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为夫哭倒长城墙,历史上是否有原型的呢?有何依据?

阴霾冬天


下面是本人的粗浅观点,与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观点有些出入,望采纳!

历史上孟姜女哭倒的是甘肃定西的战国秦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14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千百年来孟姜女哭倒的到底是哪里的长城都莫衷一是,有说是山东莒县齐长城的,这自然是因为《左传》杞梁妻的影响。有说河南新乡魏长城的,因为当地有孟姜女庙,有孟姜女河。当然更多是说山海关秦长城的,因当地有姜女祠和孟姜女坟。其它很多地方都有当地说法,但都提不出有力的证据。

​古人因为生产条件、意识形态的限制,认为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因为其哭感动了神灵,其气感应了山河。而今人是断然不会相信孟姜女真会有“超能力”哭倒长城的。唯一科学合理的解释是孟姜女伤心恸哭时碰巧发生了地震,也只有强烈的地震才能出现诸如“倒城”、“崩梁”这样破坏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异。按这种思路,我们还真找到了孟姜女“哭”倒的长城 。

战国秦昭襄王时期,因商鞅变法的成功和前几代秦王的文治武功,秦国国力空前强大,已明确战略东进统一六国的意图,但生活在秦国北方的义渠戎和西北的翟人依然是秦国后方的心腹大患。为此,对于还依然强大的义渠戎,把持朝政的秦昭王之母宣太后采用拉拢怀柔政策为义渠王生下二子,这样义渠戎归于平静。而对于生活在西北的翟,在秦国名将司马错建议下被秦人驱逐到今甘肃临洮一带,同时在今甘肃渭源县秦祁乡新设走翟县,并在东南倚渭河,西北倚洮河,中间借陇水(今东峪沟)河谷地带修筑一道长城把翟人拒于长城之外。

​​这是秦国首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但当时并没考虑修筑长城怎么奖励。因此修筑长城很难立功加爵,起初秦卒在筑长城时根本没有积极性,怠工、慢工现象经常发生,有“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的说法。此时秦国因连年侵略战争,男丁减少,守寡妇女众多,男女比例明显失调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人口也是重中之重,当然让年轻的夫妇长期分居也不是办法。为彻底解决这一现象,也为激励安抚偏远苦寒之地的边疆将士顺利完成修筑长城的艰巨任务,于是秦昭王决定设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嫂”制度。经常派兵往返护送秦国内地的家庭妇女来看望安抚长期修筑守卫长城的边疆将士。今天长城沿线还有好多地名叫“望儿台”,是当年妇女们翘首等待胜利完成修筑长城任务将士归来团聚的地方(古代“男曰儿,女曰婴”,非今天儿子的意思)。想想这时秦卒修筑长城的积极性应该提高不少!而且同时解决了秦王修筑长城和发展人口两大难题!

​​但就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也就是关中孟姜女为修筑长城的丈夫范喜不远千里来送寒衣的时候,知道丈夫范喜死后已被埋在长城脚下,悲痛的孟姜女伤心欲绝,嚎啕大哭,突然间飞沙走石、地动山摇,地震碰巧在这时发生了(史记.六国表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地动,坏城)……至此,当时意识形态的人们认为是孟姜女的“哭”触动了神灵,是被感动的神灵决定帮助孟姜女夫妇“相见”!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修筑长城触动了“地脉”,上天神灵发怒所致。


常山半农


孟姜女的原型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杞梁的妻子。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50年,齐国攻打莒国,齐国大夫杞梁在战役中不幸阵亡,杞梁的妻子(没有留下姓名)在家中设祭,齐庄公亲自前往祭奠,并没有记载杞梁的妻子大哭。

但到了战国时期,《礼记》中关于这段典故的记载就加入了“其妻迎柩于路而哭之哀”,这是首次提到“孟姜女”开始哭。到了西汉时期,刘向也许觉得光哭不能代表战死亡夫的忧伤,所以就在《说苑》中添油加醋的写了句“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隅为之崩"。自此,”孟姜女哭倒长城“雏形架构在汉朝基本完成。

那么“孟姜女“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跟秦始皇扯上关系的呢?

隋朝末年,为了反抗隋炀帝,民间开始利用这则故事影射隋炀帝“暴政”,但因为不敢直接将隋炀帝列为故事主人公,所以就套在了同样有“暴政”标签的秦始皇身上,给杞梁妻取名孟姜女(最初叫仲姿),把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春秋时期挪到了秦朝,男主人公杞梁则加入了姓氏,叫范杞梁(范喜良)。

所以,孟姜女作为一个反隋炀帝的政治宣传对象,登上了历史舞台。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文人墨客们有感于孟姜女的故事,为其添加了杞梁和孟姜女相识的故事情节(见《同贤记》):杞梁逃避秦朝徭役,躲入孟家后园,正好撞见孟姜女在沐浴,出于“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孟姜女就此嫁给了范杞梁。

后范杞梁再次被抓回,最终死在了长城脚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得知丈夫已死,在城墙下啼哭致使城墙崩塌,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就此有了完整版。

后来到了元朝,孟姜女的故事又被加了不少情节,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时候,被秦始皇看到,好色的秦始皇想纳孟姜女为妃,孟姜女不从,自尽而亡。


秦皇汉武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作为今人估计人人耳熟能详,都能娓娓道来。唐朝 贯休 一首《杞梁妻》更形象的描述了这个故事:“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么凄凉;这么悲惨,让天地为之动容;让大地为之颤抖。多么悲伤;多么痛心;多么感人的爱情故事!

这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如果说是古人有意编纂的,估计今人多少心里会有一些抵触。那么我们就先从爱情说起:爱情是一个千古不老的话题,我们今人憧憬美好的爱情,古人也一样希望爱情是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众多关于爱情的诗词表达着古人对待爱情的人生观,就如许多不朽的神话故事一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等表达着古人的价值观。勤劳,善良,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所以古人歌颂美好的事物,赞美坚贞的爱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表达的是我们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幸福家园的一种追求,为中华民族后代留下至善至美,能登高望远的一种精神境界。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不过孟姜女的原型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里还是有的。据史料记载《左传》里有一个故事:“杞梁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梁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随着后世对这个故事的不断改编,逐渐在里面加入感情色彩,从没有哭声到成了哀哭;从没有崩城一事,到后来崩了长城。而且故事里的人物名字也被改编,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最终改编成传唱至今的美丽爱情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创作和改编能力。

其实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改编成怎样,古人想要表达的是向往世界和平,追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这样的生活是世人共同的理想,因此这个故事才能几千来不断演绎,不断传唱。


江汉秋颖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历史是有原型的。

22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北方的齐秦等国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和外敌的入侵,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肆抽丁派丁去修筑长城,造成了多少个夫妻间生离死别的悲剧。每到冬天,便有无数的妇女们千里迢迢去给自己的丈夫送寒衣。好些人因丈夫早就被掩埋于城墙之下寻而不见,便坐在城墙边嚎啕大哭,哭倒了城墙。其中就有杞梁的妻子孟姜。这就是传奇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我们可以从古时的传记文学《左传》里找到确切的依据,其中《檀弓》里明显的写着:"杞梁殖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


yysr烟云山人


正史里是找不到孟姜女的,喜良与杞梁是毫不搭架的事。唯一能确定的是秦始皇造长城死了很多人,怨声载道。人们找不到发泄的地方,就想出一个故事。顺便寄托一下夫妻生死相依的愿望。


和古人谈心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抵挡匈奴的征讨。他先后修了万里长城。在后人眼里,这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但是在当时他为了修长城。把老百姓弄的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后来有人做书。把孟姜女送寒衣这个故事。表达为了修万里长城,不知死了多少老百姓。来形容那老天爷也为此而感到愤怒。


青葱回1


此事为民国民间小说家写的历史故事而已。当时为了表达家人被国民党征兵参加战争,而导致妻离子散而已。没有原型。只是借用秦始皇修长城征调民夫的事情


人总要说点啥


大概是梦姜女流泪多把城墙泡倒的。


疾恶如仇l广交知友


请看“秦皇汉武”的回复已说的很清楚,再无须四答。


昆仑139100429


孟姜女哭长城只是当时的人们,为了表达对修长城的一些不满说编出来的故事。修长城的时候都70多万人。当时的条件又差,此人是相当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