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该怎么理解?

到碧峰


怎样看老子“无为”的思想?笔者认为,老子的“无为”,本意就是无所作为。具体地说,就是不要法律,不要文化,不要教育,不要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是要人们无知无欲,即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不自富”。老子主张建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认为这才是最美好的境界。这就是老子“无为”的政治思想的本来意涵。

“无为”是老子的政治主张。老子为什么提出“无为”的政治主张呢?这是时代的产物。春秋末期,诸侯争霸,风烟四起,战争不断,整个社会处于极度混乱的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为”,是老子提出的对治社会混乱、天下纷争不断、人民苦难的药方。只要人们做到“去智”、“无欲”、“不争”、“贵柔”、“贵俭”,天下就会恢复到自然、和谐的状态。老子的主张是天真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人说,老子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是有所为。其实,这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付与老子“无为”思想的新内容。例如,西汉前期统治者采用老子(或黄老)的学说就是这样。他们在不改变政治路线的前提下,采用了老子的无私、无欲、贵柔、贵俭……的主张。无私是不准官民人等不准徇法外私情。无欲是不准官民人等不准谋取法外私利。贵柔是为了减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贵俭是为了更多地积蓄官府与大地主(皇帝、贵族)的财富。这与老子原本的思想是大大不同的。当然,他们改造老子学说,加以新的内容,进行新的解释,并运用到治国的实践中去,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果,对于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重新解释思想家的经典著作,付与新的内容,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历代统治阶级的一贯作法。《周易》、《老子》、《论语》等都被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重新解释过。对老子“无为”的思想作“有所为”的解释,就是后人附加给老子的。


布衣闲人10


我看了已经有的三十二个回答 只有一个人略微算是答对了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修炼修行状态

所以有人说清静无为

什么叫无为 唯一标准正确答案

身体无限放松 每一个部位 每一个细胞 每一个细胞的思维意识 一起全都放松 身体每一部位 每一状态放松到极致 无限接近什么也不做 什么也不想(不得进入瞌睡状态) 让身体自发与自然 与宇宙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浑然一体) 在此过程中让一切自然发生 并感知无穷世界


天方正大


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学派崇尚小国寡民,追求精神自由,行为似乎是消极避世,主张“无为”。“无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的重要核心概念。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状态,就是人类社会也有自己的原始自然状态。

关于“道”,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独一无二的,阴阳相合为道,“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万物都由“道”中而来,在“道”的规律中运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的意思就是说“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在“道”中的万事万物都符合这个运行规律。王侯等人间的统治者如果能遵守道的运行规律、宇宙法则,不要破坏道,不要破坏万事万物原本的运行,这就是“无为”。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的意思是保持本身,顺应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会达到无所不为、天下大治的至高境界。


沅汰


《道德三章》:不尚贤,使 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贸,使 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是以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使 民无知无欲,使 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五个“使”,说明是“有为”,不是“无为”。

老子主张的是,“圣人之治”。不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孔子曰的。《论语卫灵公篇》:无为而治者,其也与!其何伪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坐着不动,站立行动,都是一种作为。孔子的无为而治,就是圣人坐着不动,如《论语为政篇》,圣人如北辰,其它星围着它转就行了: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实乃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


赵日金141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

道家的无为,并非要不求有所作为,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

无为就是要顺应规律行事,类似佛教的空,无:没有,就是空。为:有,不空。所以佛教讲真空妙有。现代语言就是无中生有!当真正的顺应规律办事就没有贪嗔痴,从因果是来说也是善因结善果,就是随缘,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佛教讲觉知、观。时刻在觉知中做事即是无为,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即是无为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顺众生等等都是,佛家和道家很多名词我们用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有用体验才能体悟。


不东先生


你这个问题太俗!

最上是“无”为!

次之,就是“有”的范畴,例如“水”,所以次之“上善若水”。

最差的就是跟石头一样了。

送一篇最近写的“论无为”

无,无也。

为,为有也。

无为,以无为有也。

为有,先知后为。

《道德经》: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

知,有也,不知,无也,有而不有,上矣!故:知,不知,上矣。

自知,有也,不全知也,自知即不知,故自知,病也。以有观有,病也。故:不知,知,病也。

故,无为,以无为之有,先无知之,后为之。

人若无知,若无色之水。可知有,可明有。

人若有知,若有色之水,不可知有,不可明有。

故无为也,先无知而为也。

何以无知?无力无心。

何以无力?不美欲身,闭口不入源毒。

何以无心?不美欲心,见有不生信心。

久之,身心不欲,波澜不起,水自清净,有则现之。

若口入五毒,毒发必欲作,身有力之,又见五色引,心有欲之,身心俱作,亡身迷心,离真叛道,有虏之,缴。

树欲静而风不止,天地已有,阴晴风雷雨,上善若水,风来随风,雨来随雨。金木水火土,若同金,金不伤,若同水木火土,水木火土亦不伤,空空如也,有有同有而不去,可长久矣。

于内,清净空无。外有自现。

于外,玄同不争,外有不掳。


迟程阳



道家的无为,是不要做为。不要做什么呢?

先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顺天,即顺应天道。

在诸子百家中,墨家所言之天,是有意志的,是指上帝。儒家和道家所言之天,是无意志的,是指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之谓也。

人类万物,日月星辰,即循道而生,循道而终。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秦皇汉武寻仙求长生、大跃进亩产两万斤就是违背天道。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就是道家所言之有为。

只有做到无为,不做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之事,才能万事顺利。

无为而无不为,此之谓也。


杨朱学派


那是一些庸官所断章取义给说的。


上坪农夫


无为无不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万事万物了了分明,如空气寸寸不离,如流水甘居洼下,……大慈悲也!却不失和平之象,无困顿之恼,无无理之争,无匪夷之所思,有道德担当之底线,教化开化蛮夷之丛林,驱强人循规蹈矩,扶弱者于公平处,此大文明也,只在乎中华之翘楚文明也!


师太73362816


小生不才,回答定有较大误区和偏颇,望前辈们指导。

首先一点是非常肯定,“无为”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从何角度理解呢?由道圣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所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做学问的人,他们每天都能从认识或者学到的知识中有所收获。那么日积月累,他们的学识素养也就越来越高。“为道日损”中的“道”这里暂看作管理来看(基数为100),现在有100件事放在我面前,若能正确合理的学好、做好。那么做好、学好一件剩余99件,做好、学好两件剩余98件……直到最后剩余0,深入理解看为“正”、反之为“负”,这里只有“正”的不断增加“负”

不断减损以至“负”为零,最后对管理体系任何事迹都能轻松、自然、正确处理和应对。回到工作领域来说也可称之为“道”个人之道。那么对于此道来说,你了解、熟知的东西越多,随之而来的是你工作上的轻松、得心应手(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就像我们人生理条件反射一样,已经形成一种自然状态)因其懂的增加、盲区必定会减损,在个人工作领域里既可做到无为。

朱熹《大学》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虽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是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而来,也是无为的前提条件。所以说“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错,而是去吸取、学习更多的东西,使得自己能做到任何事都做到自然应对,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