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道德经》的天长地久?

SmileyMaggie


楼主好!《道德经》是谈“怎样永恒”的秘密书,读时要看清两点,才能明白全文之义:一要看到“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其余各章都是对首章的注解和说明。凡看不懂时,返回挖掘首章隐义,就能找到答案;二要看清首章的“道、无、有”三字是全书的文眼,其余各章的每句话都在反复讲这三者的关系,凡看不懂时,以三字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梳理文句,即知含义。下面按照这两个方法,浅析你的问题如下,供参考: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经文首章已讲明:“道”无形,能含藏一切;“道”无限,能包容一切;“道”为母,能生发和制衡一切。“道”的属性是“无”,二者是并列和互换的关系;“无”生出“有”,二者是从属和因果关系;同理,“道”也生出“有”,二者也是因果关系,且“有”是“道”的化身。

2、本段文字里的“天、地、圣人、身”都是“道”的化身和代名词,用“道”字替换这些字,含义不变且更明确。“长、久、生、私”都指向“有”,“不自、无私、先、存”都指向“无”。故本段可分为两部分,“是以”前和后的结构相同,都是明说“无与有”的对比关系,暗说“道”的永恒性。

3、明白上面两点,本段的字面意思就出来了,大致为:

“道”生发一切,含容一切,天然与万物一体同在,永恒不变。“道”化身为天地的时候,就显现为“时空的长久”,而天地能永久的原因,只是常在“道”,并非离开“道”而独存,因此具有与“道”相同的永恒性。“道”化身为圣人降世的时候,就显现为不迷于“有”而“忘我”,内心空无,纯粹济世,德高于人;外行公正,身为世范,义理永恒。圣人的伟大,难道不是因他“心行无私”吗?他能“无我”,与“道”相合,暗被“道”助,所以也具有“道”的永恒性,而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可见,本段文字在讲“道”幻形入世、利益万物的机制,即以“无”使万物永恒,以“有”而德化万物,也是讲道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然堂讲席


老子所谓天长地久者,非指天地本身之长久也。

天行健,地势坤,所以厚德载物也。

故天地所长久者,万物也!





淡漠千里1


《道德经》第七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我认为此处的“天长地久”,并不是单纯的指的天和地,而是用天地的长久存在来启迪世人。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是为自己存在而存在,它是自然存在的,所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长久存在的状态。因此,圣人便效法于天地,以谦让无争的态度来应对事物,这样反而自然的处于大众之前,将己身置之度外反而能更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无欲吗?
此章老子开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的道理,圣人效法这种大道之理,而能够成就其大功业。如果简单的看来就是以退为进之义,而实则不然,其宗旨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依道奉行。
正因为圣人心中不存有丝毫的刻意作为的观念,而又随顺自然、无所息止的教化一切众生,所以才能成其功果,而对所成的功果也没有丝毫的执著。这与佛家的“无我相”和“丢掉我执”也是不谋而合的。

佛音处处慈悲心


我喝了啤酒,没有感觉,天空下乖乖要缷掉酒气的心理。状态在20分钟以后气感觉小学生上下课严肃与活泼心理。

天长地久在道德经这样解释,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守株待兔,那是兔子先跑到前面,所以首先捡到兔子,在离开前,老子留下道德经,长长久久老子人生也就死而不亡者寿了。所以革命者干革命大公无私,革命成功以后住的房子就很大,这是革命者心底无私天地宽,浪漫的革命所以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老子震撼解释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激荡的气安静在心中和气了。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地清宁所以神清气爽。天长地久其实是气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也是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故天地人都大。

人老糊里糊涂状态就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愿人长久所以天长地久。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

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

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是天。地是地。不管风云变幻,

岁月流逝。天地都不会改什么。

天长地久:天地因不自生,故能长生,以万物

之生为生。

圣人向天地学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为人处事,总是把功劳让给他人,把过失留给自己。

人,要想活得合天地一样长久。就要向天地学习。学习它博大无私的胸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过客ABC123321


简单说明一下

《道德经》认为,天地为道所生,并非永恒不死之物。

天地也会生,也会死,只是它和万物的生命周期相比,显得是那么的长久,以至于无法来形容天地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只知道,天地,也就是这个宇宙,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也不知道它会过多久会死。

那么,为什么天地的生命,会这么长久呢?

《道德经》第七章回答了这个问题: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的寿命,之所以能够这么长久,是因为它不自生,所以才能长生。

那么,什么叫做“不自生”呢?

“不自生”的意思,并不是说“活着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在强调“要为别人活着,才能活的长久”。

“不自生”可以用下一句进行解释: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下万物芸芸,各居其位,各尽其能,圣人辅之以天道;

圣人不以自身为身,而以天下为身,以天下之治,存圣人其身。

同样的道理。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是因为万物构成了它;

天地因被构成而存在,不能抽离万物而独立的存在。

万物一茬茬的生了,又一茬茬的死了,这样的图景,离散的片段,古往今来的全部时间合起来,所有的各个方向上无边无际的片段图景都拼接在一起,则构成一幅连续的宇宙长画卷: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如此长久,是因为它并不是自己让自己生存的长久,而是生生不息的万物才构成了它的长久。

这就是“不自生”的意思。

《道德经》如果非要提炼出来核心思想的话,那么可以有两个:一个是生,一个是久。

以天长地久之理治理天下,便是《道德经》要讲述给天下统治者的道理。

天人同构,所有的事物,都拥有着同样的结构,只是说蕴含的信息不同,结构尺度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同样以这样的道理治身、治家、治事。

顺应自然节律组织自己的生活,保护自己的身体,人就可以身体健康,尽享天年;

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修身有成的君子淑女,母慈子孝,夫唱妇随,那么家庭这个生命就可以子嗣绵延,家业兴旺;

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领导者无需折腾,组织就可以兴旺发达。

这就是“天长地久”的道理。


平凡2850


道德经7章 长(zhang)三声,道德经讲的就是八个字 生长收藏 损益余缺 道德经和道德无关 ,讲的是规律 道就是规律 宇宙规律 社会规律 人文规律 ,也就是按规律办事的方法。


天长 地久。天地之所有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简单的说下这一篇意义。天长,地久长久指的是时间 ,代表时间漫长时间,乾坤之道不生不灭,一直在相互起作用。

不自生的意义为“生它,是乾和坤阴阳化合生化 万 物。

长 生指的是不断生 长

私指的是偏爱

邪不读邪恶的邪,而是读耶的发音,属于疑问助词。


这里也告诉了大家一个真理 如果想发展壮大,不能自私私立。否则会越走越窄,最终会走到死胡同。一个企业如果要不断壮大 ,出发点要是利他人,为了他人的利益为驱动,更能够让事业不断壮大不断前进,反而最后会让自己不断实现目标。以‘利 人为为出发和原则。


聂老师姓名开运


我是心念自在,欢迎朋友们关注、点评。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天地长久存在,天地的长久运行、存在并不是为了本身,所以天地能长久存在。圣人不争,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不自私,不看重自身却能身先士卒,那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写照。

圣人无为,因为无我,故天地万物都是我,圣人、伟大的人无私,并没有想占有什么,但天地万物皆在心中,这是真正的大公无私。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天长地久”?从物质方面来看,又有什么是可以天长地久的。但天、地的长久,不是因为天地想长生,而是天地本身并不想长生,天地因为无私反而得以长生。

现实中,有时候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不想得到的反而容易得到。比如在面对利益的时候,有的人不争反而却能得到,有的人越争越容易失去。

这就如同人生的舍得之道,先舍才能后得,大舍才能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什么也不要想得。

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这里借用一下:

在没钱的时候, 把勤舍得出去,钱就来了。

一一这叫天道酬勤。

在有钱的时候, 把钱舍得出去,人就来了。

一一这叫财散人聚。

当有人的时候, 把爱舍弃出去,事业就来了。

一一这叫博爱领众。

当事业成功后, 把智慧舍得出去,喜悦就来了。

一一这叫德行天下。


心念自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道德经第七章讲的天地道相,后面还有十多处也是讲的这个问题。天长地久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最为永恒的事物了,也因此自然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希冀或对他人的美好的祝愿,我们希望一切美好的人、事、物都是天长地久的。我们这些祝愿和被祝愿的人都陶醉在语言中,根本不知道如何达到,甚至根本没有去想如何达到,因为在骨子里我们不相信有这么回事。所以才会有人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老子也没有破了我们的执着,断了我们的希望。他充满智慧而又委婉的说出了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后面也有讲长生,长生就是永恒。他讲的是精神方面的长生,用天和地的不自生而长生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妄想不妄为不要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态度。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都是告诉我们一个态度。


梦也bu自由


“天長地久”語出: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子的观点主张无为而治,故《道德经》中的天长地久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无我的而存的观点。

天长地久者,道也,如何摆脱事物原有的局限性观点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待事物,即“无我”状态,是老子的思想所在,《道德经》通篇求个“无”子,是以无我故能成其大我。四时往来,寒暑更迭,本来如此,存其道也,不以我来看物,而以物观我,自是不自生故长生,成其道者故曰无我。

《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自古以来人们便追求长生不老,然从未有人实现过,纵观历史,自古寻长生者,皆望存之道而寄求于器。

以器存道犹如事物因我而生,怎能摆脱“我”,哪能“天长地久”呢。

古今成大事者多存道于心,是以无我之心而成其我。

18-12-4 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