关于皇位继承的种种血案,包括著名的宣武门之变,都显示出唐代东宫制度的隐患。

在此基础之上,宋代继承唐朝东宫制度的同时,吸取唐朝教训经验,对唐代东宫制度作出了发展与改革。

首先,从立太子的时间上来看,唐代为了让太子能够尽早熟悉政务,早立国本,以安天下之心。但是这样以来难免让太子成为其他想要争位的皇子们共同的目标,树敌太多,不利于太子继承皇位的稳定。

宋代名臣包拯

宋代在此基础之上,在立太子的时间长,采取了“重实轻名”的政策。即将嫡长子或者拥有最佳皇位继承权的皇子,当成太子来培养,但并不着急给其太子的名分,保障太子不会成为众矢之的的同时,也能尽早的学习观政。

《宋史》宋太宗年间,曾下令让皇子任开封府尹,其实就是将他当成太子来培养,但并不着急立太子名分。

“以皇子襄王宗实行开封府尹,改封 寿王。十月,寿王出合尹京。”

这样一来,尽管嫡长子制度依然存在,但其他皇子貌似也有了机会,不会将所有的目标都对准太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太子能够健康安全的长大。历数宋代太子继承皇位的往事,往往要一直等到皇帝即将过世的时候,才真正确立太子名位,而此时其他皇子已经没有了扳倒太子的时间准备。

另一方面,唐代东宫制度下,太子自由一套相对独立于朝廷之外的行政体系,甚至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专属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小朝廷。这样一来,太子固然能够很早就进入君主的角色,同时太子也有自己的属官和机构来保障安全,但是相对应的,太子实力的增强,促使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加剧

事实上,唐代太子等不及自然继承,想要谋权篡位的,不在少数。在此基础之上,宋代东宫制度在太子属官和机构的方面,又采取了“重名虚实”的策略。

宋代皇宫

即保留太子三保,三少,以及瞻事府等机构设置,但不给于其实际的权利,只当成是一种名誉上对朝臣的嘉奖和地位的象征。这样一来,太子的实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了以子篡父等行为的发生。

宋代东宫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继承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改革,这些改革多是针对唐朝制度的弊端,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宋代东宫制度在保障皇权有序继承的同时,也埋下了一系列新的隐患。

三、宋代东宫制度受到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促使后代君主贤明不过守成之君,失去进取之心,同时也对明清两代的东宫制度产生影响

宋代重视文臣,以文制武,避免了唐朝以后军镇割据,武人乱政的局面。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疲弱,以及国家对文人的过分依赖。

反应到东宫制度上,就是在对太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充分重视文臣的意见,而轻视武人的意见。如此造成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就是宋代皇帝一般艺术造诣都比较高,但难免失之文弱。

宋史记载,当时皇子所要读的书中,一大部分都是儒家学问,根本就是将其当成儒生来培养。

“自后又取工部郎中冯宗元直龙图阁,亦令讲书。凡说《论语》、《孝 经》、《礼记》、《尚书》、《春秋》、《老子道德经》。”

以儒家为主体的士大夫群体,教育出来一个个痴迷于文艺的艺术天才,或者是个性阴柔的阴谋家,然而对于国家眼中的外部压力,内部问题,都没有坚定的信心去改革,没有强大的魄力去面对,使得太祖太宗以后的历代皇帝,最好的也只能是守成之君,进取不足

宋仁宗

用直白一点的话说,就是血性不足。如此才发生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耻辱的记载,作为一国皇帝,不但被金人俘获两位皇帝,甚至连皇后公主,一干贵族女子,也都受到侮辱,很多王室贵女为了竟被侮辱致死,也就是岳飞笔下的“靖康之耻”

在如此惨痛的历史背景后,南渡的宋朝政府竟然依然沉浸于江南烟雨,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令后人所不齿。

除此之外,宋代为了避免发生唐代早立太子,引得诸子相斗的局面,施行在皇帝将死之时才立太子的政策,固然将明面上的矛盾缓解了下来,但促成皇子之间从小就互相竞争,这种现象在宋代因为有大量操守正直的大臣,还没那么大的危害。

但其后被明清两代继承以后,诸皇子之间的暗斗越来越烈,直到清代时形成所谓“九龙夺嫡”的戏码,将皇室亲情彻底断送。

皇家本来也没什么亲情,断送也就断送了。但是如此选出来的皇帝,无一不是心思深沉,狠辣无情之辈,固然可能在治理国家上面比较擅长,但失去了人性之中柔软的部分,促使皇帝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宋代皇后

从小就被教育跟兄弟竞争,必要时可以下杀手的皇帝,他能对大臣或者其他臣民有什么宽容之心,皇家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由此演变为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这也是后来明清两代皇帝和大臣离心离德的根本。

宋代包括以前,固然在权利的支配下,皇家就比较冷血,但至少还有君臣相知,互相信任的主人瓮精神,但是宋代以后,天下变成皇帝的私产,臣子们抱着打工的心态,顺则锦上添花,逆则劳燕分飞。

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跟受到宋代东宫制度影响,皇子从小为权力而斗争,从而泯灭童心有着直接关系。童年是一个人价值观成型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受到的教育,毫不夸张的说,是会影响到人一生的。

后代皇帝从小就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中长大,他心里只有对错,而无善恶。就算贤明也是统治的机器,而失去了人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兴文字狱残害无辜,一切只为政权稳定服务,没有同情心到了极点。固然开辟了康乾盛世,但想到在这样的世道里生存,总让人不寒而栗。

四、结语

东宫太子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体系下重要的一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在唐宋之际逐渐定型。宋代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一方面继承唐代东宫制度中的优势,另一方面又经历避免其中隐患。

但所谓矫枉过正,受限于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当时的人们不可能看到后世东宫制度的发展和异化,只能是在已有的经验之上,尽量避免危险,改善制度,从而建立稳定的皇权传承体系。

其对于唐代东宫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宋代本身的皇位传承来说,是有利有弊的。使皇位能够较平稳的传承,同时也让皇帝失去了进取之心,限制了后代皇帝的成就。

同时,宋代东宫制度还对其后明清两代的东宫太子制度做了基石,留下而来隐患。当然这不能怪宋代人,他们自己也是在继承并发展的基础之上才建立起的东宫制度,后世王朝只继承不发展,这是后代的问题。


参考文献:

《宋史》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