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跳槽经济:跳槽是新的工作动力?

LinkedIn曾对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中部经济圈四个经济发展圈的职场人士调研,得出结论,相比美国人会在同一岗位待上56个月,中国职场人士在同一岗位上待的时间仅为34个月,中国人太爱跳槽了。

有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将越来越像美国。

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副教授伊兰娜·格尔森在《万古》杂志发表的《跳槽经济(The quitting economy)》一文,就解释了这种热爱跳槽的心态以及这样趋势下雇佣关系的变化。在该文中,跳槽经济被定义为,员工在接受一份工作时就在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

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投资自我理念萌芽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改变了美国社会的雇佣关系性质。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认为,面对信息量极大、复杂程度超乎想象的现代经济系统,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彻底解放市场,让市场组织大规模生产和分配活动,政府的任务应该是保证市场顺利运转。随着越来越多政府和企业开始认同市场的作用,新自由主义成为主流的思想。经济学者们在诺贝尔奖得主盖瑞·贝壳(Gary Becker)和他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概念启发下,提出了投资自我的观点,宣称应该“将自己看成价值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决定和衡量的资产”,并出现这样一个比喻:每个人都应该讲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每人都是自己公司的CEO,需要具备大量技能、品质和经验,并且人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来强化“公司”所拥有的一切。这个比喻深刻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人们对于工作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越来越多喜欢离职跳槽。

企业价值评估方式改变导致忠诚需求淡化

当市场价值成为评估企业价值的主流模式之后,公司更多的关注点落在了“如何保证股东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上,股票价格成为衡量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标。为了维护的股东的利益,公司对于劳动力的观念开始转变为维持低工资水平、员工是“临时的”。维护股东的利益导向使得企业开始尝试减少长期性的义务投入,例如退休金和其他的员工激励措施。虽然企业并没有表现得这么明显,但在实际中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从未想过要获得长期承诺的员工,喜欢录用解除劳动关系时更加淡定的员工,对于员工的忠诚需求逐渐淡化。而这种雇佣关系理念,也反向影响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辞职带来的亏欠情绪减少。

员工认同市场价值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最佳方式

智联招聘《2017年应届毕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力调研》中,应届毕业生在回答“什么是理想的工作”中首选“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表明了员工对于好工作、好雇主理解已经发生了改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员工对于个人价值的衡量方式、职业规划思路已经改变。在强调有市场衡量价值的规则下,员工认识到了解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一份新工作,通过跳槽来评估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中员工逐渐认同自身的职业发展应该由在多个公司担任不同的职务构成。这样的观念也影响了对于好工作的评价标准:好工作是能为下一份工作做好准备的工作。从而,员工更多的关注一份工作能否提供学习空间,学习的技能能否适用于其他公司,能否帮助自己跳槽到其他公司或者其他岗位。

辞职之风让工作有激情的员工更受欢迎

当公司不再关注员工是否忠诚之后,企业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帮助员工与工作之间建立联系。美国文化认为,员工应该要对工作充满激情。人事主管在聘用员工时,更加倾向于选择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其认为员工能对工作任务或者学习某项技能充满激情、热衷于解决工作在特定市场环境下面对的问题即可。这能为公司带来收入,同时帮助员工跳槽。

这似乎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雇佣关系时代,企业的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目标与员工追求投资自我获得市场价值需求相平衡的时代:领导帮助员工成长、方便他们未来去其他公司高就,同时公司获得收益,员工通过学习、跳槽不断提升、验证个人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