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物致知”说起

“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想要知道关于物的知识,就需要去了解物的属性和状态(包括它所蕴含的信息,它本身的结构,它与其他物的联系)。

“格”这个字,由“木”、“夊”、“口”组成。

“木”,本也;

“夊”,是“止”的倒形,“止”是脚掌,

“夊”则是脚掌反象;“口”,洞口;

“夊”、“口”则有人从外來到半穴居的门口的意思。

“格”因而有返本之意。

所谓“格物”,也就是认清事物本来的样子。

并不是随便拉个框架,找个抽屉、格子,把事物往里一塞,就万事大吉。

而是要格物以自然。

“知”,孔子说:只有理解了的,才算是学会了。不理解的,则是没学会。这样才是致知之道。

所以,理解事物的起点,就在于了解事物。

然而,了解了事物,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就是了解了世界呢?

了解了世界,是不是就通达了宇宙之间的自然之理呢?

并不是这样的。

格物是起点,自然之道才是终点

自然之道,有三重。

第一重,便是格物致知,体察天地万物;

第二重,是体察天地万物变易之道,通达时变;第三重,也是最高的道,是体察自然至静之道。

早期翻译成格致学的现代科学,就是关于格物致知的学问,他们的自下而上所拟合出来的解释模型和原理体系,适用范围只能是物。

它们只能研究有,不能研究无。因为格物的工具,尺度上比格物的对象还要大,那么就无法再格物致知了。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西方文化中的物理学,都无法自下而上的通达天下之始,和万物之母。

他们都是研究万物层次道理的浅显学问。

穷物并不能得道,再说了,物也不可被穷尽。

形而上的道易思维,在伏羲时代,演化出象数的思维,河图洛书,便是对天道运行的符号标识,这是最初的

格物。它展示了天道运行何者为正,何者为合适。

到了黄帝的时代,文字发明了,华夏人用象形文字这样的自然语言去拟合自然的生活,这是人文时代的格物。同样,正确的格物方式,就是展现事物以及它的运行,何者为正,何者为合适。

而正确的“格物”的前提条件,就是理解掌握道易思维。

以道格物,可以得正知,得正知而可以达诚意,达诚意而可以正心,正心者可以以道修身,以道修身者可以以道齐家,以道齐家者可以以道治国,以道治国者可以以道平天下。

这才是《礼记·大学》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的意思。

对于中国人来说,求知是闻道、明道、行道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知识是中立的工具,君子不能被工具所局限,君子更应进一步探究知识背后的自然之道,因为,离道败德,小知越多,败亡越近,唯有尊道贵德,才能使事物长久。

格物又有何用?

从河图洛书到易经、道德经、论语、阴符经、素书,华夏的思想文化从来都是经世致用的。

道德经说,以无观无得其妙,以有观有得其徼。

格物,从实处着手,向实处理解,就是观有。

观物之边界,了解它所蕴含的信息,了解它的结构,了解它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儒家看来,这就是向道而行其中的一步。

格物而后致知,最终是为了成为以正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大丈夫。

需要注意的是,格物不能为物所役使,因为格物不是目的 。

所以,论语说“君子不器”,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尊道贵德,合道而行,使个人子嗣绵延,家族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才是华夏思想文化的大道。

在道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从实处着手,向实处理解,最终合道而行,方能得到真正的通达。