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 司空曙 皎然 李端 柳中庸 戴叔倫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目錄:

第61章 司空曙

第62章 皎然

第63章 李端

第64章 柳中庸

第65章 戴叔倫

第61章 司空曙

詩人名片

司空曙(約720-約790)

字號:字文初,一字文明

籍貫:廣平(今屬河北永年縣)人。

作品風格:閒雅疏淡

個人簡介:大曆初年舉進士。入劍南節度使韋阜幕府。後又歷任右拾遺、長林縣丞、左拾遺,官終虞部郎中。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為羈旅贈別之作。有《司空曙詩集》二卷存於世,《全唐詩》存其詩二卷。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①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②。

乍見翻疑夢③,相悲各問年④。

孤燈寒照雨,溼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⑤,離懷惜共傳⑥。

【注】

①雲陽館:雲陽管驛。雲陽,縣名,在今陝西涇陽縣西北。韓紳:韓愈有叔父名為韓紳卿,曾經作過涇陽縣令。疑為此人。宿別:同宿後別離。

②幾度:幾次,這裡猶言幾年

③乍:突然,驟然。翻:反而。

④問年:詢問幾年來的情況。

⑤明朝恨:明天早晨離別的遺憾。

⑥共傳:互相傳杯共飲。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36

這是一首惜別詩,這首詩從上次別離起筆,然後寫到此次相逢,最後寫暢談和

惜別之情。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這裡寫自上次和朋友離別,已經有數年,山川阻隔,相見不易。這其中流露了難見一面的深切相思之情。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正是因為山水阻隔,難見一面,所以,當兩人相逢時,心情激動,都懷疑是在做夢。“乍見”二句用得非常精到,人的感情達到了極點,常常懷疑真實的情況是假的,而虛假的事情又以為是真的。久別重逢,思念之情達到了極點,乍見後,反懷疑是夢境,寫得非常真實貼切,感情真摯,形象鮮明,兩人相逢時驚喜交加的情態躍然紙上。分別的時間長了,所以,見面之後兩人自然就問到了各自這些年的情況,感慨蹉跎歲月,時間荏苒之情。這句話也寫得非常質樸自然,讓人感動。

“孤燈寒照雨,溼竹暗浮煙”,在夜深時,久別相逢的兩人自當是有很多需要說,但是,幾個時辰之後兩人又將別離,兩人內心自當非常淒涼和留戀,有很多話要說,但卻又不知道從什麼開始說起。所以,最後詩人選擇了寄情於景,將兩人的深切留戀之情寫得分外淒涼。其中孤、寒、溼、暗、浮等字,都不僅渲染出詩人淒涼暗淡的心情,也流露出了人生滄桑,漂泊不定的感情。

“更有明朝恨,離懷惜共傳”,千言萬語化在了酒中,詩人和朋友舉杯共飲。這表現了兩人對情誼的珍惜和深深的不捨之情。一醉方休。“更”字點出了即將再次離別的悲傷。

這首五律,生動地展現了兩人重逢又即將離別時悲喜交加的複雜心情,感情充沛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表達曲折。

後人點評

清人喬億:真情實語,故自動人。(《大曆詩略》卷三)

第62章 皎然

詩人名片

皎然(約720—約800)

字號:字清晝

籍貫: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作品風格:清麗閒淡

個人簡介:開元天寶年間考進士,未及第,便失意出家,居於潤州長幹寺。後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他撰有《詩式》五卷,是一部系統的詩論專著,總結我國詩歌創作和評論的一些重要原則。有《杼山集》十卷,《全唐詩》收其詩七卷。

尋陸鴻漸不遇①

皎然

移家雖帶郭②,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③。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注】

①陸鴻漸:即茶聖陸羽,字鴻漸。曾被召為太子文學,不久,隱居苕溪。有《茶經》傳世。

②帶:近。郭:泛指城牆。

③西家:西鄰。

尋陸鴻漸不遇

這首是詩人去拜訪剛搬家不久的好友陸羽不遇而作的詩。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這兩句寫詩人陸羽的剛剛遷居,雖然新家離城不遠,但環境已經很幽靜了,詩人在山野間的小徑中走著,直走到桑麻叢中才看到陸羽的居所。這兩句點出了陸羽居所的地址,以及周邊的環境。寫得樸實自然。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大概是陸羽剛剛搬來後才種下的菊花吧,在秋季裡都還沒有開放。這裡點出了詩人拜訪的時間是在秋季裡的一天。詩人觀察細膩,感情平和恬淡,充滿了怡然的生活情趣。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詩人接著就去敲陸羽家門,卻無人應答,甚至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這時,詩人有些茫然,想這樣回去,又有些眷戀,所以,不禁去問西邊的鄰居。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鄰居回答說:陸羽去山中了,每天都要到太陽落山的時候才回來。“每日”中的每字,生動地勾畫出了鄰居對陸羽這種行為的不解和疑惑的神態。這也反襯了詩人陸羽寄情山水、超脫塵俗的高潔情趣。

這首五律詩,不論是寫景還是後來的敘事,都沒有直接寫陸羽本人,但詩人從不同角度描寫陸羽的生活情況、生活環境等,烘托陸羽高潔的情操和放蕩不羈的豁達胸懷。語言清新自然,韻味雋永和諧。

後人點評

陛雲說:“此詩之蕭灑出塵,有在章句外者,非務為高調也。”(《詩境淺說》)

第63章 李端

詩人名片

李端

字號:字正己

籍貫:趙郡(今河北趙縣)人。

作品風格:清婉

個人簡介:大曆五年(770)中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後因病辭官,建中中起用杭州司馬。因厭煩官場,辭官歸隱於衡山,自號“衡嶽幽人”。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多贈別之作。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唐詩三百首》存其詩三卷。

閨情①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

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鵲喜聲!

【注】

①閨情:指婦女思戀所愛的情感。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李青蓮詩》中寫:蓋古樂府本多託於閨情女思,青蓮深於樂府,故亦多征夫怨婦、惜別傷離之作。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丈夫早歸的情景。

“月落星稀天欲明”,開始描寫了黎明前的景象。此時天空中的月亮已經落下,遼闊的天空中孤零零的幾顆星星墜在天空中。環境空曠寧靜,這是整首詩的一個背景。

“孤燈未滅夢難成”,詩人將筆調從室外轉到了室內。天色漸明,一盞燈獨自閃爍,少婦輾轉反側,一夜未眠。讀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她是因為什麼徹夜難眠呢?

接著,詩人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帶著這個懸念,繼續描寫少婦的神態,“披衣更向門前望”,少婦起身披衣,走向門前,向外張望。好像在等待著什麼,懸念進一步加深。

“不忿朝來鵲喜聲”,原來是早晨啼叫的喜鵲,把她引到門前去了。而古時人,認為,喜鵲不斷鳴叫就預示著有人要來。那麼這裡,不是預示著出門在外的丈夫將要回來了嗎?因此,她趕忙地跑到門前去了。但是,沒有丈夫的半點影子。所以,少婦非常傷心失望,少婦情思深重,而喜鵲偏偏在此刻搗亂,欺騙少婦。但是,少婦“不忿”,這兩個字生動地傳達了少婦心情由喜轉哀的微妙變化過程。最後這一句,含蘊豐富,其中透露了少婦對丈夫眷念的深情、自己多年獨守空房的痛苦和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實現心中願望的無奈之情。

這首七絕詩,用凝練的語言,生動地刻畫了思婦的形象,細膩地描繪了少婦內心的情感波動。充滿生活氣息,韻味十足。尤其是最後一句,寫得非常精妙,簡單的幾個字,卻包含了表現出了少婦內心複雜的情感世界。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後人點評

清人黃生:極淡極真,絕似孟襄陽筆意。此全詩不對格,太白、浩然集中多有之。二公皆古詩手,不喜為律所縛,故但變古詩之音節而創為此體也。(《唐詩摘鈔》卷一)

鳴箏①

李端

鳴箏金粟柱②,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③,時時誤拂弦。

【注】

①鳴箏:彈奏箏曲。

②金粟:首飾名,這裡形容箏柱裝飾華美。

③周郎:指三國時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大將,時人稱其為“周郎”。他精通音樂,聽人奏錯曲時,即使喝得半醉,也會轉過頭看一下奏者。這裡代指彈箏女子思戀的知音人。

這是一首描寫少年戀情的詩,詩中用簡潔的語言,生動地刻畫了一位熱戀中少女的形象。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寫彈箏少女端坐華麗的房子前,拂弄箏弦,優美的箏樂便從絃軸中傳了出來。“金粟柱”和“玉房”都表現了場地的華麗。“素手”二字表明彈箏者是一位女子。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這兩句寫鳴箏女故意彈錯箏弦,希望引起自己所愛的人的注意。這裡引用了周瑜的典故,周瑜少有才華,文治武功,曉音律,一旦聽到彈錯曲,他都會轉頭看一下奏者。這裡詩人用“周郎”指代少女所愛的人。其中透露了少女對男子的傾慕和喜愛之情。“時時”二字強調了,少女彈箏出錯之頻繁,顯出了她心不在彈箏,故意撩撥的情態。

這首五絕小詩,刻畫細膩生動,輕巧活潑,情趣盎然。

後人點評

清人徐增分析這詩說:“婦人賣弄身分,巧於撩撥,往往以有心為無心。手在弦上,意屬聽者。在賞音人之前,不欲見長,偏欲見短。見長則人審其音,見短則人見其意。李君(稱李端)何故知得恁細。”(《而庵說唐詩》)

第64章 柳中庸

詩人名片

柳中庸(?—775)

籍貫: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人。

作品風格:精工自然

個人簡介:大曆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與陸羽、李端等人為詩友。《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

徵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①,朝朝馬策與刀環②。

三春白雪歸青冢③,萬里黃河繞黑山④。

【注】

①金河:即黑河,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唐朝時屬於匈奴管轄地。玉關:即玉門關。

②馬策:馬鞭。刀環:這裡指刀。

③三春:這裡指暮春。青冢:漢王昭君之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

④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這是一首詩中提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在唐朝這裡屬單于都護府。因此可見,這首詩寫的是一位在單于都護府中戍守的徵人的怨情。這首詩每句寫一景,四景皆圍繞“徵人”的“怨”鋪展開的。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寫的是:年復一年,馳騁於邊塞關城之間;日復一日,橫刀躍馬,征戰殺伐。這兩句“歲歲”和“朝朝”相對,強調了生活的戰爭的頻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復”和“與”字,把四個邊塞特有的事物聯繫起來,使人感覺這種單調的生活無盡無窮,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好像徵人的怨氣已經發洩盡,其實,徵人的怨何止這些呢?他不僅從年年歲歲的漫長時間中感受到枯燥苦悶,而且面對眼前看了千萬次的景象景象,他也感到怨恨無處不在,所以有了三、四句的描寫。

“三春白雪歸青冢”,時令已經是暮春,但塞外依然是到處是把茫茫的積雪,徵人看到的也是隻有白雪飄落向青冢。環境肅殺,讓人感到淒涼和絕望。“萬里黃河繞黑山”,這最後一句描寫了邊塞山川:滔滔的黃河水,繞過陰沉沉的黑山,接著又奔向遠望。從白雪青冢和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中,我們可以讀到想象到徵人戍邊的環境非常荒涼、惡劣,也可以體會到徵人到處轉戰奔走於邊塞的艱辛。

這首七絕,通篇沒有寫一個“怨”字,也沒有直接發出怨語,詩人緊緊圍繞產生怨情的原因,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著墨,用極為凝練的語言,通過對繁忙枯燥的征戰生活和邊塞荒涼環境的描寫,來表現徵人的怨。字裡行間都蘊含著怨情,讓人讀來回腸蕩氣。

後人點評

俞陛雲曰:“四名皆作對語,格調雄厚。詩題為徵人怨,前二句言情,後二句寫景,而皆含怨意,嵌青、白、黃、黑四字,句法渾成。”

第65章 戴叔倫

詩人名片

戴叔倫(732—789)

字號:字幼公,一字次公

籍貫: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

作品風格:平易暢達,細膩委婉

個人簡介:他出生於隱士家庭。少年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聰穎過人。至德元年(756),為避永王兵亂,隨親族逃難到江西鄱陽。為生計出仕。

大曆元年(766年),戴叔倫受在劉晏幕下任職。大曆三年,受劉晏推薦,任湖南轉運留後。後官至容管經略使。貞元五年(789),他辭官歸隱,當年,卒於返鄉途中。《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除夜宿石頭驛①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②。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注】

①除夜:指除夕之夜。石頭驛:在今江西新建縣贛江西岸。

②支離:本義為形體不全,這裡詩人自指流離多病。

這首詩大概寫於戴叔倫晚年任撫州(今屬江西)刺史時。此時他寄居石頭驛,大概打算回家鄉。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開篇就是一問,表達了詩人強烈的孤寂心情。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於除夕之夜,除夕佳節是萬家團聚的日子,而此時,詩人自己卻依然奔波於仕途,孤單地在驛館中寄宿,對燭寂寞地坐著,舉目無親,連個噓寒問暖的人都沒有。“誰相問”,這一設問句,突出了詩人孤苦激憤的心情。“寒燈”,點明瞭天氣的寒冷,這更襯托出詩人漂泊在外,清冷孤苦而又思念家鄉的心情。

詩人獨自以燈為伴,在夜裡不禁回憶起自己一年來在外漂泊的坎坷歷程,不禁感慨道:“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一年”句點明瞭題目中的“除夜”,“萬里”,這不是實指兩地間的路程,而是從詩人心理上的距離來說的。“一年將盡”和“萬里未歸”,形成了對仗,將時間和空間,縱橫交織在一起,凸顯了時間荏苒,世事蒼茫的情感和意境,這兩句表現出來詩人極強的概括能力,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詩人在這一夜裡輾轉難眠,應該是想到了很多事情。詩人追憶沉思不禁悲從心來,不禁嘲笑起現在的自己。“寥落”,回憶就是星星點點不成系統的,寫得非常貼切,同時,也流露了詩人淒涼的心情。“支離”,本是指形體不完整,這裡指詩人多病。詩人晚年任撫州刺史時曾被誣告,後得得以昭雪。詩人有濟世之才,但到晚年還受了誣衊,落得個自己病痛纏身,飄泊無依的境地,怎麼不可笑呢?這“笑”,是心酸、不平和無可奈何的苦笑啊。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萬物復甦,世界又是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但是,詩人愁苦孤寂和老邁的情況一年又一年地延續著。“又”字,寫出詩人年年歲歲地流轉中,迎來的只是越來越淒涼的境況。就此,雖然本詩已經結束,但是,詩人的愁苦卻隨著“又”字繼續蔓延著,讓人產生無盡的悲慼心情。

這首五律,寫得感情真摯,言簡義豐,意韻綿長,悽楚感人。

後人點評

徐獻忠評其詩“情旨餘曠,而調頗促急”,“雖工於石斤煉,而寡於華要矣”(《唐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