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变成奸臣的?

珵素

白脸曹操一直是人们心中典型的奸臣形象,每每提及曹操,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其奸诈的性格。明清时期的戏剧、小说中更是在曹操的这一性格上大做文章,以至于当时的人对曹操基本没有好感。无论是听书还是看戏,每到曹操与他人相争的阶段,若是曹操胜,大家都会惆怅不已,而如果是曹操负,大家就都兴奋不已。人们对曹操的厌恶可见一斑。

不过,人们厌恶曹操,大都是受《三国演义》等作品的影响,将这些作品所刻画的曹操与实际的曹操重合在了一起,人们已经很难将真实的曹操与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完全区分开来。也因此,后世不断有人从史书中翻出一些东西,试图向人们展现一个真实的曹操,或者说要为曹操翻案。

确实,如果看看《三国志》的话,就会发现,陈寿对曹操并没有太多的批评与指责,相反,在《三国志》中,陈寿给曹操的评价相当高。只是,在陈寿的文字下边就是裴松之所作的注解。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部作品是《曹瞒传》。

《曹瞒传》,作者不详,一般推测是东吴人创作的。东吴与曹魏是死敌,为敌人作传,自然很难保持客观。《曹瞒传》就是这样。从裴松之引用的部分看,《曹瞒传》特别热衷于记载那些体现曹操奸诈性格的故事。

比如写曹操年少时的故事,陈寿只是说曹操年少时机警聪慧,任侠放荡,让人惊异,《曹瞒传》就补充说曹操当时喜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而且曹操为了避免叔父向曹嵩告状,就设计陷害自己的叔父,自此再没有人能够向曹嵩举报曹操的行为,曹操也更加放肆。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比如为了突出曹操的奸诈,《曹瞒传》就写了许攸投奔曹操时,与曹操的对话。许攸来到曹操营中,询问曹操的军粮是否充足,曹操竟然接连说谎,不肯透露实情。其他诸如设计族灭自己的仇人、棒杀自己的侍妾等故事也是出自《曹瞒传》。可以说,《曹瞒传》成功地塑造出了曹操的无赖、奸诈、睚眦必报等形象,这些形象被后人继承,曹操才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如果《曹瞒传》单独成书,后人看到这些记载,多少都会生疑。但裴松之将这些内容作为参考,附于陈寿的文字后面,等于说肯定了《曹瞒传》的真实性。虽然裴松之的注释大大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也使得曹操的形象更为复杂、立体,但将陈寿笔下的曹操与《曹瞒传》中的曹操作比较,那么怀疑《曹瞒传》的真实性是很自然的。

而且,从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变化看,《曹瞒传》之后,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发掘曹操奸诈的一面,而《三国志》中陈寿对曹操的赞美没有太多人在意,反而是《曹瞒传》和《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此类轶事最受人们喜爱,特别是经过宋、元、明几朝文人的发挥,曹操就被完全塑造成了一个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