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民国人物之“黑老大”康有为

康有为,在历史书上有一大堆名号,比如思想家、教育家、戊戌变法的先驱、资产阶级改良派等等。看起来好像是个文人雅士。

然而,真实的康有为却有着另一幅面孔。

一、科举之路艰且辛

康有为出生于小康家庭,和当时大部分人都一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5岁时,康有为可以朗诵上百首故事,被称为“神童”。不过,顶着神通的名号,康有为考秀才就考了3次,考举人考了6次,也没有考上。

后来,康有为回到家乡开办私塾,找到了当时的“真神通”梁启超,让梁拜自己为师,同时也在著书立传,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二、旷世奇言正中怀

这时候对朝廷不满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光绪皇帝。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利用自己的投机取巧,绕开作为一个读书人本应该考取功名的康庄大道。总想着通过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意见来赢取功名。

康有为写了一份《上今上皇帝书》,呼吁朝廷变法维新,言辞激烈,对于郁郁不得志的光绪皇帝,正中下怀。此外,他还联合18省举人,共同上书,这些读书人正想着没有个后台可以依靠,跟着康有为来了这么一出,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三、戊戌变法挖大坑

且不说这公车上书里面的内容是否合情合理,单说康有为的广东口音,相信光绪皇帝也是一点也听不懂,话说你一个北方人,听着一个操着一口粤语的哥们,激情滂湃的演讲,也只有边看手稿边点头称是的份儿了。

戊戌变法是个大坑,康有为非常善于利用媒体,先是把自己塑造成第一功臣的现象,又在还没搞完对手的情况下搞阴谋、搞党政,不但坑害了自己人,还葬送了戊戌变法。

康有为一看戊戌变法不靠谱,抓紧时间溜之大吉。结果,谭嗣同、杨锐等人就成了戊戌六君子。

四、流亡国外乐逍遥

1898年开始流亡海外到1913年回国,康有为在外流亡了十六年。网红康有为凭借着自己的名气,以及假的“衣带诏”,生活的有滋有味,吃着山珍海味,住着高楼豪宅,娶了六个姨太太,妻妾成群一点也不为过。更是天天旅游,七赴法国,八游英国,十一次德国,还游历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希腊等42个国家。

为什么康有为这么有钱呢,这是因为他不仅在国内坑中国人,还在国外坑中国人。当时的媒体信息交流不发达,而康有为又善于伪装自己,比如PS和光绪皇帝的合照,制造假的“衣带诏”,讲故事骗钱,这可比现代人玩的溜多了。

五、保皇社团敛会费

所到之处,康有为向国外华人讲述了光绪皇帝:“所鸡粥而不得,珍妃冬月单衣”。又宣扬“三十年来之积弱,我四百兆同胞兄弟之涂炭,皆由西后一人不愿变法之故。”

1899年,在海外吃香喝辣的康有为找到了新的发财之路,他和当地侨胞领袖经过沟通,成立了“保皇会”,要求每人每年缴纳会费2元,保皇会的宗旨就是筹款,扶持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

随后,康有为在游历各国之时,在11个国家建立总会,共计103个会费,会员近百万人,而每年的会费就接近200万,在后来的庚子勤王运动中,保皇会又一次性敛财30余万元。

六、建立黑帮要明抢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清政府倒台,康有为的保皇会失去了敛财的名目,而多年来,保皇会里面腐败横生,海外华人都不愿意再加入保皇会。

康有为从欺骗改为明抢,要求所有回国投资的华侨必须经过保皇会的同意,否则就要“收拾”他们。这时候的保皇会,已经变成了黑帮组织。

眼看保皇会已经难以为继,康有为干脆从欺骗转向明抢。他规定,所有回国投资的华侨必须经过保皇会同意,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入寇”,动辄就要“收拾”他们。保皇会俨然变成了一个黑帮组织。

不听话的华侨惨遭荼毒,归国华侨刘士骥被枪杀在家中、另一名归国华侨刘义任也被毒杀。

七、张勋复辟成闹剧

经过多起命案,康有为在海外实在混不下去,多个国家驱逐康有为,1913年,康有为结束了海外十六年的流亡生涯,转而和张勋策划了“张勋复辟”的闹剧。

当然,历史的洪流已经不是在康有为手中能阻挡的,很快这场闹剧在北洋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

康有为这一生,也许真的有过读书报国的念头,然而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失去了本心。

康有为,读了万卷的圣贤书,行了万里的海外路,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