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学区房会成为最危险的资产,这是为什么?

奇葩史说


谁说学区房会成为最危险的资产的?那你说什么才是最安全的资产?

作为不动产,个人认为学区房是非常安全的投资,尤其是在一线和大中城市。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发展,大城市还是承载着主要的人口压力,孩子教育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现实问题。

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必然产生对学校的选择。虽然国家在倡导教育均等化,但优质教育、重点学校在短时间之内很难改变,或者说,利益阶层也不会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结构。

学区房是被地产绑架的特殊商品,学区房衍生了系列社会问题。但同就近入学这一简单考量教育均等化的标准来讲,学区房的功能还是无法替代的。

纵观世界各地,学区房也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学区房价格高于同等地段,也是正常现象。在中国,要想取消学区房,另外设置一套入学标准,是不太可能的。

当然,某些学区房确实存在一些投资风险。比如,重新划分学区、教师资源调整等。这就应了一句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如果是刚需,学区房还是早买早受益;如果是投资,那就响应国家号召,相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有闲置学区房,现在出手也不失为好的时机。

反正,我是刚买了一套学区房。


入青0601


个人观点:学区房未必是最危险的资产,但是风险的确很大。

有一位国内的朋友怀孕后,她在朋友圈里告诉大家,已经买好了昂贵的学区房,是幼儿园、小学、初中三学区,准备给未来的宝宝铺好成长的道路。

大家在祝福的同时也为她有些担忧,其实,投资学区房的风险非常大。

1、 有关学区规划的政策会调整。

根据户籍和房产所在地进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本来是科学合理的措施,可是因为学校之间有着显著差异,导致名校的学区受追捧,薄弱校的学区被嫌弃,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差距很大,才有了学区房身价暴涨的现象。

国家公办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教育资源均衡化,改革基础教育上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就拿学区的划分来说,很多地方是每年都有微调,有的地方进行了强弱校混合,多校区划片,租售同权,这种变化虽然不大,但却是发展的方向。

2、 国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校际之间的差异。

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平衡,国家采取很多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以平衡各校间的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有的地方采取了集团化办学,名校合并弱校等方式,逐步降低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也就是是说,今天你花高价买名校的学区房,等到孩子上学时,名校可能名变成普通学校。

3、学区房现象是不合理的存在。

在美国也有学区房,各学校的教育投入取决于当地居民交纳地产税的数额,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味道,经费很透明,所以没有什么争议。

但是,中国的教育是由政府出资,是全体市民的共同投入,不应该出现各地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近些年,人们从很多地方已经看到了教育水平平衡发展的趋势。

“学区房”是房产开发商设下的诱饵,学区热的降温势在必行,从长期来看,一旦学区房的优势不再,房子的价格将会大幅回落,因此,投资学区房是有很大风险的。


远方老师在美国


我厦门一个本地朋友黄,家境其实很一般。最近把因为早些年拆迁补偿安置购买的三房卖了,去买了新华路一套破旧的两房,七十多平方,八百万!他相对比较新的居住环境不错的三房卖的钱还不够,加上部分银行贷款按揭才搞定这套破旧的两房。

可怜天下父母心,黄只有一个女儿,快小学入学,买了这套房子才有资格就读他喜欢的重点小学。昂贵的学区房,我觉得黄倾其所有置换的学区房,成为他很危险的资产。

第一,何为学区房。

通俗的说,学区房是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因为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一些重点中小学按照片区招生,电脑排位,就近入学。这些靠近重点学校的房子便成为学区房,买了房子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导致此类房产价格爆涨。媒体报道,前段时间北京二环内文昌胡同一套破旧的学区房居然卖出每平方四十多万的天价!这种所谓的学区房,折射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弊端。



第二,买的学区房,因为政策和教育改革,未来价格暴跌的风险很大。

其实改革已经开始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很多城市副中心也建立,逐步完善起来。比如厦门,岛外的发展日新月异,机场规划岛外翔安,多条地铁让岛内外无缝链接,差异缩小,各种医疗和教育资源也配置更合理,岛外的医院学校等都加大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很多城市开始试点租售同权,包括教育入学。我估计不用几年,这种模式会推广开来。还有片区多校招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终究会打破教育的垄断,学区房享受优质教育的特权会逐渐降低。



高价购买的学区房,未来会因此暴跌,所以说学区房是最危险的资产。


谈房论事


总在说学区房是危险的资产,但还是有好多人争相购买,甚至挤掉包裹打破头,趋之若鹜、摩肩接踵,不得不说是一种奇怪现象。

说个实例。本人的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虽然没买学区房,但在校边租了个房子,银子流水一样往里砸,目的就是一个,为了能够让孩子安心学习,考个好成绩,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我本人所在的城市并不大,应该是三四线城市,人口也不多,但被列为省示范高中的就有两所学校,都是飞机上吹喇叭——名声在外,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比例也不在少数,甚至一度和衡水中学并驾齐驱,学苗就争相涌入,甚至连西藏地区的学生也转入到了这里就学,目的就是为了给学校争取更多的名校份额,随之而生的,就是学校四周的学区房如雨后春笋一般,拔节吐翠茂密生长,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一天一个价儿,有的二、三十平方的小屋儿容人都很困难,却依旧是价格高举,居高不下。富裕一点儿的家庭,可以狠狠心买个大平的,手头并不宽裕的,只能是买下或租赁一二十平方的小户型,然后打马驱车拎包入住,陪着孩子点灯熬油死记硬背,可谓苦等苦盼、苦巴苦熬。

说学区房是危险的资产,在我们这里真的没感觉到,还是一如既往地抢手。

个人以为,只要学校还在,只要还需要经过考试上大学,学区房就不会消亡,甚至还会愈演愈烈,价码越来越高,大不了孩子上大学以后,再行租赁,换点小钱也算稍许补偿。


龙吟148119260


回答这个问题,就用我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吧。

实例

我身处南方二线城市,近年来房价稳定在1.6-3万之间。普通房价在1.6万,学校好的学区房在2万左右,如果是双学区房一般在2.4-2.6万。

我是09年上的大学,当时我们这边市一中算是数一数二的初中高中部。但是当我13年大学毕业回来才知道,市一中已经是中流的学校,而当年最差的中学则一跃成为首席初中高中部。

自然而然,当年最差的中学附近学区房水涨船高。

解释

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仅仅4年不到,一流的学校变成了中流水平,而垫底的学校反而成为了顶尖水平。

而下一个4年?8年?12年呢?谁知道哪个学校会一飞冲天呢。况且每个地区的师资力量完全是未知数。每年都会进行学校间的抽调,用以平衡各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而社会越往后发展,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将会缩短,长期来看,学区房的优势不再,价格回落。

总结

学区房投资之所以危险就是因为完全是一时的,并不是长远之计。如果为了近期子女上学那是没办法,如果单纯是投资,那么需要时刻关注学校师资力量动态。


宏洋智慧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门宁:

学区房一直是中国最坚挺的资产,没有之一。北京的学区房,一次次用高成交价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2016年时,北京市西城区大耳胡同29号院一条宽1.5米长约7米的过道,仅供院内其他住户进出,不能住人,但在某购房网站上标价150万。一条过道为什么能卖到单价15万?原因是这条“学区过道”对口的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

2016年2月份,中国最大房产中介—链家的网站上刊登出一则房屋出售信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一间二手房,属于北京实验二小的本部学区房,且临近地铁站。该房报价380万元,面积只有6平方米,单价为612904元/平米。

另外一个就是今年四月发生的,北京市西城区地下室卖出1050万元,买主竟称非常划算。

不得不说,贫困真是限制我了的想象力。买主一般认为,自己现在买完学区房,孩子将来可以上重点小学,等毕业以后再把房子卖掉,不仅不会亏钱,往往还会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买学区房真的没有风险吗?恐怕不是的。

1、学区房最大的风险就是学区调整,因为学区房最大的价值在于房子上附带了教育资源,一旦学区调整意味着教育资源不再存在,那么学区房变为普通商品房,价格自然会下降。

2、学区房的第二个风险是教育资源的调整,即使学区不变,如果教育资源被更多向其他小学倾斜,那么意味着削弱了学区中附带教育资源的价值, 学区房的价格同样会下降。

3、房地产价格本身具有波动性,如果房价出现下跌,学区房的价格同样也会下跌。

但是教育存在马太效应,优质的学校会吸纳更多的资源,教学实力会越来越强,优质小学的门票价格只会越来越高。另外现在的租房入学等制度,依然是把教育资源与房子捆绑,并没有改变现状。

并且目前我们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转为宽松,房价继续下跌基本没有可能了。

所以我不认为学区房的风险会被触发,学区房仍然会是一项最坚挺的资产。


首席投资官


学区房成为最危险的房子!这个问题中的危险房子不是指的房子的建筑质量,而是指房子的价格要大幅度的跳水!为什么学区房子会大幅度的降价呢?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学区房,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由于我国小学都采取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所以优质小学周围的楼区。就变成了所谓得学区房,学区房反应了一个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这也同时体现出教育的不公平!

第二,再让我们看看学区房子的价格,由于作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小学,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所以他们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从古至今父母都重视教育,古代不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所以学区房被家有学子的家长们炒到是其他地区房子价格的几倍!



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买了学区房,但是这里面还真的有危险性!买房子一定要慎重!

第一,片区调整! 受生源人数影响,每所学校每年招生区域也会适当进行调整,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有就近入学需求的购房者。比如我周围一个小区,每年都去他周围的一个优质学校,所以他的房价就很高,但是由于又在他的旁边新建了一个新学校,这个小区的学生全划归为新学校,结果这小区房价跳了水!


第二,买新房子的时候,不要只听开发商得忽悠,说什么小区临近名校,并不是临近了名校就一定在名校上学,要根据具体的划片政策!所以你要慎重了解!你一旦你投资后,将来进不了名校,后悔就晚了!


第三,还有我们国家自己认识都学区房的问题,认识到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所以加大对薄弱校的投入,和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大优秀教师轮岗的力度,用来均衡优质教学资源,相信学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到那个时候学区房也就消失了!

所以家长投资学区房是个危险的事,一定要慎重,不要将你的投资变成危险的资产!


松高寻鹤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一句,伴随教改,“学区房”越来越像一个传说。至于是否是最危险的资产,那要看大家在哪个价位接盘。如果仅仅是为了投资,那么,要有强大的心脏接受未来那些不确定的现实。

所谓“学区房”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它利用人们重视子女教育的焦虑感,来实现了房屋销售的增长,非常聪明的做法。但是,对于购买学区房的人们来说,这个话题却值得仔细思考,谨防被忽悠。

以北京为例,“学区”的说法是最近几年才有的,是北京市教委进行教改的一个举措,即,将强弱校混搭,划片设置,就近入学。随着北京户籍学龄儿童的数量减少,很多小学被撤并,一些保留下来的学校获得了更多资金,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大多成为所谓名校,而十几年前,也就是普通学校而已。

真正让“学区房”火爆起来的是开发商配建的那些小区里面的学校,这些学校通常都挂着知名学校的名字,为开发商的楼盘销售助力。前些年,还屡屡发生因为买房业主的子女无法进入小区配建的名校就读,而发生纠纷的案例。借着这样的势头,那些带着入读名校资格的老房子开始焕发新生,价格一路走高。其实,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通常名校接纳的此类因为房产和户口原因就读的学生很少,不到百分之一。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择校的学生,构成了所谓名校的学生主体。可是,没办法,房产营销的力量太强大,以致于太多人相信了买房就可以保证子女就读名校的说法,“学区房”几乎成为了所有人均认可的硬通货。

“学区房”的概念是个舶来品,根本就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国外的学区,是区域内房屋业主用自己缴纳的房产税来维持的。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原来居住的学区,平均房价高达百万美元以上,同时,这个学区的房产税也是水涨船高。但是,没有人有怨言,因为这些税收大部分都用于该学区的教育领域,维持了学区内学校的高质量和好口碑,惠及学区内所有缴纳房产税的业主子女。用法律思维来解释就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而中国的学区却不是房屋业主纳税来形成的,它只是行政命令的产物。把哪个学校确定为重点校、示范校,通常都不是当地居民能够了解的。就像现在,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等几个区,相继出台政策,倡导“教育均衡化”的原则,不仅推出多校区划片,而且进行强弱校联合、增加学位、弱小学对口强初中、增加优质校比例等方法,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进入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

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不管学区房的价格怎么高歌猛进,都和学校老师没半毛钱关系。这和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大家花费巨资购买了学区房之后,不要以为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要求老师也要提供和学区房等值的教育服务哦。老师们自己是买不起学区房的,他们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够进入名校就读的。大家都在江湖上混,将心比心吧。

因此,大家想想,如果提前六年或者三年购买了学区房,而等到孩子该入学的时候,也许政策就变了。那时候,才叫冤呢。况且,那些名校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巨额房产增值收入,也没有回馈全社会。可对这些名校的教育拨款可是全社会掏钱啊,最终却仅仅是给当地有限的居民带来收益。因此,如果某一天,政府改弦更张,让教育均衡化,让学区房变得亲民,也没有什么奇怪。剥离房屋上的附加福利,现在来看,是大势所趋。

我说的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新内容了,可是,却还是有很多人嗤之以鼻。没办法,人各有志吧。我也不强求,我只是觉得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与其花费巨资购买学区房,不如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陪伴。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哪个学校都强,因为孩子首先是父母的孩子,而并非学校的孩子。

我的头条号(颖想法律)经常会发布法律常识和理念的文章,希望大家关注,并树立法律思维方式,遇事冷静客观思考,让自己的生活平安快乐!感谢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分享我的法律文章!


颖想法律


有一种优势叫“我家离学校很近”,有一种无奈叫“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一种硬通货叫“学区房”。

学区房可谓寸土寸金,一间如同鸽子笼一般大小的房子就好几十万,哪怕是上百万也不稀奇。房价高到爆,学区房就是其中的一根“导火索”。

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和重点小学、中学沾边的房子,其价格都可能水涨船高。尽管学区房如此昂贵,但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区房就是一种另类的“绿色通道”,它的价值在于换来一个让孩子挤进名校的名额,除此之外,其他的价值都可以忽略不计。

故此,花上百万去买学区房,买来孩子一个上名校的名额后,随后哪怕五十万甩卖出去,也是一笔稳赚不陪的买卖。

那么问题来了:买学区房是不是一直稳赚不陪呢?非也!学区房也有可能成为最危险的资产,原因如下:

首先,每一套学区房差不多都要绑定买主六年时间。很多名校规定:只有住上六年的“土著”,孩子才有可能享受进名校的资格。很多时候,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都无法预料,而学区房却要锁定买主长达六年时间,这其中的变数,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万一自己用大半辈子买了学区房,而原来的这所名校如果迁走了或者换牌了,那该怎么办?

有人说,这种想法无异于杞人忧天。但是,我要说,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其他地区我不太清楚,但在我们地区,一些实验小学、实验中学迁址、换牌子的事情似乎并没有少干过。学区房无法移位,但学区每年都在调整,如果重点校变成了普通校,买了学区房的家长除了嚎啕大哭,还能怎么样?

其次,近年来,教育均衡化的动作越来越大:好的老师动态交流,名校优势正逐年削减。一旦多校区划片、强弱校取长补短的规定落到实处,比较弱势的小学与强悍的中学实现无缝对接,学区房的恶梦必将接踵而来。

第三,炒学区房毕竟是一种畸形、病态的产物,当这种病态被重视,被“对症下药”的时候,学区房的优势将可能荡然无存。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学区房仍然不会过时,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是普罗大众无福消受的奢侈品。

只要学区不迁不换不移,学区房的价格依然会如中老年人的血压那般居高不下,你说呢?


微雨润苗


说“最危险”肯定是扯蛋。

买学区房如果也能算“最”危险,把买P2P的,买虚拟币的,置于何地呢?

如果观点是“投资学区房有风险”,这倒值得讨论。

没错,买学区房有风险,但我认为,这个风险,在现阶段,要比绝大多数能想到的投资方式,都要小。

1.房产和房产比,学区房的风险小于其他住宅商品房。尤其现阶段,房市整体不好,“房住不炒”如果落实,去掉了投资属性,没有了炒作空间,那么房子的价值就主要来自需求。而房子的基本需求里:住,落户口,上学,最能造成供不应求局面的属性,无疑首推”能上好学校”。

2.房产和其他投资方式比,投资房子的风险小于很多其他投资方式。买股票破产的,买P2P破产的,投古董上当的,很多。买房子只有赚的少的,赔本的都很少听到。尤其长期来看,还是最稳定的投资方式。

3.学区房变成非学区房的风险。题干所说风险,可能主要指的这种情况。两方面来看,其一,本地对学区划片的调整造成不是学区房。这种情况非常少,既定学区即使变化也是局部、很小范围的调整。如果真赶上了,那么房产价值确实会降低,但绝对不会降到股票、比特币那种腰斩、赔本的程度。因为房子还有价值。其二,我看一些别的回答,说国家政策,会让学区的概念消失。这个可能性更小了。教育”资源均衡”喊了多少年,改了吗?还不是越喊越不均衡。这种大的改革和变化,一向非常缓慢,效果也滞后。每10年见到一点变化就不错了,远远达不到影响投资的程度。

4.在当前“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最为旺盛,所以一段时期内,代表高品质教育的”学区房”会更加受追捧,价值高会被更进一步放大。

所以,连危险都谈不上,“最”危险又从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