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李逵滥杀无故,为何也算是好汉?

醉墨客林世伟


《水浒传》被误读很多年,而且,很多人对《水浒传》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视剧。诸如李逵这般滥杀无辜的鸟人,也被称作好汉,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间的正能量

早些年,《水浒传》以及其他古典著作基本上被禁止出版或公开发行。但是,民间仍然有仓本,也有一些读过这部书的。这些藏友《水浒传》或者读过《水浒传》的人,就把梁山人物当好汉来讲。因为,这部以民间话本为素材的著作,虽然被施耐庵赋予了更深的寓意。但是,重回民间时,又还原到其本来面目。

绿野老道小时候就听过民间梁山故事,更多的是那些好汉抱打不平,义气深重,武艺高强正能量故事。而杀人越货、滥杀无辜,以及鸡鸣狗盗等不良行为,都被美化或者讲没了。

稍后,《水浒传》出版,原因是“评水浒,批宋江”,揭露投降派。梁山故事也进入了农民起义行列,宋江就成了农民起义的对立派。既然是批判宋江,那么,宋江的对立面就都是英雄好汉了。就是这么简单。

基于这些原因,读者就很容易自然而然的忽略掉梁山好汉身上的恶劣习气与黑恶行为,一切都是正义的。因为,梁山好汉杀的人,大多数都是官府的人,官府的人肯定就是坏人。即便是李逵用板斧劈开小衙内的脑袋,也是正义的。毫无疑问,这种正义就是小衙内是知府的儿子,也就是坏人的儿子。李逵杀他没错,不仅没错,还很顺理成章,朱仝上梁山符合很多读者的愿望,不是吗?

李逵江洲劫法场,专往看热闹的人堆里砍杀,同样被读者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也是正义的啊!为什么?因为是梁山好汉所为嘛,李逵是梁山好汉的典型之一,他能有错?

不过,民间如此流传《水浒传》,说明正气在民间。正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唱的那样“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电视剧的影响

后来,有电视剧了,这就更糟糕了。四大名著中,最难拍的就是《水浒传》。无论是最早的山东电视台人物版《水浒传》,还是后来的两版《水浒传》都不敢忠实于原著。比如,与张都监一起陷害武松的玉兰,山东版的是跳楼自尽,武松伤感不已。央视版的,则是武松万般无奈才背对着玉兰下的杀手,显得武松很矛盾。

坏人很坏,电视剧尽量将他们脸谱化,挖掘甚至新编他们的坏。电视剧中有很多这样的情节,读过原著又看过电视剧的,应该都有很深的印象。

然而,孙二娘、李俊开黑店卖人肉包子,张横、张顺这类江洋大盗,揭阳镇黑势力穆家兄弟,等等等等,都被电视剧隐去不拍。这个能够理解,电视剧是要宣传正能量的,这些不良的故事应当成为糟粕而被舍去。

这样,也给一些只看电视剧不看原著的《水浒传》爱好者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但凡有批判梁山好汉的(宋江除外),必然要抱打不平,维护梁山形象。

其实,这样也很好。传播英雄之气,弘扬正能量有什么不好呢?

施耐庵太狡黠

《水浒传》开头就写到,梁山上的108人都是“妖魔”的化身。但是,进入梁山人物正传之后,却是以一个书中最坏的人开头的。这个人就是高俅。高俅一出场就不干好事,公报私仇,逼走最早登场的梁山好汉史进的师父。最为可恨的是,把林冲逼上了梁山。于是,读者就深恨以高俅为头的官府,而与官府对立的梁山人就都是好汉了。

实际上,施耐庵是以批判的笔法来写梁山好汉那些恶行的。还是以李逵杀小衙内的事情为例。第五十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中说

时过半月之后,便是七月十五日盂兰盆大斋之日,年例各处点放河灯,修设好事。

“盂兰盆大斋”就是盂兰盆节,是一个佛教的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而施耐庵说的年例要点河灯,则指的是佛教的节日。在这样一个佛教节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李逵斧劈四岁的小衙内,显然是“鬼”的行为。而梁山好汉又都是“妖魔”的化身,李逵这等残忍的滥杀无辜,岂不就是“魔鬼”吗?

书中,施耐庵这样的暗示还有很多。比如,孙二娘杀了一个无辜的头陀,把头陀的两把雪花戒刀挂在墙上,那两把刀却半夜里鸣啸的响,这难道不是冤魂的鸣冤叫屈吗?

无论是李逵,还是其他梁山好汉,都是杀人不手软。三打祝家庄,宋江要血洗籿坊。打破大名府,吴用安排几路人马,专门趁乱赶到梁中书、闻达、太守他们家屠杀一门良贱。施耐庵这样写,绝不是赞同梁山好汉的行为。每次梁山屠杀后,官府立即进行救助,烧埋尸体,处理善后。谁对谁错,想必读者心里有数。

但是,这些事情都被施耐庵精彩的情节,以及巧妙的文笔给轻描淡写了。而施耐庵的曲笔深意所隐藏的故事,也往往会被忽略而只留意文字表面的故事了。因而,李逵能逃过悠悠之口,成为造反的英雄好汉。


绿野萍踪01


李逵的确乱杀无辜,杀了多少不该杀的人,就连小孩子都不放过,就在江洲一次,一路杀将过去,一直从午杀到傍晚,杀的谁啊,还不是见人就杀,连老百也在内吗,可以说是个杀人狂,不该称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