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名將章邯到底有多厲害?若無項羽,能拯救秦朝嗎?

用戶68708500


章邯是秦國最後的名將,作戰兇狠頑強,差點就把義軍剿殺於搖籃之中,只是他遇到另一名天才將領項羽,終於未能拯救搖搖欲墜的大秦帝國。

下面,我就簡略說說章邯從崛起到投降項羽的過程。

1、擊破陳勝之張楚軍

陳勝起義後,義軍如滾雪球般壯大,在連戰連捷後,開始遇到一個可怕的對手:章邯。

當時,陳勝派周文率數十萬大軍挺進關中,咸陽為之震動,秦二世嚇壞了。與義軍相比,關中秦軍數量要少得多,秦二世急中生智,赦免驪山刑徒,編入軍隊,由少府章邯統領,與周文決一死戰。章邯是秦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名將,以作戰勇猛而著稱,在之後的戰爭歲月裡,他是東方義軍的頭號強敵。章邯臨危受命,大破周文,保住關中。這也是陳勝政權由盛而衰的關鍵一役。

周文的西征軍被章邯擊敗後,只得退出函谷關。章邯緊追不捨,一路追擊至澠池。關中秦軍不愧為天下勁旅,在澠池一役中,章邯霸氣盡顯,大破張楚兵團,周文戰敗自殺而死。這一戰,令東方義軍為之變色,那支消滅六國的無敵秦兵團又回來了!

擊敗周文後,章邯率精銳解滎陽之圍。張楚上將田臧留下部將李歸繼續圍困滎陽,自己親率主力部隊迎戰章邯。雙方在敖倉展開激戰,田臧大敗,戰死沙場。章邯乘勝進兵到滎陽城下,大破張楚軍,李歸戰死。

章邯一路反擊,兵威大振。這位秦國名將要一鼓作氣拿下陳縣,消滅義軍。張楚政權的形勢不容樂觀,章邯派部將進攻郯縣,擊破張楚將領鄧說,鄧說逃回陳縣,被陳勝斬首示眾。章邯攻勢如潮,再次擊破張楚將領伍徐的部隊,兵鋒已殺抵陳勝的老巢陳縣。

張楚柱國房君領兵迎戰,又被秦軍殺得大敗,房君戰死。在章邯看來,這些義軍不過就是烏合之眾,人數雖眾,豈有戰鬥力可言!秦軍把攻擊矛頭對準駐紮在陳縣以西的張賀,陳勝親自出城督戰,以鼓舞士氣。然而章邯的鐵軍幾乎是無法打敗的,張楚軍又敗了,將領張賀被擊斃。

與此同時,秦二世又派遣長史司馬欣、董翳率一支生力軍馳援章邯,章邯的力量更強大了。

看來,老巢陳縣是守不住了。

不得已之下,陳勝被迫戰略轉移,他先前往汝陰,後又到下城父。不料這裡竟成為陳勝的死難地。在秦軍節節進逼下,革命隊伍中的不堅定分子信心動搖,陳勝的馬車伕莊賈就是其中之一。他竟喪心病狂痛下殺手,殺害陳勝,跑去向章邯投降。

2、擊殺齊王、魏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章邯對魏國發動大舉進攻。

魏王魏咎被困於臨濟,情形十分危急,他派周巿緊急向齊、楚求援。齊王田儋曾與周巿兵戎相見,但這是義軍內部矛盾,在強大敵人面前,田儋盡棄前嫌,親自率大軍援救魏國。項梁也派遣大將項它率楚軍入魏,與田儋會師,共同解臨濟之圍。

章邯不愧為秦軍第一名將,他發現齊、楚援軍尚未站穩腳跟,在黑夜掩護下,銜枚出擊,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這一戰,齊、楚聯軍大敗,齊王田儋被殺。田儋的堂弟田榮帶著殘兵敗將,退走東阿。章邯回過頭再戰魏軍,陣斬周巿,包圍臨濟。援兵被打敗了,臨濟也保不住了。魏王與城內百姓商議後,為保全民眾,決定放棄抵抗。不過,王者有王者的尊嚴,臨濟城可以降,王者不可以降。魏王魏咎選擇自殺,他的弟弟魏豹逃出城,投奔楚國。

這一戰,對東方抗秦運動實是沉重打擊,齊王、魏王都死了,代價不可謂不慘重。

3、擊殺項梁

章邯如同一臺永不疲倦的戰爭機器,攻克臨濟後,他馬不停蹄,追擊逃往東阿的齊將田榮。

關鍵時刻,項梁再度出手,他與劉邦共同出兵,救援田榮。章邯的秦軍雖驍勇善戰,怎奈一路作戰下來,早已是強弩之末矣。項梁、劉邦大破章邯於東阿,得勝後攻屠城陽,在濮陽再破章邯大軍。在這一系列戰鬥中,有兩個人脫穎而出,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

濮陽之戰後,項梁派項羽、劉邦進攻定陶,未能攻克。兩人遂轉攻略雍丘,大獲全勝,斬殺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

一連串的勝利,令項梁衝昏頭腦了。他認為之前章邯所向無敵,無非是義軍其他將領無能,沒遇上像自己這樣熟悉軍事的對手罷了。驕矜之氣既長,輕視對手,往往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項梁決意親自督師,攻打定陶。定陶原本守備堅強,此時秦二世又調撥一批軍隊給章邯,秦軍的力量更強了。

部將宋義對項梁的輕率決定很擔心,多次進諫,項梁不以為然,根本聽不進去。在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在戰術上卻一定要重視敵人,何況秦軍統帥是身經百戰的章邯。此時正是綿綿雨季,雨下了三個月。章邯的兵力得到補充後,再施故伎,銜枚發動夜襲。項梁為自己的大意而付出生命代價,沒料到秦軍竟然在惡劣的天氣下奇襲,被打得大敗,自己也戰死沙場。

正在攻略陳留郡的項羽、劉邦獲悉項梁死訊,大驚失色,放棄攻城,匆匆東撤。章邯殺項梁後,士氣高漲,楚政權危在旦夕。項羽、劉邦等緊急把都城從盱眙遷往彭城,嚴加守備。

倘若章邯乘勝而進,項羽、劉邦等能否守得住彭城,確實令人懷疑。豈料在這個時候,章邯與項梁一樣,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章邯認為項梁是楚政權的頂樑柱,如今項梁既死,大柱倒了,楚政權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消滅北方的趙政權,以免反秦勢力死灰復燃。

章邯放棄攻打楚政權,率王離、蘇角等將領,引兵北渡黃河,直撲趙國。

4、由盛而衰的鉅鹿之戰

自從章邯率兵鎮壓反秦起義軍以來,戰功赫赫。陳勝、吳廣被消滅了;項梁被擊破;齊王田儋戰死;魏王魏咎自殺。楚、齊、魏均遭重創,燕、韓較弱,不足為患。趙國雖有李良之變,趙王武臣被殺,但是張耳、陳餘兩人力挽狂瀾,立趙歇為王,實力仍不容小覷。在章邯看來,只要再擊破趙國,天下變局可定矣。

此時章邯手上的兵力已超過四十萬,大軍直趨趙境,如泰山壓頂。強弱立判,趙國丞相張耳、大將陳餘率軍迎戰,大敗而逃。首都邯鄲是保不住了,張耳與陳餘遂擁趙王趙歇,退入鉅鹿城。章邯入邯鄲城後,把城內百姓盡數遷往河內,拆毀城廓,以絕後患。

鉅鹿之戰,將決定趙國的命運。

為了守住鉅鹿,趙國的防禦還是比較積極的。趙將張耳守城,陳餘則率數萬人駐紮於城北,稱為河北軍,以作為機動部隊。鉅鹿城的防禦工事非常堅固,易守難攻,加上內外呼應式的積極防禦體系,章邯兵力雖強,要攻破鉅鹿也非易事。章邯令王離等部將包圍鉅鹿城,自己主力部隊駐紮城南。在章邯看來,只要圍困幾個月,鉅鹿糧盡援絕,不攻自破。

對於秦軍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糧食運輸。只要不缺糧,鉅鹿指日可下。為了確保糧道暢通,章邯修築一條甬道,憑藉高速車道,可確保糧食源源不斷運抵前線。一切看上去都無懈可擊,只是章邯錯了一件事,他低估楚國的力量了。

在鉅鹿城外,章邯遇到一個更勇猛更不怕死的對手:項羽。

項羽率援軍抵達鉅鹿城外,先攻擊章邯軍的弱點所在:交通運輸線。爭奪甬道之戰,便成為秦、楚大戰的序幕。據《史記》的說法,“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在楚軍的猛攻下,圍困鉅鹿城的王離部開始斷糧。

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前鋒部隊兩萬人率先渡河。章邯聞訊,急派軍前來阻擊,英布與蒲將軍奮力擊敗秦軍,為後續部隊渡河打下基礎。此時,趙國大將陳餘又派人前來請求項羽火速進軍,項羽乃命令全體楚軍悉數渡河。這一戰,非但關係到趙國的生死,也是秦楚興亡的關鍵。秦軍最精銳的部隊與楚國最精銳的部隊都聚集於此,勢必是一場昏天暗地的大血戰。

狹路相逢勇者勝。

沒有必死的決心,哪來超凡的勇氣?

項羽下令,破釜沉舟,燒燬帳篷,所有將士,只隨身攜帶三天干糧。前面是四十萬的虎狼敵人,後面是滔滔河水,過了河,沒有退路,往後退,只有死路一條,要生路,就得把前面的敵人殺光,殺出一條活路。

“置之死地而後生”,人的潛能被無限地激發出來。項羽猛攻圍困鉅鹿城的王離部,楚軍以一當十,勇不可擋。項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無人可擋。楚軍與秦軍交鋒九次,大破秦師,殺秦將蘇角,俘秦將王離,另一位秦軍將領涉間自焚而死。

章邯雖是百戰名將,遇到項羽這樣的對手,也只得仰天長嘆,敗逃而去。

5、投降項羽

鉅鹿一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大會戰,是改變歷史進程的大會戰。在此之前,章邯是義軍最兇惡的敵人,也是最可怕的對手,多少英雄豪傑都敗在他手下。此役是他由盛而衰的轉折,也是秦軍由盛而衰的轉折。.

章邯敗退至鉅鹿以南的棘原,項羽進軍漳南,雙方都精疲力竭,誰也沒先動手,成對峙之局。遠在咸陽的秦二世大為不滿,派使者前往責備章邯。章邯惶恐不安,派長史司馬欣回咸陽以求朝廷諒解。豈料司馬欣回了咸陽後,在宮外呆了三天,趙高理都不理他。

司馬欣慌了,擔心趙高加害,便逃回棘原,對章邯說:“趙高獨攬朝政,手下人無可作為。現在就是打了勝仗,趙高也會嫉妒我們的功勞;若是打敗仗,難免一死。將軍您還是要想想出路。”

這一番話,章邯也沒主意了。就在此時,趙國大將陳餘寫來了一封勸降書。在這封勸降書中,陳餘羅列白起、蒙恬等名將的例子,說明功高獲誅的道理。陳餘指出,“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如今秦朝滅亡已指日可待,“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

陳餘所說的都是實情,章邯也不免心動,便派人秘密與項羽談判。

但是,項羽不接受談判,因為章邯是殺害項梁的元兇。他派蒲將軍率軍進攻,大破秦師。蒲將軍得手後,項羽親自追擊,在汙水再度大破章邯。走投無路的章邯再度向項羽提出談判的請求,此時項羽的軍隊糧食不足,他與將領們商量後,決定接受談判。於是,章邯與項羽在洹水南殷虛立盟,秦軍放下武器投降。

章邯投降,意味著大秦長城之崩塌,不久後,秦就滅亡了。


君山話史


章邯是大秦的最後一個名將,單從章邯在鉅鹿的表現來看,就遠勝王離。

王離是王翦的孫子,而王翦是滅楚的名將,項羽的親爺爺項燕就是被王翦弄死的。但王離率領的秦軍精銳圍困鉅鹿城幾十日,不能下,而後與項羽率領的楚軍作戰,一敗塗地,全軍覆沒。

與此同時,鉅鹿之戰中,章邯所率領的秦軍,雖有小敗,但卻沒有傷筋動骨,二十萬秦軍幾乎是毫髮無損。

要知道,章邯率領的秦軍,是由驪山囚徒組成的,各方面素質都遠遜於王離所率領的秦軍——王離的秦軍是秦將蒙恬帶出來的,這支軍隊把兇悍的匈奴趕到了漠北。

雖然王離在鉅鹿一敗塗地,但王離也並不是草包,他出身於軍人世家,長期擔任蒙恬將軍的副手,應能在秦末名將排行榜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樣一個名將,率精銳的秦軍,在與項羽的作戰中,和章邯所率的秦軍,表現出天差地別,可見章邯乃是秦末罕見的悍將。

章邯剛一出關,就打敗了楚軍大將周文。

周文並不是一般人,他曾是項燕的帳下負責占卜之人,又曾在楚國丞相黃歇手底下做事,通曉兵法,頗具領導才能,陳勝給了他將軍印,他一路西進,同時招兵買馬,到武關時,兵卒已經幾十萬,戰車幾千輛。

周文如此聲勢浩大,竟被章邯一擊即潰,而章邯所率領的軍隊,是由驪山囚徒組成的。

擊敗周文後,章邯又迅速地擊敗了鄧說、伍徐、魏咎、蔡賜、陳勝、項梁等人,個人聲望達到巔峰。而後開始急速墜落,鉅鹿之戰後,章邯降了項羽,受封雍王后,又被漢軍圍困在廢丘,漢軍敗於彭城,回手就給了章邯一下子,章邯死翹翹了。

從章邯的經歷上看,應當說章邯是很厲害的,但章邯的厲害,也仰仗於驪山囚徒的兇猛和秦帝國高效的組織能力。

章邯的二十萬士卒被項羽坑殺後,章邯便失去了一隻腳,而劉邦蕭何全面拷貝了秦帝國高效的組織能力後,章邯又等於失去了一隻腳,這時候的章邯,空有頭腦,卻心有餘力不足,是以章邯以雍王之尊卻敗於在彭城吃了敗仗的漢軍。

一旦敵人抓到章邯兩個弱點中的任何一個,章邯乃至其他秦軍將領,都很容易失敗。

鉅鹿之戰中,項羽之所以能夠一舉擊敗王離,就是因為項羽破壞了秦軍的高效組織能力,項羽派出英布破壞了秦軍的糧草供應,王離軍得不到糧草,自然打不過帶足乾糧還不要命的楚軍。

同樣的,秦軍在鉅鹿大敗之後,章邯沒能得到秦政府的及時援助,加上秦二世和趙高有可能殺掉章邯,章邯便選擇了投降,一代將星進入隕落的隧道。

只要看到我剛剛說的這一點,便不會大肆誇讚項羽在滅章邯時的作用,也不會過分誇大章邯的能力。

如果鉅鹿之戰上統軍的不是項羽而是劉邦,章邯照樣有可能被搞。如果秦政府一直信任章邯,秦政府一直能一如既往地高效運轉,項羽再能,也無法撼動章邯。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遙望燕園


秦末亂世,在反秦勢力中,有三股勢力是影響最大的,一是陳勝起義軍,二是項氏家族,三是劉邦。

這三股勢力,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楚人。



這是巧合嗎?並不是,這其實有些很深的歷史根源。

首先,在戰國時期就流行一句話,“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這話說的是,如果連橫能成功,那麼天下便歸於秦,如果合縱能成功,那麼天下便歸於楚。

在戰國後期的格局中,楚國的確是最有實力和秦國抗衡的,而事實上,楚國也是秦國在統一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楚國是抵抗秦軍最為持久的。

楚國的抵抗情緒,一直都很強,而項氏家族恰恰就是楚國的三大貴族之一。流淌在項氏家族體內的貴族血液,讓他們時時刻刻都渴望著復國的那一天。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類似於這樣的口號在其他六國舊地都沒有看到,唯獨楚國有。

這就足以解釋文章開頭的問題了,為何秦末反秦的最重要的三股勢力都起於楚地。



而項氏家族的代表,項梁和項羽,在當時擁有著最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影響到諸侯各國。很難想象,如果歷史上沒有項梁,沒有項羽,各路反秦勢力是否還能凝聚在一起呢,恐怕就是一盤散沙了吧。

歷史上的劉邦之所以能成功,很關鍵的一點,劉邦會站隊,正確地站在了項氏家族這邊,這才有了後來在楚懷王面前的那個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進而走向了成功。但如果沒有項羽,劉邦恐怕就什麼都不是了。

而章邯的軍事能力,我們通過他鎮壓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就可以看出,能力非同一般。他通過臨時組織的驪山囚徒,一舉擊潰了陳勝的周文大軍,讓陳勝的楚軍節節敗退,最終讓陳勝龜縮在城內不敢應戰。

陳勝的楚軍被章邯打得士氣渙散,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陳勝最終也被一個小小車伕莊賈所殺,起義軍隨即降於章邯。章邯乘勝追擊,又一舉打敗項梁,項梁戰死。



此時的章邯其實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低估了楚地的反秦勢力,以為消滅項梁,楚地就不足為慮了,便轉而發兵北方的趙國。

假如沒有項羽,章邯或許真的可以幫助秦朝挽回局勢,又或者,章邯當時繼續向楚地進軍,打項羽一個措手不及,鹿死誰手,真的是難說。

而在秦國的朝堂內,雖然趙高一人獨掌大權,但後來的歷史表明,趙高並沒能囂張多久,秦王子嬰便發動政變,剷除了趙高及其黨羽,秦朝國政重歸於贏氏之手。

而子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僅有的文獻中很難判斷,但如果子嬰能夠一改秦朝的嚴酷之政,改行寬仁之政,秦朝還是有可能重整河山的。



另外,秦在嶺南還駐紮有至少三十萬秦軍,如果章邯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等到南征百越的秦軍北返,那麼,章邯的勝算就更大了。

假如沒有項羽,章邯極有可能會在軍事上完成統一;假如子嬰能是一個勤政愛民的仁君,秦朝在政治上也有望實現政通人和。如此一來,軍事和政治都能實現穩定,重振大秦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按照這樣的大膽假設,我想秦繼續有三世、四世、五世應該也不是夢想。

當然,這終歸是一種假設,歷史是很難預料的,就像我們很難想到沒有家世也沒有兵力的劉邦,怎麼就能最終擊敗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呢。

如果看官覺得本回答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轉發。


二十四史憑欄處


章邯是大秦最後一位名將,他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頗有名將王翦之風。如果沒有項羽,章邯可以再滅六國,但是拯救秦朝卻不是章邯的能力所能及的,章邯只是如白起一樣的戰神,卻不是商鞅一般的治國大才。秦朝最大的問題不是平定六國復辟,而是平定之後如何治國;如果擊敗項羽後,秦朝依然行戰時法令,則會有更多的項羽產生,就算章邯是白起復生,也無法救秦國。

司馬遷對子嬰的評價不高,認為子嬰的才能不及普通人,不具備再造乾坤的能力。我們假定章邯將軍平定了項羽,暫時剿滅了各國復辟,那麼秦朝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恢復秦始皇的法治傳統,還是採用扶蘇的仁政治國?以章邯之才,他是無法領國執政的,以子嬰的膽識,他是不會修正秦始皇的法制的。如果子嬰章邯君臣採用秦始皇的方式治國,而他倆又沒有秦始皇與李斯的才幹,則不用十年天下又將再戰。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扶蘇公子有勇氣修正秦始皇的過錯,更法而治天下,則天下自安。蒙恬將軍的能力遠遠在章邯之上,其見識威望皆章邯無不能比擬的,故能救秦朝的只有扶蘇與蒙恬組合。章邯的軍事才能是十分值得肯定的,能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七十萬的刑徒軍,並擊潰陳勝百萬農民軍,擊殺久經戰陣的項梁,擊敗各地的反王,充分說明章邯是戰神復生。不過戰神通常是政治低能兒,不是每個名將都如吳起一樣文武皆通,白起、章邯都只能領軍作戰,而無治國的政治能力。

雖曰天命,亦需人事奮爭,人事不爭,則天命亦改!秦國的興起與秦朝的滅亡,皆天意也,皆人事也。秦始皇雄才大略,但是治國心切,耗盡了天下民力,使得秦朝的統治基礎搖搖欲墜;如果秦始皇死後由扶蘇繼位,蒙恬輔政,則大秦必興;但胡亥是一個頑劣少年,而趙高是一個陰毒老梟,此二人的君臣組合已經徹底葬送了大秦的統治基礎;因此無論子嬰如何能幹,章邯如何能打,大秦都註定了滅亡。


大秦鐵鷹劍士


章邯是秦末的大將!而且他原本是秦朝的少府,少府是秦朝的九卿之一,主管山海地澤收入和皇室手工業製造,是皇帝的私府。也就是說他的本職工作不是將軍!跨專業了!

其次,章邯率領的是驪山刑徒和奴產子(奴婢的子女,身份仍為奴)出戰!確實是秦末排的上號的名將!

章邯出師一路所向披靡,打敗了起義軍周文,攻滅了田臧部,逼陳勝逃竄!後又打敗魏咎、田儋、項梁。額。。項梁戰死了。。這就註定了章邯的悲劇!

項羽破釜沉舟,鉅鹿之戰大敗王離,項羽摧枯拉朽誅蘇角,活捉王離!有個成語叫作壁上觀,就是出於這場戰爭,其中作壁上觀的有反秦的諸侯,還有章邯!

鉅鹿之戰後,兩軍對峙,戰事懸而未決,秦二世派人斥責章邯!章邯因此派司馬欣進咸陽,想不到趙高拒絕見面,並派人暗殺司馬欣,章邯惶惶不安!

司馬欣對章邯說,這次戰爭無論結果怎麼樣,趙高都不會放過將軍!

章邯好友陳餘也寫信勸告章邯,反正就是告訴章邯跟著秦朝混不會有出路的!終於章邯密會項羽,投降!很奇怪殺死項梁後章邯怎麼會選擇投降項羽。。

所謂自毀長城就是秦二世!

章邯投降項羽,項羽居然把跟隨章邯的二十萬降卒坑殺。。。

如果沒有項羽章邯能不能拯救秦朝?

首先章邯沒有敗給項羽!

其次不管章邯如何通神,有秦二世和趙高在都沒有好結果!

最後,秦末英雄輩出,沒有項羽還有張良,韓信,英布,彭越。。最後章邯也是敗在韓信之下自殺!這個被愧疚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男人死了。。

章邯的後人以此為辱,改姓章仇。。大唐劍南節度使就是章邯後人章仇兼瓊,就是他向唐玄宗推薦了楊國忠!章仇兼瓊之後少見章仇這個姓,難道是推薦了楊國忠間接導致了安史之亂後章仇又改姓了?


我意縱橫1


秦末隨著陳勝吳廣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下英豪紛紛揭竿而起,加入到了反秦的大起義中去。

在這一群起義的人之中,不乏名人豪傑,你像項梁、項羽、劉邦、張良......。等人都是在這時候準備參與到起義中去的。

當然這時候陳勝的隊伍是最為強大的了,其中陳勝的大軍中,有一個叫周文的將領,要數他的戰績最為可圈可點了。

那時候可以說,只要是他的身影所到之處,皆都是無不歸降。

最終周文帶著數百萬大軍打的了戲水這個地方,要知道戲水已經距離秦朝的都城咸陽很近了,若是周文在打下去,咸陽就要不保了。

就是在這個生死存亡之際,章邯站出來,扭轉局勢了。

那時候章邯手下沒有兵可用。

大秦的軍隊五十萬被派到嶺南去開疆拓土了,還有三十萬當初秦始皇給蒙恬的大軍在北邊抵禦匈奴,然後蒙恬死後,這三十萬人馬,就交給了王離。

因為情況緊急,遠水救不了近火,章邯只能把修秦始皇陵的囚徒放出來,大概有十幾萬人。

章邯就是帶著這些人馬,開始碾壓起義軍的。

周文的軍隊磨刀霍霍,準備向咸陽殺去,但是,他終究沒有渡過戲水,因為章邯來了。

章邯帶著十萬囚徒,把有百萬之眾的周文給趕出了關中,周文兵敗,再敗,覺得很丟人就自殺了。

這時候章邯就開始殺向中原了,在遇到項梁的軍隊之前,章邯一個敗仗都沒打過,期間英布還帶著兩萬人馬挑戰過章邯,但是,最終失敗了。

因為起義軍失敗的消息,一波又一波的傳來,這時候起義軍陷入了低迷時期。

就是在這個期間,項梁帶著項家軍殺出來了,期間還殺死了陳勝的幫手吳廣,還有李斯的兒子李由。

項梁也是打勝仗的人,他覺得自己是唯一一個可以對付章邯的人,在項梁和章邯打了一仗後,章邯失敗了。

項梁很興奮,他就開始驕傲了,結果章邯的一場夜襲把項梁軍隊給打垮了,項梁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項梁一死,起義軍中群龍無首了。

這時候後起之秀劉邦和項羽也趕緊帶著士兵躲到了偏遠地區,等待時機。

在這期間章邯收復了全國大部分土地,就是在收復河北的時候,在鉅鹿這裡出了意外。

當時主攻鉅鹿城的是秦軍主力王離,章邯因為無事可做就擔當了給王離運糧的職責。

結果項羽帶著幾萬人馬殺到了鉅鹿城,這就是歷史上的鉅鹿之戰,兩軍經過激烈的戰鬥,秦軍大敗,項羽帶領的楚軍全勝。

項羽的勝利驚呆了章邯,章邯和項羽又開始拉開了戰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趙高開始獨攬大權了。

章邯考慮到自己前途未卜,就主動的和項羽談判,最後投降了項羽。

說實話,沒有項羽的話,章邯應該是可以挽救秦王朝的,但是,事實上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項羽,所以,秦朝就亡了。


史學達人


看了部分答案,存在很多的雷區:

1、關於囚犯軍。出於緊急狀態,秦朝無法快速組建軍隊,只能讓章邯率領囚徒軍和周文軍作戰。此後章邯的軍隊組成不再是單純的囚犯軍,而是正式組建的秦軍部隊,有李斯一點一點的增援。章邯和陳勝、項梁的戰鬥,基本上是有秦軍主力作戰的,並非囚徒軍。

2、在秦朝丞相增援章邯問題上,李斯和趙高的做法有區別:李斯是在章邯打贏後才增援兵,一點一點的給增援,激勵章邯作戰;趙高由於對章邯非常信任,在擔任秦朝丞相後,趙高一次性把所有的秦朝兵力交給了章邯。

現在來說說章邯的作戰能力。周文,只是曾經和項燕、春申君共事過,但從來沒有作為擔任過將軍,在孤軍深入的情況下,被章邯的囚徒軍擊敗,這次戰鬥無法體現章邯的能力高低。章邯擊敗陳勝,可以說是以秦朝精銳軍對付陳勝只有幾個月作戰經驗的新軍,碾壓似乎也沒有多大問題。章邯第一次和項梁對戰,是被田榮和項梁聯合擊敗;章邯和項梁第二次作戰,章邯是在田榮拒絕參戰的情況下以優勢兵力擊敗項梁,算不上本事。

在鉅鹿之戰中,章邯和王離包圍趙歇幾個月,無視諸侯軍的來源,甚至在英布軍數次攻取作為糧道補給的通道時毫無應對措施,導致王離軍敗,無法形成秦軍南北牽制項羽諸侯軍的態勢。鉅鹿之戰中章邯的作戰能力不足以讓他擁有名將稱號。

最可悲的是,章邯在擁有20萬秦軍(項羽等諸侯軍人數也在20萬左右),並且擁有大量糧草而項羽諸侯軍開始缺糧的情況下投降項羽軍。這種做法,不是一個名將應有的做法。

結論:章邯之所以能夠擁有秦朝軍力,更多的是因為他和趙高一樣都是從底層爬起,相互信任。但正是章邯中庸的作戰能力,是讓王離軍敗而劉邦輕鬆入關中的重要原因。貪心而沒有責任感,我想這個評價最適合章邯。


歷史哨聲


章邯武力值不好評估,畢竟之前是蒙恬兄弟一直在發光。後面就是項羽的和韓信的舞臺,當初與項羽決戰的時候,帶的也是刑徒拼湊的隊伍,蒙恬手裡的精銳,能帶來的都在王離手裡。

秦朝亡於暴政,也可以說是秦始皇太心急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本來就是漫長的過程,幾乎在兩漢的時候才趨於穩定。這個時候他還搞多麼大動作,物質基礎肯定跟不上。章邯就算手握精兵又如何,何況趙高還防著他。單靠個人是沒人救得了秦朝的,扶蘇不行,章邯也不行。


為she著迷


章邯,這是一位歷來被低估和輕視的名將,在暴風驟雨的秦末農民起義大潮中,他在最危險的關頭挺身而出,組織驪山及阿房宮的刑徒與起義軍抗衡,連滅陳勝和項梁兩大義軍領袖,讓秦帝國一度看到起死回生的希望。

章邯一生驍勇善戰,少有敗績,然而僅有的幾次失敗卻葬送了秦朝最後的一絲希望。如果當年在鉅鹿,章邯遇到的不是項羽,那麼,秦帝國或許還會苟延殘喘一時吧。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拔劍自刎。


史詩雜談


章邯,號稱是秦帝國最後一名大將,率領一群囚徒幾乎攻滅了所有的反抗秦朝的起義軍,擊敗了陳勝、周文、田臧等,殺死了項梁、田儋、魏糾等,其中項梁就是西楚霸王的項羽的叔叔,正因為項梁被殺,項羽才因此登上歷史舞臺。

後來章邯又陸續的平定了各地的叛亂,並且擁立秦王子嬰,整頓朝綱,秦朝一度出現起死回生的轉機。

只是很可惜,鉅鹿一戰,項羽宛如戰神附體,九戰九捷,滅盡了秦朝的精銳,生生的打斷了秦朝的生機。章邯此時基本上就再無翻盤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