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看过《道德经》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千泽翎


有幸看过《道德经》,也听过一些人讲《道德经》,愈是读,越愈是听,就越愈觉得奥妙无穷,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完整的把这本书讲完,穷其一生也没有可能,只能得其一二,主要还是在于悟,从中思考,在下有一些愚见,不知对否,说出来交流交流。

《道德经》是老子的智慧言说,在老子的年代,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科技水平,和现在都是无法可比的,所以我认为他有关的道和德的言说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思想,如果说难,有可能我们理解方向不对;可是你有没有发现,那么早的的言说,我们现在读起来却很受用,这是为何?

我想这本书是相当有高度的宗旨性纲领,带有规律性质的,里面的每一章节又是一个小纲领,章节的一句话又是一个源头,我们的知识储备若有所增加之后,吃的盐更多了,走的路更多了之后,再去读,又会有新的领会,有新的感悟,岂止是常读常新。所以,一辈子都研究不完,这才会有那句,朝闻道,夕阳死者可矣的感慨。

先说说道的大纲。这个大纲,说的小一点、形象一点像是个框架,所有的理逃不出这个范围;就比如建个钢结构框架,框架不过是承重梁,支撑梁构成的,任你这个框架千变万化,总是这个规律。然而这只是举个例子,这个大纲包涵了许许多多的框架、轮廓,有的在我们的认知范围,有的不在。站的高度不同,大纲也会不同。井底之蛙坐在井里看世界,鸿鹄在天上看天下,也有圣人站在太空看宇宙,各自的领悟都会有差异。

再说这一个小纲领,不同年纪的人,每个人在不同时段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就这一个小纲领,一个章节,所说的东西,你要是去做研究,都会是一个行家,能写一本书出来解释一番,章节中的一句话,比如上善若水的故事和例子千千万万,只要方向对了,应该不是很深奥的东西。当然有很多解,毕竟读者千千万万,就如天下的树叶众多却没有一样的两片。

再来谈谈应用。每个人对理解的道德经都会有应用,也有人没读过道德经,却做着书中类似的事:

比如打仗,治国,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治等等;最高明的统治者是不知有之;

比如管理,有的公司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最高明的管理者做到了不知有之;

练武者把它当作武功秘籍;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

各领域的人都能获取各自相对应的范畴,并且深受其益。有的培训机构开讲,你会发现其课程讲的道理非常简单,谁都能理解,为什么你之前不知道呢。

就像苹果会落地,万有引力,一直存在的,只有牛顿发现了。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道说了万事万物的理,等你去发现,发现那一刻你会差异,与道德经所说契合。

总纲领,大道至简,最奥妙无穷的当属这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与观其妙。常有,欲与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点是众妙之门。

后面的章节小纲领又是呼应的,比如有章节中的无私成其私,无私,是无;成其私,是有(私)。有无,结合众妙之门。当然道和德是一体的。

我把无私成其私举个例子:

一个医生,他崇高的理想是救死扶伤,减轻患者痛苦,是为无私;最后这个医生会成为受人敬仰的好医生,成就会非常高自然而然的名利双收,是为成其私。假如他一开始就是为名为利去的,成就不见得有多高。

一个读书的人,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没说要当总理,但是却成为总理。他的无私是为中华之崛起,成就了我们认为的私的一面。

武术爱好者,李小龙是为了宣扬中华武术而闻名全世界,同样是武术明星,有人只是明星,不一定受人敬仰。

科学家钱学森,为了中国的国防,拒绝无核中国,成就了“两弹一星”的功勋。

袁隆平,他应该不是为了自己有吃不完的水稻而去搞杂交水稻的。

再比如现在做的比较好的软件,微信,支付宝,头条,哪个不是先利他,再利己的。

当然你也许会说也有很自私人很厉害,确实不排除,但是最牛的人一定是那个无私的人。同样是做皇帝,袁世凯只是为了当皇帝,所以没多久。

也许你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无私成其私。

总之,读了《道德经》之后,结合所见所闻,觉得奥妙无穷,那个骑着青牛的智慧老者给我们留了一本智慧的源泉,悟出其中正道之人,都有一番作为哦。


平凡的时代奋斗者


这本书是人类发展的序言,是人类发展的总纲。人类的发展不会超出这本书。包括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等。几乎没有人能完全读懂《道德经》。只有少数人能读懂《道德经》的一小部分。《道德经》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有变化,失直。读懂一小部分的人大都不会发声。读不懂的人才会满世界讲道,宣讲他读懂的《道德经》。

我下面来说一下我心中的《道德经》,我只说这三个字,不说书本里的内容。首先说道,道是什么?道是道路,是万物演变之路,是物质,非物质;是可感知,不可感知的物质,事物,非物质的演变之过程。它内函各种形态,非形态,规律,非规律。各种从无到有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一个事物违背了它的发展变化过程,那就是‘反者道之动‘’。道会把这一事物消灭。比如鱼生活在水中,鱼在水中就是鱼生之道,鱼离开了水,就是鱼违背了鱼生之道,必死。

接下来我们在说德,德是什么,德是道的边界,没有道没有德,道德一体。如现在道路的路牙,如瓶子的壁。车在路上飞驰,它就是有道,有道就有德,有道就无德,因为不需要德。当车飞出路外,翻入山涧,车就没了道,无道也无从谈德。

瓶子里的水在瓶子里,是尊瓶为道,瓶壁为德。水在瓶外,它就没了瓶的道,它也就不存在瓶子的德。所以有道有德,德看不见,也可以说无德,实则有德尔不见。无道当然无德。

在人的世界中,人活下去就是人道。人损害别人活下去就是无德。比如,雨天行路,一个人拿一把伞行在雨中 ;另一个人开车行在雨中,当两交会时,开车的人飞驰而过。拿伞的人被挤压的空气把伞撞飞,车浅起的水打湿拿伞人的整个身体。开车人,这就是无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缺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经我就不再说了,大家都知道。最后再多一句,道德化于万事万物之中,无形无象,只有个人领悟。


悬崖三千米


老子《道德经》包罗万象却玄之又玄,全文约5000字,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宇宙本源、自然规律、社会法则以及处世养生之道,把能看到的、看不到的、能听到的、听不到的,甚至是鬼神世界,解释的完美无缺,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老子思想精妙深邃,让人们读了又读都难于彻底通透,这也是老子的魅力所在。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老子,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经历阅历,让老子的思想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反映出来的不尽相同,理解到的也不完全一致。

通读老子《道德经》,请记住以下三句话好好参悟这三句话,将受益匪浅!

1、道生万物,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2、道法自然,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3、上善若水,无为不争,功成事遂。

以上就是一个把道德经作为枕边书,酷爱老子道德经的文化旅游创业家想简单说的一些话,欢迎交流探讨!


文旅侠客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觉得从前没认真想过。仔细想想,要说的很多,想哪说哪吧。

最早接触《道德经》是15年前,突然有了阅读《道德经》的冲动,于是借了一本,滴滴答答看了两天,就再也没看。觉得注家的解释太不可思议,什么“道可道非常道”,解释的那么玄乎,越解释越难懂,就放下了。从此再没看过。

2018年我接手传统文化出版社的文字编辑工作,主要就是道学这一块,于是再一次接触《道德经》。如果说第一次接触《道德经》仅仅是出于不太浓厚兴趣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出于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主动求知求解。

我找到了所能能找到的注本,逐章逐句逐字地比较学习,深感《道德经》绝非曾经认为地那样简单,但也绝非一些浅陋的注家解读地那么苍白。2019年四五月份,我注册今日头条后,几经反复,最终选择了文化领域,想专做“三玄”,顺便做诸子。没想到至今连一本《道德经》的十分之一也没做完,更别说深刻领会了。

通过做《道德经》,我感觉,要想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正确把握,首先得选对版本。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因为第一次我看到的那种“能说明白的道不是常道”让人十分不解,什么常道不能说明白呢?是道理就能说明白。后来才知道,这个常道不是指日常的道理,而是“恒道”,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就因为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句没搞懂,害得我十几年没碰《道德经》。

之所以误以为是“日常道理”是因为注家没讲清楚这个“常道”不是日常道理,也没讲清楚,是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更换的“常道”。可见,初学《道德经》,选对注家,是很重要的,他会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理解,而不至于越看越糊涂,让我们的阅读变得索然无味。

最好是多版本同时比较学习。由于《道德经》用词用语古奥,一语万端,很容易造成后人在理解上的分歧,甚至相反。

不管是通行本,还是帛书、郭店楚简本,都不是原本,都是转抄本,转抄就意味着漏、衍、错讹现象,所谓通行本,也就是河上本、严遵本、王弼本、傅奕本等,但都是以河上本为依据进行的注解,这个版本的缺点是距离老子年代较久,后人增删现象明显,有的章句与老子思想不吻合。

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和1993年出土的湖北荆门楚墓竹简,同样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帛书破损严重,书中有衍文、脱字现象,还有误字、误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抄写时间比河上本要早得多,可以起到矫正今本讹误的作用。

而楚简属战国中期,是迄今为止,距离老子最近的文本。但郭店本的缺点显而易见:内容太少,仅为通行本的五分之二左右。

所以,诸本皆有利弊,不可偏废,最好综合诸本,同时参阅,才是破解《道德经》的最佳选择。

《道德经》是一部综合的、整体的宇宙观著作。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会发现《道德经》构建的道系十分宏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宇宙观念,每一章节都可独立,但所有章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宇宙观,理解任何一章都不能脱离“清净自然”“无为不争”“贵柔守弱”等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脱离这个整体思想,任何一章都解释不通。

举个例子,有人解读《道德经》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就完全忽略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把它解读为“我想怎么样,就先怎么样”。

其实老子只是举例说明“事物将要怎么样就会怎么样”的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你若非得那样解释,也不错,那只能说明你是权谋家,而老子不是,因为他主张的是“复归于婴儿”,要的是淳朴自然,“返璞归真”,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反对用心用智,反对虚伪文饰,这样的思想,他怎么会教人取与之术呢,他自己不就是伪君子了吗?

所有经典都不可能是一本孤立的典籍。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扇历史窗口,打开一扇窗,就能看到缤纷的历史过往。他的书中没有提到伏羲、女娲、三皇五帝,也没提到周王、齐桓公、商鞅、墨子、韩非子、孔子、孟子、庄子、鬼谷子,更没有提到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但是老子是周王室的最高历史和文化管理者,他的学说在春秋战国,诸子中不学习借鉴老子思想的几乎没有,当你查阅老子资料,帮助领会章句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政治主张、学术见解,一定会上溯中国文化的源头去探寻老子思想的形成脉络。经典就像一条主线,将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放大作品的坐标系,加深我们对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的融会贯通。

学习《道德经》等经典,会让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加快我们成长的进程。

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看看道德经给我们描绘的世界是多么宏阔无极限,而这个世界的一切无不出于“道”,人类在寂兮廖兮的“道”面前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同时“道”无始无终,人在它面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语)”,只是一瞬间,争什么名,比什么高低?

人们为什么要争呢?“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因为患得患失,总想着自己的名利得失、面子荣誉,放不下,丢不掉,心浮气躁,得寸进尺,咋能不累?

人还喜欢扬己之长,说人不是,岂不知越是扬己之长,越是对自己黑暗面的展现;越是讥议他人,越能显现出自己的偏狭,须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恶同出,是非同源,异名而已。你以为好的,可能正好是别人眼中的恶。

《道德经》是一部可以伴随终生的经典。

以前以为,不就是一本五千言的道论吗?读懂了不就那么回事吗、其实不然。我读《道德经》快一年了,越读越不敢发表意见,越读越加深对经典的敬畏感,许多人读一辈子也没说读懂。马云包里的书常换,唯独《道德经》不换。大哲们对道德经也有类似看法。

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这就是说,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永不枯竭,随时满足你的需求。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甚至认为:有了《道德经》,我们可以焚毁掉所有的书籍。可见《道德经》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崇高伟大!

关于《道德经》的话题,很多,先说到这里吧,与诸君分享。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问道黄老


《道德经》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道经》,后一部分叫《德经》,合起来叫《道德经》。

毛主席对《道德经》有一个定义, 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是用来打仗的。 他表面上在谈玄而又玄的东西,实际上谈的是战略战术。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实际上是在谈经营管理,的确如此。

但有一个问题,当我们谈到道德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道德是跟实用,跟日常的事物没有关系的,它只是一种规范,它是一种限制性的,规范性的力量,就像警察他是不搞生产的,警察是来维护秩序的。

不管怎样,总要信任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道德不是这样的, 道德不仅仅是像警察一样是来维护秩序的,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他有一句名言叫“德性就是力量”。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旦说一个人道德高尚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这是一个讲义的人,不是一个讲利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和义往往是水火不相容的。

但利和义的关系远不是那么简单,说到道德的义的那一面,我们就会想到很多的道德典范,以及关于道德的种种名人名言。比如说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有一句名言,“即使世界明天就毁灭,我今天仍然要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下一棵小苹果树”。它是一种无视环境、坚守原则的态度,听起来让我们觉得肃然起敬。



苏莱曼1224


最近这段时间,读了老子《道德经》,在这向各位分享心得体会,言语不当之处,还望原谅。老子开门见山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道有可道部分也有不可道部分,凡是能说出来道都是常道,反之非常道,道它是整全的,我们无法把道整全的把它说明,我们所说的只是片面之词。因此,我所阐述的也只是片面观点,不一定就是对的。我没有谦虚,我的能力怎样,我自己是清楚的,我们讲谦虚是指那些有能力的人,没有能力或者能力低下的人是没有资格讲谦虚的。这是我读《道德经》体会。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人们带来有所启发,光有启发还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还是行动。道是根本,而行动是要把道表现出来。《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它告诉我们,任何东西从无变成有,一个空杯子,如果杯子没有装任何东西,它就可以装任何其中一样东西,装了一样东西就不能装任何一样东西了,只能把它用掉才能装。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空杯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装下很多东西,必能学有所长。

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根源,而德是把道的品质从身上表现出来。道重视是修己,但是,很奇怪,大部分的人都把时间花在他人身上,而很少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我们了解他人很容易,了解自己确是很困难事,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发现,我们太多人对古圣贤书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甚至是曲解,以至于遇到了问题,不 从自我身上寻找原因,而是一味推卸责任,包括我自己在内。举个例子,有个观点说吃亏是福,大家一直认为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我觉得吃亏是福,是要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你吃的是谁的亏,如果那人是君子,你吃点亏,我觉得那没啥,如果那人是小人,你吃亏,只能是自认倒霉,要么通过法律手段。是不是君子和小人,不是自己自我标榜的,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很有道德,讲诚信,他已经是不守信用了,否则,用不着在那标榜自己。我们要包容,但不能一味忍让,忍让不是包容,一味着忍让只能让那些小人或者想伤害我们自己的人得寸进尺。还有个观点,吃亏就是占便宜,这个观点是由曾仕强老师提出来的,这个观点原先我一直都不能理解,甚至是否认。后来想想,我或许是钻牛角尖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五个字,叫作:“无可无不可,天下没有东西是可能可以的,也没有东西是不可以的,孔子不反对任何事,也不赞成任何事”因时因地因制宜随时随地都在改变,不能单单从一个方面去看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老子和孔子都是在讲《易经》。老子是为高等层次的人讲《易经》,而孔子是为中等层次的人讲《易经》。

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当年孔子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说道:“人的身上什么东西嘴硬?”孔子答道:“牙齿”。于是,老子张开了嘴巴,问:“你发现什么?”孔子答道:牙齿没了,于是,老子又露出了舌头,问:“你又发现什么?”孔子答道:“舌头还在。”老子微笑道:“你现在明白了吗?”孔子答道:“明白了……”老子是想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坚硬的东西是不长久的,而柔软的东西一直都存在,就像人的牙齿,它是坚硬的,到最后老的时候,牙齿都掉光了,而舌头还在。夫妻之间,如果两个人都是刚硬的,是很难相处下去的,一定是有一方是刚强,有一方是柔弱的,柔弱不是那种软绵绵的,更不是软骨头,而是懂得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就算他有能力,也会被他性格驾驭不出来。人家说眼界要打开,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往远处看,不能只看到现在一时得成就。

老子主张无为,无为就是要有所作为,而不是什么都不要做,那是不对的。老子讲的无为,他告诉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第一要凭良心,第二是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结果怎样,因为结果怎样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管住自己,是无法管住他人的。就好比一个人去算命,结果都是只能作参考,不能完全苟同,我一直认为算命,不是单单只是看命运的吉凶,那太肤浅了,吉凶怎样也得看时运,我所理解的算命,其实它应该是告诉我们有哪些弊端不好之处,好让我们加以改正。

《道德经》第八章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争,不是说不要争,而是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不会争得天下大乱。老子是要告诉世人,人要学水,水是无争的,它从不与人争,水最接近于道。孔子的思想主张一直以周礼治国,推崇礼乐仁义使百姓安居乐业,将来有一天能实现天下大同的思想,他的思想与老子主张思想颇有不同,老子道在于大象无形,义于天地之间,而孔子的道在人间,在于教化世人。孔子主张仁义礼让治国,不是一味求让,孔子思想被误解了两千多年,孔子讲礼让为先,但他又讲当仁不让。这两句话是同时进行的。在中国社会越是讲真话,实话实说的,越容易得罪人,讲假话也容易得罪人,中国社会不能得罪任何人,也不能存心讨好人。我们经常不讲实在话,只讲妥当话。

我再举个例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提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其意是想要使它合上,必须使它先张开;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认为老子是搞阴谋的,这完全是对老子的一种误解,试问老子这么高的智慧怎么会教我们搞什么阴谋耍什么手段呢?他是告诉我们 柔弱胜刚强。凡是弱的,他会变强,强的会变弱,就是说,宇宙他是动的,它不是静的,它一切都是变动的,你现在看它强,一转眼它变弱了,老子是阐述这个道理, 这只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变化,那看你怎么用它?任何东西都是变化的,没有不变的,变是常态,不变是病态。变中含有不变,不变中含有变。

那么作为现代人21世纪,我们有必要再读《道德经》 吗?

答:我觉得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一我们可以清晰认识到自己错误观念,好让我们加以修正。

二可以让我们能过修身养性。

三可以让我们更好得了解自己。

作为影视娱乐界的朋友,有必要读《道德经》吗?

答:有必要,理由如下

一《道德经》 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玄学艺术。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演戏,过得好与不好,就看你演技怎样。

二可以更好发挥艺术,从而从艺术层面发挥到道的层面上。

三可以让艺术作品给观众带来很好启发思考。




佛学文摘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此,中国才有了成系统的哲学。老子对道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论。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但又无形无声,不可捉摸,它持久永恒,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思想中,道被提升为居于核心地位的哲学范畴,这是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突出的贡献。

老子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涵盖宇宙之内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一言以括之,即“反者道之动”。老子强调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道理,主张看问题不能执于一偏,尤其要注意事物的对立面。老子思想还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道的最大特点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由于道的作用,宇宙万物及社会人事都应顺从自然的品性去发展。

老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班固《汉书·艺文志》视道家为“君人南面之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注解《道德经》,赞叹说:“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老子的政治智慧内容丰富,主要包括:

其一,无为而治。“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总纲,按其本意,即是对事情不加干预,顺其自然,正所谓“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自然的原则下不妄为,最后的结果则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其对象是在上位者,就君臣来说,就是君无为,臣有为;就上下关系来说,就是上无为,下有为。

其二,处下不争。《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主张处下,以“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之一。老子指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当效法天之道,故“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不是消极退让,而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不争只是手段、策略,“天下莫能与之争”才是结果,这与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无为而无不为。

其三,公平公正。《道德经》第5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宇宙万物按照客观自然的法则运转,道于万物并无好恶喜怒之情。圣人治理天下,也当法自然之理,对百姓一视同仁。《道德经》第77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阐述天道的公平和当时社会上人道的不合理,提醒应该效法天道,以矫正人道的过失,做到合理均衡。老子还指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强调公平公正,是老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

老子思想蕴含高明的人生智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上善若水。老子用水喻道,并以此启迪人生。《道德经》第8章所言水之七善,包括三方面的人生意义。其一,生活态度:“居善地,心善渊”——低调、宁静。其二,处世哲学:“与善仁,言善信”——慈爱、诚信。其三,做事原则:“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灵活、高效。

其二,身重于物。老子珍视生命,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万物之灵,故可以与道、天、地并为宇宙中的“四大”,这是老子对人之价值的极大弘扬。

其三,以德报怨。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只有能够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所以老子主张以德报怨。此点,确乃显示出了道家的宽阔胸怀和超越精神。

综上所述,《道德经》不仅揭示出宇宙万物的存在根源和规律,而且总结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还洞悉人性的本质,由此提出从天道到人道的哲学思考。



中国好阅读


上善若水

——《道德经》研习心得之一

上善若水,乃四字真经,已成当下政客、商人、学者办公室、厅堂必挂的牌匾之一。或求书家墨宝,或亲笔书之。似乎唯其如此,方显主人文化底蕴与厚道善良人品。那么,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其意若何?笔者不妨涚说自己的领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与道同。”可见,水之首善,在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性滋润,集天地之精华,如甘露滋润万物生长。离开了水,地球会荒芜,人类会灭绝,万物会枯萎。水性至柔,可大可小,亦方亦圆。大可盈江河湖海,碧波万顷,源远流长。小能盛碗盏杯瓶,洗涮饮用,无微不至。但水能以柔克刚,无往而不胜。水滴石穿,因其持之以恒;水势千钧,以其蓄势而发。

然水不尚高处,甘处低位,与世无争。低洼处,为众人之所恶。阳光难以照射,视野不够开阔,声名难以显赫,容易被人忽略。但水毫不计较,欣然前往,默默蓄积,纳百川而成湖海,化云雨而归平静。

水性若此,做人亦然。因此,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時。夫唯不争,故无尤。”人不管居于什么环境,处于何种地位,都要像水一样,客观认识,正确对待。居高位,就应放低身段,向下看齐。不要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处社会底层,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发现优势,积蓄力量,汇细流以成江海,化柔弱而成刚强。处社会底层,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发现优势,积蓄力量,汇细流以成江海,化柔弱而成刚强。一个人内心要明净澄澈,为人要和善圆通,交往须诚信可靠。只有这样,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才能顺应时势潮流,把握瞬息万变的各种机遇,做事方能减少失误,获得成功。无论政界领袖还是企业经理,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赢得民心,获得认同,做到无为而治。

最后要明确一点,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是强调做人要利他,不争名,不争利,不强出头。一切顺时而发,因时而为。绝不是提倡不奋斗、不作为、消极处世。




惊艳桃花江


道德经算千古智慧奇书了,值得国人学习领会,对人生,生活,工作,心态调节都有积极意义。

看道德经尽量不去看别人的翻译版注释版,10000个人心中有10000种道。您自己的道要自己看,自己悟,自己领会,别人领悟的道,不一定就比自己领悟的道更高深。

不看别人注解才开始看着很累,但是,道德经和现在普罗大众书籍不同,看的不是字。而是这洋洋洒洒几千字背后蕴藏的无穷信息能量。用什么去接收和融汇贯通

?

用心!用心才能够跨越时空和老子来一次跨越千年的灵魂学习。

理解道德经的时候大道至简,以尽量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尽量不要想得太复杂了把自己套里面转不出来了。真相有时候很简单,想得太复杂的往往离道更远了。

今生能够悟道,明道,证道,行道!没有白来一遭。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菩提


行无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你不问我不说,我说了也不一定是道,至少不是大家理解的道。

西方说民主必须是普选,我们说民主是民主集中,普选适合欧美西方文化,可民主集中才是符合我们的,可见道可道非常道。

我没有读透,所以在这里胡诌几句。真正读懂道德经的人,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会告诉你多看、多悟,追求自然,找到本来的你、自然的你、最后成就快乐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