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半場,收入增長只能靠“運營”!

1979—2019,是中國經濟的上半場,以2019年為分水嶺,中國經濟正在開闢下半場,從現在開始,經濟正在出現一個重大轉折。

上半場和下半場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呢?

簡而言之一句話:上半場,我們的收入來自於“資本”型增長;下半場,我們的收入來自於“運營”型增長。

先來搞清楚什麼叫資本?比如土地,房子,股票,各種優勢資源(礦產,廠房等等),也就是可以坐享其成的東西,這些東西在一個國家的發展初期,往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他們可以盤活整個社會的資本,還可以加槓桿,帶動一輪又一輪的經濟發展。

這也叫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所有高速發展的國家,都會經歷資本的原始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像“跑馬圈地”。誰的膽子大,誰搶的地盤就多。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有兩大紅利:

第一:“人頭紅利”,針對的是製造業和房地產。

第二:“流量紅利”,針對的是互聯網行業。

但是,資本增長到一定極端,就會出現增長乏力,比如礦產資源在2014年就不行了,股市從2015年以來也在3000點左右徘徊,土地在2018年就開始限價,房價在2019年也停止了飆升。


在互聯網時代,流量(即用戶數量)也是一種資本,比如1998到現在的20年來,互聯網用戶在不停的增長,然而到了2019年,用戶增長量也越來越緩慢。凡是能搬到線上的人基本已經搬上去了。我們已經明顯的感覺到:現在的互聯網行業,無論是成熟平臺還是創業者,都明顯感覺從外部獲得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

那麼什麼是運營呢?就是靠管理、優化、配置去盤活這些資源,使這些資源發揮出更大的社會價值。



比如,現在已不缺房子,缺的是如何把閒置的房子利用起來的辦法;現在已經不缺產品,缺的是如何把合適的產品送到合適的人手裡去的渠道。

之前我們都是依靠資本的增長賺錢,比如房價翻了多少倍,股票升值了多少,然而現在資本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還想按照之前的那種邏輯,佔個坑就坐等升值,無異於守株待兔。

這個邏輯廣泛的適用於國家,城市,企業和個人。

按照這個邏輯,如何衡量一個城市、企業、個人的未來前途呢?就看這個主體的運營收入如何:

比如很多城市的GDP依然很高,但是公共收入很低,這說明這個城市正在走向衰落;

比如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依然挺高,但是利潤越來越少,甚至開始虧損,這說明這個企業也在走下坡路;

比如很多一線城市的人坐擁上千萬的房產,但是年收入還不足20萬,收入都不足以維持家庭的運轉,說明這個人也在入不敷出。

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趨勢一旦發生,很難逆轉,甚至還會加速……這些主體總有一天會遇到危機,然後開始變賣自己的資本(家產)度日,直到消亡。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有的人、企業原始積累很低,但是輕車上陣,他們的運營收入非常高。

比如我一個92年的朋友,做了一個直播公司,只有20個人的團隊,雖然沒有自己工廠和產品,年營業額卻高達幾十個億,利潤非常可觀,超過現在一大批上市公司,這就是運營收入。


未來一大批靠運營賺錢的個人和企業將誕生,他們不靠資本的坐享其成,就靠新經營、新模式、新渠道賺錢,他們才是中國經濟下半場的中流砥柱。

有大破必有大立。一批人倒下,就必然有一批人站起來。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和下半場,各有各的任務:

上半場,在資本的推動下,要先通過“模式+技巧”的創新,給社會搭好骨架。

下半場,在運營的推動下,要再通過“產品+內容”的填充,讓社會有血有肉。

先資本,後運營,這往往就是個人、企業發展的兩個階段,這也是一個

“先硬後軟”的過程:

比如我們前些年大興土木修橋修路,建房子,這是一種硬性設施的搭建,目的是為了做好社會的框架,只有當一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完善到一定程度,人們才能更好地搞科研,做產品。

比如我們前些年誕生了很多互聯網平臺,電商、社交、交通、餐飲等等,這些平臺的搭建也是為了給社會搭建框架,這些平臺大大提高社會的運轉效率,給很多人帶來創業和就業的機會。


當我們通過資本的力量把社會的基本框架完善到一定階段,我們接下來的精力就要放在運營內容上。

因此,中國經濟的上半場,通過資本的累積完成了兩大任務:用鋼筋混泥土做好基建和房子,推出各種互聯網平臺提高社會運轉效率。

在搭建框架的時代,發展比較粗放,秩序不夠完善,所以很多人都在研究模式和技巧,因此投機者更容易賺錢,這是現實。

所以運作這兩種資本的人最賺錢,第一種就是搞房地產的,第二種就是成功搭建各種平臺的。

而到了下半場,隨著商業框架的完善,只有運營好產品和內容才有出路!

這其實也是一種必然:

在一個信息高度對稱的時代,或者說在一個競爭越來越充分的時代,所有的模式和技巧,都會變的沒有門檻,資本越來越無處落腳。

未來我們必須把精力放在運營產品和內容或服務上,而不再是依靠各種捷徑或者投機,不再依賴資本的動力。

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中國真正的好時代才剛剛開始,因為從“資本”到“運營”的升級,其意義不僅再在於社會的邏輯不一樣了,更大的意義在於,它能使社會主流價值觀發生轉變。


一個人人都在沉下心來做產品、內容,重運營的時代,才是健康的時代,才是最好的時代。

再換一個角度看人生,中國經濟的上半場,大家靠投機賺錢,中國經濟的下半場,大家要靠努力賺錢。

也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經濟的下半場,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只有勤奮的好人才能賺到錢。

這句話非常通俗,卻大道至簡。


縱觀人類社會,可以發現人的發展離不開一個規律,那就是:

短期拼機遇,中期拼能力,長期拼人品。

人的成功,剛開始要靠機遇,但是到一定階段就得靠能力。一個人如果要想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有過硬的人品,否則一定會栽倒。

也可以這樣理解:出身決定了你的起點有多高;能力決定了你的發展有多快;人品卻決定了你最終能走多遠。

同樣的邏輯,企業的發展也有一個規律:短期拼聲勢,中期拼模式,長期拼產品。


企業的成功,剛開始往往需要借勢,要站在風口上。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就得靠模式,模式必須是最先進、最符合時代潮流的。

然而一個企業要想能夠長遠發展,必須得能提供過硬的產品或服務,否則一定玩不下去。

我們身邊已經發生很多這樣的案例:比如黃太吉、樂視這樣的企業,都曾無限風光,它們要麼靠風口,要麼靠營銷,但是現在的狀態,大家都看到了。

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一個規律,那就是:

短期拼政策,中期拼人口,長期拼服務。

城市的成功,一開始需要關注政策扶植,後來流入人口是關鍵,能不能吸引有創造力的年輕人是核心。

但是一個城市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它的公共服務能力,比如辦事效率,醫療,教育,交通,福利等等,才決定了這個城市的長遠發展。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社會規律:

1:人類的一切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品”和“產品”的競爭。

2:人類的一切勝利,都是“價值觀”的勝利!

在中國經濟的上半場,很多人的發家看似是能力,其實更多是投機的產物。

可笑的是,這些人總以為自己成功了就大功告成了,就以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們全然忘了“勤勞致富財運久,投機取巧必招災”的規律。所以說,很多人返貧表面上看是時運不濟,背後卻是因果報應,規律使然。

一定有人會說:不對啊,身邊很多人品端正,價值觀很正的人,都被那些歪門邪道的人排擠了。

的確,過去粗放的發展模式,必然造成了粗鄙的社會,在這種社會結構下,人人都在追求短期利益,都在奉行撈一把就走的理念,人要變得粗鄙才能生存,才能生活地更好,很多人變得厚顏無恥,而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反而被排斥。

我想說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國家、企業、個人的發展從來都是曲折的,甚至總是出現局部的倒退,不走很多彎路反而是不正常的。但是大方向從來不會出錯。


這個世界看似不公平,有人得勢就一衝上天,有的人才華橫溢卻被埋沒的無影無蹤。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一點,站的高一點、遠一點再看待這個社會,就會發現它真的很公平。

因為伴隨著經濟的轉型,必然會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財富的重組。財富重組的邏輯是:財富永遠只留給配得上它的人。中國社會最公平的地方在於:一旦一個人的智商和財富不匹配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個方法收割你。

比如那些在龐氏騙局上的接盤者,其智商往往處於社會底層,因為他們的智商根本不足以駕馭他所佔有或繼承的財富,所以要讓高利貸、傳銷分子們去收割他們的財富,增加社會財富的“流動性”。

所謂擊鼓傳花的遊戲,是從高智商向低智商依次傳遞的,傳到你這裡是必然,除非你還能找到一個智商比你還低的人。

互聯網時代,信息變得越來越透明,這個時代不斷的去識別各種蠢人,將他們打入社會底層,使他們遭受奴役。

同時,這個時代還不斷地去發現聰明人,把這些人往上托起,讓他們掌控財富,然後去管理和引領社會。

因此,一個人靠運氣賺來的錢,往往都會憑實力虧掉

世界看似變幻莫測,時代日新月異,然而冥冥之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操控著社會的運行!

這就叫“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