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领袖、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劳君展夫妇的风雨岁月


一、燃烧的五四烈火


时间再次拨回到100年前的5月4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愤怒的3000余名大中学生聚集与此。

或许是年长的缘故,29岁的许德珩推选为学生代表,并且慷慨激昂地念着早已准备好的集会宣言:

呜呼国民!我最亲、最爱、最敬佩、最有血性之同胞!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约危条,以及朝夕祈祷之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日已由五国共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议矣。

集会后,许德珩一行人列队举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标语来到东郊民巷,尝试将关于巴黎和会的意见交给外国驻华使馆,却被中外军警挡在了外面。交涉两个多小时,却仍然不能进去。

在神州大地之上,国人竟不能进入自己的土地,青年们再次愤怒了。

此时有位学生喊道,交通总长曹汝霖就住在这附近。于是,青年们嘶吼着要找曹汝霖算账。来到曹宅后,看到其大门紧闭。

五四运动

这时,一些矫健的学生翻墙跳了进去。面对曹家奢华的陈设,学生们更是气愤不已,一把火就点燃了曹府的罗帐,火势瞬间燃起。而这一幕,在日后被反复提及,史称“火烧赵家楼”。

闻讯而来的军警包围住了这些学生,许德珩招呼着让大家一起走,而自己却落在了后面。

军警逮捕了包括许德珩在内的32名学生。在关押的时候,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被枪毙的心理准备,对身旁的同学说道“咱们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好在经过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多方奔走。5月7日,被关押的学生被释放。回到北京大学,许德珩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五四运动点燃了整个中国学生运动的爱国之心。烈火也在潇湘大地燃起,长沙周南女中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先锋阵地。而出身名门的劳君展,就在这所私立学校上学,那年她19岁。


二、截然不同的家世


劳君展的祖父是劳崇光,曾任两广总督,在今天相当于省委书记一职。父亲是很有才学的名士,兄长也备受社会尊敬。显赫家世的君展并没有选择做一个千金小姐,她自幼好学,熟读古书,她蔑视财富和权势,毅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1918年她考入湖南周南女中,这所私立学校由社会名流朱剑凡先生创立。朱先生是朱元璋的后裔,为爱国志士。他曾留学日本,深感中国妇女受封建压迫毫无社会地位,他宣扬新思想,鼓励独立思考,支持妇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因此,劳君展得以在学校和同学经常谈论国家前途。五四运动的到来,劳君展也站在了时代阵地。

两人在法国

与劳君展的显赫家世不同的是,许德珩出生在江西德化县(今九江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凭借自己刻苦的学习,1915年许德珩考入了北京大学,然而刚入学的第一学期,他的父亲就病故了,一下子失去生活来源的许德珩,甚至到了难以继续学业的地步。

好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给他介绍了一个翻译的工作,让他每月10块大洋的收入。然而就是这10块大洋,许德珩每月也要省出其中的5块寄给他的母亲,自己在平时则已素面充饥。在学校的家当也只有一条床单。1919年5月3日,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传至北京,他撕掉自己的床单,写下了宣传标语。

按理说,人生经历迥然不同的许德珩和劳君展难以相逢。好在有蔡元培先生,二人相识在了浪漫的法国。1920年,许德珩赴法国勤工俭学。第二年年初,蔡元培率团前往欧洲学习考察,同行的就有劳君展。蔡元培则将劳君展介绍给了许德珩,希望这位当年的北大弟子为君展补习法文。

一年后,劳君展到里昂大学攻读,期间经常给许德珩写信。看得出来,君展被这位五四健将深深吸引。然而双方的感情发展并没那么快,原因是许德珩早在1912年就已成婚,虽是父母之命,且原配夫人在1916年已因病去世。许德珩从此无意感情,立志于求学与学生运动。

许是九江人,古属楚地,因此,在与劳的通信中,自号“楚僧”。一次,劳把“僧”字圈掉,改为“楚生”,许德珩见信为之心动,两人感情也迅速升温。

1924年暑假,君展获得里昂大学硕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也成为了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籍女学生。来到浪漫之都的君展,与许德珩有了更多的机会在一起,爱情的果实一天天的长大。


青年时期的许、劳二人

经过五年多的了解,加之蔡元培先生的极力撮合下,许、劳两人最终完婚,那天是1925年4月16日,婚礼地点定在巴黎中国饭馆,同在法国得徐悲鸿、刘半农等34人到会祝贺,蔡元培题赠贺词:“爱心同结,互助互利。学术事业,勤奋不已。“

婚后,君展成为了居里夫人的亲密助手,事业蒸蒸日上,而德珩则考虑着回到祖国。


三、革命年代的洗礼


面对居里夫人的一再挽留,君展还是告别了恩师。随自己的夫君,毅然回到祖国,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投入了大革命的洪流。后德珩应恽代英邀请到武汉,担任武汉中央政治学校政治教官、武汉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大革命失败后,德珩和君展颠沛流离于上海、广州、北平等地,君展始终都无怨无悔。

1932年底,国民党特务在北京大学逮捕进步师生,君展一方面动员记者萨空了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罪行,另一方面请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知名人士多方奔走营救,使许德珩、侯外庐等进步师生获释出狱。在革命的道路上,君展坚定地和德珩站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节节败退,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许德珩一家只得前往重庆。劳夫人带着孩子租了国府路的一处房子。没想到,隔壁住的是中统大特务徐恩增,他的老婆是中共变节分子,经常以串门为借口,打探情报。

10月23日,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召开,许是参议员,开幕那天,远在新加坡的参政员陈嘉庚拍来“电报提案”,这个提案仅十一个字:“官吏谈和者以汉奸论罪”。大会主席汪精卫是个主和的投降派,很怕有人签字支持陈嘉庚,因为,按规定,要有十二人签字的提案才有效,许德珩率先签字,不几分钟,签字的参政员达二十多人,一年后,汪精卫公开叛变,许先生在第四次参政大会上又提了追拿汪逆法办的提案。1940年9 月,国府路的房子被日机炸毁,他们全家只好搬到枣子岚垭,住在半山腰,生活更不方便,但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却更为深切。

1944年底,日寇进攻大西南,为了探讨民主与抗战问题,许德珩夫妇发起联络,以聚餐的形式,组织了“民主与科学座谈会”,这也是九三学社的前身。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毛泽东主席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9月中旬,一天上午,毛泽东在红岩嘴八路军办事处,约许、劳夫妇吃饭。八点出发,九点到达。一见面,毛泽东就拉着他们夫妻的手,谈北大,谈新民学会。原来,劳君展是新民学会骨干之一,毛泽东与她早就相识,加上两人又是湖南老乡,更加亲切了。在北大时毛泽东与许德珩常见面,也是老熟人了。

谈话间,劳夫人说在1936年曾买了一些吃用物品送往延安,不知是否收到了,毛泽东一听,高兴地说,吃的吃了,用的用了,帮助红军度过了饥荒。而许德珩向毛泽东汇报民主与科学座谈会的情况后,毛泽东认为极有价值,鼓励他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

1945年日本向盟国签定降书,为纪念世界民主力量击败法西斯,许德珩夫妇与朋友们在重庆青年大厦举行庆祝大会,并决定将民主与科学座谈会改为九三座谈会,后又改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在青年大厦召开,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九三学社缘起、宣言及主张。

九三学社成立后,许德珩于5月14日飞抵北平。

许德珩一家合照

这年暑假,儿子许中明考上了清华,女儿许鹿希考上了北大,许德珩被北大聘用,他们就在北大安了家。劳夫人因任重庆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公务繁杂,只得分居。1947年5、6月间,“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劳君展与学生一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终被解聘。

在这生命危险时刻,许德珩电请国民党参政会秘书长邵力子代买机票,君展于7月15日平安到达,一家终又团聚。

此后,许、劳两人相依相伴走过了三十年的春秋,直到1976年劳君展去世。


后记:

许德珩夫妇的女儿许鹿希是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至今许鹿希先生仍然在世。


许鹿希与邓稼先


参考文献:

1.许进、流畅: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忆祖父许德珩

2.肝胆相照见赤忱——许德珩、劳君展夫妇与中共创始人交往的故事

3.《文史精华》:五四运动爆发当日只有一个《五四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