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他与齐白石、徐悲鸿、何香凝、黄宾虹、刘海粟、傅抱石等一大批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的交往,已成为美术界和全社会传颂的佳话。而他亲力亲为领导的许多美术活动和工作,更是事关中国美术发展的道路。今天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3周年的日子,让我们一起通过他为美术界做的贡献,来缅怀这位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

接见木刻艺术家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迅速、及时地把文艺工作全面转入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轨道,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周恩来自始至终都关心着抗战美术运动,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美术家的关怀上,他多次会见进步的美术家,不断给予他们教诲。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 王琦 战斗的旗帜(鲁迅与青年运动) 黑白木刻 36×48cm

他指出:“在各种文艺形式中木刻比较易于结合现实斗争,能直接和群众交流,而且易于传播,影响比较大。”当时,王琦的木刻作品被刊登在南方局主编的《战时青年》杂志上,周恩来见后也赞叹“我们也有这样好的木刻家”。王琦在《永难忘怀的纪念》这篇文章中回忆:

我当时为每期杂志作封面木刻,杂志的负责同志常常把总理对那些木刻作品的意见转告我,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以一个青年艺术学徒的身份,竟能聆听到这样一个伟大的党的领导人对我的亲切教诲,怎不令人感到万分的幸福呢?总理还要他们转告我,要我多为《新华日报》提供木刻作品,我一直把总理的指示当作责无旁贷的光荣的义务。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 古元 人桥 油套 20cm×35.5cm 1948年

1946年,“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在上海举行举行后不久,周恩来会见了全国木协负责人李桦、陈烟桥、野夫等人,肯定了八年木刻展的巨大成就和影响,认为这是木刻运动的新高潮,同时强调了连环木刻的重要性,并对之后的工作做了指示。

关怀新中国连环画出版

1951年,全国第一家中央直属的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周恩来题写了社名,随后地方美术出版社成立,也都沿用了这一题名。根据姜维朴回忆:“萨空了同志说,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周总理题字,周总理一再教导,不要忘了前面两个字‘人民’,一定要为广大人民服务。要发展中国连环画事业:第一,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大人看,小孩看,有文化要看,没有文化也要看;第二,要尽快建成文化基地,这是关系到下一代的事情,这个任务很重。”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 题词人民美术出版社

经过筹备,人民美术出版社很快就成立了连环画编辑室,出版了一系列的连环画,有反映儿童生活的《我要读书》等,古典题材的《水浒传》《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等,反映现实题材的《志愿军画传》,这些连环画出版物很受读者欢迎,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不仅孩子看,更多青年和大人看,还有一些被翻译成外文。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 王绪阳、贲庆余 《我要读书》 连环画

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加上“左”的思想和“浮夸风”的影响,连环画出版工作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1965年12月,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年画、连环画出版工作会议。会议结束的前夕(12月25日),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接见了与会代表,周恩来等领导人绕场一周向大家挥手致意后与参会者合影。

“文革”开始后,连环画出版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常工作几乎停滞。1970年和1971年,周恩来两次接见国务院出版口(临时性的出版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在询问青少年图书出版情况时,他一再要求出版单位尽快恢复业务,并询问:有没有人编“小人书”?负责人要抓一下连环画工作,新书要出,过去的也要选一些好的再版,一定要解决青少年没有书看的问题!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 晚年周恩来

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于1971年3月15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4月12日,周恩来接见会议领导成员和部分代表(共30余人),会见时间是凌晨1点05分到5点20分,地点在国务院会议厅(陪同周恩来参加会议的还有李先念、吴庆彤等人)。参加会见的姜维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十分激动。总理面带慈祥的笑容说:

你们都受到冲击了吧,受冲击,不要紧嘛,犯了路线错误,认识了、改了就好,要站出来工作,你们都是党员,现在群众没有书看,孩子们没有书看,任务紧急啊!你们不干,谁干啊……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 刘继卣 《鸡毛信》 连环画

这次会议期间,根据周恩来的讲话精神,人民美术出版社向会议报了重版的一批连环画选题。会议结束后,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先整理、再版了一批优秀的连环画,后又组织编绘了一批新作,如《黄继光》《杨根思》《一块银元》《艳阳天》《金光大道》《红旗渠》《列宁在1918年》《铁人王进喜》《无产阶级的歌》……部分作品印刷达数百万册,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鸡毛信》《岳飞传》等都供不应求,书店门前几乎天天排着长队。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停刊多年的《连环画报》也于1973年10月正式恢复出版。 

创建中国画院

1956年4月28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6年6月1日,周恩来主持国务会议,作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国画院的决定。有关画院的命名,胡絜青回忆:

1953年,总理为齐老过生日,在欧美同学会举行宴会,约请了在京的著名老画家出席作陪,其中有画家秦仲文、陈半丁、于非闇、吴镜汀、胡佩衡,舍予和我应邀出席。在此之前,国画家们曾上书总理,诉说中央美术学院停发聘书之后他们感到没有出路。总理特意把北京国画界的代表人物聚在一起,当面听取意见。他一方面在中西两派画家之间做调解工作,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发挥各自的传统优势,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兴盛发达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又萌发了一个新想法,与其长期僵下去,不如单独成立一个国画家的专门机构,由国家来办,组织国画家搞创作,切磋技法,学习政治,改造思想,只是不搞教学。这便是1957年北京画院的由来。总理还对“国画”这个词发表了看法,认为这样分类不利于团结,不如叫“中国画”。画院成立的时候,便称作“中国画院”。

周恩来:巨人的风格

▲ 1956年9月1日,周恩来总理出席“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仪式”并与齐白石亲切交谈

针对中国画的继承传统问题,周恩来作了明确指示。他说:“吸收传统,也不是样样都吸收,还是要批判接受,要鉴别。”周恩来还热切地希望美术界“加强研究,不断提高,超过前人”。

周恩来在讲话中一再勉励广大美术工作者“努力创作”,“要首先明确为何人创作,为何人服务”,一再强调了毛泽东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周恩来还嘱咐要努力培养青年,教育青年在幸福时还要想到困难的一面,要克服困难,要勤学苦练、吃苦耐劳。周恩来在讲话的最后强调:“要百花齐放,众美争妍。各种画派都应让它放一放,只有在长期的考验中,才能决定美不美。总之,要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创造新美术而奋斗!”

在面对新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周恩来不仅是站在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倡导美术创作要服务于人民,始终坚持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同时,他还秉持了一个学者的品格,关注传统、发扬精粹,以实现“百花争鸣、百家齐放”的文化繁荣。

本文参考《人民艺术家》杂志2018年第7期“周恩来与中国艺术”选题,欢迎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