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片《周恩来》热泪盈眶,王铁成传神再现周总理



刚刚在电影网看完1991年广西厂拍的《周恩来》。看着看着,就忘了周恩来是王铁成扮演的,只觉得这就是周恩来,这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敬爱的周总理,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影片的时空是文革十年,总理肩负着一副沉重的担子。他尽自己的力量把一切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他的人格焕发出一种特殊的魅力,转移贺龙,保护陈毅,不遗余力与四害针锋相对,大义凛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同病魔顽强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影片以其悲怆、恢宏的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人民好总理的崇高形象,王铁成老师形神兼备,绝伦演技使周总理生前的形象历历在目。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片“红”铺天盖地。绿色的军装,红色的袖章,涌动的人流,一片冲动混乱的景象。周恩来连夜赶赴贺龙住地,想把贺龙保护起来。他坐在车内,外表冷静沉默,浓眉下的两眼却凝聚着深沉焦虑的目光,盯着大字报的慧眼充满着严峻、压抑、复杂和沉重,显示出内心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忧虑。


赴贺龙追悼会,总理以重病之身,步履踉跄地走进灵堂,脸未见而先声夺人,那一声声“薛明”哀伤、动魂,叫碎了我们的心。为老战友鞠躬时,泪水涌流,消瘦脸庞阵阵痉挛,双唇微微颤抖。这流泪,这痉挛,这颤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总理极度的悲恸和深沉的负疚之情。细致入微的内心刻画是王铁成演技的精妙之处。


面对揪斗陈老总的红卫兵,总理愤怒地宣布:“你们要想抓陈毅,就先从我周恩来身上踏过去,散会!”听到烈士子女孙维世被迫害致死而尸骨无存时,他奋笔疾书,字字千钧,眼中充满怒火,从心底进发出悲愤之情。在便血的情况下,他仍携氧气袋飞赴长沙,询问主席的病情。听到主席脚不行时,走过去摸一摸。这一摸,既是总理关心主席思想感情的深刻流露,又充分表达出两位领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建立起来的伟大情谊,此时无声胜有声。


邢台地震,总理和灾民一起握着两个黄色的馒头,端着硕大的粥碗,扶着粗糙的筷子,沿着碗边喝粥,完了还把贴在碗边碗底的饭粒抹了抹。这一握一端一扶一喝一抹,真实自然,把总理和人民的距离一下子拉近,有力地揭示出总理与人民甘苦与共的性格本色。视察延安,地委向他保证实现五年粮食翻番时,总理高兴地站起来,大手有力一挥:“拿酒来。”举杯敬酒,语重心长,关心老区人民生活,渴望农村经济发展的赤诚之心溢于言表。细小动作倾注功力,则是王铁成高超演技的又一大特色。


带病主持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那惟妙惟肖的外形和宏观把握,演来得心应手,令人拍案叫绝。使人感觉这不是故事片,而有纪录片之感。影片中的许多情节,如制止鞍钢派系争斗,处理“九一三”事件,到促成中美建交,商定“四届人大”人选等等,有血有肉地凸现了总理在那特殊年代历史处境及其心理轨迹,呈现了总理崇高人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影片之所以感人,我想除了周总理本身具有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之外,跟王铁成老师独具魅力的表演也是分不开的。


1976年1月8日,一代伟人周恩来离开了人间。十里长街,凛冽寒风中,伫立着成千上万的群众,目送着他的英灵呼唤着他,悲恸欲绝。四十多年来,人们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彩色宽银幕”上一直怀念着人民的好总理,传颂他,呼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