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外长王正廷的荣与耻


官服着身的王正廷

王正廷(1882~1961年),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

1928年6月,王正廷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此后,在民国政府内外交困中,他纵横捭阖,签下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使得日方终于在济南惨案善后问题上做出让步,但个人终不抵日军的铁蹄,他殚精竭虑3年多的“革命外交”,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一次次蒙羞。

市民反日游行

王家大院一片狼藉

繁华喧闹的南京中山北路上,云集了国民政府几乎所有重要部门。而不远处的萨家湾,闹中取静。不少高官把寓所安在这里,既方便上班,又坐享愉悦。外交部长王正廷也不例外。

1928年12月13日,这里的宁静被一阵喧闹撕碎了。

数以千计的民众高举反日标语,高呼反日口号,浩浩荡荡开进萨家湾,群情汹汹,矛头直指外交部及其掌门人王正廷。这是首都反日会组织的反日市民大会。本来是请愿的,但人数太多,情绪失控。一些人冲进王正廷的寓所,一通乱砸。汽车被毁,军警受伤,一片狼藉。所幸,王正廷人在上海,逃过一劫。

这些天,为了了结济南惨案善后,重订中日关税条约,王正廷与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矢田七太郎唇枪舌剑,焦头烂额,据理力争,坚守底线,谈判陷入僵局。

王正廷的强硬表现,理应得到鲜花和掌声,为何会招致民众如此激烈的抗议,甚至背负了寓所被毁、有家难回的耻辱呢?谈判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暗流在涌动呢?

1928年6月15日,新外长王正廷代表南京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中国八十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此种束缚,既与国际相互尊重主权之原则相违背,亦为独立国家所不许,今当中国统一告成之会,应进一步而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

7月7日,他又以外交部名义宣布了废除旧约、重订新约的三项原则:已届满期之条约,当然废止,另定新约;尚未满期者,国民政府当以相当之手续解除而重定之;旧约满期而新约未定者,另定临时办法而处理一切。以改订新约的方式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他的中心任务。

南京政府成立

中美重签关税条约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攻占京津,北洋政府垮台,二次北伐成功。可对于蒋介石,外交困境是他的最大心病。南京政府成立后,蒋介石面临着党内山头和地方实力派的挑战,急需列强支持,以改善国际观瞻、巩固新政权。为此,他不惜抛弃大革命时期已成势的“攻势外交”,转而施展温和外交。蒋介石曾幻想中日合作,然而,济南惨案使他梦想破灭,转而属意于英美。

王正廷很清楚,南京政府之所以四面受敌而不倒,是靠江浙财阀和上海青帮的鼎力相助。但财政危机依然困扰着这个新生政权。近在咫尺的上海,关税收入占全国五成。如能攥在手里,必将缓解财政危机。

无论从客观紧迫性还是现实操作性看,收回关税主权都应一马当先。

一年来,王正廷与美方频繁接触,探听底细。他很清楚: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反对重订关税条约,得到在华投资的美国企业家的支持。然而美国在华侨民近万人,其中十分之一是传教士。各地教会纷纷致函白宫,敦促美国政府改善对华关系,以促进更多的中国人信教入会。教会的影响力,比起那些只认钞票的企业家大得多。

王正廷获悉,美国高层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浪潮心有余悸,担心“若不愿做出适当让步,就会处于被迫让步的境地”。由于美国输入中国的产品以汽车、机器等高端产品为主,受众较少,提高关税税率不但影响不大,反而容易博得中国民众的好感。同时,美国政府打算力挺南京政府,以遏制日本独霸中国的势头,“稳定远东国际秩序”。

就在王正廷上任当月,美国国务卿凯洛格训令马克谟执行1927年10月商定的方案,通知中国“美国已准备同意将所有中美两国在此之前所签订及有效的各条约中,有关在华货物进出口的关税、退税、顺位税等的税率,自1927年1月1日或新条约生效后的4个月之后,依照各条约中最后的日期为准,开始作废无效”。

1928年7月21日,中美关税谈判正式启动。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对于美方的方案,宋子文几乎“均表赞同”,这让马克谟大感意外。

原来,在“蒋总司令及其他数位中央要员的强力热心支持下”,中方回避了可能谈不拢的几个焦点,直奔“签约”而去。最终,中方虽然得到了关税主权,但给美方留下了“享受与他国平等待遇”的尾巴,中方的退让甚至超出了北洋政府的底线。

美国实现了“人都有我也有,人都肯我才肯”的谈判初衷,巩固了其在华的经济特权。


王正廷全家福

实现关税自主

日本条件苛刻无理

不管怎么样,跟美国签约终归开了个好头。然而,英国的态度依旧强硬。熟悉英国人秉性的王正廷认为,英方对宁案善后之所以冷漠,是要维护其在华老大的地位。要想迫其就范,必须与列强一家家单谈,借以孤立英国。于是,中方甩开英国,分别与意大利和法国的驻沪领事交涉宁案善后。这一招果然奏效。美国率先签约,意大利签约在即,英国政府压力很大,不得不结束拖延,转向速决。

8月9日,中英签署宁案协定,规定双方将派员重订关税条约。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德国、挪威、比利时、丹麦、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瑞典等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重订了关税条约。

不应忽略的是,这些新的关税条约全都“一体均沾”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里的“最惠国待遇”,维持了在华特权。当时舆论指责甚多,报端有评:“不订新约,中国有益无损,订新约,中国有百害无一利,比国卖空,中国则付出实利以买空。”然而,在蒋介石看来,收回关税自主权是一场胜利,其在“精神上之安慰,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事实上,实现关税自主,绝不仅仅是一场精神上的胜利,它结束了80年来中国无权行使关税自主权的局面。只剩一个国家尚未就关税问题与中国谈判修约,那就是日本。与日本的谈判,焦点在于济南惨案的善后。日方提出的善后处理条件苛刻无理,被王正廷一口回绝。

接踵而至的打击,令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气得两天没睡好,连蒋介石宴请各国驻华使节的招待会也拒绝出席。

就在济南惨案交涉的同时,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方,声明1896年《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和1903年《中日通商行船续约》期满,将“根据平等相互之原则,商订新约”。

新约未订前,将按“中华民国与各外国旧约已废新约未成前之临时办法,宣布实行”。

不巧的是,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奉行对华强硬政策,不仅对中国单方面废约行动不予承认,而且还将实行临时办法说成是“蔑视国际信义之暴举”。王正廷极为震怒。

殚精竭虑与日交涉

因“9·18”辞职

王正廷借助其在日本国内的丰富人脉和活动能力,委派特使赴日,两次会见田中义一,并遍访各界要人,发表文章、办恳谈会、大造舆论。他了解到,日本政界有许多人认为,占领济南耗费巨资,收益甚微,激起中国反日浪潮,导致中日贸易衰退。

田中内阁迫于压力,正在寻求退路。这犹如一颗定心丸,令他在面对记者提问时更加游刃有余,甚至表示要到国联大会上申诉。

王正廷的强硬与游说见效了。田中内阁不得不派出代表赴南京,与王正廷举行会谈。不过,日方在撤兵问题上拒不松口,又坚决主张旧约延期10年,谈判陷入僵局。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正廷的公寓被砸,损失惨重。

是什么原因让抗议民众把所有怨气都撒在他一人身上呢?

1917年至1918年,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为消灭南方军阀和护法军政府,通过其政治顾问西原龟三,与日本签署了一系列数额巨大的秘密借款合同,总称西原借款。日本由此获得了东北的筑路、森林和采矿等经济特权。在关税谈判进程中,日方提出要以中方承认西原借款,作为日方承认中方关税自主的先决条件。标榜继承孙中山衣钵的南京政府,当然没有贸然答应。然而,坊间却流传南京政府做出让步、考虑以500万银元关税收入作为西原借款担保的消息。于是,反日民众都把矛头指向王正廷。一时间,“打倒王正廷”的口号响彻萨家湾。

蒋介石听说王正廷寓所被捣毁,连忙赶到现场,并召集民众代表到中央党部训话,信誓旦旦地承诺:“3年之后,若外兵不撤,不平等条约不废,请杀我以谢国人。”

王正廷的纵横捭阖,使日方终于在济南惨案善后问题上做出让步,同意先撤军,再议定赔偿。1930年5月,《中日关税协定》在南京正式签署。虽然协定主文与《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英关税条约》的条文相似,但附件内容在国民党政府立法院的审议会上引发巨大争议。据此附件,日方保留了110种货物的现行税率,中方仅11种,且以3年为限。就是这样明显的不平等条件,还是王正廷几经讨价还价的结果。立法院无奈地放行了,关税谈判至此告一段落。

1931年9月19日凌晨,南京。

熟睡中的王正廷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的另一头传来了惊天噩耗:4个小时以前,日军悍然向沈阳东北军北大营和沈阳城发起大规模进攻……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声讨南京政府“不抵抗政策”的集会请愿声势浩大。东北沦陷,蒋介石和张学良难辞其咎,但抗议人群竟打出了“枪毙王正廷”的标语。

9月28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冒雨请愿的千余名学生,因未见到蒋介石,转头冲进外交部。王正廷就在自己的办公室挨了顿揍,头部开花,血流不止。躺在鼓楼医院的病床上,想起自己殚精竭虑3年多的“革命外交”,竟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一次次蒙羞,王正廷仰天长叹,写下了一纸辞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