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黑白之間丨COVER PERSON

2018年,原研哉整整60歲了。進入花甲之年的他正準備迎接自己的職業頂峰,他將這一期限設定為五年之內。15年前,原研哉接手無印良品,將無印良品的產品和理念帶向全世界。今年9月21日,他在北京鳥巢舉辦“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首展,這場籌劃近八年的展覽將他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思考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

從最初一件產品、一張海報的設計進而延伸至人們的未來生活方式,原研哉特別擅長制定目標並穩步達成。時至今日,他仍然不斷追問自己:“未來還能帶給人們什麼?”

攝影丨QI HONG 齊鴻

原研哉 Kenya Hara

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一直活躍在設計領域,在重視 "物" 的設計的同時,還重視 "事" 的設計。擔任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總策展人兼藝術總監。

“今年我整60歲,希望自己可以在65歲的時候迎來職業生涯的頂峰,所以還有五年的時間。”原研哉做出擊掌式的手勢堅定說完後,又微微低下頭,恢復了平靜的談話狀態。

近期,原研哉為策展人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在鳥巢南廣場開展。“這次展會首要的一個概念就是以1:1 的比例讓企業、建築師、設計師去展現‘家’的概念。‘家’是所有人都在關注的問題。另外,今天的中國已經從各個方面都在世界前列,探究中國未來住宅方式的可能性也會給世界很多啟示。”

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

由原研哉先生髮起的HOUSE VISION項目,是一項以“未來居住新常識”為理念、攜手企業、建築師、設計師及其團隊共同構建未來之家的研究項目。早在2011年,原研哉先生在中國就開始了HOUSE VISION項目的相關活動。本項目希望以“家”為媒介,思考未來的生活方式乃至世界的發展動向。

HOUSE VISION在日本已經成功舉辦過兩屆展覽,並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是一個思考中國未來生活形態的平臺,也是一個首次嘗試將建築、設計、科技、製造等多個產業跨界合作的項目。中國大展的主題「New Gravity」——新重力。它從中國現代生活及居住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將發掘出的個體智慧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從中探索未來生活的形態,並對未來居住環境的種種可能性做出深度思考。

黑色T 恤、休閒褲,加之黑色的襪子和皮鞋,一副八邊形金屬框的眼鏡,原研哉以一身黑色的裝扮準時出現在北京事務所,他的事務所工作人員都會日語,可以毫無障礙的與他交流。

採訪間背後展示著他一本名為《白》的書;工作狀態的他十分嚴謹認真,容不得絲毫閃失;原研哉的日程似乎是無縫銜接的,但對他來說,他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開關,“on”和“off”間的切換全在他一念之間。

“這樣的採訪聊天在我看來就是開啟了‘off’鍵。”他說道。

攝影丨李英武

看似日常的忙碌,他卻在忙中取樂,隨意切換。他一直都在不同的狀態之間遊走,試圖尋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設計如此,生活亦如此。

從2002年開始,原研哉成為無印良品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並從田中一光手中接下了藝術總監的職位,成為千禧年之後帶領無印良品進軍全球的重要推手。

“無印良品”(MUJI)即為“No Brand”(無品牌)。其最大特點之一是極簡。它的產品拿掉了商標,省去了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在無印良品專賣店裡,除了紅色的“MUJI”方框,幾乎看不到任何鮮豔的顏色,大多數產品的主色調都是白色、米色、藍色或黑色。

原研哉對於“有無相生”、“大道至簡”的理解幾乎完美的傳達到了無印的每一個產品上。很多人通過無印良品的產品來感受極簡主義的腔調,甚至認定無印良品就等於極簡主義,原研哉則否認了這個說法,MUJI不僅僅侷限在極簡主義的框架中,這更是一種生活理念。

“無印是‘合理而且便宜’的一個理念,無印良品發展至今已經有7500個品類的產品,這些產品是統一有無印良品的精神在裡面,這一點是流傳至今的。我們一直在試圖向民眾提出一個這樣的設問,無印良品接下來還會給這個市場提供怎樣的產品?”原研哉如是說。

2018年6月30日,無印酒店在北京開幕,MUJI的產品在一個閉合的空間,無縫進入人們的生活中。這讓大家對於MUJI產生了許多期待,接下來,原研哉表示:無印良品做一個足球隊會培養出怎樣的球員,會打出怎樣的比賽?或者無印良品經營一個航空公司,他會提供怎樣的服務?他要是做一個旅行社,無印良品旅行社會提供怎樣的出行建議?所有這些設問都是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

原研哉設計理念的形成也是循序漸進的。在小學階段,他一直對繪畫感興趣,直到高中三年級,他對於設計還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因為那個時候一直想讀一個藝術創作,後來參加大學實驗(高考),第一志願沒有考上,退而求其次進了設計科。”

在大學期間,原研哉結識了從德國學成歸來的老師,老師們給了他很多影響,特別是設計理念方面,直到今天,老師的很多思想依舊令他記憶猶新,成為他設計理念的源泉。

之後,原研哉經歷過學徒生活,擔當過國際級事件的宣傳策劃又成為眾多展會的策劃負責人, 在2000年,他擔任“REDESIGN(21世紀日常用品再設計)”策展人,邀請有天賦的建築師和設計師,並叫他們將普通的事物進行再設計。正是這次展覽,成為他與無印良品相遇的契機。

在那次展覽中,幾卷廁紙的設計讓人不禁拍案叫絕。

廁紙該如何重新設計?對於這個問題,建築師坂茂給出的答案是:將紙芯設計為四角形。捲成四角形的廁紙跟以往的圓筒廁紙相比,能夠減少堆積時的縫隙,在搬運和保管過程中必然能夠節省空間,拉扯廁紙時產生的阻力同時也成為了“節省資源”的源頭。

“並不是僅僅只有製造出新奇的東西才算是創造,把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的領域再度開發也同樣具有創造性。”原研哉結合之前的很多想法和理念投入到此次展覽,這次展覽將會帶來世界性的影響。

提及原研哉本人記憶猶新的作品,依舊是“地平線海報”系列。

原研哉“地平線”海報系列之一

無印良品自1983年誕生,經歷了20年的發展後發佈的一系列“地平線”海報,這不僅是在傳達一種新的宣傳形象,更是向各種各樣的消費人群展示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這一個系列的海報是在我剛剛接手無印良品設計總監的作品,當時的想法是將無印良品推向世界。所以,這個海報除地球之外空無一物。”

這一組徹底摒棄一切繁瑣,追求極致簡單的海報,整個畫面都是原研哉親自考察,自然取景。地平線是無邊無際的,它是人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寬廣的一條線,代表了容納天地萬物,它讓人們的視野沒有了阻礙,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世間的一切。

Q -《北京青年》週刊

A - 原研哉

Q1

你覺得,中國的居住狀態如何?

對於中國人來說,需要重新去思考一下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最適合自己的。在這次活動中去尋找答案也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隨著中國科技技術的發展,對居住環境和要求都會產生一定的衝擊,由此而來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通過展會這樣的方式來展現這樣的變化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我們知道,今天中國的很多民眾是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但是在自己思考的時候,理想跟現實總是有很多衝擊,難以達到理想的居住狀態。所以,這次展會就是促進我們要思考一些結合現實的轉變,而不是單從意大利或是歐美那些先進的國家進行單純的模仿,中國是有非常燦爛的歷史,在居住環境方面也是這樣,等待著我們去挖掘,產生出一些新的東西,反過來我們向世界進行新的方案的提供。去給他們加以影響,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Q2

高科技時代對設計師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今天的這個時間點上,我也不能給予怎樣的定位或結論。去年的時候,有一個展覽主題是回顧人類社會在過去的發展歷程當中所經歷的變化,尤其是在人類通過“手”去製造工具,也就是人類製造的第一章。比如說從石器時代一直延伸下來,直到現在,人工心臟、智能手機等產品的出現。在那個展會中,我就深刻感覺到人類通過手去製造的一個階段已經終結了。下一個階段就是人工智能AI引導的一個非常長遠的未來。我們人類接下來將如何去應對這樣的變化,或者說,AI將引領我們人類去走向一個怎樣的方向現在還不敢下定義。

Q3

展會將科技、設計、工業等產業融合在一起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作為“家”這樣一個項目,展會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通信、工業、設計建造、房地產開發等這些產業融合在一起。實際上,不論是居住環境還是其他方面,當我們在考慮未來時,純粹從一個產業去看都會有侷限。那麼,如何把整個產業煥發出新的力量,house vision 正是從各個產業出發,形成這樣的一個綜合體,相對來說更加全面。

Q4

在參加展會的十個展館有哪一個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這十個展館如果是單純的拿出一個或一個部分去提出來說,給我一個巨大的衝擊真的不好說,因為這十個都很了不起。如果是十個項目有意義的部分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在能源方面。從這些設計裡面可以看出中國的住宅會有一個慢慢從核能轉變成自然生態能源的變化,就是轉向風能、太陽能等這些方面,這一次會有很多的這方面的體現。另外,在中國的很多一線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這些城市的房價很高,對於那些從地方上來打工的人來說,尤其是年輕人,別說是買房了,連租房的租金都很高,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會給我們這個時期的生活或是住宅形式帶來一些新的衝擊,讓我們去思考有沒有一些新的形式,這一部分在這次的展覽中就得到了體現。

除此之外,就是技術的展現。我們知道今天的中國技術發展的十分快速。新的技術能給我們居住帶來什麼樣的轉變?不單單是我們去追求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形式。我們希望中國技術的發展能夠提醒或者說給我們普通的民眾一個設想的空間,居住在這樣的環境是怎樣的?住在那樣的環境是怎樣的?這樣就會有心理啟發,居民也會產生居住的訴求和慾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Q5

目前,無印良品酒店已經開到中國,未來還會涉及哪些產業?

雖然無印良品是在做酒店,並且無印酒店在陸續做成,但整個的運營管理實際上並不是無印良品在做,他有開發商以及相關的企業。因為一直以來,無印良品沒有做酒店的時候都是一些零碎物品,只有把無印良品與生活方方面面的關聯找到一個平臺進行綜合的展示,讓用戶真的能體驗。這樣來說,酒店就是一個最好的平臺。無印酒店不單單是現在的中檔水平,未來還有更高端以及低端的展示。不同檔次針對不同的人的所有的需求。

Q6

據說,你負責設計的一個咖啡標籤會校對40次之多,在整個產品的設計直到生產環節,哪一個環節最令你緊張?

我更多的是從事平面設計,比如說海報或者是印刷品,包括書籍。這些產品是一個量產的過程,一旦前期的設計定下來,後面就是大量生產。最開始這個階段如果是OK的話,在大量複製之後,所有的產品那就都是對的,一旦前面有問題,後面就都是錯的,所以,整個流程最開始一旦確認是量產型,我都會很緊張。

Q7

面對各種不同人對設計品的不同評價,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我是在日本出生,也是從小生活在日本,是深受祖國文化的薰陶的,一直以來我也是從事設計工作,隨著工作進一步的拓展,把很多的設計理念進一步的推進到國外,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反響。其實這裡面涉及到了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問題。實際上,國際化是把本土化的東西進一步挖掘。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歷史的沉澱就是未來的財富,進一步發掘,本土的未來才是世界的。

日本有日本的美學,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美學,只有把每個不同的國家的美學融合在一起,互相碰撞才能讓世界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現在很多人對極簡主義也就是極簡美學,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當然是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在這種情形下,就更應該去進一步思考自己未來的設計方向。

Q8

未來設計師需要具備怎樣的設計能力?

我覺得,設計師也是需要大量不同的行業種類去跨界。我目前肩負著很多社會責任,承擔教育,企業的經營者,在工作過程中還接觸到房產開發商、航空公司負責人,手機的設計者等等。有些設計師在跟客戶進行溝通的時候一般的做法是瞭解客戶訴求之後自己回去確認。通常,我的做法是當面跟客戶瞭解進一步訴求,如果需要確定,那麼馬上結合其他領域的知識,現場隨機應變給客戶一個交代。

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從體力、精力上講,應該是在30歲左右能夠拿出一些作品,但是今天,隨著我現有年齡的增長,精力確實有所下降。但給客戶正確方向的指引能力肯定是比30歲的時候強上百倍。所以,以自身經驗來說,我都建議設計師應該在各個領域去嘗試實踐。

HOUSE VISION 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

作品一覽

海爾 × 非常建築

阿那亞 × 大舍

遠景 × 楊明潔| YANG DESlGN

小米 × 李虎| OPEN

華日家居 × 青山周平

有住 × 日本設計中心

無印良品 × 長谷川豪

TCL × Crossboundaries

漢能 × MAD建築事務所

MINI LIVING Urban Cabin × 孫大勇

王雅靜

封面人物攝影 QI HONG 齊鴻

人物攝影 李英武

資料圖片提供 HOUSE VISION 委員會

美編 田容

責校 張翼飛

相關閱讀 & 近期熱點

那些中秋節不回家的年輕人,都去哪兒了?丨My Zone

江湖有情 兒女有義 不尋別人 相見自己丨Film Criticism

社會人有的時候真的不能不去車展!

車內科技的最高境界,是“隱於無形”

看了那麼多年清宮劇,你心裡就沒點疑惑?丨青年研究所

點擊以下封面圖,一鍵下單新刊

「 2018年9月20日 原研哉 & 吳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