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英年早逝的郭嘉,此人才是曹操一生的谋主,死后曹操泪流不止

曹操以识人著称,手下有荀彧、郭嘉、程昱、戏志才、贾诩等等文臣谋士。如果说曹操哪个方面远超其他诸侯,谋士数量、质量绝对首当其冲。其中“天生郭奉孝”,更是被认为曹操最大的知己。其实,荀攸和曹操、郭嘉在多次事件中想法都是一致的,甚至比起郭嘉,长寿的荀攸更像是陪伴曹操的张良。对于这个大智若愚,平时不吭不响,关键时刻智计百出的荀攸,曹操亲口给予了“谋主”的评价。

曹营之中单论军略才华,曹操、郭嘉、荀攸是绝对的第一梯队,事实也是如此,三人在多次行动中达成过共识。而这些共识,往往会遭到大多数人反对,但结果却偏偏证明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铁律。比如:在平定吕布的关键时期,由于粮草不足,大多数人都支持退兵。荀攸、郭嘉却联名进言,一鼓作气,引泗水灌溉下邳城,曹操采纳了。

这并不是三人唯一的“默契”,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趁袁家三子争权夺势,大举进攻河北。可刘表在这时候,陈兵南阳,虎视许昌。陈群、满宠等人,纷纷进言,退守许昌,稳扎稳打。可这三人再次达成共识:刘表难以成事。果然,不久后荆南四郡发生张羡叛乱,刘表自顾不暇。

本来虽然三人惺惺相惜,可毕竟郭嘉性格更加洒脱一些,所以受到曹操的偏爱。可天妒英才,郭嘉早早去世,荀攸成为了曹操一生的谋主。有人会说:贾诩军略也不错啊,可他才开几次口,对于主公来说很多时候是好看不好用。

荀攸的军略才智可以用四个字评价——算无遗策,可这么一个聪明人,看起来却“傻傻的”。曹营中经常有一个孤零零坐着,永远低头沉思的年轻人。可看起来朴实无华的荀攸,一旦起身发言,往往就是所有人惊叹的开始。

曹操是这样评价荀攸的:“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內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荀攸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迟钝的人,可他的计策却犀利无比,直击要害。官渡之战时,荀攸献策:曹操率主力佯攻袁军后方,派骑兵突击白马。很难想象,这个看起来呆呆的曹军谋士,可以献出精妙的“声东击西”之计。曹操分兵突袭白马,颜良猝不及防,被关羽斩杀。

官渡之战中,也是荀攸向曹操进言,袭扰袁军粮道的。曹操多次烧毁袁军粮草,数量庞大的河北军,丧失了补给,攻击势头才迟缓了下来。之后许攸来降,许多人都怀疑是否诈降,荀攸却和贾诩联名保举。可以和善于洞察人心的贾诩一比识人,也足以证明荀攸才能的不凡。

之后荀攸更是大胆地劝说曹操:轻骑独进,放弃所有辎重,直接焚毁袁军在乌巢的粮草。这一建议,可是说是相当犀利的,完全不符合谋士固有的谨慎特性。曹操这位不拘一格的英主,选择了放手一搏,乌巢的熊熊烈火,成为了袁军最后的噩梦。缺乏补给的袁军,由于人数众多,在曹军进攻下,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荀攸不仅有着不符合外表的跳脱犀利,也有着一颗“大心脏”,和远超常人的镇定与坦然。在他年轻的时候,荀攸做过京官,还做过一件大事——刺杀董卓。当然最后失败了,可在大牢中别人愁眉苦脸,荀攸却一如往常,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该吃吃、该喝喝,和平常一样呆呆的。幸好不久董卓就遇害了,要不然曹操这位“谋主”就丧命了。

在征讨河北袁氏兄弟时,荀攸的“大心脏”发挥了作用。面对许昌告急,刘表陈兵南阳,曹操压力很大。谋士的作用是给主公提供建议,而谋主的作用是给主公吃“定心丸”。荀攸十分坚定地支持曹操,平定河北,给了难以抉择的曹操莫大的支持,这就是后来曹操称呼荀攸为“谋主”的原因。聪明人不在少数,可聪明还愿意承担风险,和主公同舟共济的人很少。

钟繇是曹魏重臣,和荀攸交情最深。许多时候钟繇拿不准的事情,都喜欢和荀攸讨论。后来钟繇感叹:面对大智若愚、心思缜密的荀攸,每次我和他交谈都很有压力。我去之前都仔细思考所有可能,得到觉得完美的答案,才去拜访荀攸。可每次交谈,荀攸都有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奇策,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荀公达啊!

曹操对于荀攸非常礼遇,不仅自己尊重他,还让世子曹丕学习他。对于荀攸,不拘一格的曹操,从来不吝啬夸赞,“为人之表率”就是他对曹丕介绍荀攸时的评价。

在罗贯中笔下,晚年的荀攸和荀彧一样,对于曹操称王十分不满,忧愤而死。其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奇谋善断的荀攸对此看的很开,从来没有反对曹操称王的言行。因此,终曹操一生都很敬重荀攸,给了他“谋主”的评价。比起英年早逝的郭嘉,在更多时候给予曹操鼎力支持的是荀攸,他才是曹操一生的“谋主”。

《三国志》、《魏略》、《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