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极具争议的乱世人杰

史学界对曹操的评价十分多元化,有很多人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弄权术,心怀不轨,是奸相。但也有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大英雄,大忠臣,是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之中少有的能守住初心的人。有人说他贪残虐烈,也有人说他精明强干。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真如多数人印象那般的大奸臣,还是一个心怀汉室的忠君之人?是治世之能臣?还是祸国之罪人?下面让我们来走近曹操,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一.魏武帝曹操的生平

曹操是沛国谯县人,谯县即今天的安徽亳州。《三国志》中记载他年少的时候十分机灵,遇事懂得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不务正业,所以人们并没注意到他。但还是有人看出他并非等闲,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就觉得他并非凡人,对他说天下要乱了,只有有着突出才能的人才能拯救,而那个人就是你了!说明他不但才能非凡,更是个可以安邦定国的人才。

在二十岁的时候,曹操举孝廉当了洛阳北部尉,他当官的时候不畏豪强,只要犯罪了就依法处置,甚至连十常侍中蹇硕的叔父都被他杀了。朝中那些佞臣都很忌惮他,但却又不能除掉他,便共同上奏迁他为顿丘令。

后来他因破黄巾有功,官拜东郡太守。他不愿迎合权贵,便称病回乡。魏书记载他回乡之后在城外建造房屋,每当春夏的时候就读书学习,到了秋冬则外出打猎,以此来打发隐居时光。他不愿因名利折节,又能在隐居之时注意文武兼修,显然是胸中怀有大志。

在他做了典军校尉,正想建立功业之时,朝中却发生了董卓之乱。董卓入京之后另立献帝,独揽大权,暴虐无道,曹操便逃出洛阳,回到家乡招募义士,并且第一个提出讨伐董卓。后来十八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合讨董,董卓败退迁都。他认为应当追击董卓,但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他便离开联军独自去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的大将徐荣打得大败。

初平三年,曹操在兖州俘虏了三十万黄巾残兵,他将其中精锐收编,号"青州兵",势力开始壮大起来。后来发生了李傕郭汜之乱,他率兵迎汉献帝回洛阳,从此开始掌控大权。

接着他讨张绣,灭吕布,诛袁术,破袁绍,北征乌丸,平定辽东,统一了北方,势力变得空前强大。击溃刘备之后,他想趁机吞并江东,但被孙刘两家联合在赤壁击败。后来他休养生息,在建安十六年时对关中用兵,用了七个月基本平定了凉州。次年,汉献帝准许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八年他东征孙权,无功而返。建安二十年与刘备大战于汉中。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受封为魏王,真正做到了"位极人臣"。建安二十四年,襄樊战争爆发。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寿六十六岁。

二.名为汉贼,实为汉臣

早先,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想要诛灭宦官,但却反而被害,曹操便上书灵帝说窦武等人都是正直的忠臣,但是却被害了,说明朝中的奸臣实在太多了。他言辞恳切,说的话十分有道理,可惜却没有被汉灵帝采纳。但曹操并没有放弃,仍然多次上书,后来终于觉得汉室的朝政不可匡正,遂不复再言。由此便可看出,曹操当时还是想用正规的渠道即上奏天子来扶正汉室的,但由于汉室朝政已经十分黑暗,这才打消了念头。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日曾经发了一道令,后来被收录进《魏武故事》,而裴松之将它引用来做了《三国志》的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中将其删减了一下,不过大意都是相同的。这道令中曹操提到自己在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之后便更加想要为国家铲除贼人,立下不世之功。死后便在墓道上立一块大碑,上面写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便是他当时的志向。说明他一开始的抱负便是作为汉臣扶正汉室,在死后也会以身为汉臣为荣。

他在《己亥令》中还说若是国家没有他的话,真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了。曹操此言不虚,在那个时代,人人都想当皇帝,人人也都有机会当皇帝,若不是有他在,恐怕当时的中国遍地都会是皇帝。他又说人们见他大权在握,又不信天命,便总诋毁他为"国贼",说他有心篡汉,他对此居然一直耿耿于怀。试问以曹操那样的雄才和胸襟,会在乎人们的闲言碎语吗?可是他却十分在意,说明他心里仍是将自己视为汉臣。

司马光曾说过一段话来评价曹操,大意是他十分的暴虐强横,眼里没有皇帝已经很久了,他不废汉自立,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在乎自己的名声,这才压抑住了自己的欲望。这段话看似有道理,但细细品味之后,我们却更能从中领略到曹操对汉室的忠诚。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想称帝,绝不会在意自己的名声。刘备以汉室宗亲身份,尚且在献帝未被废的时候就做了皇帝,曹操却因为名声能一直到死都不称帝,足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汉臣之名十分在意。当时的曹操完全具有篡汉自立为帝的能力,若他真有废帝自立的心,断然不会一直隐忍,到死都只是个魏王。

三.世人对曹操的评价

胡适先生曾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一千七百多年以来,曹操的名声确实因所处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从汉朝一直到北宋,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基本是肯定多于否定的,认为他对于平复乱世、维护国家安定、促进国家发展以及约束少数民族的贡献都非常大,他那些负面的作法在他的贡献面前可以说是无伤大雅,而且也算得是一个忠臣。但是到了南宋之后,受政治风气、学术思潮和民间文学的影响,曹操的风评就变得很差了。到了明代,"拥刘贬曹"的《三国演义》问世之后,曹操的奸臣之名更是坐实了。清朝的时候,乾隆说他是个罪人,京剧脸谱也把他画成象征奸徒的白脸。

到了近代,却又有很多的学者为曹操"翻案",郭沫若认为说曹操坏话的习惯是从统治阶级中传下来的,他们为的是维护封建时代正统主义的历史观,而人们说他的坏话完全是长久以来受了统治阶级的影响;著名的学者吕思勉先生称曹操为"绝代的英雄",认为他具备了"公忠体国的文臣"和"舍生忘死的武士"的品格,并替其辩诬;鲁迅也评价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曹操当时究竟是"畏名义而自抑"还是一直都坚持自己匡扶汉室的初心,评价曹操也不能单单称他为"英雄"亦或是"奸臣"。古今中外但凡有非凡成就的大人物几乎都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我们不能因曹操的一些错事而否定他的功绩,也不能妄下判断说他是忠或是奸。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是一个人杰,是几千年中华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人物。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史话》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