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早出現"對食“一詞,形容的是”女同性戀“之間的愛情

用一分鐘的時間,瞭解一段歷史故事!有緣相談,榮幸至極。

前言

“冷月寒光誤入鏡,塘心一時冰。風搖殘影可堪憐,花影難與月影共纏綿”——唐朝宮女作

孤獨是人類最原始的恐懼,長時間的孤獨,讓人萬戀俱灰!稍微感到那麼一點點慰藉,便容易自我放大、沉淪其中。人有何求?有佳人相伴,不也是人生之一大追求?所以,人類在一次次的試探中,一次次的遭受苦難!為了解脫,有人慢慢的背棄了綱常,擺脫生而為人的捆綁!

現代是如此,古代亦是如此!

環境改變傳統人性

《史記》記載: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從六國宮中挑選出佳麗上千,收羅於後宮。《後漢書》記載:聞後宮采女五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錦帛...,以供無用之女。《新唐書》記載:唐朝後宮人數達到了四萬於人。

無獨有偶!以上的數據想必大家都不會特別吃驚!在帝王專制的統治下,為帝王服務被渲染成一幅很高級的樣子。越來越多的人們,都試圖想擠入這個圈子。而一些沒有家族背景和文化底蘊的男女,想要成為其中一員,就要以賣身和殘疾的姿態,方能進入!

一輩子越孤獨越長!宮女和太監們還有一些被冷落的嬪妃,經過長時間的消磨,也試圖追尋自己的暖陽。但在皇宮裡,主流方向的幸福,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才能擁有!所以,部分常規人性慢慢發生方向變化。

對食的最早記載

根據《漢書》記載:“對食”一詞最早是形容宮裡女人之間的互愛關係!原文如下

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御者於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宮(曹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后。房(道房)與宮(曹宮)對食。”

由此可見,對食最早是指:宮裡女人與女人之間的關係,和太監沒有什麼聯繫。

歷史上最著名的便是“漢武帝劉徹”的皇后,陳阿嬌在被冷落後,讓宮女穿著男人的衣服,和她共寢共食的故事!在此之後,關於對食的事例就屢見不鮮!

而宮女之間對食,很多皇帝的態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是想管,也很難管,因為宮女之間基本上吃睡都在一起,很難看出來有什麼不同,而且對於很多皇帝來說,這似乎對他們也沒有太大的影響,畢竟一個皇帝同時有幾個嬪妃侍寢的情況,歷史上也不在少數!

中國古人一向說話都比較含蓄,對食兩字從表面上看,就是在一張桌子上吃飯,表現兩個人關係好的意思。其實“意味深長”!

對食的演變

太監一直是一個尷尬性的存在,但是,身體上的殘疾,並不代表心理上沒有渴望,在原始本性和婚姻觀念的影響下,他們也渴望著婚姻的幸福。

而在清朝之前的很多王朝的法律裡,宮女是要老死在宮裡的,所以部分太監和宮女之間,在長時間的相處下,慢慢產生情愫,“相互依賴和安慰”。關於太監與宮女對食的記載,在《野獲編.內監.對食》裡可見:

“今中貴授室者甚眾,亦有與娼婦交好,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按宮女配合,起於漢之對食。

要說對食的興起,主要是在唐朝時期,因為李世民的對外開放政策,之後的人們,由於受到外來文化的一些影響,思想上相對來說比較開放,不管是宮女之間的對食,還是太監與宮女之間的對食等等!相比其他王朝來說,概率都要高些,甚至還有不少詩人,為這一現象作詩,表達理解!比如:《宮詞》中,有云:“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不過,之後的大部分皇帝們,對待太監與宮女之間對食的情況,反應都不是很好。比如:在朱元璋時期,他曾經將一個對食的太監處剝皮之邢!可效果不怎麼樣,依然有很多對食的情況發生。

尤其是在他的兒子朱棣死後,隨著太監集團的權利日益壯大,太監與宮女對食直接成為合法關係,有相關的部門管理,還可以名正言順的舉辦儀式!與傳統夫妻沒有任何區別,(當然,房事除外),這一現象,被明朝稱為:“菜戶”! 他們有的是真心相愛,但也有一些的關係,是建立在權利的基礎上,相互利用!

比如:最出名的一對菜戶,魏忠賢和客氏(嘉宗皇帝乳母)他們在當時的明朝權傾朝野,無人敢惹。滿朝文武都稱他們為:“九千歲”

不過大部分的史官,在記錄明朝歷史的時候,依然將這一現象,稱為:對食。

作者認為:這是對太監與宮女關係的不認可!故意貶低太監的做法。比如:在《浪跡叢談》中記載:

“閹人近女,每喜手撫口齒,緊張移時,至汗出即止。蓋性慾至此已發洩淨盡,亦變態也!”

由此可見!對於太監對食,史官們並不認同。以變態為其稱呼。

總結

綜上所述!對食最早的出現是記錄宮女之間的同性戀關係。起於漢朝!在明朝之後,宮女與太監之間,包辦了儀式的,被稱為菜戶,而沒有儀式的,或者同性宮女產生關係的,依然被稱為對食。(歡迎留言補充!)

老實人,話少!通宵達旦,創作不易!望諸君點贊!關注!謝謝!

參考文獻

《浪跡叢談》《漢書》《野獲編.內監.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